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胜利的历史事件是
A、中华的成立 B、抗日战争的胜利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三大改造的完成
解析:本题难度低,考查基本知识,A中在1912年,显然错误,B中在1945年,也不对,D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了,答案只能选C。
40.升旗仪式上,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们心中总会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最早将五星红旗
定为我国国旗的会议是
A.中国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委员会,选举为。大会规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答案选B。
11.历史学名著《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这三次“”是指( )
A.小农经济的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确立 B.秦朝建立、中华成立、新中国成立
C.封建制度确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D.集权制度的建立、君主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胜利
11.【解析】选D。B项有很大的干扰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的理解。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了一整套集权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1911年的辛亥推翻了2000多年的君主制度,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7.(2010·贵阳学业考试)以下史实中对消灭地主阶级,农村生产力产生重要影响的是( )
A.“大跃进”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人民公社化运动
7.【解析】选C。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中国2 000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
( )是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A.拍卖 B.兼并 C.赎买 D.没收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再认再现能力。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的,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实现了和平过渡,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中国党第八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制定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解析: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 )
A.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 B.农村根据地的建立
C.新中国的成立 D.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和再现能力。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正确答案为D项。
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二次历史巨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这两件大事相关的年代分别是( )
A.1949年、1951年 B.1949年、1952年
C.1949年、1954年 D.1949年、1956年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再认再现能力。20世纪中国社会三次历史性巨变是指:第一次是辛亥推翻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在1949年10月1日,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最主要特征是( )
A.高指标 B.瞎指挥 C.浮夸风 D.风
解析:此题是一道特征判断题,主要考查我们的历史判断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词“主要特征”。A、B、C都是“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所具有的特征,但都不是最主要的特征,结合课文知识,最主要的特征是“风”。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 )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A.一五计划实施 B.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C.土地改革 D.三大改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认识。回答时,只要联系史实内容,结合当时中国面临的局势即可作出判断。
中国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主要的贡献表现在( )
A.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
B.正确指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
C.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D.提出了正确处理“十大关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意义的认识。回答时,要联系的内容即可作出判断。D项干扰性不强,易排除;A、C是会议的内容,但与B项相比,显然是次要的。
答案:B
某地一大宅院门的灰墙上一福墨字对联依稀可辩:“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横批是“多快好省”。这幅对联最早应该书写于( )
A.20世纪50年代末 B.20世纪年代末
C.20世纪70年代初 D.20世纪70年代末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历史判断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词 “多快好省”。结合“鼓足干劲搞生产”的史实是它的突破口,由此得这幅对联书写的时间。
答案:A
造成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多种因素中,主要的是( )
A.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
B.国际势力的破坏
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反“右”倾的后果
D.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解析:本题属因果选择题,考查分析、判断和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本题的关键是从多果一因的关系中辨析与后果相关的主要因素。在内部与外部、自然与人为的多种因素中,内部的、人为的“左”倾错误是造成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主要原因。
所谓“大跃进”运动是指( )
A.将各类合作社转变为人民公社
B.超额完成各种计划指标
C.制订并完成各种不切实际的目标
D.全民大炼钢铁运动
解析:本题属于考查理解能力的程度型选择题。“跃进”就在于扩大数量,A项与之不符,这些数量指标不仅是已经制订的,很多是临时提出的,B项亦不符题意,前述的各种指标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大炼钢铁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指标,D项也应排除。
答案:C
12.(2011·南昌中考)小敏同学准备作一个题为《我眼中的“文化大”》的发言,以下内容不适合出现在发言提纲中的是( )
A.民主法制遭受践踏 B.国民经济破坏严重 C.文化教育历经浩劫 D.外交事业停滞不前
12.【解析】选D。1966~1976年的文化大,给党、国家、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A、B、C三项是其表现;但这一期间,我国的外交事业仍取得重大成就。
10.(2010·日照学业考试)“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做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与“今岁又分田”直接相关的是( )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0.【解析】选D。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分田”“勤劳致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实行包产到户,自负盈亏。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是走集体化道路。
11.(2011·烟台学业考试)刘少奇称新中国初期实行的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是因为( )
A.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B.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农民走上了合作化道路 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 D.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极大地了生产力
11.【解析】选A。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而B项开始于1953年;C项开始于1958年,且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项开始于1978年。
10、 对“文化大”的评论恰当的是
A、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B、了农业生产力
C、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文化大,它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是消极的影响,答案选D。A是在三大改造后,B应该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是三大改造。
23.“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歌词中盛赞的这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的是 A.倡导改革开放,实现伟大转折 B.南方谈话,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C.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 D.港澳回归,实践“一国两制”构想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南方谈话,由题目中关键信息。1992年,一位老人,南海边,可知是1992年的南方谈话。答案选B,A中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C在1980年,D在1997年和1999年。
19.中国党自成立以来,在中国与建设的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民族振兴之路。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①西安事变发生后,确定和平解决的方针 ②抗战胜利前夕,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③上,提出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 ④十四大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难度低,③明显错误,三步走的战略是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时提出的,排除③,①②④正确,答案选B。
8.(2011·苏州中考)2011年5月23日,在《发展进步的光辉道路——纪念和平60周年》一文中列举数据显示:“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507.46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59年的83.3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7万元,是1959年的34倍。„„”为取得巨大进步提供保障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
A.民族团结 B.民族平等 C.民族区域自治 D.西部大开发
8.【解析】选C。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少数民族人民真正地当家作了主人。
10.(2011·滨州学业考试)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是富有想象力的。”这个“富有想象力”的中国领导人是( )
A. B. C. D.
10.【解析】选B。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1.(2011·南京模拟)1997年7月1日维多利亚港湾的会展中心灯火辉煌,0时整,伴随着嘹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从这一刻起( )
A.社会制度改变了 B.中国对恢复行使主权 C.经济特区成立了
D.开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1.【解析】选B。根据题干时间和描述的情景判断从1997年7月1日0时起中国对恢复行使主权。的社会制度未变,A项错。它是特别行政区,不是经济特区,C项错。D项与无关。
12.(2010·东阳学业考试)澳门回归十年来,生产总值由472.87亿澳门元增加到1 718.67亿澳门元;到2009年底,财政储备是1999年的40多倍。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 ) ①“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指引
②澳门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③对澳门的支持
④澳门特区高效施政、高度自治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澳门回归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之一是“一国
两制”方针的正确指引。“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因此②不符合题意。
14.(2011·淮安中考)相对于我国地区来讲,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特别”主要是指( )
A.由中英联合管理 B.社会制度不同,高度自治 C.由中葡联合管理 D.政治上不受管辖
14.【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特区的特别之处在于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但都是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
42.对联是人们喜爱的文学艺术形式,其内容的变化也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巨变。下列对联反映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史现象的是
A.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B.深翻土地亩产万斤粮,土法上马日产千吨钢
C.新长征起步春光明媚,现代化开端金鼓欢腾
D.港澳回归扬眉吐气,申奥成功万众欢呼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由庆新生可知是新中国成立,时间不符,排除A,千吨钢可知是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排除B,新长征起步春光明媚,现代化开端金鼓欢腾指的是形容中国党在一片祥和的气氛中开始了新的长征,实现四个现代化举国上下欢欣鼓舞的景象,排除C,回归是1997年,澳门回归是1999年,答案只能选D。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有( )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顺利送入太空轨道 ④“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的构成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这是一道国防事业成就专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国防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历史知识的再现能力。结合课本所学知识此题解答的关键是把握“钢铁长城”一课的知识点,结合问题要求作出正确判断。
答案:D。
20.建国后,为了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航天技术的垄断,我国决定
A.建立人民空军
B.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C.研制“两弹一星”
D.实施“863计划”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极困难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50年代中期,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维护世界和平,远瞩,果断地作出了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答案选C
9.19年10月16日,随着一声巨响,硕大的蘑菇云腾空升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与这一成就直接有关的人物是( )
A.詹天佑 B.侯德榜 C.邓稼先 D.袁隆平
9.【解析】选C。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侯德榜发明“侯氏制碱法”;邓稼先被称为“两弹元勋”;袁隆平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故选C。
12.(2011·淮安中考)周恩来总理是淮安人民的骄傲,作为新中国的“外交之父”、“外交之魂”,下列哪一项内容体现了他高超的外交艺术( )
A.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参加重庆谈判
C.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D.使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12.【解析】选C。A、B、C三项都与周恩来有关,但是属于外交成就的只有“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A、B两项是国共两党关系的史实。D项史实发生于2001年,周恩来在1976年已经逝世。
5.周恩来是我党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某校举办周恩来事迹展,应选取的素材是()
①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②领导南昌
③领导秋收④参与解决西安事变
⑤出席万隆会议⑥提出“一国两制”方针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②④⑤D.①④⑤⑥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秋收是领导的,“一国两制”方针是提出的,排除③⑥,答案选C。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党始终重视“三农”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不乏沉痛的教训。目前,党和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促进农村的和谐发展。
从下列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①土改中农民埋界桩 | ②农业社农民在分粮 | ③人民群众高举标语牌 | ④全国第一份包干合同书 |
(2)据图②,到1956年底,国家对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 在我国初步建立。
(3)图③中,人民群众高举“人民公社好”的牌子。据当时报道,短短两三个月时间,全国农村就实现了人民公社化。你认为这种做法正确吗?请简单说明理由。
(4)图④是全国第一份包干合同书。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请写出该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解析:此题以社会热点“三农”问题为切入点,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四次调整:土地改革、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承包责任制。
参: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封建剥削或封建土地。
(2)农业;社会主义制度。
(3)不正确;人民公社制度大大超越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超越了现实的可 能性;违背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13.(2010·常州中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材料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包产到户的形式,把土地包给社员,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同于中国过去农村的任何一种土地制度,它是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为前提的。
——《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指出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所实行的土地所有制有何不同?
(2)土地改革何时基本完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哪次重要会议之后开始实施的?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产生的共同作用。
13.【解析】解答第(1)题,可以依据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和材料二中的“它是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为前提的”得出结论。第(2)(3)题结合所学知识,土地改革开始于1950年,结束于1952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根据两次土地的调整产生的影响,归纳其共同作用。
答案:(1)土地改革实行的是农民土地所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是土地公有制。
(2)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3)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3. (2010·徐州中考)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骞始开通西域道也。
——引自《汉书·张骞传》
材料二 高祖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
——引自《魏书·献文六王传·咸阳王禧传》
材料三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民族自治机关。在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引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材料一中的“西域”狭义上是指今天我国的什么地方?该地正式归属政权管辖的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是中国古代哪次改革的内容?这次改革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积极意义?
(3)材料三表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主要实行的政治制度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实行这一制度的意义
13.【解析】西汉时期,人们把今天地区和更远的地区称为西域。狭义的西域是指今地区。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这是今地区正式归属政权的开始。据此回答第(1)题。根据材料二中“魏书”“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可判断材料二涉及北魏孝文帝改革,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由此回答第(2)题。第(3)题根据材料三中“民族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区”,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意义。 答案:(1)。西域都护的设置。
(2)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14.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维护统一,巩固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那些有利于国家统一的人或事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被后人传诵与铭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毛诗词《沁园春·雪》(1936.02)下半阙:„„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材料二 有人致信荷兰殖民者揆一:“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问题、澳门问题和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祖国全体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秦皇”是指谁?为了巩固统一,他创立了一套什么制度?
(2)材料一中的“汉武”又是指谁?为了加强思想上的统一,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3)材料二出自谁之口?1684年,为了加强对的管辖,清朝采取了什么措施?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伟大构想?其中,中国于哪一年对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又于哪一年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4.【解析】“秦皇汉武”指的是秦始皇和汉武帝。为巩固统一,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封建主义集权制度;汉武帝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据此回答第(1)(2)题。第(3)题根据材料二中的“荷兰殖民者”“”可知是郑成功收复;1684年清朝设置府,隶属福建省。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成功实践于、澳门的回归,1997年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
答案:(1)秦始皇;创建了一套封建主义的集权制度。 (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郑成功;清设置了府。 (4)一国两制;1997年;1999年。
15、 (2010·无锡中考)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几千年来,各民族生生不息,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更是国家振兴的重要基础。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百年沧桑,在中国党的领导下,祖国统一大业稳步推进,中华民族逐步实现了伟大复兴。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和的问题。
(1)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哪个朝代,就成为我国的正式行政区?清朝时,与和班禅共同管理事务的代表是什么?
(2)两次回归祖国,第一次在古代,第二次在近代。现在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回答: ①明清时期,曾被哪国殖民者侵占?谁最终率军收复了? ②近代哪个不平等条约,造成了和祖国的分离? ③近代史上,在哪一历史事件后重新回到了祖国怀抱?
④造成和祖国再次分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⑤现在我国处理海峡的原则是什么?
⑥如果让你给的中学生写一封信,你想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5、【解析】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朝时,成为我国的正式行政区;清朝时,设驻藏大臣,同和班禅共同管理事务,据此回答第(1)题。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明朝后期,荷兰侵占,1662年郑成功收复;15年《马关条约》割给日本,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回归祖国;1949年,在战争中战败,退守,造成了今天与的分离。现阶段,解决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依据上述分析回答第(2)题。 答案:(1)元朝。驻藏大臣。
(2)①荷兰;郑成功。②《马关条约》。③抗日战争胜利后。④在内战中失败,败退。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⑥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言之有理即可)
20.(2010·重庆中考)信息社会到来的主要标志是( )
A.航天技术 B.原子能技术 C.计算机网络技术 D.生物工程技术
21.(2010·衡阳学业考试)在推进现代化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实行科学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各种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保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古代经验教训】
材料一 《汉书·食货志》记载:“至于始皇,遂并天下„„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戍:服兵役),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董仲舒也说:“秦朝田租口赋„„二十倍于古。”
(1)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但它统治残暴,因而二世而亡,十分短命。材料一反映了秦朝的哪些方面?(4分)
材料二 唐太宗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2)唐朝是一个长治久安的朝代并创造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调整,理顺关系,协调发展。材料二“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反映了唐初贞观哪一内容?(2分)此外,贞观在经济方面有何措施?(2分) 【近代民生探索】
材料三 实行“平均地权”,办法是核定地价,照价纳税,涨价归公,不使少数人垄断国家财富。
(3)在近代民主过程中,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的伟大思想,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材料三反映了孙中山三民主义中哪一主义的具体主张,力图构建社会和谐?(2分)
【当代和谐建设】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在中国党的领导下,我国积极探索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一是通过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二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障人民权利;三是实行正确的民族,维护民族团结。 (4)列举教材上所讲的新中国颁布的一部重要法律文献。(2分)
(5)新中国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并在制度上予以保障,请写出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政治制度。(2分)
21.【解析】解答第(1)题,需要从材料一中获取有效信息“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田租口赋„„二十倍于古”,由此可知材料一反映了秦朝赋税沉重;兵役、徭役繁重。第(2)题根据材料二中的“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可知唐朝统治者重用人才,虚心纳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他经济。第(3)题在学生理解三民主义内涵的基础上解答。民族主义就是推翻清朝统治;民权主义就是建立;民生主义就是改革土地制度。第(4)、(5)题依据教材回答。
答案:(1)赋税沉重;兵役、徭役繁重。
(2)知人善任,重视纳谏。多次减免租税,保证农民的土地和耕作时间;大力提倡节俭,力戒奢侈浪费。 (3)民生主义。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答出其中一部即可)。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科技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请回答下面问题。
图9 南宋持罗盘陶俑 | 图10 毕升 | 图11 蔡伦 |
(2)“两弹一星”指是什么?改革开放后,为了追赶世界第三次科技的浪潮,我国在1986 年制定了什么计划?科技是创新的结果,面对着祖先的荣誉与激烈的科技竞争现实,你认为作为中学生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
解析:该题是一道图片材料题,解答该类题目首先要阅读、提炼题干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然后得出结论。题干中“四大发明”、“ 两弹一星”等是答好此题的关键词。
答案:(1)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纸术。对世界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2)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863"计划 思考、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