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20分)
1、下列词语加点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蜿蜒绵亘( gèn深邃(suì) 苦思冥(míng)想
B、死有余辜(gū)记载(zài杀一儆(jìng)百
C、栩栩(xǔ)如生 爱憎(zèn 妍(yān)媸毕露
D、愚贤不肖(xiào气氛(fèn封妻荫(yīn)子
2、2、下列词语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是
A、学籍 再接再励 揩油 历历在目
B、翰藻 一愁莫展 漫骂 苟且偷安
C、虫豸 腾挪跌荡 破绽 汗牛充栋
D、梦魇 睚眦必报 股肱 摇曳多姿
3、下列词语加点字释义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苟(苟且,只顾眼前)安 解(押送,解送)差
B、鄙(轻视,看不起)薄 黄泥冈(高高的山脊)
C、附(连带上)会 疏密相间(中间)
D、绚(色彩华丽)烂 摇曳(晃)多姿
4、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们之所以 这样一种折中的处理方式,实在也是为了缓解一下双方的矛盾。
②尽管不法商贩巧言善辩,但依然 不了其知假贩假以某取暴利的事实。
③老厂长待人和气,作风 ,工作勤奋,这是事实;但他在观念上有些跟不上形式了。
A、采取 掩饰 正直 、采取 掩饰 正派
C、采纳 掩盖 正派 、采纳 掩饰 正直
5、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没有错误的一句是()
A、一向学习成绩平平的李明,近来一直特别刻苦,进步显著,真叫人不得不另眼相看。
B、在前进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艰难险阻,有志气的青年面对困难,一定回镇静自若,而不会诚惶诚恐。
C、为了逃避机关的打击,这个贩黄窝点曾两次停业,待风声一过,又东山再起。
D、艺术结构不可能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因为它是一种创造,是每一名艺术家必须认真探索的美学问题。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为避免学生不再发生考试作弊现象,近期学校对学生加强了组织纪律教育。
B、如果遇险,它会像一个水泡那样顷刻消散,还是会给人们留下永远的记忆?
C、一些家长期望通过使用补品和保健品来提高和增长孩子的智力,这种想法本身就是子女教育中的一个误区。
D、国内贸易局预测,今年国内彩电市场的销售额将达到3000万台。
7、、下列各句标点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留在我记忆中的只是一点印象,这一条平平常常的路是有来头的,不能等闲视之。
B、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叶中——,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从中一点红的意味。
C、六院前的和红二、三楼之间的那两棵著名的古藤,被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掉。
D、在茫茫投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心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8、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②、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③、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④、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A、反语 反问 设问 对偶 、反语 设问 设问 反复
C、拟人 反问 反问 对偶 、拟人 设问 反问 反复
9、填到空缺处与上下文衔接最好的一项是( )
忽见柳荫中露出一个折带朱栏板桥来,踱过桥去,便见一所清凉瓦舍。贾政道:“此处这一所房子,无味得很。”步入门时,( )。且一树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贾政不禁道:“有趣,只是不大认得。”
A、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 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的房屋悉皆遮住。
B、忽插天的大玲珑山石迎面突出来,各式石块四面群绕,竟把里面所有的房屋悉皆遮住。
C、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里面所有的房屋悉皆被遮住。
D、忽插天的大玲珑山石迎面突出来,各式石块四面群绕,里面所有的房屋悉皆被其遮住。
10、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是记载春秋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
B、“不违农时,谷不可貹食也。细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貹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时排比句。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中的“衣”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D、“寡人”时君王的自称。
二、填空(六选五,10分)
1、彤管有炜, 。(《静女》)
2、 ,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
3、惟草木之零落兮, 。
4、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5、吾妻之美我者, ;客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6、夫如是,故远认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 。(《季氏将伐颛臾》)
三、文言文阅读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蓄,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解释加点的字。
树 蓄 谨 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申之以孝悌之义
译文
⑵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
3、概括这一段的段意。
答:
四、现代文阅读
柠檬酸除污染
美国能源部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利用柠檬酸清除土壤和垃圾中污染物的新方法,它能够清除土壤和垃圾中几乎所有的普通有毒金属镉、铅、锌、铜以及放射性物质,比如铀、钍、铂、钴、铯和锶。用这种方法处理后的土壤有害物质大大减少,并被转变成有用物质。此技术已申请专利。
使用这种方法处理废物时首先用柠檬酸溶液“清洗”受到污染的土壤。这种酸能够附着到普通金属和放射性物质上形成化合物。使用柠檬酸的好处是它对土壤的破坏性很小,而且不会长久地停留在土壤里。土壤被“洗”过后就基本接近正常水平。然后土壤里生存的天然细菌再被加进“洗”过土壤的柠檬酸溶液里。
土壤细菌能够降解几种柠檬酸金属化合物,使这些金属从溶液中分离出来以达到回收利用的目的。这些土壤细菌不能降解柠檬酸与放射性物质形成的化合物,因此人们将溶液过滤后就能把普通金属与放射性物质分离。
对于溶液中的柠檬酸与放射性物质的化合物,科学家则采取了另外一个步骤,即用阳光照射,比如溶液中的柠檬酸双氧铀经阳光照射后就会分解,使铀以一种浓缩的方式被分离出来。这种方法使用过的柠檬酸还能再次利用。利用这种方法能够清除受污染土壤里99%的铀、95%的铅和其他有毒金属。
1、对柠檬酸能够清除污染土壤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用柠檬酸溶液“清洗”受污染土壤,能把土壤中普通有毒金属以及放射性物质——清洗出来。
B、用柠檬酸溶液“清洗”受污染土壤,能使普通有毒金属以及放射性物质与柠檬酸组成化合物,从而从土壤中分离出来。
C、用柠檬酸溶液“清洗”受污染土壤,是因为柠檬酸对土壤的破坏性很小。
D、用柠檬酸溶液“清洗”受污染土壤,是因为柠檬酸与普通有毒金属以及放射性物质组成的化合物非常易于分解。
2、结合全文,对文中划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土壤里生存的天然细菌不能把放射性物质从土壤中分离出来。
B、经过土壤里生存的天然细菌作用后,人们就能取得土壤中各种普通有毒金属和放射性物质。
C、对柠檬酸与放射性物质形成的化合物,土壤里生存的天然细菌不能与之发生反应。
D、经土壤细菌作用和人们过滤,实现了普通有毒金属的回收,而柠檬酸与放射性物质的化合物继续存在。
3、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使用柠檬酸清除受污染土壤,普通有毒金属与放射性物质同时与土壤分离,再分别处理而转变成有用物质。
B、清除受污染土壤所用的土壤里生存的天然细菌来自于被“清洗”的受污染的土壤。
C、阳光能够分解柠檬酸附着在放射性物质上而形成的化合物,直接从土壤中除去相应的放射性物质。
D、只有柠檬酸才能够附着到土壤中普通有毒金属和放射性物质上形成化合物。
4、对本文提供的信息,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用柠檬酸清除受污染土壤,即使土壤基本接近正常水平,又获得了某些金属和放射性物质。
B、用柠檬酸清除受污染土壤,未发现多大的负面作用。
C、用柠檬酸清除受污染的技术已在广泛使用中收到最大效果。
D、柠檬酸在清除土壤后应及时回收,以便今后使用。
(二)
不久以前,一位来中国观光旅游的美国老太太,用那根曾经指点过世界许多名胜古迹的手指,在一群中国孩子中指点了三下,于是三个孩子:一个十岁的女孩,一个七岁的男孩和一个大约有五岁的女孩,站到了这位美国老太太的面前。
美国老太太拿出一只玻璃瓶子。瓶肚很大,瓶口很小。三只刚能单独通过瓶口的小球正躺在瓶底。小球上系一根丝绳,像青藤一样从瓶口爬出来,攥在这个美国老太太的手里。美国老太太狡黠而自负地笑了一下,对着旁边的中国主人说,都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现在我要试一试。
三个中国孩子露出紧张惶恐的神色。
她宣布游戏规则:这三个小球分别代表你们三人。这个瓶子代表一口干井。你们正在井里玩。突然干井里冒出水来,水涨得很快,你们必须赶快逃命。记住,我数七下,也就是只有七秒钟,如果你们谁还没有逃出来,谁就淹死在井里了。
她把三根丝绳递给了三个中国孩子。
空气骤然凝滞了,好像死神正在四周徘徊。
美国老太太做出一个表示开始的手势。只见那大约五岁的女孩很快从瓶里拉出了自己的球;下来是那个七岁的男孩,他先是看了一眼比自己大的女孩,接着迅速地将自己的球拉出瓶口;最后是那个十岁的女孩,从容又轻捷,全部时间不到五秒。
美国老太太惊呆了。一场本来惊心动魄的游戏,竟这么平淡而乏味地结束了。
她先是问那个小男孩,你为什么不争先逃命?小男孩摆出一副很勇敢的劲头,手指着那个最小的女孩,“她最小,我应该让她呀!”她又问那个十岁的女孩,“三个人里我最大,我是姐姐,我应该最后离开。”女孩说。美国老太太又问,那你就不怕自己被淹死?女孩答道:“淹死我,也不能淹死弟弟妹妹。”
泪水刷地一下从美国老太太的眼里涌了出来。她说她在许多国家试过这种游戏,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孩子能够这样完成它,他们争先恐后,互不相让。。。
聪明究竟是什么?
1、(1)从全文看,与处划线句子相照应的文句是什么?
答:
(2)文中处划线句子在情节结构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
2、文中处老太太“自负”的原因是?(不超过22个字)
答:
3、结合本文概括文章主旨(30字以内)
答:
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情节叙述中,既有神态描写又有心里刻画。
B、中国孩子的回答不仅使美国老太太惊讶,同时也使我们懂得了“聪明”的真正含义。
C、美国老太太“惊呆了”是因为中国孩子的成功,既出乎她的意料,也使她疑惑不解。
D、美国老太太带有一种对中国人的偏见,她不相信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在事实面前,她不得不承认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