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 末 测 试 卷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空。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少年 多少 迫降 投降 角逐 角斗 纪念 纪昌
2. 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农厉 成就 坑坑洼洼 B. 慎重 茂盛 愤愤不平
C. 发颤 体想 重整旗鼓 D. 砸锅 馈败 左顾右盼
3. 下列形容热闹、喜庆、盛大的场面最恰当的词语是( )
A. 锣鼓喧天 B. 翻天覆地 C. 铺张浪费 D. 震耳欲聋
4.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同一类是( )
A. 玫瑰 茉莉 牡丹 海棠 B. 辣椒 萝卜 莲藕 芥菜
C. 盘古 精卫 雷达 女娲 D. 霎时 顿时 刹那 顷刻
5. 下列选项中词语与人物搭配不当的是( )
A. 梅兰芳——刚正不阿 B.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C. 孙悟空——上天入地 D. 西门豹——百发百中
6. 小丽无意犯了一个错误,心里很难过,下列最恰当的安慰是( )
A. 差之毫厘,谬以干里。 B. 言必行,行必果。
C.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D.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7. 下列选项中”之”的意思与其它三项不一样的是( )
A. 炎帝之少女 B. 诸儿竞走取之
C. 西山之木石 D. 赤子之心
8. 关于如何简要复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复述前多读几遍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B. 能正确地反映文章的意思,不漏掉主要情节。
C. 复述时抓住主要内容即可,次要内容可以省略。
D. 要根据情节的发展来复述文章中重要的内容。
9. 根据语境写词语
雪越下越大,军需的shēn qū( )已经冻得jiāng yìng( )了。可是
他réng rán( )保持着jiān dìng( )自然的神情,将军的内心充满了jìng pèi( )。
10. 根据要求写句子
1.这里这么小,怎能容它们藏身?(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童年的生活就像__________;就像__________;就像___________绚丽多姿。(补充句子)
3.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凿了十二条渠道,把漳河的水引到田里。(长话短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积累运用。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诗人王维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一首诗就是个故事,诗人李商隐讲述了月亮女神奔月后的孤寂与落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首诗就是一种情怀,诗人李清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现了英雄豪杰所向无惧的爱国热情;一首诗就是一份祝福,诗人高适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12.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观察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品质,既要进行______________的观察,也要进行______________的观察,才能准确,作家叶圣陶就是运用这样的观察方法,发现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______________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______________的。而且爬山虎是有脚的,它的脚长在______________。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天气,留下了许多气象谚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周恩来年少时便立下了”_____________”的宏志;梅兰芳______________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龙城飞将______________誓死捍卫疆土。
阅读理解。
基础阅读《走月亮》选段。
细细的流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呦,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作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我们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13. 选文描述了”我”和阿妈看到月光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的情景。
14. 读选文的第一句话,展开想象,续写句了。读着优美的句子,我好像听见______________,我好像闻见______________。
15. “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中的”抱”换成”映”行不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在课文中出现了多次,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你还记得自己在月下的某个情景吗?试着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捅马蜂窝》
爷爷的后院很小,里边花木丛生,枝叶纠缠,是乌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乐土,也是我儿时的乐园。这里,最壮观的要数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些什么。爷爷不敢开窗,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屋来。
“真该死,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奶奶总为这个马蜂窝生气。
“不行,要蜇死人的!”爷爷连连摇手。
“怎么不行?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奶奶反驳道。
“捅不得,捅不得。”爷爷连连摇手。
我站在一旁,心里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愿望,那多有趣!我找来妹妹,趁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通往后院的小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上衣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作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瞧着我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儿地摇撼两下,只听”哂”的一声,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将门在里边插上,她跑了,将我关在门外。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我抬手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我捂着脸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到屋里。
当夜,我发了高烧,眉心处肿起一个枣大的疙瘩。打针吃药,七八天后才渐渐痊愈。
18. 人们常用”栽跟头”比喻失败或出丑,”捅马蜂窝”在生活中常用于_____________。
19. 围绕捅马蜂窝这件事,作者先写_____________,然后是”我”捕了马蜂窝,最后是_____________。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修辞,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
21. 在捅马蜂窝的前后过程中,”我”的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用文中的词语填写”我”的心理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默读短文,按提示作批注读读爷爷和奶奶的对话,从体会他们的心情的角度在_____________进行批注;读第七自然段从疑问的角度在_____________进行批注。
23. 整本书阅读《神话故事》
神话里有许多不可思议的情节,比如《刑天舞干戚》里刑天的头被砍了,为什么还能大笑起来,笑声震撼了天地和宇宙?你在读神话的时候,有没有一些觉得不可思议的情节?产生了什么疑问?你是怎么理解的?写下来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习作乐园
题目:那天,我的心里真_____________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可以填写表示心情的词语,如高兴、沮丧、痛苦、后悔等,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当时的感受,注意写出自己的心理活动和动作表现,恰当运用积累的描写心情的词语。字数350字左右。(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参
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空。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少年 多少 迫降 投降 角逐 角斗 纪念 纪昌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
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A项:少年shào nián,多少duō shǎo。
B项:迫降pò jiàng,投降tóu xiáng。
C项:角逐jué zhú,角斗jué dòu。
D项:纪念jì niàn,纪昌jǐ chāng。
2. 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农厉 成就 坑坑洼洼 B. 慎重 茂盛 愤愤不平
C. 发颤 体想 重整旗鼓 D. 砸锅 馈败 左顾右盼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易错字。
A项:”农厉”应为”农历”。
C项:”体想”应为”休想”。
D项:”馈败”应为”溃败”。
3. 下列形容热闹、喜庆、盛大的场面最恰当的词语是( )
A. 锣鼓喧天 B. 翻天覆地 C. 铺张浪费 D. 震耳欲聋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锣鼓喧天:意思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多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表示声音巨大,场面热闹。
翻天覆地:形容变化非常巨大。
铺张浪费:意思是为了场面好看而浪费人力物力。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非常大,都快要把耳朵震聋了。
4.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同一类的是( )
A. 玫瑰 茉莉 牡丹 海棠 B. 辣椒 萝卜 莲藕 芥菜
C. 盘古 精卫 雷达 女娲 D. 霎时 顿时 刹那 顷刻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归类,结合词语的特点进行归类。本题中不属于同一类的是C项,雷达意思为”无线电探测和测距”,即用无线电的方法发现目标并测定它们的空间位置。其他三项都是神话故事中的人物。
5. 下列选项中词语与人物搭配不当的是( )
A. 梅兰芳——刚正不阿 B.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C. 孙悟空——上天入地 D. 西门豹——百发百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搭配。
A项:刚正不阿:意思是刚强正直,不阿谀奉迎,无偏私。用来形容梅兰芳合适。
B项: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八仙是中国民间传说中道家的八位仙人,历来说法不一。就是汉钟离 、 张果老 、 吕洞宾 、 铁拐李 、 韩湘子 、 曹国舅 、 蓝采和 、 何仙姑 。神通:道教用词,指无所不能的本领,现指特别高明的本领。比喻做事各有各的一套办法。也比喻各自拿出本领互相竞赛。
C项:上天入地:意思是升上天空,钻入地下,形容神通广大,也比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四处奔走。用来形容孙悟空合适。
D项:百发百中:意思是形容射箭或打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用来形容西门豹不合适。
6. 小丽无意犯了一个错误,心里很难过,下列最恰当的安慰是( )
A. 差之毫厘,谬以干里。 B. 言必行,行必果。
C.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D.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谚语俗语和名人名言。
A项:差之毫厘,谬以干里。意思:指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B项:言必行,行必果。意思:指说出的话一定要足以信任,行动了就一定要有结果。
C项: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意思:人不是生出来就都懂得许多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告诉了我们要多学习,才能学到更多知识。
D项: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意思:意思是赶不上前面的,却超过了后面的。
7. 下列选项中”之”的意思与其它三项不一样的是( )
A. 炎帝之少女 B. 诸儿竞走取之
C. 西山之木石 D. 赤子之心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义的辨析。
A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之:的。
B诸儿竞走取之:各个孩子竞相奔走去拿取它。之:代词,指李子。
C西山之木石: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之:的。
D赤子之心:初生的婴儿。比喻人心地纯洁善良。之:的。
8. 关于如何简要复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复述前多读几遍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B. 能正确地反映文章的意思,不漏掉主要情节。
C. 复述时抓住主要内容即可,次要内容可以省略。
D. 要根据情节的发展来复述文章中重要的内容。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学常识的理解和分析。
注意平时对相关文学常识的积累和识记,本题中关于复述表示不正确的是C项,复述时并不是说次要内容就可以省略,也需要简要概括的。
9. 根据语境写词语。
雪越下越大,军需的shēn qū( )已经冻得jiāng yìng( )了。可是
他réng rán( )保持着jiān dìng( )自然的神情,将军的内心充满了jìng pèi( )。
【答案】 ①. 身躯 ②. 僵硬 ③. 仍然 ④. 坚定 ⑤. 敬佩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躯、僵、坚、佩”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10. 根据要求写句子。
1.这里这么小,怎能容它们藏身?(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童年的生活就像__________;就像__________;就像___________绚丽多姿。(补充句子)
3.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凿了十二条渠道,把漳河的水引到田里。(长话短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这里这么小,不能容它们藏身。 ②. 彩虹 ③. 画册 ④. 万花简 ⑤. 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渠引水。
【解析】
【分析】
【详解】1.本题考查句型转换。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2.本题考查补充句子。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把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使句子前后意思一致。常涉及到关联词语运用,联系具体语境对句子进行补充。
如:童年的生活就像乐谱;就像雨后的彩虹;就像万花筒绚丽多姿。
3.本题考查缩写句子。
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修饰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它更简洁即可。缩句要将句子缩到最短,保留其原始的主谓宾结构即可。
11. 积累运用。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诗人王维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一首诗就是个故事,诗人李商隐讲述了月亮女神奔月后的孤寂与落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首诗就是一种情怀,诗人李清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现了英雄豪杰所向无惧的爱国热情;一首诗就是一份祝福,诗人高适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答案】 ①. 返景入深林 ②. 复照青苔上 ③. 嫦娥应悔偷灵药 ④. 碧海青天夜夜心 ⑤. 生当作人杰 ⑥. 死亦为鬼雄 ⑦. 莫愁前路无知己 ⑧. 天下谁人不识君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诗词歌赋默写和诗词名句理解。
唐代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读者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唐代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寂静的长夜中,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宋代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柔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人无以复加。透过她一贯的文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几人可以匹敌?
盛唐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12.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观察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品质,既要进行______________的观察,也要进行______________的观察,才能准确,作家叶圣陶就是运用这样的观察方法,发现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______________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______________的。而且爬山虎是有脚的,它的脚长在______________。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天气,留下了许多气象谚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周恩来年少时便立下了”_____________”的宏志;梅兰芳______________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龙城飞将______________誓死捍卫疆土。
【答案】 ①. 细致 ②. 连续 ③. 嫩红 ④. 嫩绿 ⑤. 茎上 ⑥. 早霞不出门 ⑦. 晚霞行千里 ⑧.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⑨. 蓄须明志 ⑩. 李广
【解析】
【分析】
【详解】1.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和谚语俗语。
《爬山虎的脚》课文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课文第2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从刚长出来到长大,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长大后的叶子引人注目,并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课文的第3至5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它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它的形状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如新叶。
天气谚语:一场秋雨一场寒,市场秋雨穿棉。
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2.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
《梅兰芳蓄须》的主要内容:梅兰芳先生是闻名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在舞台上唱旦角,为了演出的需要,他总是把胡须剃得干干净净的。
但是,在他一生中,却有8年是蓄着胡须的。那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时期,他为了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和坚决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就把胡须留起来了。
日本侵略者总想逼梅兰芳演戏。在上海,日本侵略军派流氓头子来威胁梅兰芳,梅兰芳仍坚决不演。为了安全,他逃到。被日军占领后,驻港司令官亲自出马,逼梅兰芳演戏,他借口剧团不在,还是不肯演戏。
长期不演戏,梅兰芳就没有收入,的生活费很高,他的钱很快就花光了,只好又回到上海,但他还是不演戏。为了维持生活,他只好忍痛卖掉在北京的房子。
唐代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阅读理解。
基础阅读《走月亮》选段。
细细的流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呦,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作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我们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13. 选文描述了”我”和阿妈看到月光下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的情景。
14. 读选文的第一句话,展开想象,续写句了。读着优美的句子,我好像听见______________,我好像闻见______________。
15. “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中的”抱”换成”映”行不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在课文中出现了多次,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你还记得自己在月下的某个情景吗?试着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3. ①. 流水 ②. 鹅卵石 ③. 小水塘 ④. 白天洗衣服、玩耍
14. ①. 溪水潺潺声 ②. 山草和野花的香气
15. 不行,”抱”字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小水塘和月亮的和谐美。
16. 充分表达了小作者和阿妈走月亮时无比幸福和喜悦之情。
17. 全家人在月亮下吃着月饼赏月。
【解析】
【分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选文第1自然段主要描写了”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的所见、所闻、所想,前3句中的”溪水”“鹅卵石”“小水塘”是‘我”眼中所;第4句是”我”看到月光下的小溪产生的回忆,”阿妈白天洗衣裳”“我用树叶做小船”是”我’心中所想。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充句子。
根据题目中的提示,我们需要从听觉、嗅觉两个角度来展开想象,再结合选文第1句话写的溪水的流动和山草、野花的香味,就可以以此来分别描写它们的声音、味道。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意思。
句中”抱”字赋予了小水塘人的动作,可知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贴切地勾画了”水塘映月”的画面,传达出一种温暖的情感。因此朗读时应语气舒缓,声调柔和,使人听来浮想联翩、陶醉其中。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我”和阿妈每到一个地方,都感觉到那里的景色太美了,太让人沉醉了,都感觉到很愉快,所以反复说”我和阿妈走月亮”,抒发了”我们”的幸福与喜悦之情,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充沛,文章更有感染力。同时,这句话多次出现,也起到了串联全文内容的作用。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开放性试题。
学生仔细回忆日常学习生活,组织好语言进行表达即可。
如:在月亮下,听奶奶讲故事。
拓展阅读《捅马蜂窝》
爷爷的后院很小,里边花木丛生,枝叶纠缠,是乌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乐土,也是我儿时的乐园。这里,最壮观的要数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些什么。爷爷不敢开窗,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屋来。
“真该死,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奶奶总为这个马蜂窝生气。
“不行,要蜇死人的!”爷爷连连摇手。
“怎么不行?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奶奶反驳道。
“捅不得,捅不得。”爷爷连连摇手。
我站在一旁,心里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愿望,那多有趣!我找来妹妹,趁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通往后院的小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上衣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作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瞧着我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儿地摇撼两下,只听”哂”的一声,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将门在里边插上,她跑了,将我关在门外。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我抬手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我捂着脸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到屋里。
当夜,我发了高烧,眉心处肿起一个枣大的疙瘩。打针吃药,七八天后才渐渐痊愈。
18. 人们常用”栽跟头”比喻失败或出丑,”捅马蜂窝”在生活中常用于_____________。
19. 围绕捅马蜂窝这件事,作者先写_____________,然后是”我”捕了马蜂窝,最后是_____________。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修辞,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
21. 在捅马蜂窝的前后过程中,”我”的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用文中的词语填写”我”的心理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默读短文,按提示作批注读读爷爷和奶奶的对话,从体会他们的心情的角度在_____________进行批注;读第七自然段从疑问的角度在_____________进行批注。
【答案】18. 比喻惹祸或触动不好惹的人。
19. ①. 爷爷家后院有马蜂窝 ②. “我”被马蜂蜇了
20. ①. 比喻 ②. 马蜂窝被毁后,马蜂受到伤害后拼死复仇的气势。
21. ①. 有趣 ②. 迟疑、胆怯 ③. 好奇 ④. 惊呆
22. ①. 奶奶恨透了马蜂窝,想把它捅下来。 ②. 为什么马蜂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要学会掌握理解其中的重要的字,就容易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了,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捅马蜂窝:意思是对不正之风,比喻闯祸或敢于得罪厉害的人。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通读全文,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
从”这里,最壮观的要数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些什么。”“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儿地摇撼两下,只听”哂”的一声,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当夜,我发了高烧,眉心处肿起一个枣大的疙瘩。打针吃药,七八天后才渐渐痊愈。”可知答案。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修辞手法。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马蜂”比作”战斗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马蜂窝被毁后,马蜂受到伤害后拼死复仇的气势。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从”我站在一旁,心里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愿望,那多有趣!”“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这复仇者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可知答案。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通读全文,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
从”真该死,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奶奶总为这个马蜂窝生气。可以看出奶奶恨透了马蜂窝,想把它捅下来。
从”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可以带疑问的角度批注为什么马蜂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
23. 整本书阅读《神话故事》
神话里有许多不可思议的情节,比如《刑天舞干戚》里刑天的头被砍了,为什么还能大笑起来,笑声震撼了天地和宇宙?你在读神话的时候,有没有一些觉得不可思议的情节?产生了什么疑问?你是怎么理解的?写下来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女娲造人》 为什么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不平等的?女娲造人的速度太慢了,为了提高速度,女娲采取了比较极端的做法:拿一根绳子,丢进泥浆里。然后把绳子提出来,就得到一串儿人,这样的方法生产出来的人被称为绳人。虽然速度大大提高了,但是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除了贫贱凡庸这些绳人往往都是缺胳膊短腿,缺耳朵少眼。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组织能力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神话传说,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画起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言之有理即可。注意语言完整流畅,不要写错别字即可。
24. 习作乐园
题目:那天,我的心里真_____________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可以填写表示心情的词语,如高兴、沮丧、痛苦、后悔等,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当时的感受,注意写出自己的心理活动和动作表现,恰当运用积累的描写心情的词语。字数350字左右。(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答案】
那天,我的心里真高兴
我最快乐的那一天是在乡下度过的。那天春光明媚,我们来到老爷爷家,吃了中饭后,我看到二爷爷家附近有一个小鱼塘,塘中有一只船,船被系在鱼塘附近的草堆里。于是,我让老爸帮助我走上船,体验一下。
我上船后,老爸因知船系在那儿,所以就装模做样的推起船来,口中还念念有词:”321,出发。”可万万没想到的是,船居然没系紧。我就乘着船来到了湖心。
这时,我慌忙拿起放在船上的竹篙,想撑回去,可波浪哪肯听我的话,不仅把船搞得东摇西摆,还差点儿把我推下水。
可我渐渐掌握了波浪的顺序,往对岸驶去,这时刚好有一群小朋友在湖中玩放鞭炮,把船炸得千创百孔,我吓得东躲西窜。我僵持了好半会儿,他们才慢慢地离去。
这时,老爸正在对岸焦急地等待我。我赶紧问爸爸怎么把船开到对岸。
老爸没听到,我只好慢慢撑着篙向对岸驶去。天公不作美,不一会就下起了大雨,我仍然坚强地向前。
过了好一会儿,天气好了起来,湖面上出现了一道彩虹,我正好到了对岸。
那一天我真高兴,因为我学会了撑船。
【解析】
【分析】
【详解】本次习作考查半命题作文。
本次习作为半命题的叙事作文,要求以”那天,我的心里真怎么样”为题,所写内容应选择一个难忘的事, 这一天给你一种难忘的体验,或高兴,或激动,或愤怒,或后悔,或害怕,或悲伤……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场景,选择一个印象深刻或最想表达的去写。这是一篇写事作文,写作时要将重点放在这件事的叙述上,发生了什么事,你有什么深刻的体验?你的收获是什么?注意叙事六要素,将事情叙述完整,叙述时要详略得当。要注意用到学到的修辞手法及积累的好词佳句,将作文写得生动具体,让人印象深刻。
开头:抒发感情式开头或开门见山式开头引出下文。
中间:这是本次作文的重点。我们需要通过叙事的方式来讲述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从中体现自己的心情。注意:
①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
②一般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写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③要突出重点,不要平铺直叙,重点的场面或过程要详写,写具体;
④环境描写对反映文章的中心很有作用,所以在叙事时,有时也要注意写清楚环境。
⑤要加入一些修辞,使内容更生动。
结尾:点题,收束全文。抒发自己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