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起,我省高中将进入新课程全面实施阶段,为了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结合我校具体情况,准确把握新课程的要求,合理有序地安排课程,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现就数学备课组全体教师具体计划制订如下:
一、指导思想
在国家新课改的理念下,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化为现在的“大众”教育的要求下,由过去重理论转化为现在重实际应用的情况下。我组11位教师得全面推进高一新课程改革。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法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力求尽可能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乐于合作的精神,尽可能在二年后完成课程的教学计划。
二、教学目标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想、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含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三、教学措施
1、学习新课程,建构新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则创新的源泉,是新课程改革的灵魂。面对高中新课程,我们只有改变旧传统,建构新理念,才能有效地实施新课程。
2、钻研新课程,掌握新内容。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是教师在具体实施新课程教学内容是首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充分了解这一问题,设计出更加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
3、整体把握教材,准确找出新旧教材的异同。首先找出增加的知识典和删减的知识点,其次找出提高要求的部分和减低要求的部分。
4、不同层次班级要突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5、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多给学生“留白”。
6、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7、注意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8、坚持集体备课,发挥团队作用。
9、组织相关的教研活动,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10、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学习他人之长,吸引他人经验。
四、教学要求
整体把握新课程,理清贯穿教材的主要脉络,反映和揭示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展示重要概念的来龙去脉。
普通班级完成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3,4班级除完成普通班要求外,还要渗透高考要求,倡导自主学习方式,逐渐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试验班在完成A层要求的基础上,加深适应高考的要求,养成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具体工作
(一)开学后,从第一周开始,就按每周周四下午3:00-4:00开展备课活动,按照教学进度的要求,探讨一周来的得与失,主讲下一周的知识体系与内容。
(二)教学进度力求一致,每周出一次周练题,每月进行一次月测试。
(三)提倡互相学习,平时11位老师多交流听课,多交流科研。
(四)组织好学生的扶优补偏工作,每位教师尽量在自己所带班级发现一些优秀生与困难生,力求尽可能的做扶优补偏。
(五)结合新课标要求,鼓励备课组的老师开展教学法研究,改革课堂教学法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可能的情况下,力求争取外出学习。
六、日常工作安排
(一)周练安排:一周一份练习,年级安排。
要求:每人一周出一份,形同单元过关练习,滚动进行。
(二)月测题:每四周一次
要求:每人一次,形同专题过关测试。
(三)集体备课时间:周四下午3:00-4:00
备课要求:对上一周的得与失进行总结,提出下一周内容的知识体系及教材教学内容课标要求,课时分布,例题选讲,作业布置等。
(四)备课组要求:
1、练习尽量反映学生中易错知识点及重难点及题型。
2、集体备课:无迟到早退、缺席、老师要积极准备发言,力求发挥集体智慧。
3、练习安排,作业布置,备课组应尽可能统一行动。
七、教学进度安排
教学进度表
周次 | 教学内容 | 课时 | 日期 |
1 | §1.1.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 1 | 9.3至9.9 |
§1.1.2 集合的基本关系 | 1 | ||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 2 | ||
本节小结与复习 | 1 | ||
2 | §1.2.1函数的概念 | 2 | 9.10至9.16 |
§1.2.2函数的表示法 | 2 | ||
本节小结与复习 | 1 | ||
3 | (中秋放假) | 9.17至9.23 | |
§1.3.1函数的基本性质(1) | 1 | ||
§1.3.1函数的基本性质(2) | 1 | ||
本节小结与复习 | 1 | ||
本章小结与复习 | 1 | ||
4 | §2.1.1指数函数(1) | 1 | 9.24至9.30 |
§2.1.1指数函数(2) | 1 | ||
§2.2.1 对数函数(1) | 1 | ||
§2.2.1 对数函数(2) | 1 | ||
本节小结与复习 | 1 | ||
5 | (中秋国庆假期) | I0.1至10.7 | |
6 | §2.3 幂函数 | 1 | 10.8至10.14 |
本章小结与复习 | 2 | ||
复习集合与函数的概念 | 2 | ||
7 | §3.1.1函数与方程(1) | 2 | 10.15至10.21 |
§3.1.2函数与方程(2) | 2 | ||
§3.2.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1) | 1 | ||
8 | 10.22至10.28 | ||
§3.2.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2) | 1 | ||
§3.2.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3) | 1 | ||
§3.2.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4) | 1 | ||
本章小结与复习 | 2 | ||
8 | §1.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 2 | 10.29至11.4 |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 2 | ||
本节小结与复习 | 1 | ||
9 | §1.1空间几何体的的表面积与体积 | 2 | 11.5至11.11 |
本章小结与复习 | 2 | ||
复习数学1的知识 | 1 | ||
10 | 复习半期所学习的知识 | 5 | 11.12至11.18 |
11 | 期中复习、测试及评讲 | 11.19至11.25 | |
12 | §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 | 1 | 11.26至12.2 |
§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 | 1 | ||
§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3) | 1 | ||
§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4) | 1 | ||
本节小结与复习 | 1 | ||
13 | §2.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1) | 1 | 12.2至12.9 |
§2.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2) | 1 | ||
§2.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3) | 1 | ||
§2.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4) | 1 | ||
本节小结与复习 | 1 | ||
14 | §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1) | 1 | 12.10至12.16 |
§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2) | 1 | ||
§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3) | 1 | ||
§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4) | 1 | ||
本章小结与复习 | 1 | ||
15 | §3.1.1倾斜角和斜率 | 1 | 12.17至12.18 |
§3.1.2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 1 | ||
§3.2.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 1 | ||
§3.2.2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 1 | ||
§3.2.3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 1 | ||
16 | §3.3.1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 1 | 12.12至12.16 |
§3.3.2两点间的距离 | 1 | ||
§3.3.3点到直线的距离 | 1 | ||
§3.3.4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 1 | ||
本章小结与复习 | 1 | ||
17 | §4.1.1圆的标准方程 | 1 | 12.17至12.23 |
§4.1.2圆的一般方程 | 1 | ||
§4.2.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 1 | ||
§4.2.2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 1 | ||
§4.2.3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 | 1 | ||
18 | §4.3.1空间直角坐标系 | 1 | 12.24至12.30 |
§4.3.2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 1 | ||
本章小结与复习 | 3 | ||
19至20 | 期末总复习 | 1.2至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