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观点,思考“教养”真正含义,领悟怎样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2.体会本文观察细致、事例生动、说理深刻明晰,行文自然晓畅的特点。
3.联系生活中的正反实例进一步理解“教养”对为人处世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养,是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关于“教养”,中国古时《三字经》就提到了,指的是人从小就应该习得的一种规矩,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态度。今天我们学习利哈乔夫的《论教养》,进一步理解教养的核心内涵以及学习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提示】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关注,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奠定基础。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抓住议论性的句子,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2.小组讨论。
给课文划分层次,理清作者思路,理解议论文结构的一般特点。
明确:第一部分(1—2):开门见山,引入论题——良好的教养。
第二部分(3—12):把有无教养的表现进行对比,指出教养的思想核心是尊重他人。
第三部分(13—17):剖析优雅风度,指出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
第四部分(18):总结全文,点明我们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理解内容和段落之间的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段落之间的关系,句子的含义,本文的语言风格。
1.细读1—2段,思考第1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直接引入论题——教养,用递进复句强调,“良好的教养”的养成更主要的是“得之于自身”,为下文的论述张本。
2.速读3—12段,思考以下问题。
(1)第3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说一说第4段与5—10段之间的关系。
明确:总说与分说的关系。
(3)有无教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明确:是否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4)作者列举了有教养的人的哪些具体表现?
明确:不自吹自擂;珍惜别人的时间;重承诺;稳重随和。
(5)4—10段先谈“无教养”的例子,11—12段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把有无教养进行对比,是非曲直不言而喻,引人深思,也启迪了人们在生活中应如何做到有教养。
3.速读13—17段,思考以下问题。
(1)第13段作者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明确: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扭捏作态。
(2)作者是如何批驳这一错误观点的?
明确:作者提出了一个正确的观点: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并对这一态度进行阐述: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并以吃饭和日常生活中的举止为例论述如何关照他人,具有优雅风度。最后得出结论:优雅是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这样上述的错误观点就不攻自破了。
(3)请你结合4—10段,分析“优雅”和“有教养”是怎样的关系。
明确: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一个是从内心“尊重别人”,一个是“关照的态度”,其实都是“尊重”。教养是优雅的基础,优雅风度是教养的重要表现,一个人处处时时有教养,就会形成优雅的风度。
4.读第18段,思考:这一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强调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再加上随机应变的智慧就会具有优雅的风度,给人以启迪。
目标导学三:品味重点句子,理解语言特色
说一说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1)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
(2)有教养的人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无论接触的人年长还是年幼,是社会贤达还是平民百姓。
明确:(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处方”比喻让人们拥有教养的独特的方法,用语生动形象。
(2)“一律”和“无论”强调了有教养的人从内心深处尊重别人,对人们的谦让和礼让是无条件的。
目标导学四:小结整合
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思路清晰,从讨论教养本身,到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又运用了许多格言式的句子,论述充分,引人深思。
目标导学五:学以致用
1.结合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请你举出我们身边的“无教养”的表现。
2.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一谈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三、板书设计
论教养
利哈乔夫
(1—2)提出问题:“良好的教养”的养成“得之于自身”
(3—12)分析教养的思想核心是尊重他人
(13—17)阐述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
(18)强调优雅风度的获得方法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 1.重视学法的指导,合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文立论与驳论相结合的特点。 2.注重让学生结合本文话题,表达自己的看法,思考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
不足之处 | 1.朗读不充分,留给学生思考品读的时间有些少,部分问题,老师讲授代替了学生思考。 2.关注文本多,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及渗透道德修养的方面仍需加强。 |
观点要明确
教学目标:
1.了解议论文观点明确的内涵。
2.把握议论文观点明确的方法原则。
3.通过实践使自己真正做到议论文观点鲜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议论性文章需要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张什么,反对什么,都要清清楚楚,态度鲜明,不能模棱两可。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观点明确呢?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议论文的特点
1.什么是议论?什么是议论文?
明确:当我们了解生活中的某件事情、某个现象或某些问题时,总会形成自己的看法、主张和观点,把这些看法、主张和观点表达出来,并加以阐释、说明,就是议论;写成文章,就是议论文。
2.议论文还叫什么?
明确:议论文是一种议论、说理的文章。所以议论文又叫说理文。
3.议论文和其他文体有什么区别?
明确: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总之,议论文是以理服人,记叙文是以情感人,说明文是以知授人。
目标导学二:把握观点明确的要点
1.怎样才能做到观点明确呢?
明确:首先,要把问题想清楚,围绕题目或按照材料的要求,形成一个旗帜鲜明的观点,并用一个明确的判断句将观点表述出来。这样的语句,可以是对实际情况的判断,也可以是按事理做出的推断。
其次,有了明确的观点,还要在文章中把它突显出来。
2.观点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在什么地方?
(1)有的文章,题目就直接表明了观点,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有的文章,则在开篇处亮明观点,紧接着进行阐释、论证,如《敬业与乐业》。
(3)有的是在结尾处总结观点。
总而言之,在文章的什么地方提出观点,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
3.观点不明确的几种情况
一是态度不明确,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骑墙态度,和稀泥,没有鲜明的立场;二是论说范围过宽,面面俱到,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三是语言不简洁,拖泥带水。
目标导学三:结合例文,指导技法
1.明确内容。
“电子游戏”在青少年中颇为流行,大多数家长、老师对此持批评、反对态度。你的观点是什么?以“电子游戏”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观点要明确,思路要清晰。
2.提出要求。
(1)深入思考,确定自己的观点,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明确地表达出来。
(2)围绕观点展开论述,注意选取适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
3.例文导航。
电子游戏不该玩
对于电子游戏,大家并不陌生。谈起它,大家意见不一。有一些人认为:玩电子游戏并非坏事,它可以提高人的灵活应变能力、判断能力等,并不能因少数人沉迷游戏影响了学习而否定它。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应杜绝电子游戏,一旦迷上了电子游戏,就会陷入泥潭,无法自拔。
我是赞成第二种观点的,适当地玩一玩电子游戏本无可厚非,可是,电子游戏很容易让人上瘾。我有一个同学,他学习成绩很好,是班级的尖子生。可是自上初三以来,他就迷上了电子游戏,一有时间,就泡在网吧里,荒废了学业,最终不得不休学。我想,他一定很后悔,后悔当初的举动,毁了自己的前程。
玩电子游戏不仅会荒废学业,如果沉迷其中,不及时醒悟,还会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路。
有的人为了玩电子游戏,就想尽办法节省自己的生活费用,上瘾了以后,就慢慢发展成偷家里的、学校里的钱财物品,最终走上不归路。更有甚者,因沉溺于虚拟世界,在现实生活中变得性格孤僻,漠视生命。
因此,作为学生的我们要明确自己的首要任务是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不要把时间、精力花费在不利于我们学习的电子游戏上。
【名师点评】
文章以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联系生活实际,旗帜鲜明地阐释了玩电子游戏的危害。做到了有理有据。
4.当堂限时作文。
目标导学四: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1.评讲作文,限时批改。
评分标准
分数 | 评价标准 |
45分以上 | 题目新颖,内容充实,结构严谨,立意有创新,语言优美 |
41~45分 | 内容充实,结构严谨,立意有创新,语言优美 |
36~40分 | 切题,语言流畅,思路清晰 |
31~35分 | 偏题,语言不流畅,思路不清晰,字迹潦草 |
30分以下 | 跑题,字数不足,字迹潦草,不知所云 |
①作者朗读。
②小组评:推荐组说出推荐理由。
③自由评:听众点评,不超过三人。
④自评:围绕以下四个方面自评。
在本次作文中,我最想表达的中心意思是________;我写作本文最成功的地方是________;最大的失误是________;经过本次写作,我在下次作文中一定做到________。
3.反复修改,达成目标
修改自己本次的习作并做成电子稿,将各组推荐的佳作打印出来在班级作文园地展览,其他同学把电子稿上传到班级QQ群,供大家欣赏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