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1.本课反映的是儿童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宜从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经历与体验入手,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2.紧扣教材,运用联系比较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意旨;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习和生活的真谛。
3.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听说读写与实践模仿相结合,以增强全员参与的兴趣,促进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
2.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
3.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4.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三、教学方法:朗读分析法、比较练习法
四、学情分析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四、教学准备
五、方法指导:分析结构、理清思路的方法。
a、要抓住文体特征。分析记叙文有如下方法:①按时间先后顺序划分;②按地点的转换来划分;③按照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的过程来划分;④按照文章内容的不同角度来划分;⑤按照“总—分—总”的逻辑顺序来划分。
b、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
关键词语有:①表指代性的词语,如“此”、“这”、“即”等;②表示语法关系的关联词语,如:“相反”、“与此不同”表语意转换、“更加”、“而且”表示递进;“一方面”、“另一方面”表示并列;“首先”、“其次”等表示承接;“因此”、“总之”、“由此看来”表示因果等等。
c、要抓住语句间的组合关系。文章是由段落层次组合而成的,其内容是根据语段的大意来综合的,各语段间、层次间,不管怎样排列,但它所表达的内容都是要围绕中心的,各个语句间都有一定的语脉,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把握住这种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2、思考: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等
七、教学过程:
1、自主预习
导入新课
童年是一首歌,节凑活泼欢快;童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多姿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请你谈谈你对美好童年生活的记忆吧(学生活动)下河捉泥鳅,上树抓知了,采摘邻居家的花儿,偷尝隔壁家的枇杷,或是在树林间捉迷藏,在春天里放风筝……今天,让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世界,体味童真与童趣
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从文章的题目看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2、就本文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3、初读课文,看你能找到哪些答案
4、文学常识盘点:
5、基础知识盘点:
(1)这些字应注意读音:
确凿záo 菜畦qí 攒cuán 油蛉 líng 桑椹shèn 斑蝥máo
珊瑚shān 蟋蟀shuài 敛liǎn 脑髓suǐ 陌mò 人迹罕至hǎn
竹筛Shāi 秕谷bǐ 系jì 传授shòu 书塾shǔ 宿儒rú
蝉蜕tuì 厥士jué 窦dòu 盔甲kuī 人声鼎沸dǐng
倜傥tì tǎng 绣像xiù 拗ǎo 锡箔xī bó 金叵罗pǒ
(2)这些字应注意字形:
油蛉 厥士 倜傥 菜畦 人迹罕至
菜畦、皂荚树、斑蝥、敛、人迹罕至、秕谷、书塾、
蝉蜕、拗、
1、本文写了两部分
内容一是百草园,二是三味书屋
1、本文按空间顺序写的
2、交代了一个过程
3、……
1、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什么样的?哪些段写百草园,哪些段写三味书屋?
2、 作者怎样写的?
3、 怀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4、 为什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5、 ……
1、18段写了百草园,9段是过渡段,1024写了百草园
2、百草园是荒原是我的乐园,我很喜欢
3、去三味书屋作者依依不舍但也有乐趣
1、关于鲁迅的文学常识
2、鲁迅的思想、观点、名言等
3、关于《朝花夕拾》的介绍
本部分内容学生课前预习完成,课上学生小组交流学习体会
意图:问题导学,引导学生自由发问,因问而学,自学中解问交流中形成共识,确立深层疑问课上集中学习带着问题读课文,避免盲目地读,同时使学生知道问题可以通过读来解决,从而养成读的习惯自主搜集鲁迅相关知识为学习打基础也为进一步理解中心做铺垫依据自己情况分门别类归纳重点读音字形既发挥自主意识,又使学生学会归纳积累确立目标
合作探究
1、对于百草园这一部分你想了解哪些?
2、出示学习目标:
(1)读课文思考围绕百草园写了哪些内容
(2)品读赏析,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方法;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
(3)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3、自主学习
(1)再读课文中描写百草园的部分思考:作者为什么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2)你最喜欢百草园中的哪一部分,站起来把它读一读喜欢它什么?请先圈点批注并有感情的读一读1、为什么叫百草园?有哪些草?
2、作者怎样写百草园?
3、对百草园怀有什么情感?
6、 ……
写了什么?(内容)
怎么写的?(手法)
为什么写?(情感)
1、景物描写(修辞句、听觉、视觉、触觉、味觉等句)
2、光滑、肥胖、等词语
3、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
4、美女蛇(拟声词、神奇色彩等)
5、雪地捕鸟(先抑后扬、动词交代过程)等
语文教学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其意思是,语文这门课,教师对学生的教,就是要把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起来,最后做到不需要教师教,学生能地听、说、读、写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步,没有培养起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绝对不行的因问而学,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想学的问题入手,引出本节学习目标,从而引导学生语文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手法)为什么写?(情感)先自学,为下一步交流体会打下基础
巩固提高:
1、组内交流喜欢的句段,并展示朗读
2、组内集定阅读体会卡,形成简单的图,准备展讲
3、各组分任务负责展讲,一组展讲时,其余组准备互动
1.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的详略是与中心意思紧密相关例如“泥墙根一带”是详写,目的是以“点”映“面”,既然这里都有“无限趣味”,可见百草园里好玩的地方很多,突出“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3. 作者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
作者对百草园作过细致的观察,熟悉并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在描写中又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童年的乐园的热爱之情
4. 这两段文字是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沙沙沙,豁等拟声词的作用
5.(1)看:①色美:“碧绿”耀人眼,“紫红”撩人心②音美:鸣蝉长吟,油蛉低唱,蟋蟀弹琴,齐奏齐鸣③状美:黄蜂肥胖,何首乌与木莲缠络,形状各异④味美:覆盆子酸甜,令人垂涎
(2)听:曲折、惊险、离奇的美女蛇故事,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找:雪后捕鸟,乐在其中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和儿童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
7、 ……
课堂是智慧的交锋与碰撞,在交流、展讲、互动、质疑、追问中达到对写法的深入探讨,形成积累卡,学习写作手法为写作和阅读打下基础
反思升华:
1、文章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把这些词语去掉读一读,跟原文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并试着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2、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70个字,连用9个表达动作的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的表现出来了每句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试写一个游戏,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过100字
1、学生自己完成;
2、学生自己展示
语文中听说读写能力应该共生,本环节就是学有所用的再现,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总结反思自己反思总结本节收获得失
教学反思:
爸爸的花儿落了
教材分析:
《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原题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孩子”。从题目中可以看出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文章随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时而记眼前之事,时而忆从前往事,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文章重点写了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深沉而动人,令读者仿佛能依稀的看到文字的幕帘后面,闪烁着一双盈盈的泪眼,“童稚里充满了哀怨,纯真中蕴含了惆怅”。品味语言,体会父爱,感悟成长,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揣摩理解故事中蕴含的真情是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词语并会用,了解作家作品,理请文章结构,把握行文线索,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把握文章主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理请文章层次,学习插叙手法在文中的运用,通过人物的语言事件,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味作者的思想感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文中深沉而伟大的父爱,还要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艰苦的环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按照读-析-赏-悟的教学模式安排教学内容1. 理解文中父亲对“我”的深情。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建立了人生观、世界观,对人生有了初步的理解,通过联系生活,着重培养其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课文按照其反映的生活内容,对学生的内心有了一定的影响。初一学生具有单纯、活泼的特点,班级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学风,学生间相互讨论,相互合作的互动气氛较浓。初一的学生,一般对小说比较感兴趣,教师如果引导适当,容易激起学生想像思维的火花。所以本文的教学设计多为学生活动,使他们在动脑、动口、动笔的过程中得到能力的培养和美的熏陶。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
教学手段:多媒体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欣赏几张图片(播放《城南旧事》的影片图片(背景音乐是《送别》)。不知是否有同学看过这本书?(学生答,师相机引导)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林海音小说《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爸爸的花儿落了》,在这里作者亲爱的爸爸去世了,她的童年也随之结束了,十三岁的她在经历了许多人生世事后,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自己也长大了。那作者与爸爸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她为什么在爸爸去世之时,体会到自己长大了呢。好,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课文的学习
1.把你认为难懂难写的字词写在黑板上
如:骊歌 肿胀 叮嘱 花圃 窘迫 恐惧
2.用上其中的三个创设一个情景写一段话
3、初读课文,理解标题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带着以下问题去读课文
(1)标题《爸爸的花儿落了》有着怎样的含义?
(2)按照毕业典礼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想想每段讲了什么事?
(3)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是怎样引出的?
(4)从全文看,爸爸是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事可以看出来?
(5)文章表达了爸爸对女儿怎样的感情?
4.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后,相互讨论标题的含义。
师:现在哪位同学可以跟老师分享,你对本篇课文题目的理解呢? 生:分享
师总结:文章题目“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语双关,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同时与题目相应,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又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经不在人间。所以说本文的题目可谓是独具匠心,同学们平时写作文也可以学学这样的拟题技巧。感知课文理请层次感受文章的结构美
二、合作探究
师:现在请同学有感情地再读课文,按照毕业典礼前、毕业典礼时、毕业典礼后给课文分段,同时想想每段有分别讲了什么事。
生读完,相互讨论,回答
师总结
2.探讨文章的结构美。
师:在这一系列的事情中,文章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穿插往事。请同学们找找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是怎样引出的? 生读课文,找答案,分享 师总结(插叙在本文记叙中的运用)
三、巩固提高:
(一)默读课文,揣摩文章的人物美
1.你认为文中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并结合文中具体事情说说你的理由。
2.对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3.你有没有类似“我”赖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爸爸是如何处理的呢?谁来分享一下?
(二)从哪些地方我们可以感受到英子的成长?
2.请你以“英子,你真是好样的”开头,说一句或一段话,表现你对英子的赞美!
(三)、跳读课文,品味文章的情感美
1.《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2.文中表现的情感涉及好几种:父女情、师生情、同学情等,请你根据具体段落,联系自己生活的实际,谈谈你的感受或你对这几种情感的理解。
3.《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的情感真挚、丰富,作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
反思升华:
1.“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你可能也有过这样的感受,试结合自己的体验与同学讨论:“我们”为什么既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
2.我们常说“严师出高徒”“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与文中父亲的教育方法是一致的。对文中父亲“打我”这些从严的教育方法,你是否赞同?说说你的看法。
教学反思:
丑小鸭
安徒生
一、教材分析
《丑小鸭》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丑小鸭自从生
下来就被人看不起,被迫离家出走,经历种种不幸,最后竟意外地发现自己不是丑小鸭,而是一只美丽的白天鹅的故事。故事给人们多方面的启迪:面对不幸的境遇,要有信心;今天的丑小鸭也许就能变成明天的白天鹅。课文共分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丑小鸭”名字的来历。第二段写丑小鸭被嘲笑而离家出走。第三、四自然段写丑小鸭离家后的不幸遭遇。第五、六自然段写丑小鸭终于长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
二、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讪笑”、“嫉妒”等词语的音、形、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安徒生的生平及童话的文体特征,体味童话的艺术魅力。
3、联系自身实际谈体会。
三、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法、讨论点拨法、图片展示法和品评鉴赏法
四、学情分析
童话世界是孩子们最向往的,在这些神奇的世界中,孩子们可以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他们有着自己对故事的理解,有着对真善美的评价标准。本课题以安徒生《丑小鸭》为教学主线,把故事中丑小鸭最终变成白天鹅的内容渗透到教学中,然后再延伸到有关天鹅湖的音乐,让学生了解故事中的美,发现生活中的美,表现身边的美。五、方法指导:《伤仲永》是一篇文言文,学习重点是读读、译译、背背。同学们要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达到背诵;弄懂文中的生难文言词语的含义,能够理解课文大意。学习此文,应关注作者在文章最后一节所发表的议论,谈谈你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想想自己应如何处理天资和后天努力的关系。
六、教学手段:准备好教学需要的多媒体、图画、小黑板和文字资料
七、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1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世界童话大师丹麦作家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等,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他的一篇关于成长的童话《丑小鸭》。(板书课题)
2、 检查预习、扫除障碍
同学们,昨天叫你们预习课文,预习了吗?(学生回答:预习了)那好,你们会读这些加点字词的音吗?(出示小黑板)
啄(zhuó)讪笑(shàn)姊妹(zǐ)
沼泽(zhǎo) 禁不住(jīn)嘎(gā)戛然而止(jiá)
泥泞(nìng) 铰链(jiǎoliàn) 迸出(bèng)
冰雹(báo)嫉妒(jídù)木屐(jī)
听看入境、整体感知
下面请同学们边听故事边看图,并结合预习的理解,探讨思考下面问题:
1、你知道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吗?
明确:以丑小鸭的流浪足迹为线索。
2、请说说丑小鸭在哪些地方生活过?有哪些生活遭遇?他的生活态度(做法)是怎样的?
明确:(同位合作,找关键词句,教师归纳板书)
地点:篱笆墙内→沼泽地→农家小屋→灌木林里→老农家→花园里
↓↓↓ ↓ ↓ ↓
遭遇:被欺侮讪笑 野鸭不喜欢 被鸡猫 遇天鹅 被追打 再遇
被排挤赶走 差点 奚落排挤 几乎冻死 天鹅
↓↓↓↓ ↓ ↓
态度:被迫逃走→行礼准许→ 渴望走→ 兴奋游→ 钻→ 等死
喝水逃命 不骄傲
合作探究
1、 请结合丑小鸭的遭遇和做法,理解丑小鸭形象,用“从这里,我看到了一只__的丑小鸭”说话。
明确:丑小鸭性格特征:虽有自卑,但不自贱;虽屡遭厄运,但仍坚忍不拔;虽身处逆境,却不甘平庸;虽自觉卑微渺小,却从未放弃追求;他生活漂泊无依,理想却始终坚定不移。那就是不懈追求、努力进取、相信自己、渴望理解、崇尚自由、向往美丽,以乐观态度对待艰难困苦。
2、 理解童话中的其他人物形象,说说芸芸众生相,也用“从这里,我看到了__。”的句式说话。
明确:当时以貌取人的荒唐世道,用自己的能力标准来衡量别人的社会歪风和自以为是、粗俗可鄙的世人丑态。(进一步认识丑小鸭的可贵)
3、 丑小鸭为什么能变成白天鹅?在文中找出相应重点语句分析。------谈谈童话的思想意义。 (同位合作,找关键句)
A、 这时他想起了新鲜空气和阳光。
B、“我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去好。”
C、 “我要飞向他们,……在冬天里受苦要好得多!”
D、 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E、 他感到非常难为情。……永远不会骄傲的。
明确: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实际上经过了两个阶段,由被迫流浪到主动追求。在老太婆家,他找到了安身之所,但他并不满足,他要“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要到“新鲜的空气和阳光”中去,这是他追求美好生活的开始。在见到白天鹅后,他“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兴奋”,从此,“再也忘不了”他们,这是他信念的形成期。经受了严冬的煎熬和考验,当他一见到久已渴慕的天鹅,他的信念更加坚定了,“我要飞向他们”,就算“他们会把我弄死,也没有什么关系”,他不顾生死地飞向他们,终于靠自己的不懈追求和努力奋斗实现了理想。
巩固提高:
1.丑小鸭的故事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谈谈形象的现实意义。(分组讨论)
明确:①“金子总是要发光的”,只要拥有理想,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②“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能经受得住生活的重重磨难,才能更快更好地成长。
“丑小鸭”跨越时空,已经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一个文学典故,成为激励身处逆境的人们不断进取、追求美好生活的典型形象。(贝多芬、史铁生、张海迪、海伦·凯勒等)
2.人们都说这篇童话写得美,老师我也这么认为的,请同学们猜猜老师“认为这篇童话美”的心事。
明确:
思想美——哲理深厚、激励世人
美 情节美——曲折有趣、引人深思
形象美——矢志不渝、执着追求
语言美——生动传神、绚丽多彩
反思升华: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丑小鸭”,他们经过自己的拼搏奋斗,最后也成为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请课外阅读文章《命运无轨道》、《一分钟》、《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教师分发资料)
课堂小结
丑小鸭成长、发展、变化的过程,也就是丑小鸭和苦难作斗争,奋斗拼搏,插上理想的翅膀,变成美丽的白天鹅,飞向蔚蓝天空的过程。从这我们可以领悟到深刻的哲理——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其实,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必须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做到丑不厌弃,苦不矢志,美不自满。 (板书绘图)
布置作业
1、本文是作者的自我写照。搜集、整理安徒生的生平、创作资料,看他是怎样在逆境中成才的。
2、搜集材料,掌握童话的文体特征,摘抄关于逆境成才的名言警句。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片段作文“丑小鸭与我”。
教学反思: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目标与要求
1.理解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2.领会普希金诗歌的语言特点。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1、2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譬如托尔斯泰、阳斯妥耶夫斯基、马雅可夫斯基、莱蒙托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
二、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的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魁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煤蝶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控骼有力。”
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是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时正如火如条,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解,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讲读全诗
1.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同学要品味一下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明确:①这是写给邻居小女孩的赠诗,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并没有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和一副教训人的语气,而是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来写,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好像诗人在与你促膝谈心;②诗句清新流畅,感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性。
3.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
六、教学后记:
“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多度、多思、多想象,才能更好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未选择的路
一、目标与要求
1.理解这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2.领会普希金诗歌的语言特点。
3.学会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4.背诵《未选择的路》
教学重点:目标1、2、3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诗句,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富于哲理的名言。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
二、作者简介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堪称美国20世纪90年代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是美国非官方的桂冠诗人,他一生致力于诗歌的创作,主要写作并出版了10部诗集,这一首是其第三部诗集《山的间隔》中的名篇。
弗罗斯特以写抒情短诗著称,它的抒情短诗的质量很高,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劳伦斯指出他的主要艺术成就就在于他能把思想情感和富有象征的意象糅合起来,用抒情诗的形式表达。
弗罗斯特是一个旨在通过自己的诗歌说明某一哲理的诗人,他利用意象或比喻讲述他的心得体会,阐明他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态度,正是由于他重视自己诗歌的思想性,所以他的诗歌不但富有智慧和哲理,而且常读常新——他的诗歌永远是耐人寻味的,使人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三、讲读全诗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3.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惆——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4.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四、品味:
1.诗中第二节,诗人说另外一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为什么又说它“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正因为人迹稀少,才会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但也正因为无人涉足,才给人新鲜感,才有可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美丽。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诱人探索的魅力。
2.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么选择将决定你的一生如何度过。人只能选择一种人生道路,所以要慎重。但也要有魄力,勇于创新和进取。
3.诗人为何把诗题取名为“未选择的路”?
这首诗写人生道路的选择,全诗共有4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由此可见,诗人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这从诗题中也体现了出来,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4.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自主的选择。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
六、板书设计: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们——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七、教学后记
“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多度、多思、多想象,才能更好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教学反思:
《伤仲永》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文两部分,第一部分依次写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作者详写第一个阶段,力陈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然后简略地写后两个阶段,点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致“泯然众人矣”。第二部分是议论,作者借事说理,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应该注意的是,不要曲解作者在本文想强调的“后天受教育重要”的观点,不要把“主观努力”与之混同。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
2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1.采用“读、问、讨、练”的方法学习文言文;
2.注重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对课文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学期,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初步具备了自学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同学们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积极的思维、丰富的活动感知文情、理解文理,从而完成对本课的学习。2、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四、教学准备
五、方法指导:《伤仲永》是一篇文言文,学习重点是读读、译译、背背。同学们要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达到背诵;弄懂文中的生难文言词语的含义,能够理解课文大意。学习此文,应关注作者在文章最后一节所发表的议论,谈谈你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想想自己应如何处理天资和后天努力的关系。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展示台和投影仪等
七、教学过程:
一、一、自主预习
导入新课
1、
a他是历史上唯一不坐轿子不纳妾,死后无任何遗产的宰相;
b他拯救了八百年后饥饿的美国农民
c他被的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d在中国古代史书中,他是一个臭名昭著的政客
2、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的作者,翻阅课本,他是谁?我们今天学习哪一篇课文?三、 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个别朗读、集体朗读
2、读清句子中的停顿——个别朗读,交流
3、参考课下注释,理解故事大意,说说题目“伤仲永”是什么意思
4、本文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如何通过朗读表现出本文的情感?——个别朗读,相互点评,再读
四、 梳理层次,明确主题
1、根据方仲永才能的变化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并找出每一部分的关键句
2、自学课文,完成以下表格
方仲永的年龄 | 方仲永的才能 | 作者获知的途径 | 方仲永变化的原因 |
十二、三 |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闻之也久矣 | 方仲永的父亲 不使学 |
十二、三 | 不能称前时之闻 | 见之 | |
十九、二十 | 泯然众人矣 | 问焉(闻) |
(一)方仲永之“奇”,王安石之“密”
1、朗读课文,说说第一小节是围绕文中哪一个字来表现方仲永的人物的?
奇
2、方仲永的“奇”体现在哪些方面?
从来没见过文具却忽然求之,拿起笔就能写诗歌,诗歌有思想性符合道德要求,指物作诗能够马上完成,文理有过人之处。
3、作者写方仲永家“世隶耕”起到什么作用?行文中是如何紧扣“世隶耕”这一点的?
“未尝识”“忽”“借旁近”“传一乡秀才”
4、王安石行文的严密,处处紧扣“世隶耕”,细节中体现逻辑的严密
(二)方仲永之“伤”,王安石之“疏”
1、作者“伤仲永”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有才华的少年最终不过泯然众人
2、体现出“伤仲永”的主题的句子是哪一句?
泯然众人矣
3、作者详写方仲永的不凡天资,对方仲永的“奇”大加铺陈,写得很具体很严密,对于方仲永“泯然众人”却没有具体展开,只是一笔带过,可以说写得很“疏”,这样处理有怎样的效果?
文章结构上的疏密与作者情感上的疏密相结合,前面对“奇”的表现越密越实,捧得就越高,后面写得越“疏”越”空”,越显出情感的失落,有从高高在上一落九泉之感,到头来一场空。结构上的“疏”契合了心理上“空落落”之感。
三、巩固提高:
复习本文的文言词汇和重要句子翻译
反思升华:
1、王安石究竟“伤”的是什么?真的是“伤”方仲永吗?
2、方仲永的父亲是可恨的人物吗?
3、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补写一段说理,50字左右,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尝试用文言来写
4、对比原文第三段,王安石又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安石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感叹一个天才的陨落,而是希望通过这个故事鞭策警醒更多的普通人
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丹凤九年制学校
钟 方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