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时间:150分 试卷满分:150分
一、积累运用( 31 分)
【走进文学殿堂】
1.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各题。
不同于西湖的大家闺秀,瘦西湖自有小家碧玉的灵动秀丽,船游其间自在怡然。正是“天下西湖,三十有六”,唯扬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丽的风姿独领风骚。一泓曲水如锦带,波光lín lín ,如飘如拂,时放时收;沿岸A.花团锦簇,绿草如茵,B.美不胜收;落日余huī( )映照着熙春台的绿色琉璃,别有一种清雅的神韵。清代钱塘诗人汪沆有诗云:“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由此得名,并C.蜚声中外,引得游客D.趋之若鹜。
(1)给加点字注音:绿草如茵( ) 神韵( ) 。
(2)根据拼音写汉字:波光lín lín( )余huī( )。
(3)语段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是( )。
期末复习了,小江同学在笔记本上整理了一些语文知识,请你帮他检查。
2. 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比喻的基本类型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这一句属于暗喻。
B. 随着“双减”的正式发布,一场前所未有的“双减”之战正在席卷全国。本句没有语病。
C. 古人交往中有谦辞和敬辞的区别,“惠顾”“赐教”“垂爱”就是敬辞,“见谅”“小女”“奉陪”“斧正”就是谦辞。
D. 名词,表示人、事、物、地点或抽象概念的名称。“农夫”“镰刀”“精神”“里头”都是名词。
3. 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运用了联想和想象,描绘了自由安宁、幸福美满的生活图景,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B. 《论语》为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C. 法国作家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让我们相信:人除了可以毁灭事物,还可以创造事物。
D. 郑振铎在《猫》的结尾写“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是因为第三只猫吃了“我”心爱的芙蓉鸟,表达了“我”对鸟无辜而亡的自责和痛悔之情。
【享受古典文学】
4. 同学们正在分享自己的交友观,请你补全对话中的古诗文。
小邗:如果时光倒流,我想与情深义重的李白交朋友,“我寄愁心与明月,① 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峨眉山月半轮秋,②_____”(《峨眉山月歌》),寄情于月,遥致思念。
小江:我想与乐观自信的刘禹锡交朋友,“晴空一鹤排云上,③_______”(《秋词》),爱秋不悲秋,气势不凡;想与慷慨刚健的曹操交朋友,“水何澹澹,④______”(《观沧海》),波澜壮阔,气势雄辉;想与意气风发的谭嗣同交朋友,“⑤_______,山入潼关不解平”(《潼关》),冲决罗网,勇往直前。
小宁:我想与以家国为己任的陆游交朋友,“⑥____,⑦____”(《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风雨梦境,忧国忧民;想与修德明志、教子有方的诸葛亮交朋友,“⑧____,⑨____”(《诫子书》),告诫我们内心恬淡方可有明确志向,内心宁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感悟文学韵味】
“少年正是读书时”,七年级(2)班以“好书共读”为主题开展阅读交流活动,班长小江邀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任务。(11分)
5. 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排列最恰当一项是( )
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读书传统。闲来读书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勤学善学之风更是一脉相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不体现了中国对阅读炽热的情感。书籍能描绘浩瀚天地间千姿百态的风俗和人情,让浮躁的心沉淀下来;书籍能传递漫长岁月里灿烂美好的理想和智慧,让干渴的心沸腾起来。人生几十年,让我们以满腔热忱投入到阅读中做一名能与伟大时代相称的中华儿女。
①苏轼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②于谦的“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③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④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A. ②③①④ B. ③①②④ C. ④③①② D. ④①③②
6. 根据要求答题。
(1)为了展现同学们的读书成果,班级要举行“文学与四季”手抄报评比活动。张磊同学编辑的手抄报名为“四季沐歌”,围绕四季他准备设计四个栏目,请仿照已经拟好的栏目名称,帮助他补充好另外两个。并就任意一个栏目简要说明你的设计意图。
四季沐歌
栏目一:青青河边草 栏目二:________
栏目三:八月桂花香 栏目四:________
你的设计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了手抄报评比,班主任决定在本周五下午开展以“少年正是读书时”为主题的阅读交流活动,须推迟15分钟放学。请你帮助班主任老师拟条手机短信,群发到班级群告知家长。
(3)在阅读交流活动中,班上同学踊跃发言。
小杨同学说道: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懂得了人生的真正意义,学会了用正确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苦难,用钢铁般的意志与顽强的奋斗精神迎接生活的各种挑战。
你也积极举手想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你说:
【阅读传世经典】
二、阅读理解(56分)
(一)名著阅读(12分)
【名人读书】初一年级某班学生读完了《朝花夕拾》和《西游记》后,举行了阅读交流活动。
7. 根据要求答题。
(1)小刚针对《朝花夕拾》中童年鲁迅读过的书籍,出示了一个表格,让同学们讨论,同学们的发言精彩热烈。请你把表格填充完整。
阅读书籍 | 态度或情感 | 理由 |
《鉴略》 | 望而生畏 | ① |
② | 反感 | 把“肉麻当作有趣”,污蔑古人,教坏后人,虚伪又残酷 |
《山海经》 | ③ | 给了“我”无穷无尽的好奇和想象,虽然粗拙,但那时却是“我”最心爱的宝书。 |
【甲】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是_____________。
【乙】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他”是__________________。
8. 周末小刚在家刷朋友圈时突发奇想,为《西游记》也配上了朋友圈……
(1)孙悟空在朋友圈中这样写道:哎,我借把扇子借了三次,真是难啊!第一次借扇,我被铁扇公主用芭蕉扇扇得无影无踪;第二次借扇,我__________________,却借得一把假扇;紧接着,我使诈,____________,骗得真扇。
(2)猪八戒也发了朋友圈写道:“又被妖精抓走了,还是散伙分行李吧,我回我的高老庄去……”猪八戒取经路上多次说要回高老庄,他在高老庄时主要有过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你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人物、事件)。
(3)如果沙僧和白骨精都看到了猪八戒的朋友圈,你认为,这两人当中谁不会给猪八戒点赞呢?请结合人物经历及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二)古诗文阅读。(6 分)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重送沛郎中贬吉州
【唐】刘长卿
狼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9. 首句的景物描写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10. 最后两句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文言文阅读。(14 分)
北直界有堕龙入村,其行重拙,入某绅家。其户仅可容躯,塞而入,家人尽奔登楼哗噪铳炮①轰然,龙乃出,门外停贮潦水②,浅不盈尺,龙入,转侧其中,身尽泥涂; 极力腾跃,尺余辄堕。泥蟠③三日,蝇集鳞甲。忽大雨,乃霹雳拏空④而去。
(选自《聊斋志异),有改动)
【注】①铳(chòng)炮:火、土炮。②潦(lǎo)水:停而不流的积水。③蟠:盘伏,盘曲。④拏空:凌空。
11.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龙乃出( ) (2)浅不盈尺( )
(3)尺余辄堕( ) (4)乃霹雳拏空而去( )
12. 用“/”为文中画波浪线句断句(限两处)。
家 人 尽 奔 登 楼 哗 噪 铳 炮 轰 然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转侧其中,身尽泥涂。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穿井得一人》)
14. 课文《狼》中的屠户和选文中的龙各自战胜了困境,分别给你什么启发?
(四)实用文本阅读。(10分)
(材料一)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于2021年2月2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标志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摘自《表彰!以国之名!》人民网)
(材料二)
全党上下快速行动,在精准扶贫方略指引下,瞄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构建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行之有效的帮扶体系。每个贫困户脱贫背后,都是一套量身制定的脱贫方案、一个相互协同的系统工程、一场改变命运的硬仗——做到“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国家扶贫精准“滴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
(摘自《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新华网)
(材料三)
(材料四)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中,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广大脱贫群众激发了奋发向上的精气神,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社会各界关爱贫困群众、关心减贫事业、挺身脱贫行动,弘扬合舟共济、团结互助美德,生动彰显了脱贫攻坚精神。35年坚守太行山的“新愚公”李保国,献身教育换贫、点燃大山女孩希望的张桂梅,用实干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誓言的黄大发,回乡奉献、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扎根脱贫一线、鞠躬尽瘁的黄诗燕……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无数人把心血和汗水洒遍千山万水、千家万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脱贫攻坚精神。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他们的付出和贡献流芳百世,党和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
(摘自《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新华社)
15.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阅读材料一可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的举行,表明我国已经完成了消除贫困的艰巨任务,人民都过上了小康生活。
B. 阅读材料二可知,为实现精准扶贫,为每个贫困户量身打造了一套脱贫方案。
C. 观察材料三中的漫画可知,利用大数据库可精准扶贫。
D. 材料四中列举李保国、张桂梅等人的事例,目的是对脱贫攻坚精神作具体阐释。
16. 阅读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取得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原因。
17. 假如你跟随扶贫工作队,到贫困户家中慰问,为了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早日走上致富之路,你会怎么说?(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
(五)文学文本阅读。(14分)
阅读高仓健的《家乡的母亲》,完成小题。
①母亲去世的时候,我正在拍摄一部影片。连葬礼都没能参加,过了一周之后,才回到家乡。
②按照惯例,我点上了香。上完香,突然很想看看母亲的骨灰。打开神龛上的骨灰盒,我亲眼见到了母亲的骨灰。一时间不愿面对母亲去世的现实,不想与母亲分离,随即抓起一把母亲的骨灰,紧紧地攥着、揉捏着,感觉就像握着母亲的手,顿时嚎啕大哭,不能自已。站在一旁的妹妹大叫:“哥哥,松开!”她可能是以为我因悲伤过度脑子出问题了,事实上我只是不愿意和母亲分离……
③我小时候体弱多病。每次生病,母亲都会一直守护在我身边。我发热的额头上,总会敷上一块湿毛巾,一个晚上,不知道要换多少次,她还轻轻抚摸着我的背。我长大成人后,我的足迹踏遍了冬天的雪山,甚至南极和北极,但都没有告诉过母亲。在家乡的妈妈却还是一直担心我。
④母亲每次必看我拍摄的电影,与其说她是在欣赏故事情节,不如说是在看我有没有遇到危险。如果有危险的话,就不要做这份工作了,母亲经常给我来很长的信。“你的脚又生冻疮了吧。再也不要去寒冷的地方拍戏了,和你们公司的人说说吧。快点结束这样的工作,回家来吧。”
⑤我想,她一定是看到了我电影的海报,注意到了我脚上的冻疮了,才这么写的。在拍摄那幅海报照片的时候,我特意把冻疮隐藏了起来,把和皮肤一样颜色的创可贴贴在了上面。当时我身边围着的化妆师、服装师和摄影师等人,都没有发现。读完母亲的信,我好像感觉到了母亲的手在抚摸我,给予我慰藉。不仅就想到以前在我发烧的时候,母亲的手都会放到我的额头上的情景,母亲的手是总是如此轻柔。
⑥我每次很想见母亲的时候,就赶回老家去。但一见面,就会开始争吵。她一直把我当小孩子看待,非常地留心我。真是太啰唆了,我忍不住回嘴。其实,真正想说的本来是“谢谢”,却每次都表现出不耐烦。从那以后,我们每次见面都会吵架。现在想来,只有母亲才会用那样的语气说我。这之后,跟我这样争吵的人再也没有了。
⑦人生之中有如此深的情意,即使化成骨灰,也不想分离,就好像已经见到你深爱的那个人一样,只剩欢喜。人生之中有如此深的悲痛,和那个你如此深爱的人,在某一时刻也不得不分离。但故乡的母亲啊,就活在我的生命里。
18. 文章写了“我”与母亲的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横线上。
(1)______,_____→(2)我小时候生病,母亲细心照顾→(3)_____,_____→(4)我与母亲争吵,心生悔意。
19. 结合语境,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①一时间不愿面对母亲去世的现实,不想与母亲分离,随即抓起一把母亲的骨灰,紧紧地攥着、揉捏着,感觉就像握着母亲的手,顿时嚎啕大哭,不能自已。(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②当时我身边围着的化妆师、服装师和摄影师等人,都没有发现。(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20. 请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三、作文(60+3分)
21. 照片,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自拍照、毕业照、旅游照……比比皆是。照片记录了生活点滴,照片呈现了大千世界,有的令人喜悦、感动,有的令人痛苦、惭愧,有的令人思索、回味……总有那么一张照片会让我们印象深刻。
请以“总会想起那张照片”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 请写出你的真情实感。(2)行文思路要清晰。(3)字数不少于600字。(4)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
答案与解析
一、积累运用( 31 分)
【走进文学殿堂】
1.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各题。
不同于西湖的大家闺秀,瘦西湖自有小家碧玉的灵动秀丽,船游其间自在怡然。正是“天下西湖,三十有六”,唯扬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丽的风姿独领风骚。一泓曲水如锦带,波光lín lín ,如飘如拂,时放时收;沿岸A.花团锦簇,绿草如茵,B.美不胜收;落日余huī( )映照着熙春台的绿色琉璃,别有一种清雅的神韵。清代钱塘诗人汪沆有诗云:“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由此得名,并C.蜚声中外,引得游客D.趋之若鹜。
(1)给加点字注音:绿草如茵( ) 神韵( ) 。
(2)根据拼音写汉字:波光lín lín( )余huī( )。
(3)语段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是( )。
【答案】(1) ①. yīn ②. yùn
(2) ①. 粼 ②. 晖
(3)D
【解析】
【小问1详解】
考查注音。
绿草如茵,lǜ cǎo rú yīn,绿油油的草好像地上铺的褥子。常指可供临时休憩的草地。
神韵,shén yùn,风情韵致。
【小问2详解】
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
波光粼粼,bō guāng lín lín,形容波光明净。
余晖,yú huī,傍晚的阳光。
【小问3详解】
考查成语运用。
A.花团锦簇:像花朵、锦绣汇聚在一起。形容五彩缤纷、灿烂绚丽的景象。正确;
B.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正确;
C.蜚声中外:名气很大,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正确;
D.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比喻争相追逐不正当的事物。不能形容游人争相前来,色彩不当;
故选D。
期末复习了,小江同学在笔记本上整理了一些语文知识,请你帮他检查。
2. 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比喻的基本类型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这一句属于暗喻。
B. 随着“双减”的正式发布,一场前所未有的“双减”之战正在席卷全国。本句没有语病。
C. 古人交往中有谦辞和敬辞的区别,“惠顾”“赐教”“垂爱”就是敬辞,“见谅”“小女”“奉陪”“斧正”就是谦辞。
D. 名词,表示人、事、物、地点或抽象概念的名称。“农夫”“镰刀”“精神”“里头”都是名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C.“奉陪”“斧正”是敬辞,不是谦辞。故选C。
3. 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运用了联想和想象,描绘了自由安宁、幸福美满的生活图景,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B. 《论语》为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C. 法国作家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让我们相信:人除了可以毁灭事物,还可以创造事物。
D. 郑振铎在《猫》的结尾写“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是因为第三只猫吃了“我”心爱的芙蓉鸟,表达了“我”对鸟无辜而亡的自责和痛悔之情。
【答案】D
【解析】
【详解】D.“自此,我家永不养猫”的原因不是由于吃了鸟,而是因为第三只猫的死亡更让作者感到自己的过失,十分痛悔。由于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反而触发自己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于是有了“永不养猫”的想法。
故选D。
【享受古典文学】
4. 同学们正在分享自己的交友观,请你补全对话中的古诗文。
小邗:如果时光倒流,我想与情深义重的李白交朋友,“我寄愁心与明月,① 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峨眉山月半轮秋,②_____”(《峨眉山月歌》),寄情于月,遥致思念。
小江:我想与乐观自信的刘禹锡交朋友,“晴空一鹤排云上,③_______”(《秋词》),爱秋不悲秋,气势不凡;想与慷慨刚健的曹操交朋友,“水何澹澹,④______”(《观沧海》),波澜壮阔,气势雄辉;想与意气风发的谭嗣同交朋友,“⑤_______,山入潼关不解平”(《潼关》),冲决罗网,勇往直前。
小宁:我想与以家国为己任的陆游交朋友,“⑥____,⑦____”(《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风雨梦境,忧国忧民;想与修德明志、教子有方的诸葛亮交朋友,“⑧____,⑨____”(《诫子书》),告诫我们内心恬淡方可有明确志向,内心宁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答案】 ①. 随君直到夜郎西 ②. 影入平羌江水流 ③. 便引诗情到碧霄 ④. 山岛竦峙 ⑤. 河流大野犹嫌束 ⑥. 夜阑卧听风吹雨 ⑦. 铁马冰河入梦来 ⑧. 非淡泊无以明志 ⑨. 非宁静无以致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君、羌、霄、竦峙、阑。
【感悟文学韵味】
“少年正是读书时”,七年级(2)班以“好书共读”为主题开展阅读交流活动,班长小江邀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任务。(11分)
5. 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排列最恰当一项是( )
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读书传统。闲来读书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勤学善学之风更是一脉相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不体现了中国对阅读炽热的情感。书籍能描绘浩瀚天地间千姿百态的风俗和人情,让浮躁的心沉淀下来;书籍能传递漫长岁月里灿烂美好的理想和智慧,让干渴的心沸腾起来。人生几十年,让我们以满腔热忱投入到阅读中做一名能与伟大时代相称的中华儿女。
①苏轼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②于谦的“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③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④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A. ②③①④ B. ③①②④ C. ④③①② D. ④①③②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一脉相承”可知,后面的句子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的,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杜甫是唐朝时期的人,苏轼是宋朝时期的人,于谦是明朝时期的人,故顺序是④③①②,故选C。
6. 根据要求答题。
(1)为了展现同学们的读书成果,班级要举行“文学与四季”手抄报评比活动。张磊同学编辑的手抄报名为“四季沐歌”,围绕四季他准备设计四个栏目,请仿照已经拟好的栏目名称,帮助他补充好另外两个。并就任意一个栏目简要说明你的设计意图。
四季沐歌
栏目一:青青河边草 栏目二:________
栏目三:八月桂花香 栏目四:________
你的设计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了手抄报评比,班主任决定在本周五下午开展以“少年正是读书时”为主题的阅读交流活动,须推迟15分钟放学。请你帮助班主任老师拟条手机短信,群发到班级群告知家长。
(3)在阅读交流活动中,班上同学踊跃发言。
小杨同学说道: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懂得了人生的真正意义,学会了用正确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苦难,用钢铁般的意志与顽强的奋斗精神迎接生活的各种挑战。
你也积极举手想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你说:
【答案】(1) ①. 栏目二示例:小荷尖尖角 ②. 栏目四示例:雪花那个飘 ③. 设计意图例一:小荷尖尖角。摘抄班级同学描写夏季的作品,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描写片
段,展示同学们在“多彩四季”实践活动中的成果。
设计意图示例二:雪花那个飘。展示班级同学摄影作品,同学们将寒假期里拍摄的雪景图片,配上有文学性的说明文字。(意对即可。选取具有季节特点的事物命名,字数相等即可;不必考虑是否是歌名,是否结构相似。)
(2)尊敬的家长:您好!班级定于本周五下午举办以“少年正是读书时”为主题的阅读交流活动,需推迟15分钟放学,请妥善安排接孩子时间。谢谢。
(3)例:读《名人传》,我领悟到了成功的艰辛,只有坚韧不拔地不懈坚持,才能在成功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取得胜利的果实。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拟写栏目名称以及概述设计意图。“青青河边草”,提示是春天;“八月桂花香”,提示是秋天。所以按照时间顺序,栏目二和栏目四分别对应夏天和冬天。示例:栏目二:荷花别样红。荷花是夏日的代表,围绕“夏”,同学们可以画荷,可以描写荷。栏目四:寒梅傲雪香。“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同学们可以拍摄梅花傲雪图,再用描写雪梅的诗句加以赞美。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通知的表达能力。首先要有称呼和问候语——“尊敬的学生家长”“您好”,其次要讲明原因——本周五下午举办以“少年正是读书时”为主题的阅读交流活动,需推迟15分钟放学,最后表达目的——妥善安排接孩子时间。最后向家长表达感谢即可。
【小问3详解】
考查名著阅读。开放类试题,选择一部名著,结合其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即可。如:读了《西游记》,我领悟到了立志的重要。只有立下远大的志向,并坚定的追求,才能战胜前进路上的一切诱惑与磨难,最终到达理想的彼岸,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阅读传世经典】
二、阅读理解(56分)
(一)名著阅读(12分)
【名人读书】初一年级某班学生读完了《朝花夕拾》和《西游记》后,举行了阅读交流活动。
7. 根据要求答题。
(1)小刚针对《朝花夕拾》中童年鲁迅读过的书籍,出示了一个表格,让同学们讨论,同学们的发言精彩热烈。请你把表格填充完整。
阅读书籍 | 态度或情感 | 理由 |
《鉴略》 | 望而生畏 | ① |
② | 反感 | 把“肉麻当作有趣”,污蔑古人,教坏后人,虚伪又残酷 |
《山海经》 | ③ | 给了“我”无穷无尽的好奇和想象,虽然粗拙,但那时却是“我”最心爱的宝书。 |
【甲】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是_____________。
【乙】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他”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看五猖会前,被父亲强迫背诵枯燥无趣的文字;②《二十四孝图》;③非常喜爱(或喜爱、喜欢、渴盼都可以)
(2) ①. 【甲】藤野先生 ②. 【乙】范爱农
【解析】
【小问1详解】
考查名著阅读。
①《鉴略》出现在《五猖会》之中。《五猖会》开篇就为参加赛会蓄势,先写童年看赛会,然后写《陶庵梦忆》里的热闹赛会,接着写自己见过的比较隆盛的赛会,这些都在为写五猖会做铺垫。然而,接着转写父亲要求“我”背书,就是《鉴略》。“我”失望、郁闷之极,最后终于背书成功,得以去看五猖会,而作者并没写五猖会的盛况;表达了作者强烈谴责封建强权教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
②《二十四孝图》,鲁迅认为《二十四孝图》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他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他本人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的强烈反感。原文中表述为“邓伯道弃子救侄,想来也不过‘弃’而已矣,昏妄人也必须说他将儿子捆在树上,使他追不上来才肯歇手。正如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老莱子即是一例,道学先生以为他白璧无瑕时,他却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
③《山海经》出自《阿长与<山海经>》,此文记述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原文中表述为“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
【小问2详解】
考查名著人物。
甲:“他”是藤野先生,出自《藤野先生》,原文表述为“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乙:“他”是范爱农。出自《范爱农》,原文表述为“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8. 周末小刚在家刷朋友圈时突发奇想,为《西游记》也配上了朋友圈……
(1)孙悟空在朋友圈中这样写道:哎,我借把扇子借了三次,真是难啊!第一次借扇,我被铁扇公主用芭蕉扇扇得无影无踪;第二次借扇,我__________________,却借得一把假扇;紧接着,我使诈,____________,骗得真扇。
(2)猪八戒也发了朋友圈写道:“又被妖精抓走了,还是散伙分行李吧,我回我的高老庄去……”猪八戒取经路上多次说要回高老庄,他在高老庄时主要有过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你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人物、事件)。
(3)如果沙僧和白骨精都看到了猪八戒的朋友圈,你认为,这两人当中谁不会给猪八戒点赞呢?请结合人物经历及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答案】(1) ①. 变作一只小虫,乘公主喝茶之际钻入公主腹中,令公主腹痛难忍,逼着公主借扇; ②. 变成牛魔王的模样
(2)猪八戒变身壮汉,被高家招作女婿,虽食量惊人却勤快能干。可后来常现原形,来去飞沙走石,又将高小姐锁于后宅。高家惊恐,请人降妖。悟空得知详情,变作高小姐模样,百般戏弄八戒,将其降伏。(说清人物和主要情节即可)
(3)选择沙僧,再结合沙僧的经历和性格特点分析他对待唐僧的态度。(白骨精害怕报复,害怕猪八戒以此来迷惑她,从而去请孙悟空帮忙)
示例:沙僧不会点赞。因为沙僧个性憨厚,忠心耿耿。他不像孙悟空那么叛逆,也不像猪八戒那样好吃懒惰、贪恋女色,自他放弃妖怪的身份起,他就一心跟着唐僧,正直无私,任劳任怨,谨守佛门戒律……因此,如果他看到猪八戒的这条朋友圈是不会去点赞的。
【解析】
【小问1详解】
考查名著情节。
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火焰山是必经,火焰山火大且不是一般的火,唯独芭蕉扇可以扇灭。芭蕉扇是铁扇公主的宝物。孙悟空第一次向铁扇公主借扇,铁扇公主一扇子扇飞孙悟空,第二次孙悟空变成小虫乘她喝茶的时候进入铁扇公主的肚子折腾,铁扇公主给了一把假扇。第三次孙悟空变成牛魔王骗走真扇,牛魔王变成猪八戒骗回真扇,悟空大战牛魔王,在天兵天将的帮助下,取得胜利,拿到扇子,熄灭火焰,继续西行。
【小问2详解】
考查名著情节。
猪八戒本身掌管天兵的天蓬元帅,因醉酒调戏嫦娥,被玉帝贬下凡间投了猪胎。看见高老庄的小姐遇到山贼,又因小姐美貌所以搭救。他食量惊人却勤快能干。所以高太公将他收留在庄上。后来和小姐成婚,因在席间喝醉现了原形,小姐一家见了以为妖怪,要悔婚。唐僧与悟空来到高老庄,得知庄主女儿被一长嘴大耳妖怪强占。悟空追赶妖怪来到云栈洞。得知妖怪为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贬下界,误投猪胎。经观音收服,赐名猪悟能,在此等候取经人,遂引起拜见唐僧,赐号八戒。
【小问3详解】
考查名著人物。
白骨精不会给八戒点赞。因为白骨精是西行路上的妖怪,三次变化,想要捉住唐僧吃掉以求长生不老。他害怕给八戒点赞暴露了自己的行踪,更怕这是八戒的计谋,明面上是回高老庄,实际上是请悟空来降服自己。
沙僧也不会点赞。沙悟净不像孙悟空那般傲气张扬,不爱听领导的话;也不像猪八戒,毛病太多,贪吃贪睡,还总给领导瞎马骑,干一些脏活累活儿就要抱怨。沙僧沉静而不求回报,淡泊却坚韧不拔,以将自己看得轻的智慧和对取经事业的忠诚,维系着取经队伍的和睦,服务着取经团队。所以他不给八戒点赞。
(二)古诗文阅读。(6 分)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重送沛郎中贬吉州
【唐】刘长卿
狼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9. 首句的景物描写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10. 最后两句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9. 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渲染了凄凉的氛围,烘托了诗人悲凉的心情。(答到两点即可)
10. 这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诗人自己与友人的境况进行对比,抒发了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深情和对友人旅途孤寂的担忧之情。
【解析】
【9题详解】
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猿啼客散暮江头”描写氛围。“猿啼”写声音,“客散”写情状,“暮”字点明时间,“江头”交代地点。七个字,没有一笔架空,将送别的环境,点染得“黯然销魂”。猿啼常与悲凄之情相关。又是处于逆境中的迁客,纵然不泪下,也难免要怆然动怀了。“人自伤心水自流”,此时日暮客散,友人远去,自己还留在江头,更感到一种难堪的孤独,只好独自伤心了,而无情的流水却只管载着离人不停地流去。两个“自”字,使各不相干的“伤心”与“水流”联系到了一起,以无情水流反衬人之“伤心”,以自流之水极写无可奈何的伤心之情。
【10题详解】
考查赏析写作手法和作者感情。“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自己被逐已经不幸,而裴郎中被贬谪的地方更远,运用对比手法,着重写出对方的不幸,从而使同病相怜之情,依依惜别之意,表现得更为丰富、深刻。末句“青山万里一孤舟”与第二句的“水自流”相照应,而“青山万里”又紧承上句“更远”而来,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深情。随着孤帆远影在望中消失,诗人的心何尝没有随着眼前青山的延伸,与被送者一道渐行渐远!
(三)文言文阅读。(14 分)
北直界有堕龙入村,其行重拙,入某绅家。其户仅可容躯,塞而入,家人尽奔登楼哗噪铳炮①轰然,龙乃出,门外停贮潦水②,浅不盈尺,龙入,转侧其中,身尽泥涂; 极力腾跃,尺余辄堕。泥蟠③三日,蝇集鳞甲。忽大雨,乃霹雳拏空④而去。
(选自《聊斋志异),有改动)
【注】①铳(chòng)炮:火、土炮。②潦(lǎo)水:停而不流的积水。③蟠:盘伏,盘曲。④拏空:凌空。
11.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龙乃出( ) (2)浅不盈尺( )
(3)尺余辄堕( ) (4)乃霹雳拏空而去( )
12. 用“/”为文中画波浪线句断句(限两处)。
家 人 尽 奔 登 楼 哗 噪 铳 炮 轰 然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转侧其中,身尽泥涂。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穿井得一人》)
14. 课文《狼》中的屠户和选文中的龙各自战胜了困境,分别给你什么启发?
【答案】11. ①. 才 ②. 满 ③. 就 ④. 离开
12. 家人尽奔/登楼哗噪/铳炮轰然
13. (1)(龙)在水里翻滚,浑身涂满了泥污。(2)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向宋国国君报告了这件事。(或,使宋国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14. 甲文中屠户面对贪婪狡猾的狼选择了勇敢搏斗,启发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获得胜利。乙文中龙在泥水中苦挨了三天,终于趁着大雨凌空而去,启发我们忍耐一时,抓住机会(借助外力),蓄势而发。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龙才从那户人家里爬出去。乃:才。
②句意:水浅得不到一尺。盈:满。
③句意:总是只有一尺多就坠落下来。辄:就。
④句意:龙才随着一声霹雳凌空离开。去:离开。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家里的人都吓跑了,有的登到楼上大声乱叫,有的轰轰隆隆地放着火土炮。“家人尽奔”“登楼哗噪”“铳炮轰然”是人们看到龙后的三种表现。故断为:家人尽奔/登楼哗噪/铳炮轰然。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转侧,翻滚;尽,都。
(2)道,议论;闻,被……听到;之,这件事。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狼》,屠户遇到狼之后,先是畏惧,把骨头投给狼。然后背靠柴堆御狼。后趁狼不备,并杀两狼。这告诉我们,在面对恶势力的时候,不能心存畏惧,只有勇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战胜恶势力,获得胜利。
联系选文中的“忽大雨,乃霹雳拏空而去”可知,龙坠入村中,只得在“潦水”中栖身。后遇到大雨,才乘云而云。这启示我们,面对困境,要耐心等待机会。当机会来临时,要善于把握机会,成就自己。
【点睛】参考译文:
河北地界有条龙坠落到村里,龙笨重迟缓地爬进一户乡绅家中。这家门口刚能容过它的身躯,龙挤塞进去。家里的人都吓跑了,有的登到楼上大声乱叫,有的轰轰隆隆地放着火土炮,龙才从那户人家里爬出去,(那户人家)门外积存着一洼泥水,水浅得不到一尺。龙爬进去,在水里翻滚,浑身涂满了泥污;用尽力气腾跃,总是只有一尺多就坠落下来。龙在泥水中盘曲了三天,苍蝇爬满了它的鳞甲。忽然下起大雨,龙才随着一声霹雳凌空离开。
(四)实用文本阅读。(10分)
(材料一)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于2021年2月2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标志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摘自《表彰!以国之名!》人民网)
(材料二)
全党上下快速行动,在精准扶贫方略指引下,瞄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构建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行之有效的帮扶体系。每个贫困户脱贫背后,都是一套量身制定的脱贫方案、一个相互协同的系统工程、一场改变命运的硬仗——做到“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国家扶贫精准“滴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
(摘自《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新华网)
(材料三)
(材料四)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中,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广大脱贫群众激发了奋发向上的精气神,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社会各界关爱贫困群众、关心减贫事业、挺身脱贫行动,弘扬合舟共济、团结互助美德,生动彰显了脱贫攻坚精神。35年坚守太行山的“新愚公”李保国,献身教育换贫、点燃大山女孩希望的张桂梅,用实干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誓言的黄大发,回乡奉献、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扎根脱贫一线、鞠躬尽瘁的黄诗燕……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无数人把心血和汗水洒遍千山万水、千家万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脱贫攻坚精神。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他们的付出和贡献流芳百世,党和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
(摘自《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新华社)
15.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阅读材料一可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的举行,表明我国已经完成了消除贫困的艰巨任务,人民都过上了小康生活。
B. 阅读材料二可知,为实现精准扶贫,为每个贫困户量身打造了一套脱贫方案。
C. 观察材料三中的漫画可知,利用大数据库可精准扶贫。
D. 材料四中列举李保国、张桂梅等人的事例,目的是对脱贫攻坚精神作具体阐释。
16. 阅读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取得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原因。
17. 假如你跟随扶贫工作队,到贫困户家中慰问,为了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早日走上致富之路,你会怎么说?(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
【答案】15. A 16. ①党和国家构建了行之有效的帮扶体系;②使用大数据库等先进技术手段进行精准扶贫;③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力奉献;④广大脱贫群众激发了奋发向上的精气神;⑤社会各界关爱等。
17. 示例:困难是弹簧,你弱它就强,所以我们要相信,任何困难都是暂时的,一定要有脱贫致富的勇气和决心,要认真学习致富技能,拓宽增收渠道,提高家庭收入,要相信在党和的带领下,通过自己的勤劳双手一定会创造出美好幸福的生活。(围绕“不怕困难”,从党的目标、扶贫干部的精神、各界的帮助等方面进行鼓励,注意要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排比等。)
【解析】
【15题详解】
考查筛选并辨析信息。
A.根据材料一中的“这标志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可知,本项“表明我国已经完成了消除贫困的艰巨任务,人民都过上了小康生活”有误。故选A。
【16题详解】
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材料二中的“构建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行之有效的帮扶体系”可得:党和国家构建了行之有效的帮扶体系;
根据材料三图示中的文字“大数据库”“精准扶贫”等字样可知,用大数据库等先进技术手段进行精准扶贫;
根据材料四中的“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广大脱贫群众激发了奋发向上的精气神,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社会各界关爱贫困群众、关心减贫事业、挺身脱贫行动,弘扬合舟共济、团结互助美德,生动彰显了脱贫攻坚精神”可得: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力奉献;广大脱贫群众激发了奋发向上的精气神;社会各界关爱等。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情境对话。围绕“不怕困难”,从党的目标、扶贫干部的精神、各界的帮助等方面进行鼓励,注意要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排比等。示例:贫穷并不可怕,困难也是暂时的。贫穷可以让人逆水行舟勇往直前,通过克服困难让生活柳暗花明;也可以让人坠入黑暗的谷底。有党的正确领导,有的大力支持,有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只要你奋发努力,一定会克服困难,挖掉穷根子,摘掉穷帽子,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五)文学文本阅读。(14分)
阅读高仓健的《家乡的母亲》,完成小题。
①母亲去世的时候,我正在拍摄一部影片。连葬礼都没能参加,过了一周之后,才回到家乡。
②按照惯例,我点上了香。上完香,突然很想看看母亲的骨灰。打开神龛上的骨灰盒,我亲眼见到了母亲的骨灰。一时间不愿面对母亲去世的现实,不想与母亲分离,随即抓起一把母亲的骨灰,紧紧地攥着、揉捏着,感觉就像握着母亲的手,顿时嚎啕大哭,不能自已。站在一旁的妹妹大叫:“哥哥,松开!”她可能是以为我因悲伤过度脑子出问题了,事实上我只是不愿意和母亲分离……
③我小时候体弱多病。每次生病,母亲都会一直守护在我身边。我发热的额头上,总会敷上一块湿毛巾,一个晚上,不知道要换多少次,她还轻轻抚摸着我的背。我长大成人后,我的足迹踏遍了冬天的雪山,甚至南极和北极,但都没有告诉过母亲。在家乡的妈妈却还是一直担心我。
④母亲每次必看我拍摄的电影,与其说她是在欣赏故事情节,不如说是在看我有没有遇到危险。如果有危险的话,就不要做这份工作了,母亲经常给我来很长的信。“你的脚又生冻疮了吧。再也不要去寒冷的地方拍戏了,和你们公司的人说说吧。快点结束这样的工作,回家来吧。”
⑤我想,她一定是看到了我电影的海报,注意到了我脚上的冻疮了,才这么写的。在拍摄那幅海报照片的时候,我特意把冻疮隐藏了起来,把和皮肤一样颜色的创可贴贴在了上面。当时我身边围着的化妆师、服装师和摄影师等人,都没有发现。读完母亲的信,我好像感觉到了母亲的手在抚摸我,给予我慰藉。不仅就想到以前在我发烧的时候,母亲的手都会放到我的额头上的情景,母亲的手是总是如此轻柔。
⑥我每次很想见母亲的时候,就赶回老家去。但一见面,就会开始争吵。她一直把我当小孩子看待,非常地留心我。真是太啰唆了,我忍不住回嘴。其实,真正想说的本来是“谢谢”,却每次都表现出不耐烦。从那以后,我们每次见面都会吵架。现在想来,只有母亲才会用那样的语气说我。这之后,跟我这样争吵的人再也没有了。
⑦人生之中有如此深的情意,即使化成骨灰,也不想分离,就好像已经见到你深爱的那个人一样,只剩欢喜。人生之中有如此深的悲痛,和那个你如此深爱的人,在某一时刻也不得不分离。但故乡的母亲啊,就活在我的生命里。
18. 文章写了“我”与母亲的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横线上。
(1)______,_____→(2)我小时候生病,母亲细心照顾→(3)_____,_____→(4)我与母亲争吵,心生悔意。
19. 结合语境,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①一时间不愿面对母亲去世的现实,不想与母亲分离,随即抓起一把母亲的骨灰,紧紧地攥着、揉捏着,感觉就像握着母亲的手,顿时嚎啕大哭,不能自已。(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②当时我身边围着的化妆师、服装师和摄影师等人,都没有发现。(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20. 请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答案】18. ①. 母亲去世 ②. 我回家哀悼(母亲去世,我悲痛不已) ③. 母亲发现我的冻疮 ④. 写信劝我回家
19. (1)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写出任意1个即可)。运用“抓”“攥”“揉捏”一系列动词和“嚎啕大哭”的神态,生动形象地写出“我”难以接受母亲去世消息的悲痛情景,表达了“我”对母亲去世的悲伤(难过、悲痛)和对母亲深深的爱。
(2)侧面描写的角度,通过写“我”身边的化妆师、服装师等人没有发现“我”隐藏起来的冻疮而母亲仅仅通过一张海报就发现了的细节,突出出母亲对“我”观察之仔细,侧面烘托出母亲对“我”的关心和深深的爱。
20. 结构:点题(与题目想呼应),首尾呼应。
内容:点明文章主旨,“我”不愿与深爱的母亲分离却不得不分离的现实,母亲对我的爱和影响已经深入骨髓刻进了“我”的生命里,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母亲去世的惋惜、悲痛之情。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况能力。
第一、二空,根据第①段中“母亲去世的时候”,第②段中“顿时嚎啕大哭,不能自已”等内容,可以概括为:母亲去世,我回家哀悼;
第三、四空,根据第④段中“你的脚又生冻疮了吧。再也不要去寒冷的地方拍戏了,和你们公司的人说说吧。快点结束这样的工作,回家来吧”,可概括为:母亲发现我的冻疮,写信劝我回家。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①句子运用“抓”“攥”“揉捏”一系列动词和“嚎啕大哭”的神态,写出了“我”“一时间不愿面对母亲去世的现实,不想与母亲分离”的无比悲痛的心情和表现,情感上表达了“我”对母亲去世的悲伤难抑之情,对母亲深入骨髓的爱。
②“当时我身边围着的化妆师、服装师和摄影师等人,都没有发现”,根据此句的上句“我特意把冻疮隐藏了起来,把和皮肤一样颜色的创可贴贴在了上面”,可见拍海报时的身边如此之近的化妆师、服装师和摄影师等人都没发现“我”脚上的冻疮,而母亲仅仅看了海报,就能发现“我”的冻疮。句子不直接描写母亲对“我”冻疮的关心,而是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母亲对“我”观察之细致,因此属于侧面描写,烘托出母亲对“我”的关心和发自内心的爱,是无人能及的。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段落的作用。
最后一段,“人生之中有如此深的情意,即使化成骨灰,也不想分离”,与开头两段中“上完香,突然很想看看母亲的骨灰”相呼应,结构完整;
“人生之中有如此深的悲痛,和那个你如此深爱的人,在某一时刻也不得不分离”,这是生命的现实与无奈,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即便有万般不舍,也不得不与母亲永远地分离;表达了“我”对母亲去世的悲痛,对母亲永远的怀念与愧疚之情;
“但故乡的母亲啊,就活在我的生命里”,表达出母亲对“我”的爱,以及“我”对母亲的爱已融入生命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三、作文(60+3分)
21. 照片,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自拍照、毕业照、旅游照……比比皆是。照片记录了生活点滴,照片呈现了大千世界,有的令人喜悦、感动,有的令人痛苦、惭愧,有的令人思索、回味……总有那么一张照片会让我们印象深刻。
请以“总会想起那张照片”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 请写出你的真情实感。(2)行文思路要清晰。(3)字数不少于600字。(4)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
【答案】例文:
总会想起那张照片
每一张照片,无论淡雅还是发黄,都已经被岁月赋予了特别的味道。但是,那张照片总会在某一个回眸的时刻濡湿了我柔软的心。
照片中的男人一直微笑地看着远方,眼睛似乎湿润了。黝黑的皮肤,强健的体魄,岁月的痕迹早已侵占了他的脸,留下深浅不一的皱纹。照片中的男人是我的父亲,这张照片是当年我离家求学时父亲塞给我的。
15年前,我总盼望能展翅高飞,飞出这个困顿了十多年的地方。本来应该说“故乡”更贴切,因为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然而身在故乡这么多年我并没有很浓厚的乡情。只觉得那只是一个地方,一个熟悉的地方,一个有点厌倦的地方。它和贫穷无关,和落后无关,其实只和自己对父亲的隔膜有关。父亲不善言语,作为人民教师的他总是忙忙碌碌的。小时候我总是眼巴巴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被他们的父亲抱起,高高举起。孩子那清脆悦耳的笑声成了我梦中的一个小小悸动。为什么父亲就不抱我呢,我心里充满冷冷的疑问,甚至泛起丝丝的恨意。或许,这就是我想逃离的原因。
于是,我踏上了省外求学的道路。每次我出远门,我总是固执地认为自己懦弱的性格是由于父亲导致的。为了显现自己因长大而成熟的表面,我坚决不让父亲送我。在离家的路上我走得很快,我还是忍不住偷偷回过头看看父亲有没有来。
走在那熟悉的马路,看着那些面似熟悉其实陌生的人,孤独在我心里疯狂的滋长,顿时一股失落之感蔓延了全身。就在自己胡思乱想之际,我突然发现父亲已经站在我的身旁。我应该明白,父亲必定要把我送到车站,看着我远去才会离开。
那年的寒假我一回到家,十分惊讶地发现父亲衰老了很多,两鬓多了许多白花,尤其是让酷爱篮球的父亲一直引以为傲的挺直的背佝偻下去。父亲见了我,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父亲的身体不好,而且每况愈下,手脚无力,发抖,行动十分不便。但是父亲在困难面前从不退缩,畏惧,更不会说一声苦。临行前,父亲在客厅踌躇,勉强挤出一句话:“孩子,路上小心!”我知道父亲因身体不便不能陪我去车站,内心愧疚、无奈和惆怅!我不敢回头看父亲,应诺了一声,就离开了家。不知过了多久,再回过头,就在这时,我的眼光和父亲的眼光接触了。父亲支撑着身体,向我点了点头,微笑着。霎时间,我心中的心酸冲垮了眼泪的关卡。
父亲的爱是无言的,却无处不在!纵使是丹青高手,也难以勾勒出父亲您那坚挺的脊梁;即使是文学泰斗,也难以刻画尽父亲您那不屈的精神;即使是海纳百川,也难以包罗尽父亲您对儿女的关爱!
父亲已经远离了我们,那张照片也成了我最珍贵的记忆。我总是看到父亲从相片里走出来,忙碌在三尺讲台上,悠长而慈爱的目光挥洒在我的身上……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那张照片”是过去的一张照片,所以作文内容要紧紧围绕照片中出现的人、物、场景而展开。照片是定格的瞬间,却能形成永远的记忆,定格画面中的人、景、物需要进行细节描写;其次,我们要写出为什么自己选择那张照片,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揭示出那张照片总让你想起的原因,更要写出照片中的人和事对你产生的强烈的感情冲击,并能凸显出照片对于自己人生的意义、启示和思考。
第二,选材构思。在具体写作时,我们应该重点勾勒出照片中的情景,如拍照时人物的神态、动作的细节以及特定的情境等。既要将背景体现到位,更要让人物形象鲜活起来,可以立体成像,可以多角度透视,可以动态展示,可以点面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等。此外,还要给画面赋予斑斓的色彩,这样的照片才会真实再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结尾升华情感时,要写出真情实感,并能彰显思想深度。照片的背后,可以是真情的寄托,可以是人生意义的咀嚼,可以是生命价值的思考,可以是成长的启示,还可以是生活态度的改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