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产业究竟由哪些产业构成,各个国家统计标准也各不相同,仅寸在一个大致的共识。由于中国传媒产业统计的缺陷,长期以来纳入公共视野的一般是四大传统媒体(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的广告收入,四大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构成了中国广告营业额的半壁江山,它们和广告公司共同构成的中国广告营业额。[3]
实际上,另外一些传媒细分市场的发展长期以来为人忽略,例如报刊发行收入、有线电视收费等,虽然这部分收入客观存在且产值巨大,但在研究中国传媒产业的整体规模时,它们经常被有意义或无意义的忽略。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及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新的媒体形式逐渐涌现并迅速发展壮大,这些媒体形式正壮大着中国传媒业。
我国传媒产业化发展进程大致如下。
1978年,国家财政部批准了《人民日报》等要求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报告。次年4月,又发文重申并在全国新闻媒体中推广“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
1979年1月4日,《天津日报》率先恢复了商业性广告。同年5月14日,宣传部明确肯定了报刊恢复广告的做法,并作了具体规定。1979年当年各类新闻媒体的广告收入即达1500万元,中国广告市场在消失20多年后重开。我国报业的产业化运作由此拉开了序幕。
1984年7月,中国记者协会组织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全国性报纸经营管理工作会议。
1985年,河南《洛阳日报》率先自办发行,到1999年,全国自办发行的报纸总数已占全国报纸总数的1/3。
截至1985年,全国已有188家报社办有经济实体。
1987年,国家科委首次编制的我国产业投入产出表,将新闻事业和广播电视事业纳入“信息商品化产业”序列。
1987年,《广州日报》率先扩版,由对开四版扩为对开八版,1991年又扩为十二版。
1988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工商管理局联合颁布《关于报社、期刊社、出版社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的暂行办法》,允许新闻媒体开展多种经营。同时,国家对新闻媒体的投入也从最初的财政包干到逐年递减,最后发展到新闻媒体成为法人,经济上自主、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1992年,南方重要讲话发表,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以后,我国全面进入经济转轨时期,这为媒介走向市场奠定了基础。大众传媒具有“政治上层建筑和经济信息产业”双重属性的理论逐渐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媒介个体经营热情空前高涨。广播电台开办系列台,有线电视的兴起使电视台频道数量大大增加,在报界出现了扩版热,都市报迅速崛起,媒介市场空前繁荣。
1992年9月,中国报纸协会在江西举行了全国报社经营管理经验交流会,首次提出“报业经济”概念,并认为“我国报业已经进入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开发报业经济的新时期”。
1993年,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把“报刊经营管理”正式列入第三产业。这是报业产业化的一个转折标志。
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等单位,在江西主办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新闻事业”学术研讨会,由此拉开了中国学界关于传媒属性问题讨论的序幕。
1996年,国家把广播电视和报刊经营管理列入需要加快发展的第三产业行列。1998年,九届全国第一次会议明确提出,三年后包括报社、电视台在内的大多数事业单位要实行自收自支,传媒因而被推向市场,“媒介产业化”的理论研究也被推向了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前沿。
1996年,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为标志,中国报业产业化进程有了一个新的起点,各地的强势报纸纷纷走上集团化道路,报业也开始接近资本市场,寻求规模扩张。
2000年11月,中国第一家广播电视集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组建成立。
进入21世纪,我国传媒业的进一步松动,《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国家第一次承认了新闻媒体有条件引入业外资金的合法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要积极推进媒体集团化改革,经建跨地区、多媒体大型新闻集团的目标,充分显示了深化传媒业改革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