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荆初中 苏战荣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好它有利于中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我国的优秀文学遗产。《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教学也有明确的规定,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很多学生总是付出很多努力却为什么屡考屡败呢?关键是方法不对。方法不对,功夫自然白费。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快速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呢?
一、了解写作背景,正确把握文意
任何故事的发生都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对于这些知识的了解,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例如:《曹刿论战》讲述的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勺之战”的故事,要想学好这篇文章,就要了解当时的背景。首先我们要让学生知道春秋时代的有关内容,其次要了解这次战争发生的前因后果。通过搜集整理我们知道:这场战争发生在春秋时代两个邻国——齐与鲁之间,齐强鲁弱,齐大鲁小。战争的导火线是齐国的内乱,齐襄公被杀,齐桓公继位,他立即攻打鲁国,迫使鲁国杀死其弟公子纠,但还不罢休,在鲁庄公十年又出兵攻打鲁国,故事大概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的。故事的结局是鲁国在曹刿的出色指挥下,在长勺把强大的齐国打败了。了解了这些,学生才能知道鲁国当时面临的形势,才能知道“长勺之战”这个以弱胜强的战例对鲁国的重大意义,才会了解战争胜败的关键。
二、要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步骤
1、通读全文,了解概貌。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先要把文章从头到尾读几遍,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了解全文概貌,直接感受文章内容。古人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如”,就是这个意思。做好这一步要抓住四点:一是解决生字;二是断清句子意层,特别是要分清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三是要按照标点符号朗读;四是把不懂的字词难句标出来,以便在剩下的时间中查阅解释。
2、在通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本、读懂意义。
文言文距现在的时间很久远,有不少字词的意义、句子的用法也与现代词句的用法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学生在阅读古代文章时要想很准确地疏通原文,既忠于原文、字通句顺、没有语病,又能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正确把握文意,并能做出初步的分析和评价,就必须提高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
(1)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章的基础知识。比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此句中的“牺牲”是指猪、牛、羊等,“加”是“虚报”,“信”是“实情”。
它们的意义都与现代汉语的意思有所不同,只有把握了这些不同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
(2)掌握广泛的天文、地理、历史等知识。如《出师表》中:“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要想理解此句的内蕴,必须知道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以及白帝城托孤的那一段历史。
(3)在疏通的时候,要注意把省略的成分补上,把倒装的句子顺过来;遵循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对于不需要翻译的不要勉强翻译,比如国名、地名、人名、帝号、年号、器物号等等。对此,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①掌握通假字在文中的运用;②掌握词性的活用现象,它包括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动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③掌握古今异义;④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各种用法;⑤掌握一些特殊句式的用法;⑥掌握一词多义的现象。(这些是学习文言文较难的一点,)只有正确地把握文本的整体内容,才能依据词的多个选项来选择它恰当的意义。例如《公输》中的句子:“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此处的“然”在文言文中大概有“语气词”、“这样”、“然而、可是”等意思。“为”有“替、给”、“做、是”、“表疑问”、“呢”等含义。只有通过上下文的连贯才能准确地翻译这个句子,即:“好呀!虽然这样,公输盘替我造好了云梯,(我)一定要攻打宋国。”
三、精讲分析,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
对于文章要认真分析:对于叙事的要了解叙事的层次,把握文章的主旨;对于写人的要把握人物形象和性格;对于写物的要了解物的特点等。要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领会文章的写作特点,掌握语言艺术及写作风格,并作出符合文意的评价。
四、划批圈点,归纳小结。划,是在阅读文字下面划上各种符号,以提示重点、难点和优劣之处。批,是用最简单的语言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特色、语言艺术灯作出评价和小结,可评注于文中,也可记于本子上,摘抄在知识卡片上。阅读文言文,一般还应在阅读的基础上释译,以巩固阅读效果。
五、成立学习小组,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文言文的阅读,学生会遇到比现代文阅读更多的问题,因此,成立学习小组,引导他们将遇到的问题小组成员共同去探讨,互相帮助,集思广益,共同解决,在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认知、感悟能力会得到提高,同时,他们也会获得成就感,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例如,学习《陈涉世家》一文时,我鼓励学生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字词方面、内容方面以及课后习题中自己不明白的问题)都提出来,在学习小组中进行讨论,不少问题能在他们的学习小组内部得到解决。对于一些很集中的问题则全班探究。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合作解决,他们对文章的理解、感悟就更深刻,同时成就感带来的兴趣也更是持久。
六、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除了要学好课内以外,还要注意“课外功夫”:(一)要多读一些与课文有关或相似的文章,以补充课内的不足。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而死于安乐也。”可以补充《史记》内容:“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身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以卧薪尝胆来帮助学生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忧患”的内涵。(二)搜集成语、典故、寓言等文言故事来拓宽自己的视野,借以帮助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狐假虎威、刻舟求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等。
总之,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朗读、背诵、搜集整理、积累和贯通,在感悟和运用中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要努力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进而才能不断地提高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