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浅析积极心理学及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08:29:22
文档

浅析积极心理学及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心理学及其在大学生幸福感教育中的应用摘要: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把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从而帮助人们最大程度地获得幸福。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来完善中国大学生的幸福感教育,培养学生进取向上的态度、体验幸福的能力、快乐豁达的情绪等积极心理,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而且有利于其健康成长。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幸福感教育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20世纪末西
推荐度:
导读心理学及其在大学生幸福感教育中的应用摘要: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把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从而帮助人们最大程度地获得幸福。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来完善中国大学生的幸福感教育,培养学生进取向上的态度、体验幸福的能力、快乐豁达的情绪等积极心理,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而且有利于其健康成长。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幸福感教育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20世纪末西
      心理学及其在大学生幸福感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把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从而帮助人们最大程度地获得幸福。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来完善中国大学生的幸福感教育,培养学生进取向上的态度、体验幸福的能力、快乐豁达的情绪等积极心理,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而且有利于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幸福感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这股思潮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谢尔顿(Seligman Sheldon)和劳拉·金(Lawra King),他们定义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 [1]。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积极心理学的最大追求是使一切生命过得更有意义。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和一般人相比,那些具有积极观念的人具有更良好的生活道德和更佳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能更轻松地面对压力、逆境和损失,即使面临最不利的社会环境,他们也能应付自如。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在主观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主观幸福感和满足、希望和乐观主义、快乐和充盈,重点是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以及充满希望并乐观地面对未来;二是在个人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洞察力、才能与智慧等;三是在群体层面上,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研究安定的社会、关系良好的社区、健康的家庭、有效的学校以及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从而使公民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2]。

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它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挖掘人的潜力与创造力,激发人的活力,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坚定生活信念,帮助人们寻求和掌握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方法和途径。

二、积极心理学对幸福的诠释

理解并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和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在这里,幸福和幸福感既包括积极的情绪,也包括积极的状态。作为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如何理解并解释幸福和主观幸福感。作为一种临床上的尝试,积极心理学更为关注的是如何增进主观幸福感,而不是矫治心理缺陷。因此,与以往心理学重点研究心理疾病不同,其研究对象是普通人的心理活动,针对大部分人的心理状况来指导人们如何追求幸福生活的科学。积极心理学认为,幸福感才是人生至高的目标,声望和金钱都只是实现幸福的手段而非目的,幸福的定义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幸福是可以通过练习获取的。

三、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有积极心向才会有更多的幸福感

个人的幸福感的获得不可能离开社会条件,物质生活的基本满足是主观幸福感产生的物质前提。物质生活条件的缺失,不会有人的生活,更不会有人的幸福生活。此外,身体健康,家庭和睦,事业的成功都是获得幸福感的不可缺少的载体。但是,环境永远具有相对意义,无法确定多少财富才能让人幸福,谁都无法回避家庭矛盾和事业的挫折。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的是人们面对大体相似的环境,但主观感受却大不相同。心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今天,心理学家们提出,追求幸福重在发展心智。

人人都向往和追求幸福,但并非人人都能获得幸福。幸福感的获得以人的认知能力为基础。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对生活的认识及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体验,也就是一个对生存环境的认知,是个体在现实活动中运用智慧的过程。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不缺少产生幸福的条件,而是缺少体验幸福的能力,获取幸福应重在心智的发展。人的认知模式是一个积极的、动态的过程,幸福者与不幸者在如何运用信息以及对信息的反应方式是不同的。

幸福是相对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外学者在幸福感的研究中,已经注意到了个人的认知结构决定生活事件如何被感知,从而影响幸福体验。心理学家们指出:“人不是被动地体验事件和环境,相反,所有的生活事件都是‘认知过程’,是个体的分析和建构,预期与回忆,评价与解释过程,多样化的认知操作与动机过程对人的心理具有重要的影响。”[3]为了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在认知结构中,必须确定两种信念:1.清醒地认识认知是情绪产生的基础,认知倾向决定着情绪的性质;2.在认识生活情境时必须有获取幸福的心向。就是主体积极地把外部的信息与追求幸福的信念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当人们具有主动地寻求幸福的心向时,常常会赋予普通的或消极的生活事件以积极的意义,以提高幸福感水平。正是这种心向决定着人们幸福体验的个性差异,有积极心向的人,对环境的评价倾向于正向偏移,即在环境发生积极变化时,他们会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感。环境发生消极变化时,会更快地消除不幸感。当环境没有变化时,他们能体验到更多的愉快情感。

一个心智发达的人面对客观情境,更多地看到其积极的一面,对于种种不可抗拒的事件,主动地寻求自身的解脱,这是一种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智慧。真正幸福的人是个智者,有积极心向的人才会感受到更多的幸福

四、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生幸福感教育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幸福感教育就是让人们以积极的心态去认识自我、认知社会,在不断地摸索和探寻中取得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平衡。其从人的本性出发、重视人的个性发挥的理念与中国大力提倡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非常切合;与看似相对立的大学生艰苦奋斗教育也不矛盾,它是让同学们去积极地奋斗,而把艰苦的过程转化为幸福的感受。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对人生发展方向、对社会实践认知的启蒙期,此时可塑性极强,如果从现在开始就对他们进行幸福感教育,可使得大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幸福的获取以及看问题的视角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种积极的、科学的、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将影响他们的一生。当然,幸福感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靠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1.开展感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幸福观。感动是人之善心的一种体验,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大学生并不是不幸福,他们不缺乏感受幸福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而是缺乏感受幸福的能力。就是因为周围的幸福唾手可得,所以很多大学生不懂得感受和珍惜。这就需要在高校中运用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同学们具备感受真善美的能力。把培养学生的幸福观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做到以人为本,把幸福观教育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

2.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信仰,确定明确的生活目标。大学生的主要生活是学习,只有充分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并把自己的命运与之联系起来,才能获得有意义的生活。事实上,缺乏幸福感的大学生主要是缺乏理想和信仰。大学生在经历高考后,就失去了目标,理想的缺失,就失去了幸福感。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仰,让学生体会人生目标和理想在实现过程中的积极感受,这也是幸福感实现的基本主体条件。

3.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从关注社会与自然发展的高度去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以实现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与自然的发展。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追求崇高而完善的人格,培养当代青年正确的幸福观,在生活中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人文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影响了人的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人们对幸福的真实把握。所以,在高校德育过程中应避免说教的单一方式,在德育过程中溶入历史、哲学、美学等各个学科。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教育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为人文教育的实施提供优良的环境。

4.普及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认知水平和情感控制能力的提高获得幸福的感受。一方面,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优点与不足,对自己的学业成绩、成长进步、友谊与爱情等方面确定合理的期望值,做到既不盲目自负,又不无所作为,自暴自弃。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心理技能,使大学生通过自我调适、自我排解,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这都是提高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说[J].心理学探新,2003,(3):6—10

[2]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版2003,(2):82

[3]高兆明.幸福论[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

文档

浅析积极心理学及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心理学及其在大学生幸福感教育中的应用摘要: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把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从而帮助人们最大程度地获得幸福。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来完善中国大学生的幸福感教育,培养学生进取向上的态度、体验幸福的能力、快乐豁达的情绪等积极心理,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而且有利于其健康成长。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幸福感教育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20世纪末西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