1 、悲剧的产生
希腊是悲剧诞生的摇篮,在研究和总结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创作实践基础上,亚里士多德创立了影响西方悲剧的一套悲剧理论。首先他认为,悲剧所摹仿的是人的各种性格、感受和行动,是有行动和感受的人物。而且这个人物要比实际生活中的要好,悲剧产生的原因是是其过失和弱点而不是过错,这就是“过失说”。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是带有明显的贵族阶级的意识形态,他强调悲剧是对行动的模仿,模仿是一种技巧,由此,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是一种技巧,是具体的,这点是和柏拉图一样,是轻视技巧的,既要求悲剧主人公是高贵的,又看不起写悲剧的作家。
尼采的悲剧理论也是建立在对希腊悲剧把握的基础之上,他认为,悲剧是植根于人性之中的两种精神—狄奥尼索斯(酒神)精神和阿波罗(日神)精神的对立、冲突。酒神狄奥尼索斯和日神阿波罗来象征人性中的两种基本的心理、精神类型。其中,以酒神狄奥尼索斯的书信代表音乐艺术的兴奋,以日神阿波罗的属性代表造型艺术的静美。这两种精神(或艺术神)的内在本质和最高目的是截然不同的,酒神精神相对于日神精神则更为原始、也更为根本。狄奥尼索斯精神是永恒的生命冲动,它是不可毁灭、不可战胜的;日神阿波罗则是光明之神和预言之神,它“掌管我们内心幻象世界的美丽假像。”它本质上是梦境中的静观审美,将人生的痛苦、命运的悲惨转化为审美对象加以观照,并且讲求理智,用哲学智慧来升华情感,从而得到心灵上的愉悦和宁静。就是这两种不同的艺术之神的并存与分离才产生了悲剧,即狄奥尼索斯冲破一切界限,约束实现自然,冲破阿波罗的戒律,撕破阿波罗美丽的帷幕,二者的对立就是悲剧的根源,同时也是悲剧的本质。哲学观上的形而上学必定导致尼采的悲剧观的形而上学,可以说,日神和酒神就是尼采权力意志的代名词,悲剧是意志的真实写照,他越重视日神和酒神,就是越强调权力意志,就是越强调悲剧。
2、悲剧的功能
关于悲剧的作和,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净化说”,认为悲剧使某种过分强烈的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静,从而恢复和保持健康的心态,有益于社会,可以净化人们哀怜和恐惧两种情绪,因为通过观照悲剧,时而恐惧,时而怜悯,时而惊奇,时而悲伤,借助于言语,设身处地与悲剧人物的感同深受,痛心疾首或催人泪下,因而可以使人获得快感,这种快感不同于其他快感,是悲剧所特有的,亚里士多德多次把它称做“悲剧的快感”,即悲剧的效用。其中有一种值得注意的辩证的观点是,他认为产生快感的东西不同,所产生的快感也就不同。也就是说,悲剧的不同内容所带给人们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对人们所产生的影响也就不同。
尼采从艺术游戏论观点出发,认为悲剧的目的、功能都在于将生活中的痛苦、厄运、毁灭等丑恶、不和谐现象转化为审美现象加以观照,由此获得审美快感,使人类得到拯救。悲剧的审美快感是在痛苦乃至毁灭中体验到的那种“特殊的、最高的”快感,即是在正视痛苦死亡之真实、直面人生之惨淡之中得到快感,而不只是将现实转为梦境中虚幻的假象而获得快感。虽然以美丽的幻象遮盖人类基于狄奥尼索斯精神所具有的永恒痛苦与磨难,阿波罗也欲拯救人们于自我毁灭,而走向幻觉之中,但那始终只是幻象。而只有敢于观照狄奥尼索斯永恒的永恒生命不断的被毁灭而又不受影响,生命之核万古常青,才能感觉到生存的欲望和生存的快慰。
3、悲剧人物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是否符合“逻各斯”是判断灵魂之高尚与否的唯一标准,合乎逻各斯的行为就是高尚的行为,反之则是不高尚的行为。据此,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中的人物都应该是一些在德性与品质上比我们高的人,他们在面临着由“顺境转入逆境”的考验中,并不放弃他们作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所坚持的伦理标准,他们坚持良好地、高贵地实行一种合乎逻各斯的行为实践,正是在这种情境中,一个好人才真正地在“行动”中实现了他的“目的性”。只有这样的人物才能以其可怕的遭遇引起观众的“怜悯”、以其和观众的相似而引起观众的“恐惧”。
尼采认为悲剧之所以成为悲剧,是因为它是反映人的内心矛盾和情感以及人所遭受的苦难的,离开了人,悲剧就不成为悲剧一;离开了人,理性就空洞无用。这里的人与亚里士多德所要求的高贵的人相比,是没有任何阶级差别的。
4、音乐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论述的“唱段”实际上就是音乐。他把唱段的地位放于第五,位于情节、性格、思想、语言之后,他认为唱段是最重要的装饰,一部悲剧,就算在唱段方面处理得差一些,但是只要有情节,即只要是由事件组合而成的,却可以取得好得多的成效。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欧里庇德斯是一个悲剧天才,因为在欧里庇德斯的悲剧作品中,情节的发展有着有机的关联,故事线索的组织构思精良,人物的身份处理得当,“唱念做打”无不“举止中规”,正是“此类作品最能产生悲剧的效果”。
尼采认为,悲剧的“深层基础”是“酒神音乐”。他发展了叔本华关于音乐的观点,宣称“其他一切艺术是现象的摹本,而音乐却是意志本身的直接写照,所以它体现的不是世界的任何物理性质,而是其形而上性质”。他提出,音乐同戏剧的关系绝非如常人理解的那样,音乐为戏剧情节、画面、台词服务,而是相反。在尼采的悲剧思想中,由音乐与合唱直接带来的整体生命之痛苦感受永远是悲剧的核心,情节与画面形象则不过是二等的舞台效果。
5、对主体的重视程度
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伦理原则成为悲剧艺术效果的唯一判断标准,伦理观念之外的神性因素已经从《诗学》中淡出。从他的《诗学》中便可看出,亚里士多德的论述大多从悲剧本身切入,系统地论述了悲剧的情节、结构、人物、冲突、功用等方面的内容。
尼采认为最致命的悲剧性在于,悲剧的最终级目标是痛苦,无所抗拒,无所逃遁, 在这方面看来尼采的悲剧观还是悲观的悲观观,具有一定的消极性,外在性。尔后又被他自己所否定,他认为悲剧导致的是对人生的肯定,它迫使我们采取乐观的态度。集中体现其悲剧观的著作《悲剧的诞生》花了大量笔墨来探讨悲剧的诞生——在酒神颂中,酒神精神被完全激发,于是悲剧就从萨提儿歌队中产生了。而酒神精神,正是存在于人性中的两种精神之一,人们在酒神精神的召唤下撕破了日神阿波罗的美丽幻象,从而看到生命的本质,认识到生命之核的万古长青,获得形而上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