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A卷)
一、选择题(15分)
1.下列字形及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冠(guàn)肺炎袭来,人们由最初的惊吓、恐慌变成了如今的严谨(jǐn)应对,最终取得抗“疫”胜利。
B.疫(yù)情面前,我们没有退缩。勇敢的白衣战士,写下“不论生死,不记报酬”的请战书,逆行江城,奋战抗疫一线。
C.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式严峻(jùn)时期,各大媒体呼吁大家不要外出聚餐聚会,勤洗手、出门带口罩尤其是两种被频繁提到的预防措施。
D.历经沧(cāng)桑的中华民族,在抗疫大考中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化危为机。
【答案】D
【详解】A. 新冠(guān);
B. 疫(yì)、 不记报酬(计);
C. 形式(势)、带口罩(戴);
故选D。
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在天安门广场成功举行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中,绚烂夺目的焰火表演、浮光掠影的灯艺展示、国内首次千人交响乐和千人合唱、“大规模‘快闪’”……一个个节目纷至沓来,为全球观众奉献了一场极震撼力的视听盛宴,真是叹为观止。
A.绚烂 .浮光掠影 .纷至沓来 .叹为观止
【答案】B
【详解】A. 绚烂,绚丽多彩,句中形容焰火表演,正确;
B. 浮光掠影,意思是水面上的反光和一闪而过的影子。比喻观察不细致,没有深的印象;又指文章言论的肤浅,无真知实学。不能用来形容灯光;
C.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句中指节目一个接一个,不断,使用正确;
D. 叹为观止,形容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句中形容节目精彩,好到了极点,使用正确;
故选B。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随着公众对博物馆的需求越来越大,几乎让博物馆就是大众的“第二课堂”,学校不仅会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不少历史爱好者也已然是博物馆的常客。
B.面对新冠疫情这一人类共同的敌人,中国毫无保留地同东盟各国分享防控、治疗经验,体现其责任担当。
C.走进岳麓书院,探访湖湘文脉昌盛与书院繁荣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D.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浸润心灵。
【答案】B
【详解】A.成分残缺,“随着”;词语运用不当,“就是”改成“成为”;
C.搭配不当,将“探访”改为“探寻”;
D.成分残缺,在“爱读书”的后边加上“的习惯”;
故选B。
4.下面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 , , 。借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比一般的文字直截了当,美丽得多?
①“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②“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③“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④“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撩逗酒姑娘了。
A.①④②③ .②①③④ .③②①④ .④②①③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排序。作答此题,先分析所要排列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借助关联词和关键词语,再结合段落中提供的语境,进行排序。根据“能饮一杯无?”“在撩逗酒姑娘了”可判断①④句关系紧密,排除BD项。表明时间的句子“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可知②③句关系紧密,根据“又”字可判断②句在前,③句在后。故选A。
5.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愚公移山》中提到“山之阴”,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作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作阳。我国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阴文,凹下的叫阳文。
B.恰当地运用借代可,引人联想,有“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之效,如以“结草”指“结仇”,“鸿雁”指“书信”,“杏坛”指“教育界”。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停课不停学”网络作业完成后,小彭在互动区留言:老师,我的作业已上传,辛苦您拜读批阅。
【答案】C
【详解】A. 我国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阳文,凹下的叫阴文。表述错误;
B.“结草”指“报恩”;
D.“拜读”是敬辞,指读别人作品或书信,句中意思是请老师批阅作业,使用不当;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声地生活
林夕
①那天,我领着女儿上街,在一个书摊前选了两本书,手仲到兜里掏钱,突然碰到一只手,我吓了一跳,禁不住“哎”了一声,就见一个男人嗖的一下转身离开了,留给我一个穿黑色皮夹克的背影。女儿在旁边连忙问:“妈妈,怎么了?”
②我小声说:“有小偷。”
③女儿大声说:“在哪?快抓住他!”
④我用手指了指那个背影,小声说:“就是他,不过没偷着,别吱声。”
⑤想不到女儿冲着那个背影大声地喊道:“坏蛋!小偷!谁让你偷我妈妈的钱?再偷我就报告!”
⑥我吓得用手猛拉女儿两下:“别喊了,你爸爸不在这儿小心他会打我们!”
⑦“他敢!有呢。妈妈,快把电话拿出来,打110。”女儿理直气壮地大声说。我有些害怕地看着那个背影,生怕他回转身来打我们母女二人。可是,他没有,他走得更快了,走到街角拐弯处,急忙钻进胡同里,看不见了我这才松口气,这时女儿拉拉我的手,生气地说:“妈妈,你为什么不报警?你看你让他跑了,他又去偷别人了。”让她这么一说,我有些脸红,周围的人都看着我,我心里有些别扭,就冲着地说:“你大声嚷嚷什么?”“我就大声嚷嚷,好让坏人怕我们,你那么小声,好像我们是坏人似的!”
⑧我望着才8岁的女儿,哑口无言,想了一会,只好说:“算了,算了,我们买书吧!”我又从兜里掏钱。想不到女儿拦住我又冲那卖书的声说:“我看见你刚才用那样的眼光看我妈妈,你肯定是看见小偷掏我妈妈的兜,可你为什么不说?你帮助坏人,我们不买你的书了!”说完,拉着我就走。我这才想起来,刚才小偷在我旁边,我和小偷正对着书,卖书人看着我往外掏钱,定也看见了小偷正在我的钱。我不满地看着他,他也看看我把头扭到一边去,什么也没说。我牵起女儿的手,大声地说:“走,我们不买了!”
⑨我领着女儿上了回家的公共汽车,女儿瞪着一双眼睛,东瞧瞧,西望望,一路巡视,好像在找什么,我拉了地一下,小声问地:“你干什么呢?”
⑩“我看有没有小偷!”声音洪亮,传遍整个车厢。周围的人愣了一下,接着哄笑起来。
⑪旁边一个小伙子说:“就你这噪门,有小偷也早让你吓跑了!”另一位中年妇女好心地说:“要是你真看见小偷,可别这么喊,他会打你的。”
⑫女儿扬起脸,冲着他们说:“我就要大声喊,让那些坏人怕我们,让他们不敢再做坏事!”我张了张嘴想说地却没有说出。
⑬周围突然变得安静起来,人们都闭紧嘴巴不再说话了。
⑭车停了,我领着女儿下了车。
⑮这时候,我就想:也许我们大人的话,不一定就是对的,至少我们在使用声音这个问题上,就不如小孩子:我们对自己的孩子大声嚷嚷,我们对父母也曾大过嗓门,我们对朋友同事也曾高声叫喊,唯独,我们面对危害我们的坏人,却能保持沉默。
6.文章写“我”带着女儿上街发生的故事,请初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完成填空。(2分)
事件 | 女儿的表现 | 女儿性格 | “我”的心理和表现 |
买书遇小偷 | 大声喊抓小偷 | ①______ | ②______ |
掏钱买书时 | 大声说卖书人 | ③______ | 不满,后拒绝买书 |
坐公交回家 | 大声说找小偷 | 警惕性强 | ④______ |
【解析】6.本题考查提炼概括要点。作答此题,要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根据事件发生的阶段,抓住关键语句提炼概括。①—⑦段买书遇小偷,女儿大声喊抓小偷,“我就大声嚷嚷,好让坏人怕我们”,表现女儿的勇敢,我的心理和表现“周围的人都看着我,我心里有些别扭”“我吓得用手猛拉女儿”,提炼“别扭害怕”;⑧段掏钱买书时,“女儿拦住我又冲那卖书的声”,女儿大声说卖书人,“可你为什么不说?你帮助坏人,我们不买你的书了”,从女儿的语言中可以看出她爱憎分明的性格,此时我在女儿的影响下,“不满地看着他”拒绝买书;⑨—结尾,坐公交回家,女儿“东瞧瞧,西望望”“我看有没有小偷”,大声说找小偷,她的动作语言都表明警惕性强,结尾段我的反思,“不如小孩子”“我们面对危害我们的坏人,却能保持沉默”,表现了我心里的惭愧。
7.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让她这么一说,我有些脸红,周围的人都看着我,我心里有些别扭,就冲着地说:“你大声嚷嚷什么?”“我就大声嚷嚷,好让坏人怕我们,你那么小声,好像我们是坏人似的!”
【答案】 7.运用了语言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来“我”的别扭紧张矛盾与女儿的勇敢形成对比。
【解析】7.本题考察赏析句子。先要找到赏析的角度。人物描写,“我有些脸红”神态描写,“你大声嚷嚷什么”语言描写,形象地写出当时周围的人都看着我的尴尬别扭,“我就大声嚷嚷,好让坏人怕我们,你那么小声,好像我们是坏人似的”女儿的语言描写,表现了女儿的大胆勇敢,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3分)
A.“我”是一位自私懦弱、竭力保护女儿却又管不住女儿的“妈妈”,对女儿的行为只能无奈地听之任之。
B.车厢里的人们都冷漠地接受了女儿在车厢里的巡视,是因为他们觉得女儿是小孩子,天真有趣,无知无畏。
C.第③段“卖书人”将头扭到一边去,展现了“卖书人”胆小怕事没有提醒别人而羞愧不安。
D.文章中女儿是正面形象,其他所有出现的人物都是为表现“女儿”形象服务的反面形象,起到了衬托的作用。
E.文章以小见大,在细小的生活镜头下折射出社会现象中的大问题,呼吁读者,都要如女儿一样大声地生活,社会才会更加安静和谐。
【答案】8.CE
【解析】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我望着才8岁的女儿,哑口无言”,说明女儿的所做所说所想是对的,让我无法反驳,在女儿的影响下,我对买书人的做法也有了不满,可见我赞同了女儿的做法。因此A项分析有误;
B. ⑩段“我看有没有小偷!”声音洪亮,传遍整个车厢。周围的人愣了一下,接着哄笑起来。众人的反应是“愣”“哄笑”,不是冷漠地对待,分析概括有误;
D.文中的“我”开始时是害怕的,胆小的,衬托了女儿的勇敢。但在女儿的影响下,我对卖书人的做法产生不满,拒绝买书,我的性格在发展变化,把“我”完全理解成反面形象,不恰当;
故选CE。
9.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谈谈文题“大声地生活”的理解?(4分)
【链接材料】童话《皇帝的新装》中,一位奔修而愚的国王每天只顾着换衣服。一天王国来了两个骗子,他们声称可以制作出一件神奇的衣服,这件衣服只有圣贤能看见,愚人看不见。骗子索要了大量财宝,不断声称这件服多么华贵以及光彩夺目。被派去的都看不见这件衣服,然而为了抢盖自己的“愚昧”,他们都说自己能看见这件衣服,而国王也是如此,最后穿着这件看不见的“衣服”上街,一个儿童大声地说出了:“他什么也没穿啊!”
【答案】9.文章中“大声地生活”是要我们对不法分子大声说出来,不能保持沉默。材料中为了掩饰自己的愚昧,没有人敢说真话。我认为我们并不应该事事沉默,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时候自己或者周围人的权益被侵害,我们应该像那个小女孩一样勇敢的去面对去斗争,而不应该选择避让,那样只会助长歪风邪气。
【解析】9.本题考查理解文题。作答此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的内容的基础上,阐释“大声”的含义。文章中,女儿面对小偷大声地喊“坏蛋!小偷!谁让你偷我妈妈的钱?再偷我就报告!”,表现了在不法分子面前的勇敢,告诉我们对不法分子要大声说出来,不能保持沉默。文题“大声地生活”,即勇敢地生活,正义地生活。材料中一个儿童大声地说出了,表现了孩子的纯真,敢于说真话。大声地生活,可以理解为真实地生活,不虚伪。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例如,生活中遇到自己或者周围人的权益被侵害时,我们应该像那个小女孩一样勇敢的去面对,而不应该选择沉默或避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互联网+”智能服务垃圾分类
①现在,全国2/3以上的城市面临“垃圾围城”的困境,很多城市的垃圾已无处填埋,做好垃圾分类,势在必行。
②日常生活中垃圾可分为四种。第一类是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废药品、废油漆、废胶片及废报纸等含有毒化合物质的物品,这类垃圾先要进行特殊安全处理:第二类是厨余拉圾,包括餐厨垃圾、蔬菜、生鲜、瓜果垃圾等,其水分多,易腐烂变质,散发臭气。这类垃圾既影响周边环境,也容易在垃圾收运过程中出现污水滴漏问题,投放时要沥干水分,扎紧袋口;这类垃圾采用填埋方式处理;第三类是可回收垃圾,包括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旧纺织物、废电器电子产品、废玻璃等,这类垃圾可以重新回收、利用、变废为宝:第四类是其他垃圾,如果壳及遇水即溶的卫生间废纸、纸巾等,一般也采用填埋方式,以减少对地下水、土壤及空气的污染。目前,全国各地大多采用这种“四分”基本分类法,分别用红、绿、蓝、黑四种颜色的拉圾桶,提醒居民分类投放垃圾,为智能垃圾分类系统的上线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③EFF企业研发上线了“互联网+”智能服务垃圾分类系统,并已在浙江、上海、重庆等省市试点。这个回收系统主要通过构建云服务平台,布局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智能积分兑换发放一体机以及手持终端、自动称重系统、手机APP平台等,形成智能监管、服务和运算体系,几乎涵盖了垃圾分类所有的前端分类产品线。居民可以用智能手机下载回收系统APP平台,直接参与垃圾分类积分奖励活动,正确参与垃圾分类能获得一定的积分,累积一定的积分后可兑换专用日用品。没有智能手机的居民, 则发放环保IC卡,实行一户一卡、一账户的实名认证和登记,建立居民档案,同样参与垃圾分类积分奖励活动,这种方式相较于所采用的督导、罚款等方式,更受居民欢迎,效果也更好。
④不仅如此,这个系统还对可回收物资是否被正确分类投放、回收设备是否满溢等都能实时的识别和监控。满溢的回收箱还可以自动发出警报,“呼唤”收运车辆前来回收,可全程无人值守,极大地降低投入成本。此外,系统还能自动生成小区居民参与投放的各类可回收物资的日报表、月报表、年报表、收运报表、资源处理报表来等大数据信息,为主管部门制定垃圾分类项目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
⑤尽管垃圾分类项目实施还存在需完善的地方,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将会有更多科技元素投入,并有效的解决这个危害环境及困扰百姓生活的垃圾分类问题。
10.下列说法与原文表述的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垃圾分类,势在必行。否则,全国2/3以上的城市将会被垃圾包围。
B.生活垃圾分为四类,分别是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
C.垃圾分类处理可以更好地分出可回收垃圾。进行资源再利用。变废为宝。
D.“互联网+“智能服务垃圾分类系统深受居民欢迎。使居民能够自觉、准确地进行垃圾分类。
【答案】10.D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逐一阅读四个选项,与原文内容一一对应分析,即可辨析正误。D项错误,“互联网+”智能服务垃圾分类系统深受居民欢迎,使居民能够在系统的指导下进行垃圾分类,正确参与垃圾分类能获得一定的积分,累积一定的积分后可兑换专用日用品。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主要介绍了垃圾分类问题。
B.第二段运用分类别、举例子的方法,具体详细地说明了垃圾如何分类。
C.第三段“几乎涵盖了垃圾分类所有的前端分类产品线”,句中的“几乎”准确地说明了所研发上线的垃圾分类系统还存在不足。
D.文章按照并列的结构方式,分别介绍垃圾分类的方式方法和垃圾回收“互联网+”智能服务创新举措。
【答案】11.D
【解析】11.D.错误,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主体部分介绍垃圾分类的方式方法和“互联网+“智能服务垃圾分类系统的智能服务。
三、古诗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籍命光按视按:巡查 .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报:批复
C.又奏赋以风风:使……知道 .不赀之富赀:计算,估量
【答案】12.C
【解析】12.试题分析: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分析可知:风:讽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答案】13.C
【解析】13.试题分析:“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答案】14.B
【解析】14.试题分析:“设譬引喻”错;异兽事件并没有提到“听从他的意见”。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1)修筑两个城堡来制服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解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得分点:“制”“籴”“纾”)
(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2)我先前所进陈的说法,心想立即就会实行,现在却寂静而听不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何必立即(就)做不吉祥的事。(得分点:“向”“春秋鼎盛”“遽”)
【解析】15.试题分析:翻译语句要准确翻译关键词语,如(1)句中,关键词“制”译为“抵御”、 “籴”译为“买粮食”、“ 纾”译为“缓和”。(2)句中关键词“向”译为“先前”、“春秋鼎盛”译为“正当壮年”、 “遽”译为“立即”。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翻译: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这年他刚二十岁。他不喜欢华丽,在参加闻喜宴时,唯独司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戴不恭敬。”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朝廷授予他奉礼郎一职,因司马池在杭州,司马光便请求任苏州判官以便能侍奉父亲,朝廷答应了。他与别人一同负责谏院工作的时候,宋仁宗用于赠送、赏赐的东西,价值竟达百余万。司马光率领同僚三次上书,劝谏说:“国家还有大的忧患,内外贫乏,不可专门效仿乾兴的旧事。如果必须赠送、赏赐,应准许大臣向上进献所得赏赐金钱来帮助营建山陵。”皇上没有答应。司马光便把皇上赏赐的珠宝作为谏院的办公费,黄金送给舅家,坚决不肯留在自己家里。御史中丞王陶因为议论宰相不值日而被罢官,让司马光代替他。司马光说:“王陶由于议论宰相被罢免了官职,那么御史中丞我现在不能担任。我希望等到宰相值日后,再来就职。”皇帝答应了。
掌管政务的官吏,认为河朔一带天旱歉收,国家用度不充足,请求在南郊祭祀时不要赏赐黄金绢帛之类。皇上下诏让学士们议论这件事。司马光和王珪、王安石同时被召见,司马光说:“救灾和节约用度,应该从贵戚和近臣开始,这件事可以这么办。”王安石说:“国用之所以不足,是因为没有得到善于理财的人。善于理财的人,不增加赋税而国家的财用就能够充足。”司马光说:“天下哪里会有这样的道理?天地所生财货和各种物资,不在老百姓那里,就在公家,他们设法掠夺百姓,其危害比增加赋税更厉害。”对这个问题,群臣们争论不休。皇帝说:“我的意思与司马光一样,然而暂时不能允许。”王安石开始主持政务,施行新法,司马光坚决反对,上书陈述利害。王安石因为韩琦上疏,就呆在家里请求辞职。皇帝于是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司马光推辞说:“陛下所以任用我,大概是因为我狂妄直率,也许对国家有点好处。如果仅仅是用俸禄和职位使我荣耀,而不听我的意见,是将官位当作私恩,而不是真正任用人。我只是凭俸禄和职位使自己荣耀,却不能拯救百姓于灾难之中,这等于是盗窃国家的名位和车服仪制来为自己谋利。”王安石出来主持政事,司马光于是获得请求辞职的机会,于是离开了京城。他居住在洛阳的十五年,天下人将他当作真正的宰相。皇帝逝去后,司马光赶到宫殿。他所到之处,老百姓拦在路上聚集围观,以至于马都不能通过,大家说:“您不要回洛阳了,就留下来辅佐天子,救活百姓。”后来拜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司马光想要以身报国,于是他亲自过问所有事务,不分昼夜地工作。病危将死之时,他已不再有知觉,然而他对别人仍然恳切教导,好像是在梦中说话,但所说的还都是朝廷、国家的大事。这年九月,司马光逝去,终年六十八岁。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别韦司士①
高 适
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归声。
只言啼乌堪求侣,无那②春风欲送行。
黄河曲里③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
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
【注】①韦司士:要从甘肃武威前往河南洛阳赴任。②无那;无奈。③曲星:拐弯。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3分)
A.诗歌首联写馆舍夜宴,其中上句写馆舍张灯,酒清香洌,由此可见待客之殷勤。
B.首联的下句连用“夜钟”“残月”“雁归声”等表达时间的词语,显示宴饮时间之长。
C.颈联通过联想和想象的虚写手法,描写出了韦司士的行程。
D.尾联的“暂离别”,是希望友人不要因离别而伤感;“有逢迎”说明书司士是一个深谙官场之道的人。
E.这是一首送别诗,既表达了对与友人离别的不舍,也表达了对友人为人和才名的贺颂。
【答案】16.BD
【解析】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B项,“首联的下句连用‘夜钟’‘残月’‘雁声’等表达时间的词语,显示宴饮时间之长”说法错误,首联的下句写环境,寄托友情,雁归声以写惜别。D项,“‘有逢迎’说明韦司士是一个深谙官场之道的人”说法错误,尾联安慰:不要为暂时离别而遗憾吧,韦司士走到哪里都有朋友的。故选BD。
17.诗歌颔联常为人所称道,请结合诗句试做简要分析。(4分)
【答案】17.①运用比喻的手法,以啼鸟求侣来比喻诗人与韦司士的情感。②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春风”赋予人的性情,借春风送行说不能长聚,用语清新。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遗憾之情。( 答“反衬”“对比”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B项,“首联的下句连用‘夜钟’‘残月’‘雁声’等表达时间的词语,显示宴饮时间之长”说法错误,首联的下句写环境,寄托友情,雁归声以写惜别。D项,“‘有逢迎’说明韦司士是一个深谙官场之道的人”说法错误,尾联安慰:不要为暂时离别而遗憾吧,韦司士走到哪里都有朋友的。故选BD。
17.试题分析:题干是“诗歌颔联常为人所称道,请结合诗句试作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能力。赏析诗句,首先指出诗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改技巧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技巧表达了什么情感,或者有什么表达效果。本题,诗歌颔联“只言啼乌堪求侣,无那春风欲送行” 写新交而离别。出句寓意,只说是像鸟啼寻求伴侣那样,可以把韦司士当作朋友进一步交往。对句表遗憾:没有办法呀,春天来了,韦司士要去高就,只能送行了。所以本联主要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答题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这两种修辞的,并指出运用这两种修辞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比如:以啼鸟求侣来比喻诗人与韦司士的情感,将“春风”赋予人的性情,借春风送行说不能长聚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遗憾之情。
四、句子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3)可堪回首,________________,一片神鸦社鼓。
(4)子曰:“ ,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 ?”
【答案】(1)一尊还酹江月
(2)料峭春风吹酒醒
(3)佛狸祠下
(4)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则何以哉
五、习作(40分)
请以“留在记忆里的芬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可以写你的经历、见闻,也可以写你的感悟、认识;3.字数在700字左右;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留在记忆里的芬芳
记忆中,窗外有一棵槐树,孑然生长在一堵破旧的墙边,无论花开、蝉鸣、叶落、雪飘,都默默倚在那个毫不引人注目的角落里,散发着淡淡的芳香。
这棵树第一次引起我的注意是在小区整修时,人们重新修砌了那堵墙。那时正值盛夏,可槐树的树梢上也只是零星挂着几片树叶,显得那么苍老。人们看了看苍老的槐树,觉得实在没什么用,就用树做为支柱,把整堵墙压在了树上,使墙更加牢固。这样一来,人们都认为过不了几天,槐树就会因为受不了墙的重量,最终成为一棵枯树。
可事情却出乎人们的意料。几个月后,老槐树竟不知用什么方法推倒了那堵墙,人们既惊奇又无柰,只好再次将墙砌好。又过去了几个月,春天来了,在这几个月中,老槐树一点一点向墙压去,终于再一次把墙推倒。
我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一棵快要枯死的老树有什么力量,可以再次把整整一堵墙推倒?我来到了窗下老槐树的脚边,仔细打量起老槐树。
树很老,既不高大,也不粗壮,甚至有些歪斜。我再低下看看树的根部,有好几段已经被截掉一半,像是一只受伤的章鱼伏在地上。树干上更是伤痕累累,一道道或深或浅的伤疤,仿佛在诉说着树在一次次抗争中承受的痛苦。再向上的树枝也都是断臂折腰,有的甚至已经在推倒墙的同时整根变弯、折断。
我更加不解了,为什么树会用如些大的代价与墙抗争呢?就在这时,我似乎闻到了一丝幽香,我寻着气味抬头望去,竟看到树梢上又有了点点新绿,其间也夹杂着星星点点淡白色的花,倔强地从枝头钻出来,像是一串串风铃挂在树梢上。
我深吸了一口气,一种非常芳香而不甜腻的气味钻进了鼻子。我细细闻着,那么清香、纯净,不带有任何杂味。我再看看树上的伤痕,又突然品出一点苦涩的滋味。
我一下子明白了,让老树顽强在生存下去并再一次焕发生机的,是抗争的力量,是生命的力量。在抗争中,老树把根扎得更深,以吸取更多养分,这样老树就会一次又一次地同更强大的力量抗争,同命运抗争。在抗争中,老树的生命之花才能再一次绽放。
所有生命都是这样,在同困难抗争中,生命学会了勇敢,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忍耐。在抗争中,生命才会更加精彩,芳香四溢。
想到这里,我望着眼前这个平凡又不平凡的生命,慢慢地鞠了一躬。记忆里的芳香,让我在困境中抗争,在青春的天空昂扬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