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新一轮的数学新课标的培训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又有了更全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把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学,要“以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下面是我对课程标准理解的点滴体会愿与大家分享。
一、重新认识数学教育的重要意义。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因此,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我懂得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更加严格要求自己遵循新课标,上好每一节课。
二、新课标中数学教学的主要特点。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是师生双向交流,交往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是学生围绕着教师设计的课堂这条主线,思维高速运转,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过程。例如:在学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时,我针对七年级学生的特点,组织进行小课题的研究学习。做法是“选题(问题引领),如从数据谈节水。实践,小组合作利用工具和资源查阅资料,进行统计调查探究活动。结题,进行交流分享,学生根据查阅统计资料和从事统计调查活动所得到的结果,来谈论节水的问题,用数据说话。这种的课题学习不但让学生再次感受到统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周围世界的现状,为我们制定决策提供依据,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机会。使学生数学思想方法逐渐形成,应有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新课标》倡导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新教材中的一些问题需要“思考”、“探索”、“讨论”、“观察”、“试一试”、“做一做”时,要启用学习小组,各组人员要合理搭配,以优带中、中带差,分ABC层设计问题,难易结合,让差生吃C,中生吃B,优秀吃A,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思考,不能以优代差。让学生的思维方式来启迪学生,让学生的学习热情来感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数学知识面不断拓展,从而提高数学成绩。
四、建立合理的科学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更要关注学习过程中变化如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变化,关注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兴趣动力是否有增强,数学素养是否有提高。
五、转变自己的角色,把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多留给学生,教师还要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空间,如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学生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课标指出的: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六、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一些感官活动,使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自主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例如“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节的教学时,我首先通过提问学生复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然后给出问题:我们如何利用已有的三角形知识来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问题?学生经过讨论不难得出:1、首先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2、具体转化方法采用添线来分割多边形,使之成为若干个三角形。随后我引导提问:(1)有哪些具体的分割方法呢?(提示;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从一边上任一点出发连不相邻的顶点、从多边形内任一点出发连各顶点等)(2)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可以有多少条?那么一个多边形一共应有多少条对角线?(3)根据对角线的条数你能确定是几边形吗?(4)你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通过学生思考探索,学生总结出许多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还因势利导探索多边形对角线的有关知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总之,我们要确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坚持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不断加强,使全体学生在每一节数学课都能有所收获,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同步提高与全面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