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
姓名 | 黄通余 | 学段学科 | 小学体育 | ||||||||||||||
区县 | 温州市 | 学校名称 | 洞头区东屏小学 | ||||||||||||||
教学题目 | 蹲踞式跳远 | ||||||||||||||||
所选教材 | 浙江教育出版社小学体育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跳 跃第1课时 | ||||||||||||||||
一、学习内容分析 | |||||||||||||||||
1.学习目标描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知道起跳后向前上方跃起、两腿屈膝上提对提高跳远远度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分组进行单足交换向前练习。 2教师讲解示范助跑几步、一脚起跳、摆动腿踏上跳箱盖的动…… 3让学生模仿练习经上动作。 4起跳后摆动腿迅速向前、向上摆起的动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 |||||||||||||||||
2. 学习内容与重难点分析 | |||||||||||||||||
(学习内容概述、知识点的划分) 蹲踞式跳远的完整技术由助跑、起跳、腾空和落 地四个部分组成。快速助跑、准确起跳腾空后,上体保持正直,摆动腿的大腿继向前上方摆动,两臂快速向痢上方摆起,起跳 腿开始屈膝前摆,向摆动腿靠拢,随摆动腿上前举,在空中成蹲踞式,落地进,两臂向后摆动,同时前伸小缓冲落。 重点:起跳后迅速向前上方跃起、两腿屈膝上提。 难点:助跑、有力踏跳、起跳后摆动腿迅速向前上方摆动 | |||||||||||||||||
项目 | 内容 | 应对措施 | |||||||||||||||
教学重点 | 起跳后迅速向前上方跃起、两腿屈膝上提。 | 练习跳20-40CM高的橡皮筋 | |||||||||||||||
教学难点 | 助跑、有力踏跳、起跳后摆动腿迅速向前上方摆动 | 让学生起跳后向上摸高球 | |||||||||||||||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学习习惯等信息) | |||||||||||||||||
五级各班体育教育过程作一个学情研究,为以后教学中提高更好教学质量,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课堂教学,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我在上课中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获得体育与健康智识和技能专业课程计划的改革和贯彻,即学生的体育基础薄弱,对教学中如何加强教学指导和教学方法指导作了阐述,旨在期盼能在有限的课时里,发挥最大的教学功效,同时体现贯彻素质教育的新思路。 教法以学法为依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对于教师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十分重要。《体育保健学》是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本人在教学中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兴趣,促进学习正迁移试运用心理学理论进行教学,目的在探索出提高本课程教学效果、适应教学改革需要的路子。为了使学校体育能适应“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系统工程;为了将学生被动学习与模仿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的自觉、积极、主动的探索性、创造性学习;为了帮助学生与终身体育、全民健身计划顺利接轨,我们根据当代职高体育教学的目标、任务和特点,准备活动是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正确地认识准备活动的作用,有效地选择准备活动的内容与组织形式,合理地安排好准备活动的时间、负荷以及与正式练习之间的间隔,是体育教师都应重视的问题。发挥学校体育优势,挖掘潜力,增强活力,自我创收,自我发展,补充体育经费的不足。 适应社会,抓住机遇,深化学校体育改革。走学校体育内涵发展的道路,努力提高办学效率;逐渐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在体育统计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考能力,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潜在力,而且能使教与学有机地结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是搞好体育教学的关键,也是上好体育课的基础。 要使每个同学在课堂上最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才能和创造性、主动性,使他们都保持高昂的情绪和强大的向心力去实现教师规定的学习任务和目标,教师就应经常采用多种方法手段去激励他们的积极性,因为积极性是发挥潜能的原动力。 | |||||||||||||||||
三、学习环境选择 | |||||||||||||||||
1.学习环境选择( D ) A.简易多媒体教室 B.交互式电子白板 C.网络教室 D.移动学习环境 | |||||||||||||||||
四、流程规划与活动设计(描述整体教学环节规划,按顺序说明每一环节中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等) | |||||||||||||||||
教学环节 | 知识点与教学内容 | 呈现方式(如图片/视频等)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与效果 | ||||||||||||
助跑与起跳的学习 | 助跑与起跳的学习 | 出示挂图,使学生了解蹲踞式跳远的动作方法:助跑、起跳、腾空、落地。 | 教师介绍配本课要学的内容: | 1.两人一组,听同伴击掌做原地跑练习,最后两下节奏加快。 2.两人一组,跳起用头顶同伴手中竹竿上的气球 1.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及与教师共同探讨。
2.认真听讲,明确本课学习内容。 | 要求:认真练习 及时轮换 节奏变化明显 顶头提肩合理 | ||||||||||||
上一步起跳练习 | 上一步起跳练习 | .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观看示范结合挂图进行思考。 | 起跳:起跳脚踏上起跳标志后,蹬伸用力起跳快,摆臂摆腿配合快。 1.教师示范上一步起跳练习。 2组织学生练习。 3关注学生练习,及时评价。 | 2. 1认真观看挂图,及时与身边的伙伴交流。 2认真观看教师示范及积极参与游戏。 3.在教师启发下,各组成员开动脑筋,攻方探讨快速通过的方法;守方探讨怎样才能有效阻击。 4.游戏时,做到只投击对方的下肢,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自主创新 注意安全 | 要求: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问题,参与问题的探讨。
| ||||||||||||
五、评价方案设计 | |||||||||||||||||
1.评价形式与工具( A E)可多选 A.课堂提问 B.书面练习 C.制作作品 D.测验 E.其他 | |||||||||||||||||
2.评价量表内容(测试题、作业描述等) | |||||||||||||||||
_评价内容 | 评价指标 | 优 | 良 | 中 | 差 | ||||||||||||
学 习 过 程 | 1.学习目标: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及学生实际,可操作性强,预设与效果一致。 2.学习内容:利于目标的达成、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学生健康的形成,重、难点突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身心规律。 3.学习方法:方式多样,学生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课中有赛,符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 4.组织形式:练习队形有效,队伍调动合理,赛事组织简单、高效,各教学环节之间衔接流畅。 | 18-20 | 16-17 | 12-15 | 6-11 | ||||||||||||
简评 | |||||||||||||||||
| |||||||||||||||||
学 生 活 动 | 1.运动参与的表现:学习热情高、参与面广、由浅入深感受学习内容。 2.掌握运动技术的程度:运动知识、技术的掌握符合目标要求。 3.课堂竞赛:遵守比赛规则、有积极主动的合作、竞争意识。 4.运动负荷:适宜的运动量和练习密度。 5.情感体验:良好的心理感受、兴致盎然的情感体验。 6.学习能力: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和能力在课堂中的体现。 7.运用 | 27-30 | 24-26 | 18-23 | 9-17 | ||||||||||||
简评 | |||||||||||||||||
教 师 活 动 | 1.指导能力:示范准确、讲解清晰、纠错及时到位、评价恰如其分,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 2. 组织能力:课堂秩序井然,能保证学生有充分的练习时间。 3. 创新教学的能力:适时合理安排适合于学生水平的赛事,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4.课程资源的开发:因地制宜开发适合于学生学 习需求的课程。 5.课堂竞赛项目的开发和实施:根据课程开发课堂竞赛项目并能在课堂中有效实施。 6.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外体育锻炼。 7.基本素养:衣着得体、语言生动、准确,教态亲切有感染力,技能突出。 | 36-40 | 32-35 | 24-31 | 12-23 | ||||||||||||
简评 | |||||||||||||||||
学 习 环 境 | 1.人文环境:师生、生生关系融洽,有民主、和谐、互动、开放的学习氛围,课堂气氛的活跃。 2.自然环境:场地、器材布置合理、安全措施的落实有效。 | 9-10 | 8 | 6-7 | 3-5 | ||||||||||||
简评 | |||||||||||||||||
综合 评价 | 合计 | ||||||||||||||||
等级 | |||||||||||||||||
注:累计得分90分以上为优,—80为良,79—70为中,69分以下为差 | ||||||||
六、备注 | ||||||||
(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管理思路、可能存在的教学意外及应急预案等。如同时设计有板书,在下框中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