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10《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06:05:58
文档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10《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10《螳螂捕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特殊的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楚→少年智劝→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学情分析】学生对八字成语的掌握还不是多的,对寓言尽管不陌生,可是要一下子理清文中错综复杂的关系及其代表意义不是易事,因此,强化积累,深刻领悟寓意,体会少年的“智”劝将成为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理念】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
推荐度:
导读10《螳螂捕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特殊的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楚→少年智劝→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学情分析】学生对八字成语的掌握还不是多的,对寓言尽管不陌生,可是要一下子理清文中错综复杂的关系及其代表意义不是易事,因此,强化积累,深刻领悟寓意,体会少年的“智”劝将成为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理念】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
10《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特殊的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楚→少年智劝→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学情分析】

学生对八字成语的掌握还不是多的,对寓言尽管不陌生,可是要一下子理清文中错综复杂的关系及其代表意义不是易事,因此,强化积累,深刻领悟寓意,体会少年的“智”劝将成为教学的重点难点!

【设计理念】

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一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学生填表格、分角色对话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组的形式进行;二是倡导了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学习的收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作繁琐的分析,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都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楚念头的原因。

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进少年的话而对众臣下死命令,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在何处。

【教学方法】

    激趣——引导——思考——讨论——感悟——迁移

【教学准备】

1、小黑板、多媒体。

2、布置预习。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难点: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课文脉络。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很多寓言故事,你能说几个吗?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师板书课题:螳螂捕蝉

3、《螳螂捕蝉》这篇文章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都有一个特点——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这篇寓言讲述了怎样的故事?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二、自学课文

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正音

劝阻  瞄准  毫不介意  螳螂捕蝉  隐伏  念头  不堪设想          乘虚而入  侍奉  固执  恍然大悟  自由自在  诸侯  得奖

文章中还有一些字一字多音,你能读准吗?

处死   打着鸟   转来转去   弹弓 

禀报大王   乘虚而入   举起前爪   露水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说一说吗?

(吴王不听大臣劝说,执意要攻打楚国,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让吴王改变主意。)

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四、细读课文,了解起因。

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吴王想攻打楚国。课文第一自然段就交代了这个故事的起因。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从读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交流

A、吴王是位暴君 、固执、顽固不化。。

相机出示句子: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1)“固执”是什么意思?找近义词法理解,可以理解为——顽固

(2)你能否讲讲吴王怎么样,才叫固执?

(3)学学这位 暴君的样子,表演朗读,然后全班一起来学一学。

B、大臣为国家着想 

相机出示句子: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C、事情发生在战国时期

当时楚国国力确实较吴国弱,吴王又有称霸的雄心。看来吴王的固执是有原因的。可当时的地理位置是吴国南面是越国,西边是楚国且较远,北方其他诸侯国还有很多。事实上,攻打楚国对吴国是极为不利的。

五、细读课文,了解结果。

同学们,尽管大臣们极力劝阻,吴王的态度仍是如此坚决,似乎不可更改。可结果,他却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出国的念头。

1、请同学们自由读最后一节,边读边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圈画出来,好好体会体会。

2、理解“恍然大悟”。

3、文章开头说吴王固执己见,最后又交代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样的写作上的安排我们称之为——首尾呼应。

那么读了这两个自然段后,我们不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1)少年说了什么?为什么能使固执的吴王改变主意呢?(螳螂捕蝉)

                           第二课时                

一、学习“螳螂捕蝉”的故事

1、学生自由读文。

(指生读故事;出示这段文字)

2、了解故事:

(1)在少年的故事中,出现了几个关键的角色?

蝉、螳螂、黄雀、(学生说,教师板书)

(2)它们各自在做些什么?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

(3)想想它们此时的心情怎么样?

(4)蝉、螳螂、黄雀,它们只顾到眼前的美食,却不知道身后的什么?

3、出示词语、讲述故事、加入自己的想象(心情)

(1)    蝉    悠闲       自由自在  ( 却不知道)

(2)    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3)    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   

(4)    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   

a   指名读    齐读

教师引导:同学们读得很认真,相信大家把故事内容都记住了。根据这几组词语,自己来练讲一遍故事。

b  自由练习讲故事

(学生大声地练讲故事。指名两名学生讲故事。)

3、教师引出成语:这个故事就叫——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学生说  教师板书: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少年的这个故事讲得怎么样?(生动、有趣、有意思)让我们一起完整地读一读这个故事。(小黑板学生齐读故事)

二、引导探讨“道理”:

1、过渡:少年只是在给吴王讲故事吗?(显然不是)他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请找出文中直接说明少年用意的句子。

2、指生回答。交流

  出示:“蝉、 螳螂 、黄雀, 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隐伏着祸患呢!”

(1)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a结合课本上的插图和课文,把螳螂、蝉、黄雀这三者的关系用“   ”表示出来。

           啄                   捕

A  黄雀  ——→ 螳螂  ——→  蝉

           捕                    啄

B   蝉  ←——  螳螂  ←——  黄雀

b蝉、 螳螂 、黄雀, 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患。)

(2)引导:请结合刚才的故事,想一想:蝉、螳螂和黄雀,它们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的祸患又是什么?

填表说明

眼前的利益身后隐伏着的祸患
喝露水螳螂要去捕蝉
螳螂捕蝉黄雀要啄食螳螂
黄雀啄食螳螂人正用弹弓对着它补充:现在我们把其称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吴王攻打、占领楚国其他国家会乘虚而入,进攻吴国。
(3)你要对它们说些什么呢?(多指生说)不要只顾眼前利益 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板书:只顾眼前利益  不顾身后祸患)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4)指导朗读:是啊,多么深刻的道理,师引读:蝉、螳螂、黄雀,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一心想着……(学生接读)

3、过渡: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明白了这个故事所讲的道理了,那吴王明白了吗?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1)出示: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2)这“恍然大悟”什么意思?(就是一下子全明白过来的意思。)

(3)吴王通过这个故事一下子想到了什么?(大臣们的建议:出示大臣的话)他又明白了什么?(请你联系第一段画出楚国、吴国、其他诸侯国的关系图。)

  攻打               攻打

其他的诸侯国 ——→ 吴国 ——→楚国

学生读文后交流:吴王从这个故事一下子想到了自己要攻打楚国的事。他明白了自己就像那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没想到攻打楚国所隐伏的祸患。如果其他诸位国乘虚而入,将国破家亡,后果将不堪设想。吴王明白了大臣们的劝说是有道理的,心里一定很后悔,就自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吴王和和蝉、螳螂、黄雀又有什么共同之处呢?(动画后出)

4、引读最后一小节:想到这儿,吴王连声说——(生接读)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师:吴王最终能够听取少年的劝说放弃攻打楚国的想法,也说明吴王虽然性格上固执,但是还是一个能够听从他人却说的人。

三、感受少年形象

  1、过渡:少年为什么讲螳螂捕蝉的故事去劝吴王,而不是直接去劝说吴王?(生说)这就是他的巧妙之处——智劝、巧劝。少年不仅故事选得妙,而且他说这个故事前的一言一行,也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的。请你快速默读2-8自然段,细细品味少年的言行,标出有关词语,思考一下妙在哪里?

2、生按要求读文。

3、交流

清晨:时间选的好

弹弓:道具用得妙

王宫花园:地点选的好

有意思:抓住人的好奇心。

转来转去:沾湿:引起吴王注意;起得早

毫不介意:一个爱国的少年

一连转了三个早晨:有耐心

3、少年的坚持终于等来了吴王。想象少年说话时是怎样的神情?想象一下,吴王下死命令在先,少年稍有不慎,便会有砍头之危险,面露怎样的表情很重要!(镇定、若无其事,故作神秘)

4、请同学们用心揣摩一下当时少年跟吴王的神态、心理,同桌分角色练一练。读一读吴王和少年的对话。

(练习——指读)

5、小结:这位少年勇敢、机智、聪明用一个故事说服了吴王,还在于他选择了适当的环境和恰当的时机,他真是有勇有谋。

同样是劝说吴王放弃攻打楚国的念头,为什么大臣们劝说就要被处死,而少年的劝说却成功了呢?

(因为大臣们是直接劝,说话比较直白,容易让人心里不舒服,不服气,而少年是以考虑吴王的身份为前提,选择了一个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引用了一个合适的故事委婉的劝,是智劝,是巧劝,所以成功了。)

四、总结

这篇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引导学生从少年身上、吴王身上、寓言本身的寓意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道理: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是很危险的。)

六 拓展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事。(实例分析:雾霾天气)

小结:他们都是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我们以后该保护环境

小结:我们以后做事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做任何事都要三思而后行!

五、作业

小故事,大道理,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寓言故事,把最喜欢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六、板书设计    

10   螳螂捕蝉 

 

                              蝉

                              ↑       只顾眼前利益      

                            螳螂

                              ↑       不顾身后祸患

                         黄雀在后         

                              ↑

 少年         吴王

 

文档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10《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10《螳螂捕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特殊的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楚→少年智劝→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学情分析】学生对八字成语的掌握还不是多的,对寓言尽管不陌生,可是要一下子理清文中错综复杂的关系及其代表意义不是易事,因此,强化积累,深刻领悟寓意,体会少年的“智”劝将成为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理念】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