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与运用。
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挑衅(xìn) 瞥见(piē) 佝偻(gōu) 拮据(jū)
B.静谧(mì) 旁骛(wù) 纤细(qiān) 菲薄(fěi)
C.襁褓( qiǎng) 庇佑(pì) 惬意(qiè) 汲取(jí)
D.睿智(ruì) 喑哑(yīn) 忐忑(tǎn) 抽噎(yī)
2.(3分)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重蹈覆辙 怒不可遏 歇斯底里 温声细语
B.精血诚聚 十拿九稳 媚上欺下 涕泗横流
C.一杯黄土 对答如流 红装素裹 克尽职守
D.唯唯连声 强聒不舍 吹毛求疵 袖手旁观
3.(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讲好中国故事,乃是现代戏成功的不二法门。
B.“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一时很难改变。
C.一年一度的二沙岛草坪音乐会,将音乐无与伦比的美,带给了广州的广大市民。
D.会读书的人善于寻章摘句,把别人的言语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不会读书的人只会做文字的搬运工。
4.(3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这次语文考试,我们班不及格的人数总算减少了近一倍。
B..一个人工作能力的高低,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知识,关键看他能否做出突出的成绩。
C..一些不自觉的游客,将用过的垃圾随手扔在树林里、草丛中,给美丽的风景抹上不和谐的色彩。
D..这种无纺布环保袋经过工艺处理后,具备了防水、易清洗、满足消费者对环保袋的客观需求的优势。
5.(3分)下列句子中,画线的传统礼貌用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B.毕业时你送给我的照片和礼物,我一直惠存着。
C.我们旅行社宾馆大厅设有服务台,欢迎各位旅客垂询。
D.听说你新买了房子,改天我一定光临寒舍恭贺乔迁之喜。
6.(3分)根据语境,下列四句话,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戎马一生,气吞曹吴,却不披一甲,不佩一刃;指挥军民万众,在战火中打出一个新中国,却从不受,不背一。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持于技。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著地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
①的人达于理,而用其智
②有的人止于形,以售其貌
③有的人止于勇,而呈其力
④有的人止于心,只用其技。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③④① D.③②①④
7.(4分)古诗文默写
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B.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C.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D.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E.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水素纤草萧疏。
F.臣本布衣,躬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8.(4分)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
①过尽千帆皆不是, 。(温庭筠《望江南》)
②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③今夜偏知春气暖, 。(刘方平《月夜》)
④驿外断桥边, 。陆游《卜算子•咏梅》
⑤ ,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
⑥ ,村南村北响缲车。(苏轼《浣溪沙》
9.(2分)根据,在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古诗词名句。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个人的命运与国运的兴衰总是联系在一起。外敌不退,有家难回:①“ , 。《渔家•秋思》”收复失地,建功立业:②“ , 。(《破阵•为陈阳赋壮词以寄之》)”干古诗句。不变的情怀。
10.(5分)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
(1)秦王不说(《唐雎不辱使命》)
(2)于是与亮情好日密(《隆中对》)
(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4)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5)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二、阅读与鉴赏。
11.(10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经、都、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选自司马迁《陈涉世家》)
(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吴广素爱人 |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
B.广故数言欲亡 |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C.比至陈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D.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 会天大雨 |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发动的三个步骤,充分表现了陈涉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B.士兵们之所以跟着,除了形势所迫,被逼上绝路,也有敬畏陈胜,爱戴吴广,意为其效力的因素。
C.军冒充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队伍,为的是纪念二者的功绩,也为二者的无辜被害向统治者申讨正义。
D.军一路上收编人马,力量迅速壮大,反映了秦朝的不得民心,也表明了陈涉对时局的敏锐洞察力。
12.(5分)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温庭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本诗题为《商山早行》,诗中有哪些词语表现了早行?
(2)诗歌的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13.(2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读永恒的书
周国平
①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通过各种物质形式保存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文字。因而,在我们日常的精神活动中,读书便占据着很大的比重。一般而言,我们很难想像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会对书籍毫无兴趣。“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说的这句话,非常贴切地表明了这一点。
②然而,古今中外的书不计其数,该读哪些书呢?从精神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也许可以极粗略地把天下的书分为三大类。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这种书只是外表像书罢了,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印刷垃圾,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启示、艺术的欣赏或有用的知识。在今日的市场上,这种以书的面目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比比皆是。二是可读可不读的书,这种书读了也许不无益处,但不读却肯定不会造成重大损失和遗憾。世上的书大多属于此类。我把那些专业书籍也列入此类,因为它们只对有关专业人员才可能是必读书,对于其他人却是不必读的书,至多是可读可不读的书。三是必读的书。这类书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便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撼。
③应该说,这第三类书在书籍的总量中只占极少数,但绝对量仍然非常大。它们实际上是指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那些不朽之作,即所谓经典名著。这些伟大作品不可按学科归类,不论它们是文学作品还是理论著作,都必定表现了人类精神某些永恒的内涵,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在此意义上,我称它们为永恒的书。要确定这类书的范围是一件难事,事实上不同的人就此开出的书单一定有相当的出入。不过只要开书单的人确实有眼光,就必定都会选中一些最基本的好书。例如,他们决不会遗漏掉《论语》、《史记》、《红楼梦》这样的书,柏拉图、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这类作家的著作。
④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全读了,而在于要有一个信念,那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有了这样的信念,即使你读了许多并非最好的书,你仍然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事实上,对于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追求的人来说,他的必读书的书单绝非照抄别人的,而是在他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书单本身也体现着他的个性。正像罗曼•罗兰在谈到他所喜欢的音乐大师时说的:“现在我有我的贝多芬了,犹如已经有了我的莫扎特一样。一个人对他所喜爱的历史人物都应该这样做。”
⑤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位。一个在阅读和深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轶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天下好书之多,一辈子也读不完,我们岂能把只有一次的生命浪费在读无聊的东西上。
(选自《阅读与鉴赏:上旬》2004年第11期,有删改)
链接一: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
(选自《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
链接二:今年4月23日是第22个世界读书日,某机构开展“永恒的书’书目征集活动,邀请部分市民从自己读过的书里挑选一部认为可以入选“永恒的书”的书,并附上推荐语。
读者A(电力员工):推荐一本我最喜爱的《乔布斯>”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或生命的最后一天,那么,有一天你一定会认为这是正确的“”在布斯眼里,生命就是一场战,这个略显偏执的信念,激励他在创新的道路上永不止步,而作为一名电力人,我们有很多不同的工种,但是所面对的工作都有不同的难度,我们就需要这种不懈的奋斗精神。无限激发自我,实现自我潜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所以我推荐《乔布斯传》入选“永恒的书
读者B(初中生)……
(1)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必定会对书籍有兴趣
B.今日的市场上,毫无价值的印刷垃圾充斥着图书市场家长帮
C.专业书籍属于可读可不读的一类图书
D.真正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经典阅读的数量
(2)根据原文,对永恒的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水恒的书主要指经典的文学作品,不包括其他非文学领域的书
B.水恒的书表现了人类精神某些水恒的内涵,因而它的范围是明确的
C.读水恒的书的人和从不读永恒的书的人,他们的精神世界有很大差异
D.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可以归入永恒的这一类书,总数是非常少的
(3)第⑤段“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
(4)链接一的数据,反映了国民在阅读方面的什么情况?根据这个情况,就如何推广经典名著阅读,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5)请你参加链接二的图书推荐活动,参照示例(读者A)把你的推荐语写下来。
读者B(初中生): 。
14.(2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最后一颗子弹
奚网发
谁也没想到,高大而茂密的林子间竟然有那么一片绿草如茵的空地。刑警吴一抢就是在那片林子里与最后一名歹徒狭路相逢的。这之前,吴一已追赶逃犯一整晚。那里树密山高与战友已失去联系的他只能孤军作战。
黎明时分林子间还缭绕着一团团带状的雾气,相距不足二百米的两人几乎同时发现了对方。逃犯起身就跑,刑警吴一则抢先对天空鸣,警告对方站住。吴一心里明白,刚才自己打的那一,是里的最后一颗子弹。
这个犯罪团伙的小头目全身一个战栗,随着吴一的喝令立即钉在林子间那片空地的,却并没有按吴一的命令把扔掉,而是发出一阵哈哈的大笑。吴一心里一惊,看着歹徒慢慢地转过身来与他相对而视,并用手中的对准他。歹徒脸上挂着绝境逢生的笑容,声音沙哑地说:神,可惜你没子弹啦。
吴一不动声色,只是用精确地指向对方。他是有名的神手,不仅内部,就连罪犯们都称他神。谁要是与他遭遇,一般是不敢对射的。
吴一望着对方有些慌乱的眼神,轻声说:你很清楚,我们两人此时,里都只剩最后一颗子弹那么,让我们较量一下的准头吧!
嘿嘿嘿不可能!我计算了你的子弹。你昨晚四次对天鸣,两次开打伤我的兄弟。刚才是你的第七次鸣,也是你里的最后一颗子弹。嘿嘿嘿没想到吧,神今天要死在我的手里啦歹徒虽然满脸狰狞,却流露出一丝令人难以察觉的心虚。这并没有逃过吴一敏锐的眼神。
是吗?那么,我们来数一二三,开。吴一轻松而镇定地说。他的右臂有力而笔直地举着,黑洞洞的7.62毫米口坚定地指向对方。
歹徒身子向后一倾,说:不可能!别骗人啦你的里根本没有子弹放下武器!这是我最后一次警告你。否则,你,将是我职业生涯中,第一个被现场击毙的罪犯!吴一的脸上写满了自信,一字一顿清晰地说。这句话刚出口,吴一感到对方明显地全身打了一个激灵。
吴一手中的一动不动,铿锵锐利的声音顿时划破凝滞的空气传递开来。
歹徒紧盯吴一,慢慢地抬起有些发抖的左手,双手握紧那支沾着泥草晨露的手,他似乎看到吴一眼里另一个人举的影子。
二声音依然洪亮、坚定而自信地穿透林子间。一位与一名逃犯共同演绎着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
在以往的刑警生涯中,吴一曾遇到过各种情形,像今天这样还是头一次。昨夜他记住了歹徒慌乱中开的次数,可以准确地断定对方中只剩最后一颗子弹,而自己却没了子弹。如此近的距离,就形成了一种空前的赌局,是赌就有赢有输,他赢得起,当然也输得起。没了后路的吴一特别想把射击动作做得完美一些。上一次因为追求完美和动作漂亮让同事献出了生命,现在,他还是希望自己在歹徒面前能够成就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完美绝唱
吴一嘴角挂着微笑就让这不易察觉的微笑永远留在自己的脸上吧。同时,他注意到,对方口明显地虚晃了一下,额头浸出一层亮闪闪的白色,一粒汗珠清晰地从鬓角先慢后加速度地滑过脸颊。
三!吴一在身后的一束阳光突然射向林子间的空地的一刹那,斩钉截铁大喝一声,就像刚才命令对方站住那样威严有力,声震长空。
叭声清脆地回响在林间山谷。
歹徒匍匐向前一头栽倒
子弹一声呼啸从吴一的头顶飞过在他发出三的同时,歹徒全身披着迎面而来的阳光,竟然再次打了一个激灵,扣动扳机时,子弹打飞了。
吴一迅速跃向对方,反铐住对方的双手。令他吃惊的是,对方竟没有任何反应。用手拨过来歹徒那沾着草屑露水的脸,吴一才发现,歹徒已没了呼吸。
选自《小小说月刊》2006年第1期,有删改
(1)小说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2)下面语句的描写十分传神,请加以赏析。
歹徒紧盯着吴一,慢慢地抬起有些发抖的左手,双手握紧那支沾着泥草晨露的手,他似乎看到吴一眼里另一个人举的影子
(3)除了法如神,刑警吴一这一人物形象还具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
(4)文章多处强调吴一法如神,阅读全文,谈谈该内容在文中的作用。
(5)小说结尾本来有这样一段:“事后法医检查发现,歹徒因过度紧张造成大脑和心脏缺血,病变的心脏收缩得像石块一样坚硬,苦胆也进裂了……”你认为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三、作文
15.(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的一生早晚会遭遇告别,无论是主动的选择,还是被动的面对,告别总会让人百味杂陈。品味告别,当中也许有伤感,也许有期盼,也许促人成长,也许蕴藏希望……每一段告别的背后都有故事,一段又一段的告别,让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经历和人生。
请你以“告别”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②600字以上。
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2017-2018学年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
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挑衅(xìn) 瞥见(piē) 佝偻(gōu) 拮据(jū)
B.静谧(mì) 旁骛(wù) 纤细(qiān) 菲薄(fěi)
C.襁褓( qiǎng) 庇佑(pì) 惬意(qiè) 汲取(jí)
D.睿智(ruì) 喑哑(yīn) 忐忑(tǎn) 抽噎(yī)
【分析】考查考生对课本内出现的常用重点生字词的准确识读能力以及对形近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识辨能力,难度不大。
【解答】A.正确;
B.“纤细(qiān)”读作“xiān”;
C.“庇佑(pì)”读作“bì”;
D.“抽噎(yī)”读作“yē”;
故选:A。
【点评】对课文中出现的字,而且大多是生活中常见又易读错的基础字,要重点识记、积累。
2.(3分)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重蹈覆辙 怒不可遏 歇斯底里 温声细语
B.精血诚聚 十拿九稳 媚上欺下 涕泗横流
C.一杯黄土 对答如流 红装素裹 克尽职守
D.唯唯连声 强聒不舍 吹毛求疵 袖手旁观
【分析】考查常见词语的字形。
【解答】A.正确。B.正确。C.错误。“一杯黄土”应为“一抔黄土”,“克尽职守”应为“恪尽职守”。D.正确。故选C。
【点评】在平时的学习中,常见词语的字形一定要牢记,还要学会辨析形近字。
3.(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讲好中国故事,乃是现代戏成功的不二法门。
B.“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一时很难改变。
C.一年一度的二沙岛草坪音乐会,将音乐无与伦比的美,带给了广州的广大市民。
D.会读书的人善于寻章摘句,把别人的言语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不会读书的人只会做文字的搬运工。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解答】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有误,旧指读书人从书本中搜寻摘抄片断语句,在写作时套用。现指写作时套用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或读书时只摘取漂亮词句,不做深入研究。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故选:D。
【点评】成语的使用是考查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题型。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运用是否恰当。要做好该类题,平时的积累是离不开的。在出题时尤其是词义正确,而感情色彩不合乎题意的更应该注意。
4.(3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这次语文考试,我们班不及格的人数总算减少了近一倍。
B..一个人工作能力的高低,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知识,关键看他能否做出突出的成绩。
C..一些不自觉的游客,将用过的垃圾随手扔在树林里、草丛中,给美丽的风景抹上不和谐的色彩。
D..这种无纺布环保袋经过工艺处理后,具备了防水、易清洗、满足消费者对环保袋的客观需求的优势。
【分析】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A.用词不当,“一倍”改为“一半”;
B.正确;
C.成分赘余,“用过的”和“垃圾”语意重复,去掉“用过的”;
D.句式杂糅,最后一句应改为“具备了防水、易清洗、容量大的优势,满足了消费者对环保袋的客观需求”。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注意把握常见类型及修改方法,平时在语言表达中,要注意病句的发生。
5.(3分)下列句子中,画线的传统礼貌用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B.毕业时你送给我的照片和礼物,我一直惠存着。
C.我们旅行社宾馆大厅设有服务台,欢迎各位旅客垂询。
D.听说你新买了房子,改天我一定光临寒舍恭贺乔迁之喜。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情色彩,还要注意具体的语境,如有关联词还要掌握关联词的固定搭配等。
【解答】A.“令尊”称对方父亲的敬词,“我们家家教很严”应是我们的父亲;
B.“惠存”请别人收藏东西,可谦称“惠存”,句子是“我”存着;
C.“垂询”使用正确;
D.“寒舍”是指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家。
故选:C。
【点评】做本题时注意传统礼貌用语的正确使用。
6.(3分)根据语境,下列四句话,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戎马一生,气吞曹吴,却不披一甲,不佩一刃;指挥军民万众,在战火中打出一个新中国,却从不受,不背一。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持于技。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著地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
①的人达于理,而用其智
②有的人止于形,以售其貌
③有的人止于勇,而呈其力
④有的人止于心,只用其技。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③④① D.③②①④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解答】结合“多层”这个词语理解,然后结合平时的对事物或人的认知顺序,理解应该是先人的外貌,所以②可为第一句;③讲到“力”也可以通过观察发现,符事认知规律,④讲到“技”要比前一句的“力”更抽象些,①从可观的到抽象的“理”。
由上分析,可排序为:②③④①
故选:C。
【点评】此题可结合客观认知规律,按照逻辑顺序排列。
7.(4分)古诗文默写
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B.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C.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D.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E.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水素纤草萧疏。
F.臣本布衣,躬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分析】此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对于文质兼美的名言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要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应该熟记大纲要求的背诵篇目,并且在默写中注意不能添字、漏字、错字,顺序颠倒等现象。
【解答】A、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B、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C、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D、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E、错,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F、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故选:EF。
【点评】回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书写,避免出现错别字,在日常学习中应注意理解辨析识记,要记忆准确,默写正确。同时还要格外注意难写、易混易错的字,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
8.(4分)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
①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温庭筠《望江南》)
②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③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月夜》)
④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陆游《卜算子•咏梅》
⑤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
⑥ 簌簌衣巾落枣花 ,村南村北响缲车。(苏轼《浣溪沙》
【分析】此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对于文质兼美的名言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要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应该熟记大纲要求的背诵篇目,并且在默写中注意不能添字、漏字、错字,顺序颠倒等现象。
【解答】答案:
①斜晖脉脉水悠悠 (重点字:晖)
②老夫聊发少年狂 (重点字:聊)
③虫声新透绿窗纱 (重点字:纱)
④寂寞开无主(重点字:寞)
⑤物是人非事事休 把酒话桑麻 (重点字:非)
⑥簌簌衣巾落枣花 (重点字:簌)
【点评】回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书写,避免出现错别字,在日常学习中应注意理解辨析识记,要记忆准确,默写正确。同时还要格外注意难写、易混易错的字,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
9.(2分)根据,在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古诗词名句。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个人的命运与国运的兴衰总是联系在一起。外敌不退,有家难回:①“ 浊酒一杯家万里 , 燕然未勒归无计。 。《渔家•秋思》”收复失地,建功立业:②“ 醉里挑灯看剑 , 梦回吹角连营 。(《破阵•为陈阳赋壮词以寄之》)”干古诗句。不变的情怀。
【分析】此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对于文质兼美的名言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要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应该熟记大纲要求的背诵篇目,并且在默写中注意不能添字、漏字、错字,顺序颠倒等现象。
【解答】答案:
①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重点字:勒)
②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重点字:连)
【点评】回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书写,避免出现错别字,在日常学习中应注意理解辨析识记,要记忆准确,默写正确。同时还要格外注意难写、易混易错的字,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
10.(5分)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
(1)秦王不说(《唐雎不辱使命》) 通“悦”高兴
(2)于是与亮情好日密(《隆中对》) 一天天
(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坏的
(4)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正确
(5)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身份地位,见识短浅
【分析】本题考查了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初中常见文言实词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等情况,解答此题可采用语境分析推断法、归类积累法。
【解答】(1)句意:亲王不高兴。“说”通“悦”高兴。
(2)句意:于是和诸葛亮的感情一天天密切。日:一天天。
(3)句意:奖惩功过好还,不应该不同。否:坏的。
(4)句意:吴广认为这样对。然:正确。
(5)句意: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地位,见识短浅。卑:身份地位,见识短浅。
答案:
(1)“说”通“悦”高兴。
(2)日:一天天。
(3)否:坏的。
(4)然:正确。
(5)卑:身份地位,见识短浅。
【点评】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注意对文言实词的含义的积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要学习一些词语解释和语句翻译的方法和技巧,要多加练习。
二、阅读与鉴赏。
11.(10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经、都、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选自司马迁《陈涉世家》)
(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B
A.吴广素爱人 |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
B.广故数言欲亡 |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C.比至陈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D.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 会天大雨 |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发动的三个步骤,充分表现了陈涉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B.士兵们之所以跟着,除了形势所迫,被逼上绝路,也有敬畏陈胜,爱戴吴广,意为其效力的因素。
C.军冒充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队伍,为的是纪念二者的功绩,也为二者的无辜被害向统治者申讨正义。
D.军一路上收编人马,力量迅速壮大,反映了秦朝的不得民心,也表明了陈涉对时局的敏锐洞察力。
【分析】译文:
吴广向来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听(他)差遣,(一天)押送戍卒的将尉喝醉了,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使将尉恼怒,让他侮辱自己,以便激怒那些士兵们。将尉果真用竹板打吴广。将尉拔剑出鞘想杀吴广,吴广跳起来,夺过利剑杀了将尉。陈胜帮助他,一起杀了两个将尉。(于是陈胜)召集并号令部属的人说:“你们诸位遇上大雨,都已误了期限,误期是要杀头的。假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去守卫边塞死掉的本来也会有十分之六七。况且壮士不死便罢了,要死就该成就伟大的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部属的人都说:“愿意听从您的号令。”于是就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顺从人民的愿望。个个露出右臂(作为的标志),号称大楚。用土筑成高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个)将尉的头祭天。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他们攻打大泽乡,收编大泽乡的义军之后攻打蕲县。攻下蕲以后,就派符离人葛婴率军巡行蕲县以东的地方,陈胜则攻打铚、酂、苦、柘、谯等地,都攻占下来。行军中沿路收纳兵员。等到到达陈县,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士兵好几万。攻陈县时,那里的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只有守丞带兵在城门洞里同军作战。守丞不能胜,被人杀死了,军才进城占领了陈县。过了几天,陈胜下令召集当地管教化的乡官和才能出众的乡绅一起来集会议事。乡官、乡绅都说:“将军您亲身披着战甲,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不义的暴君,消灭残暴的秦朝,重建楚国的江山,按照功劳应当称王。”陈涉于是自立为王,定国号叫张楚。在这时,各郡县中吃尽秦朝官吏苦头的百姓,都起来惩罚当地郡官,杀死他们来响应陈胜(的号召)。
【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一向/白色的。
B.屡次/屡次。
C.等到/靠近。
D.集合/正赶上。
故选:B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中重点词语有:重点词语:苦,若干。刑,处罚。应,响应。句意为:各郡县中吃尽秦朝官吏苦头的百姓,都起来惩罚当地郡官,杀死他们来响应陈胜(的号召)。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
A.正确。
B.正确。
C.有误,军冒充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队伍,是为了得到天下人的支持和响应。
D.正确。
故选:C
答案:
(1)B
(2)各郡县中吃尽秦朝官吏苦头的百姓,都起来惩罚当地郡官,杀死他们来响应陈胜(的号召)。
(3)C
【点评】文言语句翻译的具体方法是“增”、“删”、“留”、“补”五法:1、增,即对省略部分要增补出来。例如,有时候句中常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情况;2、删,即对无实在意义(表语气、停顿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 3、留,即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时间、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 4、变,即对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5、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
12.(5分)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温庭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本诗题为《商山早行》,诗中有哪些词语表现了早行?
(2)诗歌的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分析】这是一首思乡诗,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掌握。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客行悲故乡”的意思是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正是因为思乡,作者才清晨无眠,外出行走。在诗中找到表现时光尚光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即“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鸡刚叫,桥上还有晨霜,表明是清晨。
(2)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掌握。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这两句诗无一句写早,却处处体现出早字,从而间接的表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答案:
(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2)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点明了诗题中的“早“字,表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的迫切。
译文: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和鹅,正嬉戏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
【点评】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难度较大。鉴赏古诗词,一般从作者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别人的评价、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鉴赏。
13.(2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读永恒的书
周国平
①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通过各种物质形式保存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文字。因而,在我们日常的精神活动中,读书便占据着很大的比重。一般而言,我们很难想像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会对书籍毫无兴趣。“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说的这句话,非常贴切地表明了这一点。
②然而,古今中外的书不计其数,该读哪些书呢?从精神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也许可以极粗略地把天下的书分为三大类。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这种书只是外表像书罢了,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印刷垃圾,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启示、艺术的欣赏或有用的知识。在今日的市场上,这种以书的面目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比比皆是。二是可读可不读的书,这种书读了也许不无益处,但不读却肯定不会造成重大损失和遗憾。世上的书大多属于此类。我把那些专业书籍也列入此类,因为它们只对有关专业人员才可能是必读书,对于其他人却是不必读的书,至多是可读可不读的书。三是必读的书。这类书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便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撼。
③应该说,这第三类书在书籍的总量中只占极少数,但绝对量仍然非常大。它们实际上是指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那些不朽之作,即所谓经典名著。这些伟大作品不可按学科归类,不论它们是文学作品还是理论著作,都必定表现了人类精神某些永恒的内涵,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在此意义上,我称它们为永恒的书。要确定这类书的范围是一件难事,事实上不同的人就此开出的书单一定有相当的出入。不过只要开书单的人确实有眼光,就必定都会选中一些最基本的好书。例如,他们决不会遗漏掉《论语》、《史记》、《红楼梦》这样的书,柏拉图、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这类作家的著作。
④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全读了,而在于要有一个信念,那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有了这样的信念,即使你读了许多并非最好的书,你仍然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事实上,对于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追求的人来说,他的必读书的书单绝非照抄别人的,而是在他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书单本身也体现着他的个性。正像罗曼•罗兰在谈到他所喜欢的音乐大师时说的:“现在我有我的贝多芬了,犹如已经有了我的莫扎特一样。一个人对他所喜爱的历史人物都应该这样做。”
⑤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位。一个在阅读和深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轶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天下好书之多,一辈子也读不完,我们岂能把只有一次的生命浪费在读无聊的东西上。
(选自《阅读与鉴赏:上旬》2004年第11期,有删改)
链接一: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
(选自《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
链接二:今年4月23日是第22个世界读书日,某机构开展“永恒的书’书目征集活动,邀请部分市民从自己读过的书里挑选一部认为可以入选“永恒的书”的书,并附上推荐语。
读者A(电力员工):推荐一本我最喜爱的《乔布斯>”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或生命的最后一天,那么,有一天你一定会认为这是正确的“”在布斯眼里,生命就是一场战,这个略显偏执的信念,激励他在创新的道路上永不止步,而作为一名电力人,我们有很多不同的工种,但是所面对的工作都有不同的难度,我们就需要这种不懈的奋斗精神。无限激发自我,实现自我潜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所以我推荐《乔布斯传》入选“永恒的书
读者B(初中生)……
(1)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D
A.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必定会对书籍有兴趣
B.今日的市场上,毫无价值的印刷垃圾充斥着图书市场家长帮
C.专业书籍属于可读可不读的一类图书
D.真正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经典阅读的数量
(2)根据原文,对永恒的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A.水恒的书主要指经典的文学作品,不包括其他非文学领域的书
B.水恒的书表现了人类精神某些水恒的内涵,因而它的范围是明确的
C.读水恒的书的人和从不读永恒的书的人,他们的精神世界有很大差异
D.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可以归入永恒的这一类书,总数是非常少的
(3)第⑤段“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
(4)链接一的数据,反映了国民在阅读方面的什么情况?根据这个情况,就如何推广经典名著阅读,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5)请你参加链接二的图书推荐活动,参照示例(读者A)把你的推荐语写下来。
读者B(初中生): 推荐一本我最喜爱的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保尔的这段话道出了人生的价值的真谛,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阅读这本书,我们会被保尔的精神与意志所震撼,让我们有足够的力量面对工作、学习和人生的困难。所以我推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入选“永恒的书”。 。
【分析】本题材料给出了周国平的《读永恒的书》这篇文章,文章阐述了书籍是人类的精神财富,并从精神生活角度将天下的书进行分类。在文中作者指出,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全读了,而在于要有一个信念,那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判断他的精神品位,天下好书多,一辈子也读不完,我们不能把只有一次的生命浪费在读无聊的东西上。
【解答】(1)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信息比对能力。这是一道选择题,在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从材料中找出各选项相对应的句子,进行仔细的分析比对,即可作出选择。
A、与文意相符;
B、与文意相符;
C、与文意相符;
D、与文意不相符,根据文中的“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全读了,而在于要有一个信念,那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可以判断。
故选D。
(2)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文章第三段中指出“这些伟大作品不可按学科归类,不论它们是文学作品还是理论著作,都必定表现了人类精神某些永恒的内涵,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在此意义上,我称它们为永恒的书。”根据句子的理解及段落中给出的相关例子来分析判断。
A、错误,文中指出永恒的书“作品不可按学科归类,不论它们是文学作品还是理论著作”;
B、错误,文中指出“要确定这类书的范围是一件难事”;
C、正确,根据文章第五段的内容,特别是“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位”可以判断;
D、错误,文中指出“在书籍的总量中只占极少数,但绝对量仍然非常大”;
故选C。
(3)本题考查文中关键句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可根据第五段后面的内容来分析。阅读后半段,可见作者重点强调的是“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位”,我们不能把只有一次的生命浪费在读无聊的东西上。“他所吃的东西”指的就是一个人所看的书,所以这句话意思就是:一个人所读的书影响或决定着他的精神品位。
(4)本题考查图表信息的提取与提建议的能力。从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可见,人们的阅读以数字化阅读为主,这种碎片化阅读,忽视了经典书籍的阅读,不利于人知识的获得与气质的提升,所以可针对永恒的书宣传来提出建议。
(5)本题考查书目推荐词的拟写。选择好推荐书目,根据自己阅读的积累,参照链接示例来组织内容,指出推荐书目的主旨及阅读意义即可。
答案:
(1)D
(2)C
(3)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位。或:一个人所读的书影响或决定着他的精神品位。(意思对即可)
(4)国民大部分偏向于数字化阅读;加大对读“永恒书籍”意义的宣传,开展纸质经典书籍阅读活动。
(5)示例:推荐一本我最喜爱的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保尔的这段话道出了人生的价值的真谛,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阅读这本书,我们会被保尔的精神与意志所震撼,让我们有足够的力量面对工作、学习和人生的困难。所以我推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入选“永恒的书”。
【点评】从图表中筛选信息应注意:①注重整体阅读。对这类考题,应当先对材料或图表资料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②注意图的细节。图中一些细节不能忽视,他往往起提示作用。如图画中的字、图下的“注”等。③把握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同时题目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这样,比较分析有关内容,就可准确回答问题。
14.(2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最后一颗子弹
奚网发
谁也没想到,高大而茂密的林子间竟然有那么一片绿草如茵的空地。刑警吴一抢就是在那片林子里与最后一名歹徒狭路相逢的。这之前,吴一已追赶逃犯一整晚。那里树密山高与战友已失去联系的他只能孤军作战。
黎明时分林子间还缭绕着一团团带状的雾气,相距不足二百米的两人几乎同时发现了对方。逃犯起身就跑,刑警吴一则抢先对天空鸣,警告对方站住。吴一心里明白,刚才自己打的那一,是里的最后一颗子弹。
这个犯罪团伙的小头目全身一个战栗,随着吴一的喝令立即钉在林子间那片空地的,却并没有按吴一的命令把扔掉,而是发出一阵哈哈的大笑。吴一心里一惊,看着歹徒慢慢地转过身来与他相对而视,并用手中的对准他。歹徒脸上挂着绝境逢生的笑容,声音沙哑地说:神,可惜你没子弹啦。
吴一不动声色,只是用精确地指向对方。他是有名的神手,不仅内部,就连罪犯们都称他神。谁要是与他遭遇,一般是不敢对射的。
吴一望着对方有些慌乱的眼神,轻声说:你很清楚,我们两人此时,里都只剩最后一颗子弹那么,让我们较量一下的准头吧!
嘿嘿嘿不可能!我计算了你的子弹。你昨晚四次对天鸣,两次开打伤我的兄弟。刚才是你的第七次鸣,也是你里的最后一颗子弹。嘿嘿嘿没想到吧,神今天要死在我的手里啦歹徒虽然满脸狰狞,却流露出一丝令人难以察觉的心虚。这并没有逃过吴一敏锐的眼神。
是吗?那么,我们来数一二三,开。吴一轻松而镇定地说。他的右臂有力而笔直地举着,黑洞洞的7.62毫米口坚定地指向对方。
歹徒身子向后一倾,说:不可能!别骗人啦你的里根本没有子弹放下武器!这是我最后一次警告你。否则,你,将是我职业生涯中,第一个被现场击毙的罪犯!吴一的脸上写满了自信,一字一顿清晰地说。这句话刚出口,吴一感到对方明显地全身打了一个激灵。
吴一手中的一动不动,铿锵锐利的声音顿时划破凝滞的空气传递开来。
歹徒紧盯吴一,慢慢地抬起有些发抖的左手,双手握紧那支沾着泥草晨露的手,他似乎看到吴一眼里另一个人举的影子。
二声音依然洪亮、坚定而自信地穿透林子间。一位与一名逃犯共同演绎着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
在以往的刑警生涯中,吴一曾遇到过各种情形,像今天这样还是头一次。昨夜他记住了歹徒慌乱中开的次数,可以准确地断定对方中只剩最后一颗子弹,而自己却没了子弹。如此近的距离,就形成了一种空前的赌局,是赌就有赢有输,他赢得起,当然也输得起。没了后路的吴一特别想把射击动作做得完美一些。上一次因为追求完美和动作漂亮让同事献出了生命,现在,他还是希望自己在歹徒面前能够成就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完美绝唱
吴一嘴角挂着微笑就让这不易察觉的微笑永远留在自己的脸上吧。同时,他注意到,对方口明显地虚晃了一下,额头浸出一层亮闪闪的白色,一粒汗珠清晰地从鬓角先慢后加速度地滑过脸颊。
三!吴一在身后的一束阳光突然射向林子间的空地的一刹那,斩钉截铁大喝一声,就像刚才命令对方站住那样威严有力,声震长空。
叭声清脆地回响在林间山谷。
歹徒匍匐向前一头栽倒
子弹一声呼啸从吴一的头顶飞过在他发出三的同时,歹徒全身披着迎面而来的阳光,竟然再次打了一个激灵,扣动扳机时,子弹打飞了。
吴一迅速跃向对方,反铐住对方的双手。令他吃惊的是,对方竟没有任何反应。用手拨过来歹徒那沾着草屑露水的脸,吴一才发现,歹徒已没了呼吸。
选自《小小说月刊》2006年第1期,有删改
(1)小说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2)下面语句的描写十分传神,请加以赏析。
歹徒紧盯着吴一,慢慢地抬起有些发抖的左手,双手握紧那支沾着泥草晨露的手,他似乎看到吴一眼里另一个人举的影子
(3)除了法如神,刑警吴一这一人物形象还具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
(4)文章多处强调吴一法如神,阅读全文,谈谈该内容在文中的作用。
(5)小说结尾本来有这样一段:“事后法医检查发现,歹徒因过度紧张造成大脑和心脏缺血,病变的心脏收缩得像石块一样坚硬,苦胆也进裂了……”你认为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分析】本文主要记述了素有“神”之称的吴一追捕逃犯的故事。他与逃犯对峙,他在明白自己的手里已没有子弹,而对方却还剩余一颗子弹的情况下,以自信与从容战胜对手,躲过逃犯的子弹,发现逃犯已在他的喊声中没有了呼吸。
【解答】(1)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文章中运用环境描写,作用一般有:①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③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④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⑤推动情节的发展。⑥深化作品主题。文章开头两段写环境,一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二是以林中有带状的雾气,为下文两人相遇、对峙作准备,同时让读者感到紧张的气氛。
(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赏析角度的选择。通读句子,“紧盯”“抬起”可见是对歹徒的动作描写,“他似乎看到吴一眼里另一个人举的影子”则是对他的心理描写,可以看出在吴一的镇定表现下,歹徒内心的紧张,表现了正义的威慑力量强大。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根据文中的事件及人物的行为来分析。文中的吴一在歹徒识破他没了子弹时,先是心里一惊;继而察觉到歹徒慌乱心虚;在这个过程中他没有一丝的惊慌与恐惧,反而是镇定的微笑,大声的呼喊,最后运用强大的心理威慑力,吓死歹徒,由此可见吴一的技高超,经验丰富,并且机智勇敢。
(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综合全文的情节来看,歹徒的判断是正确的,但他最终失败,而且还是被吴一吓死,原因就在于吴一的美名,所以多处强调吴一法如神,则是为歹徒吓死的情节作铺垫,并形成贯穿全文的线索,为突出吴一的人物形象服务。
(5)本题考查文章结尾的赏析。这是一道开放题,肯定与否定皆可。如果认为原文好,可从这种戛然而止的结尾可引发读者的无限想象来阐述理由;如果认为不删好,则可从交代事情的细节,让文章内容更完整的角度来分析。
答案:
(1)树密山高,团团带状的雾气,给故事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背景,渲染了紧张惊险的气氛,突出了人物形象。
(2)句子描写了歹徒的动作与心理,表现他面对吴一微笑与镇定的紧张与不安,侧面表现了吴一的神勇。
(3)吴一在歹徒识破他没了子弹时,镇定、从容,并能微笑,最后运用强大的心理威慑力,吓死歹徒,表现了主人公技高超,经验丰富,临危不惧,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刑警本色。
(4)贯穿全文,表现吴一的神勇,为结尾歹徒在可以获胜的情况下却被吓死的情节作铺垫。
(5)不删好。有这一段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情节更加真实,而且突出了主题,在强大的精神威慑力之下,罪犯不仅子弹打飞,而且心胆俱裂。
删好。删去这一结尾,小说收尾简洁有力,戛然而止。而且含蓄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的空间。
【点评】人物形象分析的答题方法:
1、结合对人物描写。人物描写细分为: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人物描写的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2、结合人物所做的事。3、关注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褒贬应与作者一致。4、概括人物性格时一定要本着全面、客观的原则。在概括人物性格时一般用二字词语或四字词语,尽量用到三个以上,还要注意从多个角度概括。
三、作文
15.(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的一生早晚会遭遇告别,无论是主动的选择,还是被动的面对,告别总会让人百味杂陈。品味告别,当中也许有伤感,也许有期盼,也许促人成长,也许蕴藏希望……每一段告别的背后都有故事,一段又一段的告别,让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经历和人生。
请你以“告别”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②600字以上。
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分析】【审题立意】从本题目中,有一个关键词,就是“告别”,也就是说,要写一篇关于告别的文章,关键是写告别的心理、告别时的场景。
【思路点拨】告别的可以是一种美好的事物,也可以是一种不好的事物:陋习、坏习惯等;可以是你的告别,也可以是别人的告别;可以是人与人的告别,也可以是人与物的告别,以上思路都可以写。
【细节描写】写告别时,一定要写到告别的所思所想,所以,一定要写到心理描写。
【文体选择】这是一篇来抒发情感的文章,最好的选择是散文。
【解答】【示例】
告别
我们每天都在告别,告别春天的烂漫,夏天的激情,秋日的淡雅,冬天的严寒…岁月就是一首告别进行曲。
﹣﹣题记
纵观历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告别是悲壮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告别是凄婉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告别是豪迈的;“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的告别是难舍的。
放眼今朝,毕业的告别就像两条互相交错的线,激烈碰撞出火花后又分道扬镳了;童年的告别是惆怅的,就像风筝的线,“啪”的一声断了…难道告别就应证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吗?
我摇摇头,不相信告别就是一种痛。看!楚霸王虞姬,留下了《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我们看到了血气方刚的霸主的柔情与蜜意;徐志摩离开英国,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再别痛桥》;邓亚萍告别乒坛,读了研究生,走上了新的人生道路。告别带来了什么?告别是因为什么?带来了新的开始,带来了新的道路。
我要告别那无忧无虑的时代,去迎接生活有挑战;我要告别那懒惰的习性,去成为生活的主人;我要告别那懦羞的心理,去创造新的生活;我要告别自卑、胆小,要告别骄傲、浮躁,我要告别的有太多太多。
告别,是因为美丽的花朵已经凋谢;告别,是因为翠绿的枝叶已经枯黄;告别,是因为剩下的果实已无多。明天,我将是枝上的骨朵,闪耀着独特的色泽…
在茫茫的人生大道上,我随着时间潮流掀开一个又一个的日历,告别也随之增多。也许,我们在告别的同时,也应想想接下来的事情。
告别,一首美丽的歌谣,就像鲜花的芳香在你的鼻边醉人在萦绕,就如华丽的彩蝶在你的身旁曼妙地起舞…
【点评】本文最大的优点是:精巧构思,优美语言。小作者是一个擅长文字表达的考生,用灵动和富于想象的灵动的语言把一篇文章呈现出来,以精巧的结构,优美的语言,富于个性地表现出自己对“告别”的参悟。“腹有诗书气自华”本文作者引用了许多古代名人的事例入文,为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文采,语言流畅优美,意境如诗如画,可见小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