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
了解哪些植物的液汁可以做酸碱指示剂
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发现与探究的过程,初步学会自制指示剂。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究哪些植物的液汁可以做酸碱指示剂
难点:植物的液汁提取
3、教学教具
仪器:研钵、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滴定管、滤纸
试剂:0.1mol/LNaOH溶液、0.1mol/L稀盐酸、无水乙醇、紫罗兰、月季花、牵牛花
4、主要板书的版面安排
探究哪些植物的液汁可以做指示剂
1、提取植物的液汁:捣碎花瓣、溶解、过滤
2、月季花:遇碱变为土棕色
遇酸变为血红色
紫罗兰:遇碱变为绿色
遇酸变为红色
牵牛花:遇碱变为棕黄色
遇酸变为橙色
6、教学过程的设计(如本页不够书写,可另加纸)
时序 | 教师活动(教学指令和内容) | 学生活动 |
1’00” | 【上课】同学们好!现在上课了。 【导入】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酸碱指示剂,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哪些?它们的变色范围是多少? 【讲解】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试剂、酚酞、甲基橙,同学们是否知道我们生活中哪些植物的液汁可以做酸碱指示剂?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一下哪些植物的液汁可以做酸碱指示剂。 【板书】探究哪些植物的液汁可以做酸碱指示剂 | 回答问题 兴奋,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欲 |
20”00 | 【讲解】这节课我们主要探索大红花、月季花、牵牛花、紫罗兰这几种植物的液汁是否可以做酸碱指示剂,这些植物的液汁该如何提取呢? 【板书】提取植物的液汁 首先是将花瓣放在研钵上捣碎,这里同学们要注意不要弄得太碎,捣碎后转移到烧杯里然后用酒精浸泡几分钟,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要用酒精浸泡花瓣吗? 【板书】捣碎花瓣、溶解 【讲解】植物细胞中含有植物色素,例如花青素,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不易溶于水,可溶于有机溶剂,根据相似相容原理,所以用乙醇溶解。溶解后过滤,所得的溶液便是植物的液汁。 【板书】过滤 【讲述】下面我给同学们演示一下液汁提取的相关操作,过滤操作 【实验演示】 过滤操作 【提问】过滤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讲解】过滤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是指: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是指: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滤液边缘低于滤纸边缘。三靠是指: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 ;漏斗柄紧靠烧杯内壁。 【讲述】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分组提取液汁,同学们注意操作过程要严格按照讲义上的步骤,以及操作要规范。同时,思考与讨论你们组的花瓣是否能作为酸碱指示剂? 【巡视】观察同学们的操作是否规范,适时纠正。 | 认真听讲 积极思考 回答问题 动手做实验 交流讨论 |
39’” | 【讲解】现在大家都已提取了植物的液汁,想不想验证这些液汁能否当酸碱指示剂呢?下面请大家取一支干净的小试管,用胶头滴管加入2ml-3ml氢氧化钠溶液,再往里面滴加1到2滴月季花的提取液,震荡,注意观察现象。 【提问】用胶头滴管的滴加溶液时能否伸进试管底部?观察到什么现象? 【讲解】不能,用胶头滴管滴加溶液时胶头滴管要垂直试管,并位于试管口正上方。可以看到溶液又无色变为土棕色。 【板书】月季花:遇碱变为土棕色 【讲解】现在请大家另外取一支干净,加2ml-3ml的稀盐酸,再加入1到2滴月季花的提取液,振荡,观察现象。 【提问】加入预热计划提取液后可以看到什么现象? 【讲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血红色。 【板书】遇酸变为血红色 【讲解】现在请大家按照刚才的办法向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中分别加入紫罗兰提取液,振荡,观察现象。 【提问】请问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 【讲解】紫罗兰遇碱变成绿色,遇酸变成红色。 【板书】紫罗兰:遇碱变为绿色 遇酸变为红色 【讲解】请大家继续取两支试管,加入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再分别加入牵牛花提取液,振荡,观察现象。 【提问】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 【讲解】牵牛花提取液遇碱变为棕黄色,遇酸变为橙红色。 【板书】牵牛花:遇碱变为棕黄色 遇酸变为橙色 【提问】从上面这几个实验看来,同学们觉得这些植物的液汁可以当酸碱指示剂吗?为什么这些植物的液汁可以当指示剂? 【讲解】这些植物的液汁可以做酸碱指示剂,因为植物的花、叶、根、果实中含有一些植物色素,主要是花青素,是有机弱酸,酸碱指示剂一般是弱有机酸或弱有机碱,它们的颜色变化是在一定的pH值范围内变化的,花青素在不同的酸碱环境中,能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所以它们做酸碱指示剂。 | 认真听讲 积极思考 认真做实验 细心观察 积极回答问题 |
10’00” | [小结]这节实验课我们只要探究了几种植物是否可以当酸碱指示剂,并学会如何自制酸碱指示剂。 [下课]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 认真听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