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班级:
学号:
【内容摘要】
本文旨在说明李清照一生的情感经历与诗词创作的关系,全文共分四个部分,以李照清的生活轨迹为顺序,论述李清照从少女到少妇的情感历程及其对诗词创作的影响:少女至少妇时代,她生活顺畅,幸福美满,诗的内容及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呈现出豪放之气。晚年,夫亡国破,她颠沛流离,饱经苦楚,诗词的总体风格较之前期有了较大的改变。
【关键词】 清照 情感历程 创作风格
【正文】
李清照,(1084-1155)自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我国文学史上的女作家屈指可数,而名声之大,对诗词创作贡献最著者,李清照可说绝无仅有。她自成一家的词作,独树一帜,赢得了时人与后世的好评,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清照出身名门,其父李格非,字文叔,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其母也是相门之后。清照出身官宦之家,这决定她以后的生活,作为封建社会里的一个女性,清照只有跟着生活的水流随之起落。而她的诗词创作正是反映了其情感的变化历程。
一、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清照出生到出嫁前的这个阶段生活是安定,平静,幸福的。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和此期的其他少女一样,天真活泼,对未来充满憧憬向往,但她又平添了一份开朗。这首《如梦令》,词中所绘正是她少女之心的真情流露:
尝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尝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一首描绘了她一次出游时的有趣情景:夕阳辉映下,沉醉的游人乘着未尽的酒兴与游兴归去,竟把小舟“误入藕花深处。”暮然发现原来是走错了路。“争渡,争渡!”这时却惊起了河滩上悠闲的鸥鹭,哄然乱飞。作品中人物与自然、飞鸟融为一体,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水乡图画!这里没有丝毫的造作和矫饰,作者捕捉了闺阁生活中一次荡舟活动,刻画出一位天真活泼、热爱生活的女主人公形象。基调轻松,感情明朗,给人新鲜流动的感受。再看另一首《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此词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把少女得娇羞矜持、多情好奇而又略带狡黠的神态刻画的淋漓尽致。使这个天真憨痴、妩媚多情而又朝气蓬勃得少女形象跃然眼前,格调轻快,清鲜流动。此期的作品明显地带有少女抒怀之迹和“绿肥红瘦”惜春的感伤(如《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
二、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上眉头,却上心头。
清照十八岁嫁给赵明诚。婚后的清照脱去少女的稚气,沉溺于爱情的长河中,诗词创作具有深于情感、大胆表露,表现出少女的泼辣开朗、缠绵细腻而又不忍离别的特征,如此期的《一剪梅》:
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中在抒发丈夫离别她的相思之苦中,大胆地表现了她对爱情的追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是对内心情感和变化的巧妙、细腻的捕捉,足见她的一往情深和热烈执着。这些抒发女性内心情怀的词句,表现得都比较含蓄,大都借助于深邃的意境和浓厚的抒情气氛而有力地表现出来,很耐人寻味。再看《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 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用新颖的比喻,直抒独居寂寞对自己内心的折磨。“言为心声”的末三句寓情于物、情景交融,以西风黄花的意境和一个“瘦”字形容憔悴,形象表达了闺中人用情之深和相思之苦。如果没有对爱情热烈大胆的追求和过人的才情,何以写出如此深挚和情意至诚的脍炙人口之作呢?情之所凝,心之所惑,笔之所至也。
写这两首词时,李清照其实过得很不如意了,她的幸福生活很是短暂。因为写此词的前两年,其父被定为元祐党籍,遣回原籍。这时,清照悲剧性生活已拉开了序幕。此时她的词风已由感性抒发趋于理性思考的转变。
三、欲将血泪寄河山,去洒东山一抔土。
不久即遭“靖康之变”,此时的李清照已不再缠绵于夫妻情爱,沉醉于抒发个人情志的小圈子,其创作趋于表现对国破的感伤及对统治者的憎恨,关心起国计民生之大计来,这使她的创作内容趋于深刻,其创作思想亦与成熟。看她《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靖康二年,金兵攻破汴京,掳徽,钦二帝北去。高宗赵构仓皇逃命,跑到江南,建南宋政权,苟安江左一隅,无心收复失地。清照对南宋统治集团的不求,但求苟安的做法深感愤慨。于是有感而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诗句激昂慷慨,气壮山河,充满个人英雄主义,充分表现其爱国精神。这种豪言壮语出自一妇人之口,这正是作者积愤难平,对南宋政权武功黯弱的怒气的迸发。同期同类作品中尚有南渡读来无不感到慷慨激越,仿佛触摸到李清照怦然跳动的那颗报国赤子之心!
四、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从整个创作过程来看,清照的诗词这个时候已趋于成熟,更富有深层思想内涵。真正给清照以重创的,是其夫赵明诚的去世。作为妇人的李清照在“事势日迫”的情况下,加上亡夫的悲痛,及“玉壶颁金”之诬的恐慌,悲困交集,走投无路,这是李清照一生中情感经受炼狱,创伤最重的一段时间。这段时期的创作大都表现家道中落的悲苦,悼念亡夫的感伤,情调凄清哀伤,彷徨无助,风格哀婉,有一种无以复加的凄凉感。此后的清照颠沛流离,如一叶没有缆绳的小舟随波流走,她已经失去心爱的一切,感情创伤至深,既悲痛家世的败落,又感伤于国家的破亡。我们来看这首《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 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是作者避乱金华时所写,这个时期的李清照在经历了情感炼狱之后,人已仿佛抽空。在她四十九岁时,可能因走投无路,曾再嫁张汝舟。这又是她一次不幸的婚烟,使她情感雪上加霜。《武陵春》就是这样一种心理状态的外化。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最后的这一千古名句把愁思具体化,仿佛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李煜之“愁”尚能流走,而清照嫠妇之愁去舟载不动!表达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愁思。可见清照此时心境是非常荒败凄苦,彷徨无助。
暮年的李清照的词风因其嫠妇独处的忧愁痛苦,对前夫的
感伤怀念,寡居的无奈和晚景的凄凉面变得更加哀婉,悲怆,沉郁。这种形象凝重的意境氛围在其词 《声声慢》中达到了及至。我们来看这首《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姜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怀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他,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怜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是李清照脍炙人口的代表作,也可看作她一生忧患的概括和总结。这首词通篇运用口语,采取淡酒、黄花、过雁、梧桐、细雨等形象,铺叙从早到晚一天实感。作者以独到的浓郁、凄凉之意境、急促、顿挫之声调,描摹难状的寂寞与痛苦。此类风格的诗词大都作于这个时期。因为作者久经患难,折磨备尝,早已适应了大起大落的情感波折而使感情趋于平和,变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了。对面前所发生的一切泰然处之。这些反映到作品中,即是字句的自然流露,而使作品风格显得平易浅近。正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自然而然趋于“炉火纯青”。读这些词,就好像一个老妇对听众诉说一个简单的故事。平淡自然,娓娓道来,这正是其“李易安体”成型的标志。
总览李清照一生,可谓命运多舛。待字闺中的那段时间,正是李家兴盛的辉煌期。她过着平静闲适的生活,婚后也有一段幸福美满的时光,诗词创作多描绘个人感受、抒发个人情志,或清鲜流动、格调轻快,或缠绵悱恻、惜花伤春。其后夫妻关系淡化,李清照陷入失意惆怅之中,作品多些“婕妤之叹”,或情感转移至关心国计民生,为作品平添豪放之气。夫亡国破之后,李清照颠沛流离、饱经苦楚,作品风格趋于沉郁悲怆,意境氛围比较凝重,语言趋于平和,“易安体”的艺术面貌正是在这些不同阶段逐步发展成熟并最终定型。
【参考文献】:
陈祖美《李清照评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
刘忆萱《李清照诗词选析》 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