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迅速发展,建筑企业的竞争更加激烈,竞争的大环境要求建筑施工企业要降低成本。建筑施工成本控制贯穿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是整个项目一切管理作业经济效益的集中体现,为了便于施工企业控制经济效益,必须以成本控制为核心,尽可能的将所有的投入和支出纳入成本控制,直接向成本控制要效益。由此可见,提高施工成本控制水平对我国建筑行业及企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施工质量成本对建设项目成本的影响。文章包括对质量成本概念认识的发展、质量成本理论在建筑企业内的应用以及基于这些理论对施工质量成本是如何影响建设项目成本进行了分析,还涉及了对现有理论缺陷的分析,并展望了质量成本理论在施工领域的应用远景。
关键词:质量成本;成本管理;影响;应用现状;远景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has a rapid development and the competition among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has been becoming harder and harder
in China, as a result, the construction companies are required to reduce the cost to survive. The construction cost control is needed in every period of a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is epitomized by the economic benefits coming from the management work of the whole of the project. To help make sure their economic benefits they have to put the construction cost control as the core to all of their works. More important is to try their best to put all the spending into the cost control to acquire benefits. Thus it can be seen that i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and the industry of building to improve the lever of the construction cost control.
This paper states mainly about that the impact of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cost to the whole cost of a project. You can learn it from this articl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quality cos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quality cost, as long as, the way
to analysis how the cost of the project is impacte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quality cost. Farther more, it will be found that the analysis about the shortcoming of the theory which is popular now and the prospect of the theory used in construction field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quality cost; cost control/management; impact; application actuality;
prospect
1.引言
建筑产品与社会生产生活都是密切相关的,且在社会总产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建筑行业本身具有劳动密集、可容性大;产业关联性高、启动性强;收入弹性大,可增加值高;并且具有投资少、回笼快的特点。因而,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建筑相关行业均得到了迅速充分的发展。但是,每年由于建设工程质量问题引发的损失也不容乐观。
如何把握和处理建筑产品质量和成本之间的矛盾,是当前建筑施工企业不可避免且必须要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回答的好坏,直接体现了建筑施工企业的企业管理与项目管理能力的高低,更加能够折射出其能否凭借合理低价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生存。
微观上讲,把握和处理好这个矛盾,就是要在分析施工质量成本对建设项目成本影响的基础上,弄清楚施工质量水平如何影响项目成本并据此提出项目管理改进建议或措施,以达到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
1.1.质量成本的定义
通过对A.V.Feigenbaum、J.M.Juran、F.Robert、H.J.Harrington、林秀雄、田口玄一等质量管理专家和美国质量管理协会、英国标准协会、ISO8402:1994、GB/T 13339-91以及我国学者关于质量成本概念的论述进行分析归纳,得出了质量成本的基本特点并形成了对其概念的基本认识。质量成本就是与产品质量相关的一般劳动费用,包括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的一切有效费用,以及偏离质量要求造成的浪费和损失[2]。
然而,还要注意质量成本不能等同于产品成本,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主要表现在:(1)质量成本中的显见成本(账面成本)寓于产品成本中,是产品成本的一部分;(2)质量成本和产品成本都是一般劳动耗费,二者没有本质差别。其区别主要表现在:(1)构成内容不同。质量成本是指与质量相关的劳动耗费,涉及产品的设计、制造、销售、保修等阶段,贯穿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产品成本是指制造产品所包含的直接费、间接费等,只涉及产品的制造过程。(2)补偿方式不同。产品成本以及质量成本中的显见成本计入成本账目,通过销售回笼资金来补偿;而质量成本中的隐含成本不需计入成本,它类似于机会成本。(3)核算目的及方法不同。产品成本核算的目的是为企业的损益计算提供依据;质量成本合算的目的是为企业质量决策提供依据。产品成本的核算方法只能采用会计法;质量成本的核算方法可以采用会计法,也可采用统计法[3]。
此外,质量成本概念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改进的。只有不断通过实践的检验和实际操作的支持,才能将质量成本概念的内容进行阶段性的定型,以用于分析其对总成本的影响,期以指导实践。
1.2.我国建设项目成本(建筑产品成本)的构成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工程造价理论,建设项目的主要阶段包括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售后保修阶段,各阶段相应的各类费用构成了该建设项目的成本。本文主要研究施工阶段的施工质量成本对总成本的影响。然而,建设项目全寿命周
期的各个阶段并非是相互的,当前阶段成果的好坏对后续阶段有显著的甚至决定性的影响,阶段时间越靠前,对建设项目成本的影响程度越大。
2. 质量成本理论在建设项目成本管理中的研究进展
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尤其是质量损失)的主要特征是由建筑产品特性、建筑产品的生产特点以及施工企业特征三个重要因素决定的。此外,这三个因素之间还有一定的从属关系,其核心是建筑产品特点。决定关系如下图(箭头尾部为“决定者”,箭头
同样,为了提高建筑业企业价值增值活动的效率,必须在实现建筑产品特定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建造成本,这意味着企业能以较少的或等量的资源投入完成更多的建设项目或创造更多的价值。由于建造成本主要花费在施工生产过程,建筑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的技术经济特点决定了必须控制好施工阶段的成本,才能提高建筑业企业价值增值活动的效率[4]
。
质量成本的发生贯穿于建筑产品生产过程的始终,历时长、构成环节多、质量控制复杂。施工阶段是建筑产品实体成型的生产阶段,是质量成本发生的主要阶段。因此,控制好施工阶段的质量成本是至关重要的。 2.1. 我国建设项目中质量成本的内容
(一)运行质量成本
1、 预防成本:指预防不合格品或工序及功能故障所需的费用,一般包括:
1) 施工人员质量培训费;
2) 质量达标奖励费;
3) 保证和改进质量措施费;
建筑产品特性 建筑产品生产特点 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特征 建筑施工企业特性
1)材料进场检验费;
2)工序质量检验费;
3)单项工程质量检验费;
4)试验检验设备维护费;
5)检验设备折旧费;
6)场地实验室试验检验费及劳务费;
7)相关办公费。
3、内部损失成本,指工程交付前因不满足合同要求的质量水平而发生的有关费用,
一般包括:
1)报废工程损失费;
2)返工损失费用和工期;
3)因质量问题导致的停工损失费用和工期;
4)发生质量事故处理费;
5)质量降级处罚费。
4、外部损失成本,指工程交付后因不满足合同要求的质量水平而发生的有关费用,
一般包括:
1)索赔损失费;
2)要求拆除重建损失费;
3)保修费;
4)诉讼费;
5)因故降价损失费。
(二)外部质量保证成本
是指在施工合同环境下,根据业主提出的质量要求而提供客观证据作序支付的费用,都称为外部质量保证成本。一般包括:
1、提供特殊的附加质量保证措施、程序、数据等所要支付的费用;
2、委托试验机构进行材料及工序的检验费用;
3、企业质量体系认证所支付的费用;
4、其他费用。
2.2.质量成本理论在建设项目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2.2.1. 目前应用的主要理论和方法
目前的传统质量成本管理活动主要由三种基本工作方法:质量成本分析法、过程成本分析法和质量损失法。另外还有基于动态成本控制的6Sigma 质量成本管理理论方法。
(一)质量成本分析法(最适宜的质量成本)[5]
工程质量成本是构成建设项目成本的组分之一,总质量成本的变化影响着建设项目成本的变化,且直接影响建筑施工企业净利润的变化。关于质量成本的性质,不同于一般产品的成本,他有一个最佳值,即最适宜的质量成本。质量损失费用随质量保证费用的增加而减少,由公式:总质量成本=质量保证费用+质量损失费用,可以得知总质量成本存在一个最佳值。因此我们对施工质量的控制,并不是要求质量越高越好,质量过高会导致质量成本的增加,反之,质量过低也会导致成本增加。从经济角度看,要防止两种倾向的出现:一是片面追求低成本,忽视施工质量,造成施工过程中放工返修率高,反而大大增加成本;二是不惜代价,片面追求“高质量”,盲目提高组织技术标准,远远高出规范质量或合同标准所要求的质量水平,不重视效益,脱离生产实际[6]。
然而,假设其他基本施工成本维持在一个水平,建设项目成本=质量总成本+基本施工成本,其关系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中可以知道,各项质量成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当预防和鉴定成本增加时,内外部损失成本减少;站在施工企业的角度看,达不到质量要求和一味追求高质量同样意味着建设项目成本的增加,都是不可取的。可以得出,探求质量改进的机会和方向及质量成本特性曲线显示了质量成本最佳值的概念及其及其适宜质量水平的概念。这两个概念对探求质量改进和方向都很具有指导意义。为使最佳质量成本得到进一步的说明,现将总质量成本曲线的最低点附近区域加以放大,将这个区域划内外部损失成总质量
成预防与鉴定成基本施工成本 建设项目成本 成 本 图2-2 质量成本结构图
分为三个活动区域,并用质量成本项目构成的比例来说明个活动区域的特点及在质量管理方面应采取的对策。
1、 质量改进区。 内外部损失成本占主导地位,说明施工过程不稳定,质量防御措施不利,质量管理活动应该强化质量预防措施,加强质量检测检验,提高质量,降低质量成本。
2、 质量控制区。
内外部损失接近50%,而预防成本大于10%。此时,由于组织技术条件都比较适宜,施工生产过程趋于稳定,不易找到更大质量改进空间,应将质量管理活动重点转移到控制方向。
3、 质量过剩区。
此区域内,鉴定成本大于内外部损失成本,鉴定成本占主导地位,说明有部分质量鉴定活动失去了经济意义。此时应该重新审查各项鉴定活动的有效性和鉴定效率,降低过多的鉴定标准以减少质量成本。
(二)过程成本分析法[7]
过程分析法是在确定过程及其要素基础上,将施工质量成本划分为符合性成本和非符合性成本两大类,并依次归集质量费用,开展过程成本管理。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质量成本法中科目分类存在的困难,极大的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
过程成本法的工作程序:
1、 建立过程模型
过程,是指将输入转换为输出的一组彼此相关资源和活动。如下图所示:
2、 建立成本模型
总质量成本
质量改进区 内外部损失>70% 预防成本<10% 质量适宜区 内外部损失占50%左右 预防成本<10% 质量过剩区 内外部损失占<40% 预防成本<10% 图2-3 质量成本最佳区域图
施工活动 反 馈 输入
图2-4 过程模型图
确定符合性成本及非符合性成本是建立过程成本的关键。符合性成本是指为了满足业主全部规定和隐含的需要,现有过程不发生故障的情况下所发生的费用。它仅表示过程在当前状态下,为满足业主需求所发生的费用,并不体现过程本身的有效性和必要性。符合性成本是过程运行的最低理想成本。
非符合性成本,指由于现有过程的故障而发生的费用。它包括由于接收、生产、运输和纠正不满意产品等而发生的损失费用。非符合性成本是过程的无效成本,不是过程本身所必需的费用,所以它是过程成本分析法的控制重点。
3、编制过程成本报告
4、进行过程改进
(三)质量损失法[8]
质量损失,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没有发挥资源的潜力而导致的损失。这种损失可分为有形损失和无形损失两大类。有形损失,指由于内、外部故障直接发生的费用。无形损失,从内部来讲,一般指由于返工、低效的人机控制、丧失机会等而引起的低工作效率所造成的损失;外部无形损失,一般是指由于业主不满意而发生的未来中标的损失。
企业质量损失可细分为 11 项内容:废品损失;返工损失;停工损失;质量故障分析处理费用;产值和销售额损失;质量降级损失;索赔损失;退换货损失;保修费用;诉讼费用;折价损失。
对于质量损失按上述内容作统计和比较分析,可了解企业中各种不合格或质量缺陷项目引起的内容和严重性。对质量损失的考虑,依据三个方面的分析结果:业主满意度、过程效率和社会损失。这三个方面的质量损失问题不仅给质量改进制造了机会,也为质量改进的评价提供了分析比较的依据。
质量损失法是在质量成本分析法和过程成本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控制质量费用的有效方法,质量损失法的出发点是放在减少质量损失,具有针对性强,重点突出的特点。
(四)6σ质量成本管理[9]
1、六西格玛的含义
20世纪80年代中期,摩托罗拉公司的工程师比尔·史密斯(Bill Smith)提出了六西格玛的概念。起初六西格玛是一种评估产品各生产过程特性波动大小的统计量,如今,六西格玛的概念已经远远超出了其统计含义,成为一种顾客驱动的持续改进的管理
模式、解决问题的方和一种组织文化。许多学者对六西格玛的定义有以下几种:
迈克尔·哈瑞认为:六西格是一种突破性的管理战略,它可以依靠设计或监控每天的经营活动,使公司彻底改变其基线,从而提高顾客满意度的同时使浪费最少和资源消耗最低。
英国学者班扭拉斯(Banuelas )和安东尼(Antony)认为:六西格玛是提高利润、消除浪费、降低质量成本、改进所有操作过程效果与效率,以满足甚至超越顾客需求和期望的一种经营改进策略。
卢卡斯(Lucas )认为:六西格玛是一种训练有素、自律性高、能够很好改善结果的质量改进方法。
2、 对6σ的理解分为三层
对组织的最高管理层来讲,六西格玛是一种管理哲学,是一种组织文化;最组织的中层管理者来讲,六西格玛是一种连续改进的方,即六西格玛改进的DMAIC (界定(Define )、测量(Measure )、分析(Analyze )、改进(Improve )、控制(Control ))方法和六西格玛设计的DMADV (界定(Define )、测量(Measure )、分析(Analyze )、设计(Design )、验证(Verify))方法;对组织的操作层来讲,六西格玛是一个具体的质量目标,即缺陷率不超过3.4DPMO 。
3、 基于6σ的质量成本动态改进模型
管理实践证明,质量免费的观点打败了传统质量成本观点。有研究显示,达到6σ水平的企业其质量成本占销售额的4.5%,而达到4σ水平的企业,其质量成本占销售额的20%-30%。随着产品质量趋近于“零缺陷”,企业的质量成本不会上升,反而会下降。因此,持续改进,追求零缺陷,才是企业的最佳成本点。这是因为,当质量水平达到5-6σ水平时,预防和鉴定成本会大幅减少。
随着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损失成本不断降低,预防与鉴定成本缓慢向右移动,总
总质量成本 建设项目成本 成 本
内外部损失成本
基本施工成本
总质量成本变化趋势
2.2.2.目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一)传统质量成本法的缺陷
传统的最适宜质量成本法在确定建筑产品的最适宜质量水平时没有考虑建筑产品的质量水平与企业的收入或利润之间的关系。该方法认为产品的最适宜质量成本仅由质量总成本的最小值确定。而从经验上看,因为产品的质量水平与收入或利润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往往可以增大业主对企业的认可,从而导致企业的收入和利润的增加。
传统的最适宜质量成本分析法没有考虑到产品质量的外部性问题。在确定产品的最优质量成本时仅从企业的内部收益角度考虑问题,忽略了产品的外部效应问题。
现存的最适宜质量成本理论都是静态模型,无法对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基于质量的学习现象做出合理解释。与强调不断改进的 6σ管理也产生了严重的对立。
(二)传统质量成本模型的局限性
1、传统质量成本模型没有反映质量内涵与外延的变化[10]
2、传统质量成本模型只局限于成本而忽视收益[10]
3、传统质量成本模型忽视了质量成本各部分的时滞性[7]
4、传统质量成本模型没有考虑技术进步的影响[7]
5、传统质量成本模型理论缺乏立足点[7]
2.2.
3.解决目前存在问题的理论研究新进展
(一)关于最适宜质量成本的确定
Jon R.Miller 和 John S.Morris 在 2000 年 1 月的《Quality progress》杂志上首次提出新的最优质量成本确定理论[5]。他们认为,最适宜质量成本分析法忽视了“利润”,单纯的追求成本最低,没有注意到质量水平的提高所带来的市场份额的增加,以及优质产品所附加的企业形象价值。以此为基础,他们给出了新的最适宜质量成本范围。
(二)对质量损失的研究
我国学者尤建新从施工企业应用的角度,对质量损失分析的内容和有效方法进行了探讨[2]。他认为将企业的各个部门与质量损失联系到一起,有助于阐明质量成本损失的原因,迅速找到成本升高的症结,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结合建筑产品质量损失成本本源特点,以及施工企业组织、生产特点,他提出由“质量损失类型与损失成本源分析表”、“施工质量损失成本源分析明细表”、“质量损失成本源分析原则”以及“企业职能部门与项目组织的对应关系图”架构的“二一一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损失成本源分析模式”。但是,他也指出,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个性多样,此模式仅供借鉴,不可照搬。
(三)“合理质量”观念下的质量成本再认识
我国学者在其论文中引入了“合理质量”的观念,在“合理质量”观念下,总结了认为是更为完整的质量成本概念。他们认为,传统质量成本的定义是在工程导向的质量观念下提出的,自始至终都体现出对高质量的不懈追求。但随着“合理质量”观念的出现,它的核心内涵与内容构成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合理质量”观念下,更为完整的质量成本定义应该是:对于建筑施工来说,企业为确保建筑产品质量保持在既能满足业主的正常要求,又能为企业带来最佳经济效益的质量水平上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它的内容包括四个部分:预防质量不足成本、预防质量过剩成本、故障成本和无效成本。2.2.4.基于质量成本理论的项目管理改进措施
针对建筑产品的技术经济特点[2]:(1)建筑产品的多样性与生产的一次性;(2)建筑产品体积大、价值大;(3)生产周期长;(4)位置固定性与生产的流动性;(5)质量问题影响大;(6)质量影响因素多而复杂,以及建筑业质量成本的要求,对项目管理措施作如下建议:
(一)把握两个准则:
一是应对全体施工人员进行控制;二是要对全过程进行控制。其中:全过程控制,是指尽可能地拓展成本控制的内涵,使成本控制的对象从对象本身推及到其紧前工作和紧后工作,以至于贯穿整个施工过程甚至是建筑产品生命全周期的全过程;全员控制,是指尽可能地将参与生产作业的全体人员纳入成本控制作业中,责任分解到企业所有部门的每个员工,进一步对工作成果量化考核,尽量依靠全员调动挖掘成本控制潜力。
(二)建立多级质量指标评价体系和质量目标责任体系[11]:
将质量指标按建筑和专业组织特点逐层分解,细化到个人,以成本发生阶段和权责归属等为界,实现多层级分级控制,形成层级的在垂直和水平交叉实现的立体系统。
成本超标多与权责关系的界定和奖惩保障的缺失有着极其重要的关联。权责结合的落实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对成本控制的执行效率起着决定性作用,如何高效地落实责权,实现奖惩制度,是高效地实现成本控制的必要条件。
要在成本控制作业中,明确各部门及员工的责任与权限,细化完善成本控制责任。此外,还必须赋予责任部门以匹配的经济权限和经济利益,责任与奖惩挂钩,保证其高效的执行力和承担感。
(三)提高施工团队的有效性[12]:
作为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活动的实施主体,建筑施工团队应该是一种高效团队“真正有效的建筑施工团队应具有严格的目标约束,其目标是为了完成某个的特定任务,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工期要求、成本要求等多目标约束,在施工过程中,每一个小项目团队面对一个具体的任务,若干个小项目团队组成一个较大的项目团队”,一个高效的施工团队能将诸多不利的影响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就应该能够通过这种层层联结的方式完成庞大且繁复的建筑工程,最终达到优质高效的目标。
2.3.建设项目中质量成本理论的应用远景展望
目前我国经济的增速的放缓,不失时机的推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经济增长将由依靠出口、投资逐渐变轨,扩大内需势在必行,内需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马车的另一强大驱动,今后的经济增长不仅看重数量,而且更加重视质量。所以本文大胆预测集成了现代质量管理的理念与方法的6σ管理模式将在施工管理中推广更加的广泛,以及它所强调的质量持续改进手段将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模式和方法, 并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13, 14]。
此外,建筑信息模型( Building InformationModeling) BIM作为一种用于设计、施工、管理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及时并持久地获得高质量、可靠性好、集成度高、协作充分。并且它能保证项目信息在实施阶段能够在各参建主体之间顺畅地传递,构建协同管控的业务处理平台, 实现跨部门、跨企业、跨地域的协同管理, 达到信息资源共享并为各管理职能部门所调用,恰好适应6σ管理模式动态实时控制的多部门联动管理要求[15-17]。6σ管理的哲学将在建筑施工领域继续深化。
因此,可以预见,建立在BIM信息平台上,并以6σ管理模式为指导思想和方,将会是未来施工质量成本管理的重要趋势。
另外,随着建筑施工团队整体素质的提高,管理理念日趋成熟,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学习型管理团队将会成为项目集成管理的主力军。3.总结目前,关于分析施工质量成本对建设项目成本的影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和工具是“最适宜质量成本分析法”和“质量成本结构图”,这个方法得出的结论是,不重视质量和片面追求高质量都是不经济的,存在一个最适宜质量水平,使得总质量成本最低。然而,这个方法是静止的,它也正在向动态的方向转变,正如“质量成本动态改进模型图”所示,它更加强调持续的质量改进和动态的管理模式。
可以确定的是,施工质量成本管理正在由传统的粗放型逐渐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管理理论方法也由静态的、局部的、的逐渐转变为动态的、全面的、联系的。
4.
参考文献
[1] 尤建新. 质量成本管理[M]. 石油工业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03.
[2] 白宝光. 质量成本决策理论与质量成本管理应用研究[D]. 天津: 天津大学管理学院, 2007.
[3] 陆秋虹. 中国建筑产品的价格问题及建筑企业高附加值化的EPC研究[D].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2010.
[4] Bottorff D L. COQ Systems:The right stuff[M]. Quality Progress, 1997.
[5] 李永华.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成本管理刍议[J]. 建筑施工, 2011.
[6] 林万祥. 质量成本管理论[M].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7] M. Kroll P W A R. The Contribition of Production Quality to Competitive Advantage:Impacts on
Systematic Variance and Unexplained Variance in Returus[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9.
[8] 汪建均, 马义中. 质量管理学[M]. 1. 北京市: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9] 武小军. 质量成本管理创新及信息化研究[D]. 上海: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06.
[10] 李元洪. 公路施工的成本管理控制探讨[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1(12):1.
[11] 呼志远. 基于质量挣值法的施工成本控制研究与应用[D].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建造与
管理, 2011.
[12] 戴勇. 建筑施工团队有效性及主要影响因素关系研究[D]. 镇江: 江苏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2010.
[13] 彼得·S·潘德, 罗伯特·P·纽曼, 罗兰·R·卡瓦纳. 6σ管理法-追求卓越的阶梯[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14] 何桢, 施亮星, 生静. 6_质量计划与连续质量改进[J]. 工业工程, 2001,4(4):13-17.
[15] BIM引发建筑行业巨大变革[J]. 21世纪建筑材料居业, 2011(10):61.
[16] 王青薇, 张建平. 基于BIM的工程投资控制研究[J]. 工业建筑, 2011(S1):1016-1019.
[17] 黄华. 基于BIM的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解决方案[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8):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