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奴隶的母亲
柔石
她的丈夫是一个皮贩,就是收集乡间各猎户的兽皮和牛皮,贩到大埠上出卖的人。然而境况是不佳,债是年年积起来了。他大约就因为境况的不佳,烟也吸了,酒也喝了,钱也赌起来了。这样,竟使他变做一个非常凶狠而暴躁的男子,但也就更贫穷下去。在穷的结果得病以后,全身便变成枯黄色,连眼白也黄了。
有一天,他向他的妻说:“再也没有办法了。我想,还是从你的身上设法罢。你跟着我挨饿,有什么办法呢?”
“我的身上?……”
他的妻自坐在灶后,怀里抱着刚满五岁的小男孩——她讷讷地低声问。
“你,是呀,”她的丈夫病后无力的声音,“我已经将你出典了……”
“什么呀?”他的妻子几乎昏去似的。
屋内稍稍静寂了一息。他气喘着说:“有一个秀才,没有儿子,年纪已五十岁了,想买一个妾;又因他的大妻不允许,只准他典一个,典三年或五年,肯出八十元或一百元的身价。”
说到这里,他垂下头,声音很低弱。他的妻简直痴似的,话一句没有。又静寂了一息,他继续说:“本月十八,五天后。”
这时,他的妻简直连腑脏都搏抖,吞吐着问:
“你也想到过春宝吗?没有娘,他怎么好呢?”
“我领他便了,本来是断了奶的孩子。”
他似乎渐渐发怒走出门外去。她呜呜咽咽地哭起来。
这一天,春雨滴滴渐渐地落着。妇人一夜不曾睡。她先将春宝的几件破衣服都修补好,连孩子冬天用的破烂棉袄都拿出来,移交给他的父亲——他已经在床上睡去了。以后,她坐在他的旁边,想对他说几句话,可是一句也没有。
两村相隔有三十里路,轿夫第二次将轿子放下肩,就到了。一个两眼很有心计的约摸五十来岁的老妇人来迎她,她想这是大娘了。接着长长瘦瘦的秀才从房里走出来……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春宝的哭声有时在她的耳朵边响,梦中,她也几次遇到过他。可是梦一个比一个缥缈,眼前的事务一天比一天繁多。她知道这个老妇人是猜忌多心的,外表虽则对她还算大方,可是她的嫉妒的心是和侦探一样,监视着秀才对她的一举一动。
次年秋的这一天,全家人都到了希望的最高潮,屋里的空气完全地骚动起来。这样的情形一直继续到黄昏,婴儿落地了,是一个男的。秀才坐在屋角,几乎快乐到流出泪来。
关于孩子的名字,秀才煞费苦心地想着,但总想不出一个相当的字来。婴儿的母亲呆地坐在房内的一边,忽然开口说:“叫他‘秋宝’罢。”屋内人们的几对眼睛都转向她,注意地静听着:“他不是生在秋天吗?秋天的宝贝。”
秀才立刻接着说道:“是呀。我年过半百,实在到了人生的秋期;孩子也正养在秋天。秋宝,实在是很好的名字呀!”接着又称赞了一通婴儿的母亲,说得这妇人连坐着都觉着局促不安,垂下头,苦笑又含泪地想:“我不过因春宝想到罢了。”
秋宝是天天成长地离不开他的母亲了。可是他执住他的母亲愈紧,他母亲离开这家的日子也愈近了。
而妇人的心却正矛盾着这两种冲突:一边,她的脑里老是有“三年”这两个字,三年是容易过去的,而且想象中的春宝,也同眼前的秋宝一样活泼可爱,她既不舍秋宝,怎么就能舍得掉春宝呢?可是另一边,她实在愿意永远在这新家里住下去。有时,她倦坐在房外的沿廊下,初夏的阳光,异常地能令人昏朦地幻想,觉得仿佛春宝同时也站在她的旁边,她伸出手去也想将春宝抱进来,她还要对他们兄弟两人说几句话,可是身边是空空的。
妇人一天天地黄瘦了。没有精采的光芒在她的眼睛里起来,而讥笑与冷骂的声音又充塞在她的耳内了。“她哪里愿意在这里呢?她是极想早些飞回去的。”
冬末了,催离别的小鸟,已经到她的窗前不住地叫了。先是孩子断了奶,又叫道士们来给孩子度了一个关,于是孩子和他亲生的母亲的别离——永远的别离的运命就被决定了。
这天早晨当她给秋宝穿衣服的时候,她的泪如溪水地流下,孩子向她叫:“婶婶,婶婶”——因为老妇人要他叫自己是“妈妈”,只准叫她是“婶婶”——她向他咽咽地答应。她很想对他说几句话,可是她无论怎样也说不出。她也知道一岁半的孩子是不会了解的。
她离开大门时,听见秋宝的哭声;远远地走了三里路,还听见秋宝的哭声……
妇人回来了,在灰暗的屋内坐了许久许久,她和她的丈夫都没有一句话。
她唤着“春宝”去抚摸他的时候,他躲闪开了。男子加上说:
“会生疏得那么快,一顿打呢!”
她眼睁睁地睡在一张龌龊的狭板床上;春宝陌生似的睡在她的身边。在她的已经麻木的脑内,仿佛秋宝肥白可爱地在她身边挣动着,她伸出两手想去抱,可是身边是春宝。寂静而寒冷的死一般的长夜,似无限地拖延着,拖延着……
1930年1月20日
(有删节)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时间为序,展现了妇人悲苦的命运,题目“奴隶”一词寄寓着作者对妇人的同情。
B. 小说中多次出现“静寂”“话一句没有”等词句,为人物的命运涂抹上阴冷压抑的色彩。
C. 小说语言耐人咀嚼,画线句既写出了夜的漫长,也表现出人物苟延残喘的悲苦生命状态。
D. 小说运用全知视角讲述旧中国农村典妻的故事,皮贩、老妇人的自私是妇人悲剧的根源。
8. 小说中的妇人与《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有相似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鲁迅曾评价柔石的作品“用了巧妙的技术写成”,“周遭的人物也都生动”,本篇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人物生存的悲惨境况,请结合妇人的矛盾处境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7. D 8. ①都只是“奴隶”和“工具”而没有人身权利:妇人被丈夫典当给秀才,祥林嫂被婆家卖进深山。②都是深爱孩子的母亲:妇人惦记孩子,朝思暮想;祥林嫂想念儿子,不断诉说阿毛出事的情形。③都无力挣脱悲苦的命运:妇人最终回到原来的环境中并陷入内心的煎熬,祥林嫂希望改变自己命运却陷入更深的悲剧。
9. ①临走时,修补孩子衣服、一夜无语等细节,刻画出妇人不舍离开春宝又不得不离开的痛苦;②秀才家,倦坐时的幻想、没有精采的光芒等细节刻画出希望孩子都在身边、留在秀才家却又无法改变命运的痛苦;③再回家,春宝的躲闪、睡在龌龊的狭板床上想秋宝等细节突出了环境的差异、思念对象的错位,有强烈母爱的妇人的苦痛与煎熬更加深刻。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皮贩、老妇人的自私是妇人悲剧的根源”错误,妇人的悲剧虽然与皮贩、老妇人的自私有关,但归根结底是腐朽的社会制度。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能力。
本文中,丈夫面对“大约就因为境况的不佳,烟也吸了,酒也喝了,钱也赌起来了……但也就更贫穷下去”这一境况,不反思自己如何改善,而只是利用妻子生育的性别特点当作工具,挣得八十元或一百元。《祝福》中,祥林嫂自己本意守节,婆婆却为了给小叔子挣结婚钱,未经她同意就将她卖进了深山。所以她们都只是“奴隶”和“工具”而没有人身权利。
本文中,妇人在秀才家时“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春宝的哭声有时在她的耳朵边响,梦中,她也几次遇到过他”,回到自己家时“在她的已经麻木的脑内,仿佛秋宝肥白可爱地在她身边挣动着,她伸出两手想去抱,可是身边是春宝”,她惦记孩子,朝思暮想。《祝福》中祥林嫂不断说起“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满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她想念儿子,不断诉说阿毛出事的情形。由此可见她们都是深爱孩子的母亲。
本文中,妇人在秀才家时永远只能自己一个人默默地想念春宝,回家时也只能自己一个人默默地想念秋宝。而两个孩子永远也不可能团圆,最终妇人最终回到原来的环境中,永远也不可能摆脱内心的煎熬。《祝福》中,祥林嫂身为妻子,本该从一而终,但恰恰男人死去,在道德上成为了一个永远的未亡人;作文媳妇本该尽孝婆婆,却恰恰被婆婆绑架卖掉。最终夫权与族权的矛盾的荒谬(夫权要求守节,族权却可以将之卖出,卖出就不能守节),使得她在柳妈和鲁镇人的心中受尽冷眼,最终她希望改变自己命运却陷入更深的悲剧。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细节描写的能力。
原文中,“妇人一夜不曾睡。她先将春宝的几件破衣服都修补好,连孩子冬天用的破烂棉袄都拿出来,移交给他的父亲——他已经在床上睡去了”这些修补孩子衣服、一夜无语等细节,展现了她不舍得儿子春宝,却又不得不离开,于是只能尽量为儿子安排好的矛盾痛苦心理。
在秀才家时,作者通过“有时,她倦坐在房外的沿廊下,初夏的阳光,异常地能令人昏朦地幻想,觉得仿佛春宝同时也站在她的旁边,她伸出手去也想将春宝抱进来,她还要对他们兄弟两人说几句话,可是身边是空空的”这一静坐细节,以及对“妇人一天天地黄瘦了。没有精采的光芒在她的眼睛里起来,而讥笑与冷骂的声音又充塞在她的耳内了”的人物描写细节,都刻画出她希望孩子都在身边、留在秀才家却又无法改变命运的痛苦。
再次回到自己家时,原文通过“她唤着‘春宝’去抚摸他的时候,他躲闪开了”的行动描写细节,“她眼睁睁地睡在一张龌龊的狭板床上;春宝陌生似的睡在她的身边。在她的已经麻木的脑内,仿佛秋宝肥白可爱地在她身边挣动着,她伸出两手想去抱,可是身边是春宝”的心理描写细节,真实突出了环境的差异、思念对象的错位,也表现了有强烈母爱的妇人的苦痛与煎熬更加深刻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