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综合 历史部分
12.有学者指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非是禁止诸子百家在社会上流传;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只是不能用来猎取功名富贵。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
A.确立儒家思想在官学与政治中的地位
B.鼓励读书人进行学术研究
C.鼓励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
D.通过儒家思想的传播推动文化的发展
13.中国古代的一位皇帝曾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这位皇帝应该是
A.秦始皇 B.唐太宗 C. 宋太祖 D.康熙帝
14.在我国古代文献中“马到成功”“马革裹尸”“马首是瞻”等有关“马”的用语特别多,而现代文献中“机器”“机车”“机电”等关于“机”的词语比较多。这种变化反映了
A.文字改革的发展趋势 B.传统文明的逐渐消失
C.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变 D.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15.近代一个英国人写道:“战争虽然没有带来光荣,但从南京和约中我们获得了不少切实的利益”。英国人所获得的切实利益有
①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②协定关税
③开放广州、上海等五口通商 ④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
A.①③ B.②③ C. ②④ D.③④
16.孙中山在“一大”上提出:“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孙中山的主张是
A.实业救国 B.加快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C.大力发展私人企业 D.国家控制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
图7
17.图7所反映的历史时间段是
A.1905-1911年 B.1925-1927年 C.1929-1932年 D.1937-1945年
18.图8是“1953-1957年中国农轻重产值比例”变化图,其变化的原因是
A.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
19.“它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与司法产生了深远影 响。” “它”指的是
A.《十二铜表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民法大全》
20. 一个学生搜集了下列资料,他研究的主题是
A.古希腊民主思想 B.人文主义思想
C.近代西方民主思想 D.理性主义思想
21.下列物证,可直接用于研究新航路开辟的是
A.纪念马可·波罗的邮票 B.油画《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C.哥伦布使用的航海地图 D.探险家丛书—《麦哲伦》
22.19世纪20年代德国开始了工业但发展缓慢,直到70年代以后才得以发展迅速。其原因是
①德意志的统一 ②德国迅速发展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
③德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④德国科学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3.思想领域的进步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下列各项能够印证这一结论的是
A.文艺复兴与经典力学 B.宗教改革与生物进化论
C.启蒙运动与牛顿力学体系 D.马克思主义与相对论
37.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每个时代都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36分)
一位历史学家曾这样评价宋朝:高度集权的王朝,高度发展的文化盛世。
(1)运用史实,说明材料中的观点。(10分)
重大历史事件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19世纪60-90年代的中国和日本都发生了重大历史变革。
领 域 | 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 洋务运动的内容 |
政治方面 | 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18年颁布《日本帝国》。 | |
经济方面 | 推行“殖产兴业”,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设备和人才;建立一批“样板”企业,大力扶植与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 创办军事工业,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民用工业,以解决军事工业的资金等问题。 |
教育方面 | 发展近代义务教育,在全国设立8所公立大学,245所中学,53760所小学。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 开设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和科技人才。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
军事方面 | 改革编制,陆军参考德国编制,海军参考英国海军编制;发展国营军火工业。 | 创办北洋、南洋、福建三支 海军。 |
材料一 1887年,一位法国鞋匠曾说出这样的话:“我父亲曾一无所有,我现在有了些钱财,我的孩子如果像我一样努力,他们的财产将两倍三倍于我,我的孙子将成为绅士,人在世界上就是这样升迁的。”
材料二 在19世纪末的法国,新的经济链条把人与人连接起来,原来上下层之间那种“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解除,人人都成为自由的人。这种情况有利于培养和提高社会成员的性和自主性,在具有意志能充分表达自己意愿的人民面前,万能的行政权力和的庇护性的政治制度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许平《19世纪法国社会结构的演变》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晚期法国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8分)
1948年,中国党在区颁布了《中国人民宣言》,有如下内容: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材料中提出的主张在新中国成立后是如何实现的?(8分)
39.(29分)古都北京见证了历史的风风雨雨,现代北京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
主题一:古都见证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上图片资料所代表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8分)
40.(26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发展中不断创新。
在不同时期,某些文艺作品和文艺形式的流行现象,能生动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特点。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为以上三个流行现象概括一个共同的历史主题,并分别说明每个流行现象出现的时代背景。(8分)
参
12.A 13.D 14.C 15.B 16.D 17.C 18.B 19.D 20.B 21.C 22.C 23.A
37.(36分)
(1)观点一:宋朝的高度集权: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兵权收归;由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大部分赋税由掌控。(6分)
观点二:高度发展的文化盛世: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词发展到高峰;风俗画得到发展。(4分)
(2)措施不同:政治方面,日本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洋务运动没有触动制度。(2分)经济方面:日本大力扶植私人企业,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洋务运动民间私人办厂。(2分)教育方面,日本大力发展近代教育体系。中国没有形成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2分)军事方面,日本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新式。洋务运动只组建了三支海军。(2分)
结果的不同: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迅速发展成为强国。 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2分) (3)变化:法国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被打破,人们通过努力能够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4分) 影响:人民不再受等级关系的束缚,为法国民主共和制度的确立奠定基础。(4分)(4)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大制度,实现了人民民主。奉行自主的和平外交。(8分)
39.(1)1915年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奋起反击,发起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青年人思想空前,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8分)
40.
(1)共同主题:改革开放。(2分)
背景:农村经济改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2分)
我国首先在东南沿海设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吸引人才向东南沿海地区流动。(2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逐渐建立起来。(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