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说课题目:《蜀道难》
指导老师:杨荣树
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专业: 汉语言文学
班级: 2009级1班
姓名:
学号:
2012年6月
《蜀道难》说课
一、教学设计的凭据:
(一)教材
《蜀道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二单元的文章。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具有一种示范作用。这种示范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展现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的作品风貌,引领学生感受时代与文学的联系。另一方面是通过诵读、鉴赏,引领学生触类旁通,学会阅读其他唐诗作品。学习李白的诗,目的是进一步领会这位诗人的艺术风格,以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
处在风华正茂时期的学生,有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他们对古典诗歌并不陌生,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如何让他们深入了解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进一步走进古代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古代文化的无穷魅力,提高鉴赏能力,则需要教师的适当点拨。
(三)教学理念:
针对学生对诵读古诗的畏缩情绪,我决定以两条主线贯穿全课。一条主线在于从把握情感、掌握停顿、理解内涵三个有着层层递进关系的角度指导学生如何诵读和感受一首诗歌。另一条主线在于梳理分析《蜀道难》的句法特点、主旨情感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探究李白对乐府旧题诗的创新和超越,进而探讨李白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而这两条线的交汇之处就是诗人“李白”。第一条线属于“表”,第二条线属于“里”,正是如此,让学生表里结合的去理解,去感受大诗人李白之“大”。在授课过程中,采取多样的诵读方式来把握诗歌,让学生从多角度接受朗诵这一艺术表现手法,进而能够主动的去诵读。这样既起到引导学生敢于诵读的作用,又能够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诗歌。
二、教学设计及其理由
(一)总体设计及其理由
1、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情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新课标的三个维度,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熟读成诵,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体会诗中想象、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学习诵读诗歌的技巧、背诵的要领。(为了弥补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欠缺)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在这一基础上体会诗歌情景交融、语言凝练、意蕴深远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和学情,以及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制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1)教学的重点:
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2)教学难点:
诗歌艺术手法的运用和重点诗句的深刻含义理解以及作者政治思想的把握。
3、教学方法:
针对我们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在授课过程中将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①诵读指导法: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
②研读指导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
③赏析指导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胆夸张的雕琢,从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从李白的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李白来。
④比较鉴赏法: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进行比较。
4、教学用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灵活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变抽象为直观,变无声为有声,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5、教学时数:
2课时:由于本诗是古典乐府诗,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鉴赏,所以教学时数安排在2课时(也是90分钟)。
(二)具体设计及其理由
1、教学过程设计及其理由
(1)导入新课 (2分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的导入运用幻灯片。幻灯片主页主页面展示蜀地山势巍峨峭拨的图片,变播放图片边解说,让学生有追求壮美的感觉,学习兴趣同时也被激发了出来。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豪放飘逸的风格。
(2)走进诗人(5分钟)
通过经典名句的回顾,如在《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朝发白帝城》中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送友人》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等诗句的回顾,引出诗人的作品以及诗人的生平,有利于走进诗人的思想。回顾这些诗句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一方面在于营造一种诗情氛围,让学生了解李白诗歌的多样性;另一方面突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后面教学步骤的展开作铺垫。
(3)朗读吟诵(10分钟)(此环节采用诵读指导法)
①个人朗诵
诗歌学习重在诵读,所以,此环节首先推荐一名学生来朗读,在朗读时可以给学生配上清幽的音乐,让学生初步感受本诗的语言特点。通过个人配乐朗诵的意图主要是用音乐营造氛围,由朗诵引发共鸣。最后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歌韵味,初步品味本诗字词语的妙用,体会感情基调,同时也便于纠正字音。
②集体朗诵
集体朗读是“剥皮抽筋”式的读法,主要是抓住全诗骨干句,找出每段观点句或抒情议论句,从而把握文章行文脉络和思想内容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运用这种方式读完后可以得出全诗的骨干句。引领学生学习“剥皮抽筋”式的读法,快速把握全诗行文脉络和思想内容,丰富学生的阅读方法,为后面的鉴赏品味做铺垫。
(4)疏通文意 (28分钟)(此环节使用研读指导法法,通过讲授和提问引导等方式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在疏通文意时主要抓住了诗歌当中的“三难”,以此为线索,展开诗文的疏通。在梳理文章时注意积累字词的读音以及重要虚词实词的解释,疏通后归纳本诗的主要内容,明确本诗的层次脉络。设置此环节有利于整体感知蜀道的“三难”以及对知识的积累。
(5)研读赏析 (30分钟)(此环节使用赏析指导法,通过讲授和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和探究李白豪迈飘逸的艺术风格。)
①问题探究:
”全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唱三叹,探究的问题如:蜀道到底有何难呢?找出具体描写“难”的诗句,说说诗人怎样把抽象的“难”展现在你我面前等问题。设计这一环节的意图是抓住关键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以其为切入口,重点赏析本诗雄奇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等艺术特点,体会李白浪漫主义诗风,落实教学重点。
②合作探究:
本着“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思想把全班分为几个小组,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先对每段如何体现蜀道难进行讨论交流,然后集中力量对其中一段进行深入探究(可以是对一段作整体鉴赏,也可以选取一段 中你感兴趣的句子进行品读),达成统一意见,形成书面报告。这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学程安排,明确小组分工,确定探究任务,使小组合作探究落到实处。
③展示交流:
每小组派个代表把合作探究的成果向全班展示并作简要的阐释。
如鉴赏示范一:名句品析。“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前一句运用绝妙的夸张,“扪”“历”两个动词的连用,显示行人出没在星宿之间,山高之状就显现出来,更让人感觉行走的艰难,后一句中通过“抚膺”“长叹”的动词作表现出行人的心惊胆战,以及无法继续前行时无助的叹息之情。“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描写与此出有异曲同工之妙。
再如鉴赏示范二:精段赏读。主要是赏读第二自然段,古木参天,气象森严,凄历鸟声,回肠其间,一愁一号一啼,丰富的想象,把人引入一个凄凉,惨淡的境界。而“连峰”“枯松”之静。“飞湍”“瀑流”之动相互映衬,大胆的夸张既充满诗情画意,又令人闻之色变。这排山倒海的力量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审视着畏途,让人悲凄中变色,在震响中生畏,雄奇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不由的让我们感叹诗人用语之神妙,写境之奇特。
通过这一环节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教师点拨:
教师对学生展示的交流成果做客观的点拨。主要从雄奇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等方面进行点拨。雄奇的想象引人入胜,大胆的夸张叹为观止。总的来说《蜀道难》运用了奇特的创作手法。这一环节设计的意图是利用学生成果生成教学资源,教师适时、恰当点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想象、夸张手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6)扩展阅读 (12分钟)(此环节采用比较鉴赏法: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更好的把握诗歌的风格。)
选取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的又一佳作《将进酒》,简单的赏析诗中的句式以及想象夸张等手法。然后与《蜀道难》进行总结得出李白的诗具有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义风格。这环节其设计意图是通过选取《将进酒》来扩展阅读,扩大课堂的容量,启发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深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诗风,加深对李白诗歌的理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鉴赏探究水平。
(7)课堂总结 (2分钟)
经过以上整体的分析李白及其他的作品《蜀道难》,我们可以明确四个结论:李白的语言特点,李白的创作手法,李白的艺术风格等。通过对全诗的总结,清晰展现课堂重点。研究性学习这篇课文,有效延伸课堂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实践能力。
(8)布置作业 (1分钟)
为了落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将布置如下作业:
①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写一篇文章,力求表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
②背诵这首诗歌。
2、板书教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板书设置如下:
一叹蜀道之难
叹高 蜀道的来历 蜀道自古难行
蜀道的高峻
二叹蜀道之难
叹险 蜀道上环境凄凉 蜀道之难 蜀道难
蜀道上山水险恶
三叹蜀道之难
叹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早还家
惨象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