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30日)
一、指导思想
遵照党的十七大关于深化教学内容方式改革的要求,以新课程理念和学科课程标准为导向,坚持教育创新,通过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行为,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促进我市中小学教师成长与发展,为造就一支师德高尚、教学技术精良的教师队伍,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评价的主要原则
1.以国家课程标准对各学科、各学段的教学要求为依据,体现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要求。
2.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果,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素养,使教师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
4.注重评价的可信度,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关注教师的起点,体现出教师成长、发展的过程;尊重客观事实,切忌主观武断;采取多元评价的方式,及时回馈评价信息,允许教师有不同意见。
三、教学评价的内容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分为教学目标、教学行为、学习方式和教学效果四个方面。具体要求是:
1.紧扣教学内容设定教学目标,体现《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基本要求。
2.有效地组织开展学习活动,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与优化,尽可能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3.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4.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学到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使教学效益最大化。
四、教学评价的方式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师成长的发展性评价,强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教师的综合素质,关注教师个体的差异,通过教师的自评及同事、教学管理者、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方式,多渠道收集体现教师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的实证和数据,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价,促进教师素质的自我提升和完善。
1.自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教学设计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是否科学、有序地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等。自评应注意教学个性(风格)的自我评价与反思,特别要突出帮助学生构建新型学习方式的方法的反思。
2.互评。听课的同事对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行为、学习方式及教学效果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3.他评。教学管理者、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包括教学能否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哪些收获,教学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提出改进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等。
课堂教学评价工具是《南宁市中小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表》(附后)。
五、课堂教学评价结果及运用
1.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结果以等级方式呈现,分为A、B、C、D四个等级。A等:优秀;B等:良好;C等:一般;D等:不合格。
2.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是一种发展性的评价,它重视被评价者的起点与发展过程,重视被评价者的差异及发展的多样性,并根据评价的结果进行回馈,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从这一理念出发,评价中应鼓励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评价的结果主要用来进行纵向比较,让教师看到自己发展变化和成长进步的轨迹。
3.评价结果除了提供给教师本人参考外,也可作为教师业绩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由学校教师评价工作小组核定后,进入教师的业务档案,作为职称评定、晋级和年度评先、评优的参考。
本方案适用于南宁市中小学校,由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解释。
南宁市中小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表
学校: 年级: 班别:
学科: 教学内容: 任课教师:
项目 | 评 价 内 容 | 权重 | 得分 | 总分 |
教学 目标 15% | 1.知识与技能 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 | 5 % | ||
2.过程与方法 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教”与“学”过程,尽可能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有效的教学方法。 | 5 % |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健康的情感,培养正确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5 % | |||
教学 行为 35% | 4.教学过程 创设师生平等交流、生生合作互动的学习氛围;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差异;展示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学习过程,注重学习过程的和学习效果。 | 10% | ||
5.教学方法 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科学、有序地组织开展学习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 10% | |||
6.教学手段 根据实际需要,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或其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适当拓展并利用教学资源来提高教学效益。 | 5% | |||
7.教学基本功 教学语言准确、规范,教态亲切自然,灵活运用教材,应变能力强;板书设计合理,书写工整美观。 | 10% | |||
学习 方式 30% | 8.自主性 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自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学习;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 10% | ||
9.合作性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有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组织形式,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学习合作,在合作同学习、共同进步。 | 10% | |||
10.探究性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或与同伴合作,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技能,去发现、探究学习问题,并在发现、探究中培植质疑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0% | |||
教学 效果 20% | 11.目标达成 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 6% | ||
12.学习活动 学生参与面广,课堂学习气氛活跃,互动效果好。 | 6% | |||
13.综合发展 基础知识得到夯实,基本技能得到提高,思想情操得到陶冶,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 8% | |||
总评 |
评 分 人: 日 期:200 年 月 日
附: 分数与等级的比照
100 — 85分:优秀; 84 — 75分:良好; 74 — 60分:一般; 59分以下: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