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
人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风华绝代的诗歌到了唐代已登峰造极无可逾越。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现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而说到宋词,我们就不能不提起这位——巾帼不让须眉,占据词家半壁江山的婉约派大师——李清照。
李清照简介:(幻灯)
李清照是一个真正的名门闺秀,她的父亲李格非以文才出名,位列“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母亲则是前朝状元王拱元的亲孙女,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罕有的精通书画。李清照是在一个极富文化氛围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
婚配时,更幸运的嫁给了当朝宰相之子赵明诚。这两人的结合真可谓珠联璧合佳偶天成。在仅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盲婚哑嫁的古代,他们不仅门当户对,难能可贵的还志趣相投。
都爱读书,都喜填词,都爱文学,都是性情中人。
新婚燕尔时李清照曾写道: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
尽管新婚生活无限甜蜜,正是相看两不厌,恨不能朝朝暮暮相依相守的时刻,赵明诚却背上了重重的行囊去远方游学,留下孤单无依的妻子独守闺中——春去秋来呵,终于忍不住相思之愁的李清照创作了这首《一剪梅》,并写在一方锦帕上,寄给远方的丈夫。这就是我们即将学习的《一剪梅》的由来。
好!现在我们进入课文!大家先一齐把这首词读一读,感受感受,注意停顿和节奏。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①本词为双调小令,共六十字,上下片各三平韵。单数句,每句四拍。
双数句则分解四字两拍。句内的停顿,老师已经标出。
②诵读要领:单数句缓慢悠长,双数句轻快短促。
大家先自行练习练习,揣摩揣摩,然后我们大家一齐读。
(齐读)
大家的停顿和节奏已经把握的不错了,但是读起来还少了点什么,是什么?感情,这首词重在抒情,感人之处就在它的情真意切,那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思,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思念,孤寂,惆怅,无奈)
大家把握的很准确,但是请你们告诉我,你们是通过哪些字词,哪些意象,(“意象”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感受到这些情感的?(同学们可以以4人为小组讨论,3分钟后请代表把你们组员的观点阐述出来)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红藕香残”:“红藕”是“香残”的红藕,曾经的一池红莲如今只余残荷瓣瓣,凋零的美总是特别容易勾起人的愁绪。(忧愁)
荷花的凋零一如女主人公青春的逝去,有“一朝春尽红颜老”之感慨。
荷花的凋谢还会勾起女主人公的思念和怅惘,曾经的满池红莲该是我与你一同欣赏,如今却落得我孤单一人闲庭看落花,任他春秋冬夏。
“玉簟秋”, 这里的“秋”不是名词而是形容词,“凉”的意思,光滑如玉的席子躺上去却是冰冷的。这样的凉意不仅仅是季节更替所带来的,(秋天来了竹席凉了),更是远游不能归家的丈夫所带来的心灵上的孤寂寒冷,身凉心凉一语双关。(孤独)
用“秋”不用“凉”好处在哪里?
“秋”不仅有竹席冰冷之意,更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惆怅忧思,人说“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一提到“秋”仿佛就从字眼里就袅袅升起一缕忧思。
“独上兰舟”:“兰舟”本身就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意象,常常在相思送别时出现,比如《雨霖铃》的“留恋处,兰舟催发”,兰舟唤起读者难分难舍的感觉,透露出作者的相思之意。
如若可能的话,李清照是不是也希望,这载丈夫而去的兰舟也能把自己送到丈夫的身边呢?
而一个“独”字将李清照的孤独无助,寂寞无奈刻画的入木三分。
“锦书”:锦书是作者与丈夫之间沟通的桥梁,感情的维系,由此可见相思之情,不知丈夫的书信何日到来。
“云中谁寄锦书来”,为何用这个“谁”字?
此时的场景我们可以想象一番,李清照仰望天空,北雁南飞,一行大雁正从头顶掠过,而“鸿雁”是用以传书的——这些雁儿倘若带着书信,又是带给哪位幸运的有情人呢?“谁”字的不确定反映了李清照此时心中的一丝羡慕,侧面表现出她的等待,无奈而执着的等待。
“雁”:①大雁有南归之习性,雁儿归来可丈夫还未归来,体现出作者的思念和无人陪伴的孤独。②鸿雁用以传书,有鸿雁就有书信,就有作者的思念。
“月”:自古月圆即象征着人间的团圆,有诗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如此美满的景致作者却经历着月圆人不圆的痛苦,只能将千里明月寄相思,“以乐景写哀,一倍増其哀乐”。
“西楼”:说明月亮已过中天,夜已深,东升西落,作者高楼良久。
为什么用“满”字,用“照”用“洒”用“笼”西楼行不行,好不好?
“满”一字道尽月光的神韵,将月光倾泻而下无孔不入无处不现的特点描摹的淋漓尽致。“满”字从质量上还有种沉甸甸的质感,此时,西楼上承载着不仅是满满的月光,更是作者满满的深情,满满的思念。由写景达到了一种情感上的升华。
“花自飘零水自流”,如果说春暖花开带给我们的是温暖与美好,落花流水本身所营造的氛围就是凄美的,带着几分萧索悲凉。更何况这里用了两个“自”,好处何在?
“自”带有孤寂与无可奈何之意。李清照的青春韶华绮年美貌像“花”一样空自凋残无人怜惜,有红颜易老的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让它白白地消逝儿伤感。“水”既可比作年华。青春如流水,逝去不可追;也可化作丈夫,“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尽管落花想留住那流水,想和它日夜相伴,奈何流水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依旧奔向远方。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词句虽然言愁,但还蕴含着一丝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甜蜜。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愁绪本是不可描摹的无形之物,在作者笔下却成了仿佛有生命能运动的有形之物。作者刚刚舒展眉头企图将这愁绪释放,不想思念又沉甸甸的落在心头。一“上”一“下”将愁绪不可排遣,在刹那间的此消彼长表述的极为传神。
“才……却……”能不能换作“才……又……”,好像传达的意思差不多,能不能调换?说理由。
“又”是客观的陈述事实,而“却”却带有主观的意志,有意料不到,对愁绪如此之快的去而又返的意外;还有不可抗拒的无奈。
这首词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请把理由告诉我?
同学们谈的都很好,看来《一剪梅》中的闲愁几许已被大家堪破,那我们
再来看看李清照的另一首词,同样是写“愁”,这两首词所蕴含抒发的“愁”又有何不同呢?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说到这首词,老师要谈谈李清照的后半生。(所谓知人论世,我们在解读文本品时为了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对作者生平以及时代背景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也许太过完美的前半生透支了她下半世的幸福。人到中年的李清照,先后经历亡国,丧夫,再嫁,入狱种种不堪折磨。尤其是亡国丧夫,如同一道残酷的分水岭,把诗人鲜妍明丽的浪漫多情永远的定格在昨天,徒留靖康之耻与永失挚爱的痛苦在下半生慢慢咀嚼。
这首《武陵春》属于李清照的后期作品。同样写“愁”,这首词所蕴含抒发的“愁”与《一剪梅》的“愁”又有何不同呢?
《一剪梅》的“愁”是“闲愁”,是青春流逝不可追的叹惋,是小儿女的刻骨相思,虽惆怅但并不沉重,甚至还带着点甜蜜。
《武陵春》却是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深愁,是国破家亡,字字含泪句句滴血的无望与无助。这时的愁是沉甸甸的,厚重的,无法承受的哀愁。
其实,无论《一剪梅》还是武陵春,任何一部抒情的文学作品,真正触动灵魂震撼人心的,不仅仅是高超的艺术手法,而是那份真情,是力透纸背的那份脉动,是站在文字背后的那个人。
请同学们用心把《一剪梅》再来读一读,用你的心去感受李清照的那颗心,把感情读出来。
(找个别同学范读,学生齐读,一起背)
大家都知道,诗是用来吟咏,词是用来吟唱——是唐代兴起而宋代到达全盛的一种文学形式,最初是为配合乐曲填写的歌词,所以又称“曲子词”。这阙情真意切的词同样有一首凄婉动人的曲子与之相和,叫做《月满西楼》,今天老师想唱给同学们听。
(配乐唱歌)
尽管这段美好的姻缘没有善始善终,国破家亡最终摧毁了李清照的一切希望,丈夫故去独留自己孤独终老,但我知道,当她捧起这阙《一剪梅》,捧起无数往日曾赋深情的词章,一定会涌上一份暖流,闪过一丝星火。
有时候,忧伤是一种距离,若不能天长地久,至少曾经拥有。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请同学们记住这首歌,记住这阙词,记住这段情,记住我们今天的感动!
反思:为了比赛,这堂课几乎上了7.8次,每一次都有所改进,每一次改动也都有所收获。这篇课文的讲解重难点一是咬文嚼字抠字眼的文本落实,一是知人论世,借了解作者生平感悟词作情感。尤其是抠字眼,尤其是“西”字很值得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