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互联网教案(1)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08:07:46
文档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互联网教案(1)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学科:语文2.课时:1课时3.学生课前准备:按照导学案自主预习古诗。二、教学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三、教材分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宋代大诗人苏轼所作,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
推荐度:
导读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学科:语文2.课时:1课时3.学生课前准备:按照导学案自主预习古诗。二、教学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三、教材分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宋代大诗人苏轼所作,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
第三届全国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学科:语文

2.课时:1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

按照导学案自主预习古诗。
二、教学课题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三、教材分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宋代大诗人苏轼所作,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

3.感受诗人苏轼豁达开朗的胸怀与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

教学重点:读懂诗句,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古诗的理解,表达出诗的意境

四、教学方法: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读诗—悟诗—品诗—诵诗,形式不拘一格,关键要把古诗学“活”,在玩中理解、感悟,诵读。

古诗教学关键之要体会古诗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方寸之地意味无穷”,进而熟读成诵,积累于胸。

五、教学过程:

一、以西湖为话题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到杭州,你最先想到的是——西湖(课件展示西湖美景图%2Fd113.htm&W400&H300&T7877&S22&TPjpg)。是呀,西湖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闻名中外。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描写和赞美西湖的千古名篇。在这些文人墨客中,最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的当属北宋诗人苏轼。为什么这么说呢?你们知道吗?他曾两度做杭州的地方官,疏通西湖,建筑苏堤,造福于西湖百姓,他的诗词也赋予了西湖别样的魅力。(苏轼有关资料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M3NTY1NTI0.html)

除了这些,同学们对苏轼还有哪些了解?生根据资料简单介绍对苏轼的了解,引导学生注意资料的整理与概括。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苏轼写的一首有关西湖的诗。板书:北宋 苏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齐读。

二、知诗人,解诗题。  

1.解题目意思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出六月二十七日指的是农历,是一年中天气最闷热、雷雨最多的时候,这儿是指宋神宗熙宁五年,即九百多年前的1072年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在西湖边,傍湖而建,在那时是一座大酒楼(课件展示望湖楼图),可宴乐也可以住宿。

“醉书”喝醉酒写的?被美景陶醉了写的?

诗人究竟为何而醉?学完这首诗,这个问题肯定就能迎刃而解。 

三、交流预习

(一)出示交流提示

1.互读,评价能够达到哪一重境界。

2.交流、补充对整首诗大体意思的理解。

3.交流疑问,把仍解决不了的疑问汇总。

 

(二)组内交流,师巡视指导。

(三)集体质疑解疑。

(四)检查朗读

1.看准读对,主要是正字音。

2.读出节奏,主要是指导读出节奏。

(五)理解大体意思

过渡:经过预习和刚才的朗读,同学们对这首诗肯定有了自己初步的理解。能说说这首诗的大体意思吗?

五、感、悟、读,感受古诗意境。

(一)体会雨来得急,下得大。

1.创设情境:1072年六月二十七日,苏东坡先生在望湖楼宴请朋友,一边喝酒,一边欣赏着西湖的夏日景色,突然,天气有了变化。播放《渔舟唱晚》音乐.0731********,师读“黑云翻墨未遮山”,透过诗句,你看到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理解当时的情境并适时指导朗读,学生说到雷声或雨点时再出示图片和雷雨声。

预设1:

我看到黑压压的乌云,就像打翻的墨汁一样。

我看到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上翻转。

有没有见过黑云翻滚的样子?是这样吗?出示黑云翻滚图,你读出黑云翻滚的样子。—— 

谁还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我看到黑压压的乌云像海浪一样汹涌地翻腾而来。

带着你的想象读读—— 

我听到一阵“轰隆隆”的雷声——

你不仅看到了乌云,还听到了雷声,你能听到什么?带着你的想象读出这四个字—— 

电闪雷鸣中,漫天的乌云翻卷着,向山头涌去

请你读读整句话——

此时你有什么感受?

一场大雨就要来到。

风雨欲来风满楼

2.出示“白雨跳珠乱入船”图片与雷雨声音。一场大雨真的来了!此时,你又看到了什么?

预设2:

白花花的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地落进船里。

白花花的雨,雨怎么样?——大!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乱入船

白花花的雨,哗哗地下着,西湖茫茫一片。

你是放眼远方,雨很大,很密!——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乱入船

还从哪里看出雨很大?

“乱”入船,雨大了,才乱

对!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点像跳动的珍珠一样,落在船上,啪啪直响,溅起了水珠。

你是聚焦近处,雨很猛!——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点像一颗颗跳跃的珍珠,直往船里乱滚。

雨点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溅起水花,纷纷溅入船舱里。

对!雨点不只是落进船里,更多的是落在湖面上,溅起无数朵水花,很美!震撼人心的美,令人激动的美!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播放雷雨声音配白雨图,感受雨大、雨密、雨急 、雨猛。  

2.谁来将这场又急又大的雨,通过朗读带到我们大家眼前?指名读。

3.师生对读,体会雨的急和大。

句中对: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分句对: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未遮山——乱入船 

未遮山——乱入船 

未遮山——乱入船

小结(承上启下):这真是一场又急又大的雨啊。它让我们感到——震撼!激动!振奋!惊叹!……把静止的文字通过想象变为灵动的画面,这是理解古诗的好方法。

当我们正被眼前这白花花的大雨所震撼、为之惊叹的时候,一阵大风吹来,天地间又是别一番洞天。

(二)体会雨去得快和雨后西湖美景。

出示一场大风卷地风而来,它吹散了            ,吹走了           ,吹来了       。

(1)此时的水怎样?天怎样?你能想象得出水如天是怎样的景象吗? 

预设:  

水如天一样的——开阔无边

天无边,水无边,水如天一样开阔读出你的开阔——

水如天一样的——蔚蓝 

水蓝蓝,天蓝蓝,水天一色。读出你的水天一色——  

水如天一样——明亮 

雨过天晴,一切都像刚洗过的一样,读—— 

水如天一样的——平静

碧空如洗,水平如镜,读出你的想象与感觉——

湖面上比天空还要漂亮,荷叶、荷花……;湖边……

(2)播放古筝曲.0731********,出示水如天图数幅。让我们也到雨后的西湖去看看这“水如天”的美妙景色吧!

雨后的西湖,天无边,水无边,水如天一样开阔,读——

雨后的西湖,天空更加湛蓝,水面更加明亮,湖面和天空都像刚洗过一样,读——

雨后的西湖,天蓝蓝,水蓝蓝,天映水,水映天,水天一色,读——

雨后的西湖,水平如镜,碧空如洗,水如天一样明净,读——

雨后的西湖,荷叶摇得更欢,荷花开得更艳,柳浪阵阵,鸟鸣声声。读——

小结:这样的景色,让人——喜悦!舒畅!兴奋!……

(三)总结,感受全诗意境。

过渡:短短的时间,我们经历了一场来去匆匆的骤雨,从下雨前的“黑云翻墨未遮山”,到雨中“白雨跳珠乱入船”,到“风吹雨散,水天一色”谁能把刚才的景象说给大家听?

1.播放古筝曲,先自己准备一下,可以在预习卡上古诗大体意思的基础上添写、补充。

2.指名说。——

多么酣畅淋漓的大雨!多美令人心旷神怡的雨后美景!此时此刻,诗人仅仅是因酒而醉吗? 不,诗人已不仅仅因酒而醉,而是因雨而醉,因景而醉。这可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就是苏轼,就站在望湖楼上,凭栏远眺,感受那震撼人心的疾风骤雨,观赏那水天一色的西湖风光,齐读——

3.苏东坡先生被眼前的景象所陶醉,也被自己的诗句所陶醉,这一幕深深地记在他的记忆里。十五年后,50岁时的苏东坡先生再次来到西湖,与他同榜进士莫君陈在湖上宴请时正好又遇上下雨,他回首望湖楼,想起当年在这儿写诗的事,无比感慨地又写下一首诗。

出示《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http://shici.911cha.com/poem_Y2V2cw==.html:“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各华颠。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自读,师问:从哪里看出苏东坡先生是被当时的景象所陶醉,而且一直念念不忘?

师生对读。当年,那场酣畅淋漓的大雨令苏东坡先生陶醉其中——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十五年后,那场酣畅淋漓的大雨仍令东坡先生念念不忘——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939年之后的今天,东坡先生早已不在,但他留给我们的那场酣畅淋漓的大雨,那场大雨带给我们的激动与舒畅仍令我们深深陶醉。——背诵。同学们,这就是经典文化的魅力,她可以穿越时间,跨越空间,她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她可以影响一代又一代热爱中华文化的人!

六、体会诗人的情感。

1.你知道东坡先生当时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吗?出示诗人写此诗背景。

    在熙宁五年,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苏轼,受官场挤压,无奈乎,自请外任,远离京城,到杭州任杭州通判。 

师讲述:这段文字,读起来有点费劲。通俗一点讲,因为苏轼在治理国家方面,与王安石有不同看法,至于他当时的政治观点正不正确,我们这节课暂且不去管它。反正,这个时候,别周围的人看他不顺眼,就处处排挤他,他没有办法,就辞职不干了,离开京城,来到杭州。这种时候,大凡诗人失意,总会借酒消愁,吟诗抒怀,而此诗却不见愁情。那隐藏在急雨背后的是诗人怎样的心境呢?你从暴风雨中读到了怎样一位诗人?(乐观  平静  开阔  豁达  善于排解自己的情绪  ) 

2.走进诗人的心境去读诗,你会读出另一种味道的,试试。 

七、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豁达、乐观的苏东坡先生喜欢西湖,陶醉于西湖的湖光山色之中,他还写过一首诗,与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相映成趣。(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http://baike.baidu.com/view/865834.htm)为什么这么说呢?先自己读读。

2、自读,借助解释,一边读一边想像苏轼描绘的西湖风景。

3、指名读

4、指明大致讲解诗意。

5.总结拓展

过渡:(出示西湖美景图)

1.西湖的美景让我们向往,如果我们有机会来到西湖边,你会受想到——望湖楼;站在望湖楼上,你会想起哪一个人?——苏轼——想起苏轼,你就会想起哪一首诗——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陶醉在苏轼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的西湖风光之中吧。

2.出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另外四首http://www.dytxx.sn.cn/bjzy/2004/200406/Article.asp?ID=321。

   2.同学们,那就让我们记住乐观豁达的苏轼,记住他留给我们望湖楼醉书,在课后继续我们的诗词之旅。

八、作业设计:

必做题:★书法创作  将这首诗创作成一幅书法。

★★妙笔生花  把这首诗描写的景色描写下来,题目可以自拟,字数在200字左右。

选做题:★★★诗海拾贝 1. 搜集描写西湖的古诗,做成一张小报,并在班级中展示。

                       2.选择苏轼写的其它四首《六月二十七望湖楼醉书》中的一首摘抄、背诵。

六、教学反思:古诗学习切忌逐句讲解,力避繁琐分析。本节课教学的时候,我将“知诗人”这个环节放在课始。在拓展延伸的环节,我再次提到苏轼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前后呼应,一脉相承,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扣住了本首诗的诗眼“雨”字,大做文章。引导学生通过雨前、雨时、雨后这个下雨过程,了解西湖景物的变化。学生很快地抓住“云”、“雨”、“风”、“水”等景物,通过诵读不断地体悟大自然的变幻莫测。

合理地、适度地挖掘文学常识及诗人的创作背景。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明珠,作为一种古代文化样式的瑰宝,古诗学习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增加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无疑是大有裨益。如果说涉及诗人的一些文学常识学生能容易理解的话,那对于创作背景就不那么容易理解了。毕竟古诗所创作的年代与我们久远,对于一个阅历还十分浅薄,对古代历史知之甚少的学生来说,理解作品所创作的背景那是勉为其难。我在一开始就有学生介绍苏轼,其中就提到因为与当时的宰相王安古意见相左而被贬杭州,不过当时我只是让学生作一般了解。而感悟环节,学生很容易抓住“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等词语,感悟到大自然的变幻莫测。但我认为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我想应该要让学生明白诗人苏轼的创作背景。于是就联系课始时学生所知道的关于苏轼的情况,突出强调那是诗人被贬杭州后所作,且当时苏轼正值壮年,所谓壮心不已。因此,诗人描写夏日西湖上那场急来急去的暴雨,恐怕不是简单地要告诉我们大自然的变幻莫测吧。他想借此希冀自己也能像眼前的那场疾雨,尽快得到朝廷的赦免,拥有一个光明的前途,重返仕途,也表达出诗人豁达、开朗的情怀。

七、教师个人介绍:

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山东省           学校:寒亭区第二实验小学    

姓名:马秋娟      邮编:261100

通讯地址: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运河西街215号

文档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互联网教案(1)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学科:语文2.课时:1课时3.学生课前准备:按照导学案自主预习古诗。二、教学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三、教材分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宋代大诗人苏轼所作,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