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
1.突触:
●神经元相互的接触部位称为突触
2.神经冲动
●是指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着的兴奋或动作电位。
3.牵张反射
●当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的引起受牵拉的同一块肌肉发生收缩,称为牵张反射。
类型:腱反射和肌紧张
4.脊休克
●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
●产生原因:由于离断了的脊髓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紧张性调节作用,主要是指大脑皮层、前庭核和脑干网状结构的下行纤维对脊髓的易化作用(即提高兴奋性,使反射易发生)。
5.去大脑僵直
●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横切脑干所表现出的肌紧张亢进的现象,人与动物多以伸肌肌紧张亢进为主。常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的肌紧张亢进现象。(去大脑强僵直是一种增强的牵张反射)
二、比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形成特点和功能
三、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特点与功能。
特异性投射系统 |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 |
特点 | (1)一种传导通路只传导某种特定的感觉 (2)上行径路一般包括三级神经元换元: →脊神经节或有关的脑神经感觉神经节内 →脊髓后角或脑干有关神经核内(传导交叉) →丘脑的感觉接替核内 (3)纤维终止于大脑皮层特定区域 (4)与皮层间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 | (1)多次换元 (2)弥散性投射 (3)易受药物影响 |
功能 | 传导特定的感觉, 并触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 | 维持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维持觉醒。 |
后回感觉区 | 前回运动区 | |
交叉性投射或支配 | 交叉性投射,即一侧体表的感觉传入投射到对侧大脑皮质的相应区域,但头面部感觉的投射为双侧性。 | 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交叉性的,但对头面部的支配多数是双侧性的: 一侧运动皮层支配另一侧躯体肌肉,但头面部上部肌肉为双侧支配,下部面肌及舌肌却主要是对侧皮层控制。 |
倒置性投射或支配 | 投射区域有一定的空间分布,其安排呈倒置,但头面部代表区内部的安排是正立的。 | 有精细的功能定位,其安排大体呈身体的倒置,而头面代表区内部的安排是正立的。 |
功能定位 | 投射区的大小与不同体表部位的感觉分辨的精细程度有关,感觉越精细的代表区越大。 | 运动愈精细复杂的部位其代表区也愈大。 |
●小脑对调节肌紧张、维持身体平衡、协调随意运动均起重要作用。
前庭小脑:控制躯体的平衡和眼球的运动,维持身体的平衡。
脊髓小脑:①调节正在进行过程中的运动,协助大脑皮层对随意运动进行适时的控制。
②调节肌紧张。
皮层小脑:参与随意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编制。
六、心脏胆碱能纤维与肾上腺素能纤维的定义,以及对内脏器官活动的作用(瞳孔、心脏、血管、胃肠平滑肌、支气管平滑肌、胆囊、膀胱逼尿肌、子宫和汗腺)P331
胆碱能纤维:凡是释放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纤维称为。 肾上腺素能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为递质的纤维称为。< from: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大多数)> 受体的分布及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