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经验分享
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中心小学
【第一部分】 基本情况
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中心小学是宝安区第一所省一级公办小学、深圳市第一个“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宝安区第一个“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实践基地”、宝安区第一个“全国写字教育实验基地”、宝安区第一批“优质化学校”、宝安区第一批教师培训、家长培训“双优学校”。
学校占地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4万平方米。有科学探究室、西海电视台、书法堂、童画斋、西海书吧、展示中心等26个功能室。现有37个教学班,2376名学生,113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103人,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学校现有市、区学科带头人和名班主任6人。学校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确立“培养城市人、培养现代人、培养国际人”的开放教育目标,打造信息化教育特色,创建现代化名校,实现办学效果“学生欢心、家长称心、社会放心”的“三心工程”,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益。学校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示范学校、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科学教育先进单位、电教馆“十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实验学校、北大附小远程教育示范校、广东省绿色学校、深圳市书香校园、深圳市教师继续教育先进单位、深圳市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单位等,2009年学校第二次荣获深圳市中小学办学效益奖,2011年3月学校荣获宝安区质量进步奖,多次获宝安区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先进单位。
【第二部分】主要做法
近年来,学校以“培养现代城市人”为教育目标,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在学校《二次创业五年发展规划》和《“开放教育”三年新发展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与世界教育发展接轨,全面推进信息化工程,创建现代化名校”的奋斗目标。为此,学校从建章立制、科学规划、校本培训、实践运用、课题研究等方面入手,对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与探索。
一、建章立制——规范校园信息化资源建设管理
信息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为此,我们认真组织教师学习了对信息化教育影响较大、较直接的现代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观、终身教育观、双主体教育观、创新教育观、情商为主教育观、四大支柱教育观等现代教育观。帮助教师革除传统的教育弊端,从而实现教学上的四个重心转移和四个最佳结合:从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重心,力求做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从以知识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能力为重心,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最佳结合;从以传统教学媒体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现代教学媒体为重心,力求做到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的最佳结合;从以接受学习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与发现学习为重心,力求做到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最佳结合。
学校领导班子十分重视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确定了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学校发展的特色与方向,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运用,把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当作重点工作来抓。专门成立了由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成员包括主管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处主任、各学科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将实验工作层层分工、落实,以点带面,合力攻关。我们根据学校“开放教育”新发展规划,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每学期的学校工作计划之中。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校还建立健全了教育信息管理制度,主要有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设备)管理制度、功能室管理制度、综合电教室管理与使用制度、教室与办公电脑管理制度、网络中心管理制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电子资料借阅制度、常规电教设备借还制度、电教设备报修与维护制度、功能室负责人职责、教师信息技术评价制度、信息技术应用激励措施、信息技术培训制度等等。重要举措:第一,每个功能室都有专人管理,具体落实各功能室的使用,保证各功能室设备的正常运行;第二,每班的教学平台都有使用登记和报修登记,并培养了小信息员负责使用管理;第三,每一件电教设备都有责任人,负责正常使用与保养;第四,新的设备正式投入使用之前,对教师都有相应的专题培训,使教师能尽快地运用于教学之中,充分发挥新设备的辅助功能。
二、科学规划——完善校园信息化资源建设设施
学校根据《二次创业五年发展规划》《“开放教育”三年新发展战略规划》中有关信息化建设的具体目标,加强硬件、软件建设,不断完善校园信息化环境。
(一)硬件环境,品质优良
学校在被评为宝安区首批“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后,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进行硬件环境改进。
网管中心具备有WEB服务器1台、资源库服务器5台,并采用了硬件防火墙,为网络安全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障。校园网主干达1000兆,100兆交换到桌面,校园网对外采用光纤通过局网络中心与国际互联网相联,校园网共建有近450个信息点,配置优良的计算机407台,实现了班班通;学生平均6人一台电脑,教师人手一台电脑;开通了与北京师范大学附中、附属小学共建、共享的远程教育网。学校还在“静思斋”、“交流中心”、“汇演中心”等功能室配备了音响系统和电脑应用平台。
学校现有两间各容纳60人、69人的电脑教室;各个教室和功能室配备实物投影43台,装备了62吋大屏幕高清晰背投电视24台,白板25台(教室13台、功能室12台),常规教学实现了多媒体操作平台化。为了保证学生的听课效果,学校为所有教室、功能室配备了无线扩音系统,换上了无尘黑板。良好的硬件设备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以其巨大的技术优势敲开了教室的大门,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我校共有37个教学班,班级与计算机教室比例达到5:1。
本学期学校还配备了先进的“跟踪拍摄系统”,提供了双机拍摄,为教育教学研究和校本资源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软件平台,丰富实用
我们的校园网使用的网络综合应用平台,是根据我校实际,自行开发和设计的。它具有公文管理、信息管理、文件管理、资源管理、学科网站生成等五大功能,学校利用公文管理系统实现了校园无纸化办公,各处室可根据自己的权限发布、收取和批复公文,每位教师有一个帐号,登录系统后可以及时查看、回复各类公文信息。
自动生成的学科网站成为我校各科组实现开放教研、互动交流的平台。目前,我校已建成语文、数学、英语等多个学科的专题网站,老师们跨越时空界限,在这些网站上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展示、思想交流等各项教研活动,收效显著。
在信息资源建设上,我们采取了自建和购买相结合的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网上的教育信息资源和应用软件。我们还引进了东北师大新课标教学资源库、迈达威资源管理系统、通用试题库系统、全套各学科备课系统(网络版)等,供老师备课使用。我们还自制了大量的视频点播、虚拟光盘等资源,为学校教师网上备课、网上教研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优质的硬件设备和良好的软件环境,为学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和信息化特色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校本培训——提升教师信息化资源建设素养
教师的信息化资源建设素养是建设信息化校园、实现学校教育优质化的关键。近年来,我们坚持“教师第一”的校本培训理念,把教师信息化资源建设素养培训作为重要内容。
(一)培训对象分层
我校现有教师113人,队伍庞大,而且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有些老师已能熟练使用Authorware、Flash等软件制作精美课件,而有些老师甚至还只停留在会开关机的水平。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通过考查,对所有教师进行能力定位,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专业级(主要为信息技术教师)、行政级(主要针对学校管理层),并根据教师所处层次进行全员或部分参与的信息技术培训,从而提高了培训的时效性。
(二)培训内容分类
我们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相应内容的培训。
1.现代教育理念的培训。思想指导行动,理念的更新在某种程度上比技术的更新更加重要。因此我们首先对全体教师进行了新课程标准及新课标下现代教育理念的培训,让老师们了解当今教改前沿的信息,使他们懂得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与技术的传授,而是强调师生互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自主操作和协作学习相结合,使教师树立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观念,并逐步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2.各级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对初级水平的教师,培训电脑操作技术和常用操作系统、小软件的使用;对中级水平教师,培训Word、Powerpoint、Excel等Office办公软件;对高级水平教师,培训Authorware、Flash;对专业级水平教师,组织参加区教育局等组织的NCNE网络管理员学习、国家网络安全员培训等专业级别的培训;对行政级的教师还要求参加校园管理平台各模块的学习。本学期,我们还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宝安区教育局大平台系统及各个子系统的专题培训。
(三)培训形式多样
根据培训对象、培训内容的不同,我们采取了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有全校教师集中进行的大规模集体培训;有几十人一起的班级授课形式;也有几个人一组的小组学习(如行政小组、课题小组);还有网上共享学习资料的自主学习、专业教师的外出脱产学习等多种形式。
四、实践运用——尽显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魅力
(一)执行课程计划,上好信息技术课
学校一向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管理,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三至六年级每周安排一节信息技术课。我们把信息技术课作为落实素质教育、贯彻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阵地。
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我们在教学中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以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帮助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我校信息技术教师还积极探索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多种模式,目前比较成熟的有小组教学、合作探究、任务驱动等几种模式。师生均能在上课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形成了教师爱教,学生乐学的良好局面。杨金辉等老师的《营造信息化氛围,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的角色类型初探》等研究信息技术课程的论文多次在市、区获奖。
(二)开展各类活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会涌现出许多爱好计算机的学生,这些爱好者不满足课堂所学,对计算机的许多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为此我校通过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外实践活动对这些学生的爱好给予保护和正确引导,以促进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有所长。我们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网页制作、装机DIY等几个方面开设了兴趣小组,并保时保质地开展各项兴趣活动。
学校还专门挑选教师指导学生电子作品的创作技法、技巧。在学生平时学习的基础上增加Photoshop、Coreldraw、Flash、Frontpage等专业美术设计、动画制作、网页设计软件的学习。随着学习的深入,同学们对电脑及相关技术的兴趣也与日俱增,并取得显著成效。我们还积极开展校内电子绘画、电脑动画设计、打字、网页制作、装机比赛等活动,全方位展示我校学生的学习成果。目前我校学生的电脑绘画、网页制作已在全区成为优势项目。
学校每年开展一次“科技创新活动月”活动,由学校信息中心具体组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探究身边的科学奥秘为主题。活动中,学校师生积极参与,创造出“绿色播种车”科幻画、“走轨迹的火车”小发明等一大批优秀的信息技术作品,涌现出许多乐于思考、敢于创新的优秀学生。该项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生自觉把“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转化成看得见的道德行为。
(三)借助应用平台,优化内部管理系统
我们根据学校实际,自行开发设计了校园网综合应用平台,它具有公文管理、信息管理、文件管理、资源管理、学科网站生成等功能,学校利用公文管理系统实现了校园无纸化办公,各处室可根据自己的权限发布、收取和批复公文,每位教师均分配一个帐号,登录系统后可以及时查看、回复各类公文信息。
文件管理系统则相当于为每位教师在服务器上提供了一块安全的“网上硬盘”,通过帐号登陆,教师可以在校园网内任何一台电脑上制作课件并将课件上传到服务器上,同时,在任何一台电脑上也可以下载自己已上传的课件。
五、课题实验——丰富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成果
(一)开展课题研究,提升信息技术教育品质
我们在“培养现代城市人”课题的统领下,大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学校被教科所正式确定为深圳市首个“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这是对我校坚持以“培养现代城市人”为目标、以信息技术教育为抓手、在科学教育领域进行实践与探索的一种成果认定。我们还进行了《东西部少年网上手拉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新课标教学资源库、资源管理系统及其应用模式研究》等三个课题的研究。其中,《东西部少年网上手拉手》已顺利结题,其研究成果得到有关领导和专家好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校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知识,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制网页,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发布到因特网上。我校陈福娣老师的品德教育专题网站《畅游中国》初具规模,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喜爱。
(二)取得的显著成果
我们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网络教育,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争创现代化名校,取得了显著成果。
1.学生的思想品质得到提升。我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实验,学生的意志力、责任心、合作精神、自信心、创新意识等方面都有明显提高,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表1: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实验前后学生品质对照表
测试项目 | 正性回答(%) | 负性回答(%) | 不一定(%) | |||
实验前 | 实验后 | 实验前 | 实验后 | 实验前 | 实验后 | |
意志力 | 68 | 85 | 12 | 6.7 | 20 | 8.3 |
创新精神 | 65 | 93 | 20 | 4.5 | 15 | 2.5 |
合作精神 | 70 | 91 | 17 | 5.5 | 13 | 3.5 |
责任心 | 80 | 95 | 8 | 3 | 12 | 2 |
自尊自信 | 72 | 96 | 15 | 2 | 13 | 2 |
宽容豁达 | 80 | 93 | 13 | 3 | 7 | 4 |
人生观、价值观 | 76 | 13 | 4 | 11 | 7 | |
对社会重要事件的了解程度 | 70 | 95 | 16 | 3 | 14 | 2 |
表2: 西乡中心小学教师近四年信息素养对照表
调查时间 | 具有校园网络办公的能力(%) | CAI课件的制作能力(%) |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能力(%) | 多媒体教学 开出率(%) | |||
2007年 9月 | 会做 | 优秀 | 会做 | 优秀 | 会做 | 优秀 | 42% |
49.8% | 34.9% | 25.88% | 12.94% | 78.43% | 31.37% | ||
2008年 6月 | 会做 | 优秀 | 会做 | 优秀 | 会做 | 优秀 | 75% |
84.2% | 58.82% | 65.1% | 44.71% | 100% | .12% | ||
2009年 1月 | 会做 | 优秀 | 会做 | 优秀 | 会做 | 优秀 | 85.67% |
96.92% | 78.82% | 90.92% | 85.39% | 100% | 81.11% | ||
2009年 6月 | 会做 | 优秀 | 会做 | 优秀 | 会做 | 优秀 | 94.7% |
100% | 87.82% | 95.92% | 92.39% | 100% | 88.11% | ||
2010年 3月 | 会做 | 优秀 | 会做 | 优秀 | 会做 | 优秀 | 95.8% |
100% | 91.2% | 98.5% | 93.6% | 100% | 90.6% | ||
2010年 11月 | 会做 | 优秀 | 会做 | 优秀 | 会做 | 优秀 | 96.3% |
100% | 95.4% | 100% | 95.7% | 100% | 93.2% |
表3:西乡中心小学学生近四年信息素养对照表
调查时间 | 上网获取信息能力(%) | 利用软件处理信息 能力(%) | 网页制作(发布信息)能力(%) | 获奖人次 | |||
2007年 9月 | 会做 | 优秀 | 会做 | 优秀 | 会做 | 优秀 | 143 |
36.3% | 15.6% | 12.1% | 5.6% | 10% | 7.4% | ||
2008年 6月 | 会做 | 优秀 | 会做 | 优秀 | 会做 | 优秀 | 416 |
76.6% | 31.5% | 76.6% | 47.9% | 37.9% | 17.5% | ||
2009年 1月 | 会做 | 优秀 | 会做 | 优秀 | 会做 | 优秀 | 609 |
83.33% | 61.5% | 83.33% | 57.9% | 60.48% | 32.67% | ||
2009年 6月 | 会做 | 优秀 | 会做 | 优秀 | 会做 | 优秀 | 847 |
92.66% | 80.28% | 93.66% | 76.93% | 81.52% | 51.94% | ||
2010年 3月 | 会做 | 优秀 | 会做 | 优秀 | 会做 | 优秀 | 9 |
94.3% | 82.6% | 94.7% | 79.8% | 84.2% | 56.8% | ||
2010年 11月 | 会做 | 优秀 | 会做 | 优秀 | 会做 | 优秀 | 1137 |
97.3% | 84.4% | 96.1% | 82.3% | 86.9% | 61.4% |
学校参加全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统一检测,连续四年名列前三。
学校连续五年荣获深圳市学生网络夏令营组织奖,连续三年在宝安区“信息技术教育节”中获优秀组织奖。
学校西海校园电视台获“全国百佳校园电视台”。
李冬亮、阮瑜等老师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教师教学实践与评优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黄珊老师荣获深圳市小学信息技术基本功大赛“特等奖”,荣获深圳市信息技术说课比赛一等奖,并在深圳市信息技术“名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上现场展示课获得专家高度赞赏。
邱小清、欧玲、钟素霞、黄珊、杨剑飞、林良志老师等老师荣获深圳市“最佳网络资源课例奖”。
我校陈福娣老师的品德教育专题网站《畅游中国》初具规模,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喜爱。
2011年5月,涂婷悦同学参加市第二十届“六一”信息技术表演赛荣获特等奖,并将于今年8月代表深圳市赴北京比赛;刘顺谦、王俊铭等5位同学获三等奖;指导老师杨金辉被评为“金牌教练”;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
刘思慧、黎霖等同学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网络英文、电脑动漫(小学组)中荣获一、二等奖。
在历届宝安区“信息技术教育节”中,我校师生获奖都位居全区前列。
在“21世纪·网络·我”全国征稿大赛、“宝安电子城杯”、“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大赛”、“深圳市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深圳市童话节”等活动中,我校师生都取得了优秀成绩并获奖。
【第三部分】 经验与特色
信息化教育属于现代教育范畴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它不只是一种新的教育工具,不只是一种新的教育方法,不只是一种新的教育内容传递形态,不只是一种新的教育组织形式,而是所有这些的综合,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它是一种人机协作、以人为主、以机为辅的信息时代特有的教育方式。在信息化教育中,需要积极开发、充分利用的教育资源,最主要的是现代教材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环境资源。建设一系列开放、实用的校园信息技术平台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和营造丰富多彩、健康清新的校园文化氛围的有效途径。鉴于此,我们在多元化开发信息技术平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形成了一定的特色,获得了一些经验。
经验一:上级领导重视和社会各界支持是优质化资源建设的保障。
经验二:校长的专业素养和教师的创新精神是引领优质化资源建设的前提条件。
经验三:转变教育观念、开放教学手段是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资源建设素养的关键。
1.开发学校信息管理平台。学校信息管理平台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即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在网站开发时避免平台做得很好看,功能很多很全,但是教师和学生都不能参与进来,结果只起到了一个花瓶似的展示作用。我们意识到网络的参与者就是其建设者,只有师生参与了,才能营造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张扬个性的、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因此,我们所有的设计都尽量为方便教育教学管理考虑,而不是为了把管理平台的功能做得多么齐全、多么复杂,那样就是“以网络为本,以技术为本”。我们努力使老师们意识到在黑板上发一条通知,与在网络上发一条通知的区别不仅仅是写通知者辛苦一点、看通知者麻烦一点,而是涉及到工作方式和信息素养的培养的问题,是全体师生全面参与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具体表现。
2.开发家校互动平台。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实践研究中,我们认为,在孩子身心发育的较长时期,学校、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密切配合,特别是家长与老师之间的即时交流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不仅有家长会、电话联系、家访等形式,而且开通了家校通平台,每天家长们都能及时了解到子女在学校的教育和生活情况。
3.建设学校各部门网站。部门网站是学校信息管理系列平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部门进行宣传、管理和信息交流的基本工具之一,展示了一个部门的特色,体现着一个部门的工作作风、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各部门负责人是本部门网站的直接责任人,负责网站建设工作,网页内容要做到及时更新。网页设计原则上要求按照“办公为主、展示为辅”的原则进行。网页内容中要开辟专门栏目,编制服务指南,明确工作职责与流程,为师生员工提供业务咨询。学校网络中心负责指导各部门进行网站的建设,以保证各部门网页内容的及时更新,各部门网站直接挂靠在校园信息管理平台的首页。
4.建立优秀博客空间和学科网站。学科网站是围绕某一个学科建立的教学与科研的综合性网站,是对教材、课堂的扩展。好的学科网站可以起到“第二课堂”的作用。我们针对各个学科的培养目标设置网站的模块,在学科网站中针对某个学习专题设置为学生搭建开放的、展示个性的论坛,并且在学科网站中建立了统一的教学科研资源库,为老师们构造了一个方便、安全的办公空间。
5.开发班级、学生个人网站。班级、学生个人网站是学生掌握与应用信息技术的体现,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阅纳自我的空间,同时也是营造校园网络文化氛围的重要元素。我们通过该类网站的建设,倡导学生文明上网,做文明网民,从而营造良好的网络教育环境,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6. 开发专题学习网站。专题学习网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结晶。我们引导教师与学生积极参与到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中,不仅培养了师生的信息素养,也推进了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进程。
7. 建设学校学习软件库、图书库和课件资源库。学校电子阅览室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海量的教学软件、图书资源让学生畅游其中。网络中心利用下午课外活动的时间向全校学生开放电子阅览室。资源库中有《翰林汇多媒体课堂》《小学英语全程奥林匹克》《奥卓尔游戏化学习软件》等学习软件,容量达500G,电子图书数万余册,课件资源库570G(含多媒体素材大全一套,置于课件制作中心及K12教育资源库一套)。
8. 建设校园电视台。近年来,我校“西海电视台”已逐步成为展示全校师生校园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面镜子、一个窗口。电视台工作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全体师生的一致认可。“西海电视台”以学生为主体,本着学生电视台学生办的宗旨,多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参与到电视节目制作的栏目策划、采访、摄像、主持等各环节中,培养出了一支具备一定的电视台节目制作技术、工作认真负责的“西海电视人”学生团队。同时,也培养一些教师成为校园电视台的兼职辅导教师,这些教师的加入增强电视台的实力,提高了电视台的运作效能。“西海电视台”在较成熟的每周一期校园新闻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栏目内容,如开设专题节目(含教育、教学、安全教育、英语特色等专题节目);影视(爱国主义影片展播,经典影片片断,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或故事片)等,通过增加这些栏目,达到丰富师生生活,充实学生课堂的目的。“西海电视台”还与少先队工作密切联系,携手共进,扎扎实实地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精神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西海电视台”还积极与外界媒体联系,加强对外宣传力度,从而提高了我校校园电视台的影响力。
【第四部分】存在问题与展望
“办信息化教育,创现代化名校”,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如何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是我们坚持不懈的探索课题。
回眸我们在现代教育技术实践与探索道路上的历程,我们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将为之继续努力。
第一,进一步加强信息化资源建设理论的学习。
第二,进一步加强信息化资源建设科学合理地运用于教学。
第三,进一步规范信息化资源建设的课题管理。
在教育信息化道路上,我们将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充分发挥“资源共建共享先进单位”的辐射和示范作用,为学校教育培养现代城市人的目标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二○一一年九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