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会遭遇到成功和失败,对于成功和失败的结果在自我心理层面做出何种解释,不同的归因导致不同的情绪和成功期望,进而导致不同的成就行为,最终将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进一步的人际交往。通过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归因分析,可以帮助大学生对自身的交往行为进行恰当的归因,减少归因偏差对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我国学者潘佳雁[1]的研究表明人际归因模型也适用于解释中国学生的人际行为,它对改善学生尤其是不受欢迎学生的人际关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表现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是指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正常进行的不良心理因素。主要表现有:1)不敢或回避与人交往。大学是一个半开放型社会,人的交往更加复杂,对人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在面对陌生环境时,往往会显得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重者还会出现面红耳赤、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生理现象,也就是所谓的“交往恐惧症”。出现这类问题的学生大都选择了不敢或回避与人交往,常常陷入痛苦、自卑、焦虑等负面的心理状态,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2)交往行为经济化明显。大学生的社会角色多元性在增加,人际关系已不再拘泥于单纯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与人交往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许多学生一味的追求高品质、高消费的生活,造成经济的拮据和自身精神的负担,这成为困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心理障碍。3)交往存在认知偏差。大学生在面对周围人的评价时,一般表现出简单化、情绪化与主观化。在面对
复杂的人际关系时,通常将人际关系过于理想化,以友谊的理想模式为标准来衡量生活中的人和事,表现出单一、简单的处理方式,而现实的结果是选择交往对象的易变性、人际关系的不稳定性。4)交往中的心理健康水平低。在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中我们发现,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存在人际沟通障碍,这些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趋于紧张,容易出现人际互动摩擦。随着人际关系进一步恶化,会出现心理封闭、孤独感、自卑感、不信任感,更有甚者会出现狂躁、抑郁等心理疾病,出现行为。2大学生人际归因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2]。归因方式是指个体对事件发生的原因习惯上倾向于作怎样的解释,具有个性的特点,通过个体对多个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判断来评定。归因方式包括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整体—局部和控制—不可控制四个维度[3~4]。Weiner 的研究表明,人们对成功和失败有不同的归因倾向,成功时更多地归因于能力、努力等内部原因,失败时更多地归因于任务难度、运气等外部原因[5]。
大学生的归因风格主要以可控的内部归因为特点,他们肯定自己的能力,很少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为任务的难度,而是更多的归因为自己不够努力。胡庆成[6]报道大部分学生将社交失败归于外部原因,认为交往失败是由于对方不好,归因者SCL-90各因子得分大多高于内归因者。人际关系失败归因在年级上存在较大差异,随着年级的增高,外控的归因趋势更为
收稿日期:2008-07-23
作者简介:姚天保(1983-),男,陕西凤县人,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测量与人才测评。
摘要: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个体会对彼此的行为进行归因。本文基于归因理论把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理解为结果-归因-情绪、期望-行为抉择这两种过程,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表现主要从归因方式,归因目的以及元认知水平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应当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重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归因训练和指导,帮助纠正归因偏差,促使建立积极合理的归因模式,从而使大学生减少人际冲突,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人际交往障碍;大学生;人际归因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14X (2008)06-0075-03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归因分析
姚天保
(西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第7卷第6期2008年11月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iangf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Vol.7No.6Nov.2008
75--
归因是一个主观的心理过程,有的来源于人们本身的动机,即动机性偏差[4]。研究表明,如果归因出现偏差,认知和行为会随之出现偏差,个体同类偏差如果不断增多,就会形成群体偏差,对群体及社会造成不良影响[9]。而大学生属于思想活跃而判断能力又尚有欠缺的群体,对于社会的认识,在自我判断能力不足时容易出现归因从众现象,即随同众人归因[8],指在众人意见相同的情况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转而去附和他人的看法。而归因从众在东方崇尚集体文化的情境中比较普遍[10]。
3人际归因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分析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协调行为的互动过程。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会产生彼此之间的行为反馈,个体会对彼此的行为进行解释和推测。Weiner的归因理论研究指出,原因的来源(内部的或外部的)和原因的可控性影响着自我情感反应,每一种归因维度都对应着一系列的情绪体验,而这一系列的情绪体验会影响个体产生相应的行为。从这一角度出发,可以把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过程理解为结果—归因—情绪、期望—行为抉择。从中可以看出,如何进行积极的归因直接影响到进一步的人际交往,也就决定了交际的成功与失败。
在归因方式上,如果将人际交往障碍归因于缺乏努力等内在可控因素,这就会使个体产生内疚、自责;而将人际交往障碍归因于内在的不可控因素,如不少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交往能力,则会引起心理上的羞愧,甚至于自卑。而羞愧的情绪反应则会让人际交往的个体从人际互动的任务中退缩,并抑制其后继行为,表现出不敢或回避与人交往。由于大学生的归因风格主要以可控的内部归因为特点,即更多的归因为自己不够努力,所以往往会伴随内疚的情绪体验,从而刺激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动机,引发人际交往的行为努力。但人际关系失败归因在年级上存在较大差异,低年级学生主要还是以内控的归因为主,所以容易产生内疚、羞愧、愤怒等情绪体验,这也是大学新生容易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原因所在。
归因的目的在于能预测和评价人的行为,以便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归因出现了偏差,会对个体及群体造成不良影响。许多大学生认为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才能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才能交到有实力的朋友,对自己以后的发展才有帮助,这也是一种长远的投资,由于大学生在校期间总是过着群体(集体)生活,归因从众现象很容易发生,所以许多学生不顾自己的经济实力,过度消费,给自己和家庭造成了极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负担。
元认知是主体对自我认知的认知,是高层次的认知[11]。现实中大多数大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处于较低水平,对自我认知的方式处于浑然不觉状态,更不会对自我认知方式加以改进和,从而造成了个体的归因偏差[12]。存在个体认知偏差的学生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行为也不能做出客观的评价。如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错误地夸大他人的行为等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影响,马加爵案件就佐证了这一点,造成了校园惨剧的发生。个体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较稳定的人格因素,但却倾向于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部因素。存在着明显的自我服务的归因偏差,在产生人际冲突和矛盾时,首先指责他人或归于运气等外部原因。
4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对策
首先,由于家庭结构、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等会影响大学生的归因方式与风格,所以父母应为孩子树立榜样,努力营造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反对粗暴、野蛮、单一的教养方式,帮助树立正确健康的价值观。社会应肩负起正确、健康的导向作用,对健康向上的社会思潮予以宣传,对不良社会风气集体抵制。高等学校应改变重技能、轻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把人际交往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真正纳入教学体系当中。应改变单纯师传生学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同时应建立日常的心理咨询机构,定期在校园开展心理知识的普及和人际交往的指导。
其次,由于归因偏差是产生人际交往矛盾和冲突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应当减少归因偏差,引导大学生建立“内控型”的心理控制点。内控型的人能对社会信息进行判断,更有内在动力(动机)以稳定地追求既定目标,而外控型的人更倾向于依从或从众,更倾向于接受外部信息的暗示,依赖于外部环境与他人的指示或诱导[12]。如何使外控的人逐渐转为内控为主,这种“自我监控”的人格特质,近年来成为影响组织人格基本归因的主要因素,是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心理学研究的重点课题[13]。在教育教学过
第7卷第6期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76
--程中、在学校管理机制上应把培养学生内控型人格特质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决断能力,引导他们用理性思维来应对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和矛盾,避免人际交往障碍的产生。要引导大学生克服归因从众,就要提高大学生思考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对大多数人认同的意见和看法,也要做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分析,引导大学生在群体的“讨论”中做度、多层次的思考。同时要提高元认知水平,改进心理认知策略。教育者应在教育过程中,包括学生的生活指导中,有意识地提高学生元认知水平的指导与训练,使大学生能有意识地分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应对策略,逐渐了解和把握自我认知的主要方式方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适应社会图式的应对策略,避免个体归因的偏差。
消极的归因模式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产生极大的阻碍作用,所以我们要给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沟通环境,增加他们人际交往的成功机会,丰富他们的成功体验,提高人际互动的自信心。可采用一系列干预法,纠正或改善不良的归因方式,随之能改变其期望和行为[14]。通过开展人际交往的归因训练和社交技能训练,改变消极归因模式,培养人际沟通能力。具体可采用在真实情境下的自我评估法及其他一些训练方法,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倾向于让受训练者在成功时作能力归因,在失败时作努力不够归因,通过反复训练,来增强和保持对将来成功的期望,增强交往动机,提高行为的积极性,从而改变以往消极的社交归因模式,形成有利于增强交往信心的积极的归因模式。同时,还要结合一定的社交技能训练,培养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促进积极归因模式的良性运转。
总之,人际交往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交往失败可能来源于个人特征的偏差、交往技能的缺乏,也可能是他人的行为偏差。要改善社交失败同学的人际关系,一方面要改变自己的偏离特征,提高交往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改变对他人的知觉判断。适当地调节自己对他人的知觉判断,多从自身找原因,不断完善个性、提高交往能力,既可以减少人际冲突,又可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潘佳雁.韦纳的人际归因模型在中国被试中的适用性研究[J].心理学报,2002,22(81):49-54.
[2]孙时进.社会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Crittenden K S.Causal attribution processes among the Chinese[M].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4]张雨新,王燕.归因方式与抑郁[J].心理学报,19,21(2):141-148.
[5]张彩虹,曹和安.大学生人际归因的研究进展[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3):238-239.
[6]胡庆成,宋晓伟,田敏,等.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洛阳医专学报,2001,19(3):205-206.
[7]董圣鸿,张王景,熊红星.大学生学业成就与人际关系成败归因的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2002,25(3):375-376.
[8]答会明.大学生的自信、自尊、自我效能与学业、人际成败归因特点的关系研究[J].兰州学刊,2000,(6):63-.
[9]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10]Davis S F.Palladino Psychology[M].New Jersey:Prentice Hall,Upper Saddle Rivet,2000.
[11]Wilson A,Keil F C.The MIT Encyclopedia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s[M].London: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ss,1999.
[12]丁立平,张金海.大学生个体—社会归因偏差及其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1):74-77.
[13]Robbins S P.Organizational Behavior[M].New Jersey:Printice Hall Inc,2001.
[14]Forsteling F.Attributions Retraining:A Review[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5,98(3):495-512.
(责任编辑:陈新文)
姚天保: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归因分析
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