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宋元明清出版事业简表(05年所作)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08:28:11
文档

宋元明清出版事业简表(05年所作)

宋元明清出版事业简表朝代背景刻书系统数量与内容刻书地区刻本特点刻印技术装帧形式图书流通管制著名出版物影響官刻私刻坊刻宋(960—1279)汉族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多元并存,经济繁荣,科技发达。实行重文轻武的文化。统治者重视出版事业并严格管制。出版事业在这一时期进入了空前发达的时代以国子监和地方公使库刻书最多。还有德寿殿、崇文院、秘书监太史局、刑部、大理寺、进奏院、尚书度支部、编敕所等。地方转运司、漕司、常平司、茶盐司、安抚使司等机构也有刻书活动。赵、韩、陈、岳、廖、余、汪
推荐度:
导读宋元明清出版事业简表朝代背景刻书系统数量与内容刻书地区刻本特点刻印技术装帧形式图书流通管制著名出版物影響官刻私刻坊刻宋(960—1279)汉族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多元并存,经济繁荣,科技发达。实行重文轻武的文化。统治者重视出版事业并严格管制。出版事业在这一时期进入了空前发达的时代以国子监和地方公使库刻书最多。还有德寿殿、崇文院、秘书监太史局、刑部、大理寺、进奏院、尚书度支部、编敕所等。地方转运司、漕司、常平司、茶盐司、安抚使司等机构也有刻书活动。赵、韩、陈、岳、廖、余、汪
宋元明清出版事业简表

朝代背景刻书系统数量与内容

刻书地区刻本特点

刻印技术装帧形式图书流通管制著名出版物影響
官刻私刻坊刻
宋 (960—1279)

汉族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多元并存,经济繁荣,科技发达。实行重文轻武的文化。统治者重视出版事业并严格管制。出版事业在这一时期进入了空前发达的时代

以国子监和地方公使库刻书最多。

还有德寿殿、崇文院、秘书监太史局、刑部、大理寺、进奏院、尚书度支部、编敕所等。

地方转运司、漕司、常平司、茶盐司、安抚使司等机构也有刻书活动。

赵、韩、陈、岳、廖、余、汪七家最盛。

朱熹、陆游、周必大等著名学者都曾参与刻书活动

以建安余氏和临安陈氏最为著名。

建安有麻沙、书坊二镇,世代刻书,号为“图书之府”。

临安陈氏以陈起父子最为有名。与江湖诗人过往甚密。

据《宋史·艺文志》、《宋史艺文志补》、《丛书大辞典》等著录,宋代著作数量有11519部,124919卷。

刻书内容四部皆备。数以千卷计的类书及佛、道藏也多次刊印。

形成蜀、浙、闽三大刻书中心。蜀刻最早,杭州最精,福建最多。

京城汴梁刻书也非常兴盛。

南宋时刻书地区遍布全国。

辽代的刻书业也非常发达,其刻书中心在今天的北京。

宋版书多善本。

字体多仿欧、柳、颜三家,尤以颜体最为时尚。

用墨精良,色浓如漆,刀法细致。

用纸,以麻纸居多。

早期版式多四周单栏,后演变为左右双栏,上下单栏。多刻牌记和书耳。

避讳严格。

雕版印刷术广泛应用。

北宋布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南宋周必大用胶泥铜板活字印刷术刻印《玉堂杂记》。

册页制度。蝴蝶装最为通行。南宋后期出现包背装。

机构、官办学校都从事印售书籍的活动,民间书坊更为活跃,图书流通的商品经济色彩更为浓厚起来,出现了图书广告和注重版权保护等新的现象。三令五申禁止擅镌

与时政相关如:边机文字、刑统律说、敕文、会要、实录、奏议策论、天文图谶、兵谋攻术、非入佛道藏的宗教书;元祐党人文集甚至禁印诸子百家和詩集,然效果不大。

宋初四部大書:太平衘覽冊府元龜文苑英華、太平廣記

開寶藏等六部大藏

眉山七史 

紙幣交子、會子

宋版書宋體字影響至今 

開寶藏流傳到契丹、西夏、及越南高麗

元(1206—1368)

背景

统治者后采取尊经崇儒、兴学立教、科贡并举、举贤招隐、保护工匠等一系列文治措施。在客观上为出版事业的发展提供条件。紧承两宋辽金余绪,比前代略有倒退。

官刻

有秘书监的兴文署,艺文监的广成局,太史院的印历局及太医院的广惠局 或医学提举司。

其中以兴文署最为著名。

地方刻书中以书院刻书最有影响。

私刻

仅据《书林清话》所记,私刻有40余家。

燕山竇氏活濟堂的醫書、岳氏荆谿堂所刻《春秋经传集解》、东平丁思敬刻《元丰类稿》,是至今仍存的著名元代私刻本。

坊刻

福建建阳县仍是书坊聚居之地,刻书最多。其中建安崇化坊余氏勤有堂、麻沙镇刘氏南涧书堂、刘锦文日新堂、叶日增和叶景逵的广勤堂、郑天泽宗文堂、余平斋务本堂等,历史都很悠久。

数量与内容

据清代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统计,经部804种,史部477种,子部763种,集部1098种,凡3142种。

范围广泛,正经、正史学、子书、字书、韵书、类书、医书,以及科考的参考书、模范文章选集、元人诗文集和戏曲小说均有刊刻。

刻书地区

以福建建阳和山西平水最盛。

江西庐陵、浙江婺州、大都(北京) 的刻书业也较发达。

刻本特点刻书字体多用赵体。用字无讳。多简字和俗字。

纸张多用福建造纸,质地较为粗燥,有的呈黑褐色。

版式初期接近宋版,字大行疏,疏朗醒目,且多白口。中期以后发生变化:行格渐密,字体变长。版心多作黑口,

多有牌记。

刻印技术雕版印刷为主。

套版印刷术发明并应用。

除泥活字外,又出现木活字、铜活字和锡活字。

装帧形式册页制度。盛行包背装。

图书流通

图书流通較为广泛。

建陽、平水書坊林立 

管制刻书由国家的政务中枢中书省直接管理。私人书稿的刊刻要根据情况由不同机关分别审批。

要送呈上级批准后才能印行

元代有令。

對五公符、推背图等天文图书、左道乱正之术禁断拘收

著名出版物文獻通攷

九路十七史 

多種文本大藏經 

王禎《造活字印書法》

無聞和尚《金剛經注 》

虞氏刻平話五种

四美圖

紙幣

至元通行寶鈔

影響印刷術傳到西域及西亞

明(1368—14)

经济繁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开始兴起,扩大了对图书的需求。戏曲、小说市民文学和工艺美术作品大量产生。统治者为了加强集权制,重视文化教育和图书出版事业,取消书籍税。并组织编撰了多部鸿篇巨制。,

刻书机构有司礼监经厂,南北国子监,各行政部门也刊刻与本部门业务有关的书籍。

地方官刻多为地方志和“书帕本”。

地方藩府刻書质量最好。

私刻技术最高,质量最好,贡献突出。

主要分布在江、浙两省。吴勉学、陈仁锡、胡文焕、无锡华氏、安氏,吴兴闵氏、凌氏,南京的胡正言等,都是一时代表。

明代私刻以常熟毛晋汲古阁刻书最著名。

特点鲜明:①历史悠久。建阳、南京、苏州等地老字号刻坊长期延续。②分布广,刻书数量大。建阳、南北兩京、苏杭兩州都是书坊集中地。③刻书内容丰富,面向民间,以供应大众日常所需为主。④旨在谋利,坊刻质量最差。⑤编、刻、售合一,发展较快。

据《明史·艺文志》、《丛书大辞典》著录,明代著作凡14024部,218029卷。

繆詠和統計明代出版物共3萬種

刻书内容异常广泛。四部图书、科技图书、戏曲小说、八股选集、生活用书、佛道藏、地方志、医书,等等,均曾版刻。

刻书中心集中到江苏、浙江、福建三地。

刻书重镇有苏州、常熟、南京、杭州、湖州、吴兴、新安、建阳等地。

北京仍是北方刻书的重地。

前期袭元;中期复宋白口盛行。字体转向用欧、颜体。晚期出現横轻直重的“宋字”。插图本增加。初期多黄纸,嘉靖时多用白纸,其靖后又用黄纸。

明版书缺点较多:①校勘不精,脱误甚多。②妄改书名,随意删节内容。③伪撰古人评注。④无用序跋多,连篇累牍。

雕版、活字、套版印刷均得到发展。工艺日趋成熟, 

弘治嘉靖年间,无锡华氏、安氏的铜活字。万历后期吴兴凌氏、闵氏套版印刷。天启、崇祯年间,饾版拱化技術成一時之盛。 

影宋刻本风行一时。

册页制。

早期多包背装、中後期线装。

图书发行体系日臻完善。

图书贸易中心与出版中心已逐渐分离。

私人出版商蜂起中土,书坊林立,出版业被注入更为浓烈的商品经济意识,书籍贸易在更大范围空前活跃。

虽有活动,總體对图书出版流通的管制比较宽松。

免征书籍税,人们可以自由著述出版。在书籍校刻质量和流通价格上,起着一定的监督职能。

出版环境勝過前後兩朝

明初多刻制書,

中期多刻詩文集,出現文學名著《水滸傳》《西遊記》等。

科技書《天工開武》《農政全書》《本草綱目》胡正言《十竹斋笺谱》。

刻書數量大,質量不齊。

為后朝考據學校勘學辨偽學發展留下大量實例 

清前期(1616—1840)

盛极而衰进一步加强集权和君主。大力提倡程朱理学,大兴,进行长期的活动。盛行考据学。康乾兩朝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编修各种大书。但賈慶后一代不如一代,辉煌与衰朽并存,集大成与僵滞共生。

以内府刻书为主,武英殿設立专门的刻书机构,统称“殿本”。殿本还设有“分号”——扬州诗局。

殿本可谓集我国古代手工业印刷术之大成。

清代地方官刻主要刻印地方志和翻印殿本书籍,不占重要地位。

可分两类:①著名文人刻诗文,大都手写上版,用纸选墨考究,世称“精刻本”。②考据学兴起后,学者辑刻的丛书、逸书,或影摹校勘的旧版书。最负盛名者为顾千里。著名丛书有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黄丕烈的《士礼居丛书》、毕沅的《经训堂丛书》等。

坊刻更为兴盛。

席氏扫葉山房最为著名。

北京琉璃廠书坊林立,有老二酉堂、宝文堂等老店。

坊刻书多为私塾用书、日用图书和戏曲小说。

清代共编辑出版图书1269部,170余万卷。(含1840—1911年)

,内容涉及各个方面,较之前代更为广泛。

初期刻书以苏州、杭州、南京、扬州最多。清代中后期,全国的刻书中心当属苏、杭二州和南京、北京。

清初沿明,康熙以后,盛行两种字体:①软体字,亦称写体。②硬体字,也叫仿宋体。道光以后,字体变得呆板,世称匠体。

版式一般为左右双栏,也有四周双栏和单栏的。大部分为白口,也有少数黑口。

印书最好的是开化纸,其次有榜纸、棉纸、连史纸、竹连纸

雕版、活字和套印並行。

用木活字印《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用铜活字排印《古今图书集成》。

翟金生烧制泥活字,排印图书。

册页制。

基本上用线装。还创造出一种“毛装”。

图书贸易在地域上较以往更为广泛,逐渐形成发行网,深入到大小城镇甚至乡村。

最发达的图书贸易中心有北京、江宁(今南京)、杭州及苏州,以北京琉璃厂最为著名。 

清代大兴,历顺、康、雍、乾四朝。

活动愈演愈烈。乾隆借编《四库全书》为名,毁书3000多种,10万部左右,数十万册。

内府編印的大類書;《古今图书集成》《佩文韻府》。

總集《全唐詩》

私刻有《  漁陽精華錄》

黃批顧校之書 

1840年以后,随着西学东渐的展开,中国的出版事业开始进入变革时期。

文档

宋元明清出版事业简表(05年所作)

宋元明清出版事业简表朝代背景刻书系统数量与内容刻书地区刻本特点刻印技术装帧形式图书流通管制著名出版物影響官刻私刻坊刻宋(960—1279)汉族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多元并存,经济繁荣,科技发达。实行重文轻武的文化。统治者重视出版事业并严格管制。出版事业在这一时期进入了空前发达的时代以国子监和地方公使库刻书最多。还有德寿殿、崇文院、秘书监太史局、刑部、大理寺、进奏院、尚书度支部、编敕所等。地方转运司、漕司、常平司、茶盐司、安抚使司等机构也有刻书活动。赵、韩、陈、岳、廖、余、汪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