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伤仲永》
1.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 ,字 ,晚号 ;是北宋 家、 家和 家,被列为"唐宋家"之一。(每空0.5分,共3分)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每空1分,共4分)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④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
3.翻译下列句子。(每空2分,共8分)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下列句中划线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2分)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5.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6.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 ),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2分)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7.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8.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分)
答:
9.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 ";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 ";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 "。(引号内填原文)
(3分)
第二单元《木兰诗》
1.本文《 》选自宋代 编的 一书。这首诗是 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每空0.5分,共2分)
2.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每空0.5分,共2分)
可汗( )( ) 燕山( ) 胡骑( ) 辔头( )
3.解释下面字的意思:(每空0.5分,共3分)⑴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 ) ⑵万里赴戎机(赴: )
⑶出郭相扶将(郭: ) ⑷策勋十二转(策: ) ⑸著我旧时裳(著: ) ⑹关山度若飞(度: )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2分)
⑴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通 ,意思是 ⑵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通 ,意思是
5.翻译下列句子。(每空2分,共8分)
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⑷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6.全诗详略得当,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3分)
答: 7.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是什么?(2分)答:
8. "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一句从表现手法上看起了什么作用?(2分)
答:
9.木兰到家后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有哪些动词?(2分)
答:
10.“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写出了 。(3分)
11.两组"旦辞……暮宿(至)……"写出了 。(2分)
12.两组"不闻……但闻……"写什么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 (2分)
13.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 )(2分)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3分)答:
15.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2分)答:
16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2分)答:
第三单元 《孙权劝学》
1.《孙权劝学》选自 ,该书是 时期的 家、 家 主持编写的,它是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每空0.5分,共3分)
2.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初(当初) 当涂(当道,当权) 多务(多事务)B.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博士(知识高深的人) 辞(推托)
C.涉猎(粗略地阅读) 往事(历史) 过(到)D.见事(认清事物) 及(到了……的时候) 非复(不再是)
3.说说下面划线的词表现了说话者怎样的语气? (3分)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4.翻译句子。(4分)
⑴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⑵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 (2分)(用原文回答)方法: 目的:
6.本文主要通过_______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孙权是 ;吕蒙是 。(2分)
7.鲁肃的话表现他 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 ;文末" "更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3分)
8.文中孙权善劝,请结合本文略加分析。(2分)
答:
第四单元 《口技》
一1、本文节选自《 》是清代 编选的 小说。作者 ,字 , 人。
(每空0.5分,共3分)
2.给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每空1分,共4分)
(1)会宾客大宴( ) A适逢,正赶上 B.会议 C开会 D会合
(2)众妙毕备( ) A毕生 B毕业 C全、都 D完了
(3)宾客意少舒( ) A少量 B稍微 C减少 D年轻
(4)不能名其一处也( )A. 名字 B.名声 C. 出名 D.说出
3.把下列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4.本文写到了口技艺人表演的哪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3分)
5.在听口技表演时,本文居然写道"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你认为这可信吗?谈谈你的独到见解。(3分)
6.口技人在表演时,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动动脑筋,想想看,这有什么作用呢?
(3分)
二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4分)
(1)妇抚儿乳( ) (2)既而儿醒( )(3)一时齐发( ) (4)众妙毕备( )
2.用"//"将本文段分成两层,并概括段意。(2分)第一层: 第二层:
3.这段文字描绘一家人由睡到醒的情况,(2分)主要运用了______ 、______的描写方法。
4.本文段描写听众的情态,有何作用?(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段描写听众表现的文字中,说明听众入了神,唯恐听漏,同时还想了解其中的奥妙所在的词语是____;表示听众心领神会,感到满足的词语是____;说明听众为之折服,但又不便忘形叫好的词语是______。
6.翻译:(2分)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三7.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2) 虽人有百手( )
(3)不能名其一处( ) (4)两股战战( )
8.(2分)直接称赞口技者的句子是
从侧面烘托口技者的句子是
9.(2分)直接表现火势凶猛的句子是
10.(2分)表现大火中人们行动的声音是
11.(2分)描写听众表现的句子是
12.翻译。(2分)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第五单元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1.文学常识:(3分) ①《夸父逐日》选自《 》,是我国最早的 之一。
②《共工怒触不周山》,及上学期课文《 》均选自《 》,又名《 》,是 (朝代)淮南王 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 古今异义。(2分)饮于河、渭:古义: 。 今义: 。
3.词类活用。(2分)①北饮大泽: 。 ②道渴而死: 。
4.词语解释。(7分)
词 语 | 解 释 | 词 语 | 解 释 |
夸父与日逐走 | 入日 | ||
共工怒触不周山 | 昔者 | ||
地维绝 | 故水潦尘埃归焉 |
①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②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③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6. 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2)“夸父逐日”这个神话现常用来比喻
(3)你怎么看待夸父敢于 “与日逐走”?
(4)“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5)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为何要这么做?请你推测一下。
(6)《共工怒触不周山》解释了哪两种自然现象?你如何看待文中的解释?
(7)你还知道多少与太阳或者黄河有关系的神话故事?有关太阳或者黄河的诗句能列举至少两句吗?
第六单元 《狼》蒲松龄
一1.(2分)本文选自 代小说家 写的短篇小说集 。
2.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4分) (1)缀行甚远( ) (2)恐前后受其敌( )
(3)其一犬坐于前( ) (4)一狼洞其中( )
3.下列"其"字均为代词,请选出"其"所指代对象相同的一项( )(2分) ①恐前后受其敌 ②意将隧入以及其后也 ③屠自后断其股 ④其一犬坐于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4.本文段表现狼贪婪、凶恶的本性的句子是(2分)
5.本文段反映屠户由畏避到醒悟的心理变化的句子是(2分)
6.翻译。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2分)译文:
⑶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2分)译文:
二 1.我能选出下列各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2分)
A.恐前后受其敌 盖以诱敌 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目似瞑,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 止增笑耳 止有剩骨
2.我能指出下列语句中的划线词归类正确的一项( ) (2分)
①久之,目似瞑 ②又数刀毙之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④盖以诱敌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我能用"∕ "线为下面两句话画出正确的朗读节奏。(2分)
(1)其 一 犬 坐 于 前 。 (2)禽 兽 之 变 诈 几 何 哉 ?
4.我能指出对下列文句理解不准确的一项( ) (2分)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而两只狼又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B.乃悟前狼假寐:才明白先走开的狼是假装睡觉。
C.弛担持刀: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D.屠自后断其股: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
5.我能根据题目要求填空。(2分) (1)《狼》一文中表现狼"黠"的本性的句子有 、 (两句);表现屠户警惕性很高的句子是 。 (2)写出四个带"狼"字的成语: 、 、 、 。
6.文章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看,它又告诉"人"什么呢? (2分) 我认为: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总复习答案
第一单元: 1.《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介甫,半山,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2.①对……感到诧异 ②写,题上 ③以宾客之礼对待 ④这里指作者死去的父亲3.(略) 4.C 5、B 6、正面:A B C D F侧面:E 7.D 8.第一阶段:方仲永幼时天资聪明,极有作诗的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方仲永又过了七年后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9.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第二单元:
1.《木兰诗》郭茂倩;《乐府诗集》;南北朝 2.略 3.⑴只⑵奔赴⑶外城⑷记功⑸穿⑹度过,过 4.略5.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的春马嘶叫声。⑵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关塞山岭像飞一样地跨越。⑶将军和战士身经百战,转战数载,有的为国而死,有的胜利归来。⑷记功很多次,赏赐很多财物。依次是:叹息声、流水的声音、马叫声、磨刀的声音 6.对木兰的从军缘由、离别、辞官和还乡都写得比较详,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略。这是因为诗的中心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以及热爱和平生活的精神。(后一问意近即可) 7.父亲年老无力从军,家中又无长兄,同时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保卫国家的大计。(意近即可) 8.借木兰的心理状态勾勒征途中的景物,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思念,极大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9.通过"开、坐、脱、著、理、贴"等动作描写,表现了木兰与家人团聚,重温女孩生活的喜悦心情,以及伙伴诧异的表情。 10.排比。木兰急切操办行装,而且井然有序的情景。 11.征途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12.宿营地空寂荒凉的景象,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细腻情怀。 13.A 14.动作描写。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恢复女装的激情。 15. 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16.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第三单元: 1.《资治通鉴》 政治史学 司马光 编年体2.B 3.(1)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表阻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4.⑴孙权对吕蒙说:"现在你当权掌管军政大事,不可以不学习!"⑵(鲁肃)很吃惊地说:"现在你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过去的吴县阿蒙了!"5、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6、 对话 睿智、关心下属; 直率 7.情不自禁的赞叹 吕蒙学有所成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8.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结果看也可说明孙权善劝。
第四单元: 一 1、《虞初新志o秋声诗自序》清 张潮 笔记 林嗣环 铁崖,明末清初2、(1)A;(2)C;(3)B:(4)D 3. (1)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2)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4.本文写到了口技人表演的两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5.言之成理即可。如:我认为可信。因为口技人的表演技艺非常高超,他已完全把听众带入了火灾的情景之中,就如看电影、电视一样,明知是假的,我们的心情也常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听众有这样的反应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6.设想合理即可.如:我认为安放围幕有增加口技表演效果的作用,这样围着,易把听众带人情景之中。如果不围,就达不到这样的表演效果。
二1、喂奶;不久,紧跟着;同时;全,都2、众妙毕备。∥满座宾客 第一层: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第二层:描绘了听众赞赏陶醉的神情。3、正面、侧面4、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之技"善"。5、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6、各种声音同时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
三7、夹杂;即使;说出;大腿。8、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9、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10、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11、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12、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
第五单元:1.文学常识:①《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②《共工怒触不周山》,及上学期课文《塞翁失马》均选自《淮南子》。这本书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朝代)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2. 古今异义。饮于河、渭: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一般河流。3.词类活用。①北饮大泽:名词作状语,去北方。 ②道渴而死: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
4.词语解释。
词 语 | 解 释 | 词 语 | 解 释 |
夸父与日逐走 | 竟跑,赛跑。 | 入日 | 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
共工怒触不周山 | 碰、撞。 | 昔者 | 从前。 |
地维绝 | 断。 | 故水潦尘埃归焉 | 泛指江湖流水。潦,积水。 |
②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③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天向西北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着西北方向移动;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
6. 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这一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得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2)“夸父逐日”这个神话现常用来比喻 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3)你怎么看待夸父敢于 “与日逐走”? 从积极方面看,表现了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英勇的气概。从消极方面来看,比喻自不量力,但这种理解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有的积极意义。虽然这行为以失败告终,但上古时代的神话是人类用来表达征服自然愿望的一种手段,其着眼点在于表现那种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
(4)“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豪气、勇敢,也反映了她性格的暴躁、刚烈。
(5)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为何要这么做?请你推测一下。
原因是“与颛顼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6)《共工怒触不周山》解释了哪两种自然现象?你如何看待文中的解释? 我国的第十西北高东南低,一些主要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流;从辽阔的土地上看,日月星辰都是自东南向西北移动的。古代先民根据自己与自然作斗争的实践经验,认为这也是人类开发自然的结果,这是先民对神州地域所见天象地理做出的最为大胆的合理假设。对于古人而言,能对宏观的现象做出如此生动形象的解释,体现了先民对揭示宇宙奥秘的强烈欲望和求索精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7)你还知道多少与太阳或者黄河有关系的神话故事?有关太阳或者黄河的诗句能列举至少两句吗?
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鲤鱼跳龙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第六单元:一1、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2、紧跟;攻击;像狗一样;打洞3、D 4、"缀行甚远""并驱如故"5、 6、(1)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2)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3)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二 1.D 2.D 3.(1)其一/犬坐于前;(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B 5. (1)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2)狼子野心、引狼入室、狼心狗肺、狼狈为奸、声名狼藉(只要符合要求,写任何四个均可) 6.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