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强化精品意识,培育优质教学成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制订本规划。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要通过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整合各类教学改革成果,加大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力度,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构建优化的课程体系,促进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精品课程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要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反映本学科专业的教学特色。
(二)整体性原则。精品课程建设涉及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应注重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和整体推进,应与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践基地和实验室建设以及学术规范和教学制度环境建设等紧密结合。
(三)实效性原则。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过程,必须把各方面的工作落到实处,注重实际效果,并通过创建特色赢得在同类课程中的领先地位。
(四)可持续性原则。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各种和建设应保持适当的连续性。
二、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
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是,具有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能及时反映学科前沿成果并不断更新,具有鲜明特色的、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拥有一套完善的、立体化先进教材,形成高水平的授课教师梯队,把精品课程建设成受学生普遍欢迎的课程。
我院精品课程建设5年规划的具体目标是:通过共同努力,建立以精品课程为龙头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先进,教师队伍素质较高,管理措施得力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及专业基础课体系。精品课程分三个层次建设,即校级精品课程、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各系(部)每个专业至少要建设1门校级精品课程,特色专业应建设2—5门校级精品课程。在此基础上,每年遴选若干门课程申报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争取有多门课程入选。
三、 精品课程的建设内容
(一)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精品课程要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主讲,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个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二)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有科学性和先进性,要及时反映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要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三)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精品课程要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必须上网并免费开放,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象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
(四)重视教材建设。精品课程教材应争取自编出版优秀教材,也可以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
(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要高度重视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精品课程主讲教师要亲自主持和设计实践教学,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压缩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演练性实际操作项目,提高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
(六)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要采取切实措施,调动教授副教授上讲台和承担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鼓励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积极参与精品课程建设。要建立健全精品课程评价体系,促使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四、精品课程建设的保障体系
1.精品课程建设要将责任制与奖励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各系(部)要根据本单位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认真作好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工作。凡被列为校级、省级或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课程负责人必须及时将该课程的建设方案报送学校审批、备案。
2.各系(部)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按学科要求并通过公开的程序确定各门精品课程的负责人和教师梯队,经公示后上报学院,如变更负责人应报教务处备案。在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各系(部)应通过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优先保证精品课程的教学力量。
3.凡列为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学院给予经费支持,详见《武威职业学院精品课建设管理办法》。
4.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分工。各系(部)、教师应将需要上网的相关资料送达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由该中心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为保证各种上网材料体现主讲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师应加强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联系,积极参加网络和教育技术中心提供的培训。
5.精品课程负责人及相关建设人员的工作量按照学院《精品课建设管理办法》执行。
附件:《精品课程建设状况检查表》
二00七年六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