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带图片武夷山史迹 1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08:31:41
文档

带图片武夷山史迹 1

武夷山史迹武夷山史迹之旅,是以武夷山民主23年“红旗不倒”的光辉历史为主线而形成的一条富有特色的史迹游览线路,可供中外游人在忘情饱览武夷山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之时,还能身临领略大时期、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战争时期等各个历史时期,红旗飘扬于武夷山大地的光辉诗篇的场景。这里曾是闽浙赣边区的中心,方志敏两次率红十军入间涂战的主战场,粟裕将军率挺进师与闽北红军会师的地方,震惊中外的赤石发生地,秦基伟将军1949年5月9日率大军攻克崇安县,为福建第一城。在火
推荐度:
导读武夷山史迹武夷山史迹之旅,是以武夷山民主23年“红旗不倒”的光辉历史为主线而形成的一条富有特色的史迹游览线路,可供中外游人在忘情饱览武夷山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之时,还能身临领略大时期、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战争时期等各个历史时期,红旗飘扬于武夷山大地的光辉诗篇的场景。这里曾是闽浙赣边区的中心,方志敏两次率红十军入间涂战的主战场,粟裕将军率挺进师与闽北红军会师的地方,震惊中外的赤石发生地,秦基伟将军1949年5月9日率大军攻克崇安县,为福建第一城。在火
武夷山史迹 

    武夷山史迹之旅,是以武夷山民主23年“红旗不倒”的光辉历史为主线而形成的一条富有特色的史迹游览线路,可供中外游人在忘情饱览武夷山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之时,还能身临领略大时期、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战争时期等各个历史时期,红旗飘扬于武夷山大地的光辉诗篇的场景。这里曾是闽浙赣边区的中心,方志敏两次率红十军入间涂战的主战场,粟裕将军率挺进师与闽北红军会师的地方,震惊中外的赤石发生地,秦基伟将军1949年5月9日率大军攻克崇安县,为福建第一城。在火红的苏维埃时期,这里是赞扬的一块有影响的根据地。

    于1930年1月挥毫著的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这首词生动地绘出了武夷山下波浪壮阔风云宏伟画匠。

              列宁公园

    列宁公园位于市区中心,是个具有光荣传统的名园。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方志敏两次入闽扩展闽北苏区,走苏维埃运动道路,仿效苏区做法,于1932年在城区原城隍庙旧址开辟公园,占地50亩,取名“列宁公园”。它是闽北分区和崇安县苏维埃重视苏区军民文化建设的历史光辉业绩,至今仍是苏维埃先进文化的象征,既反映了闽北火红的历史,又记录了闽北的光荣传统。1998年,武夷山市对公园进行扩建,改封闭式为开放式,面积扩大为80亩。公园里面布满古樟、松柏、花木、草地。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公里里的白炽灯、草坪灯,如星星、似月华闪烁放射,把公园装扮得华丽、温馨而宁静。

            闽北烈士纪念碑

    位于公园东部,矗立在古樟、苍松翠柏之中。这座1958年建立的纪念碑,碑身高20米,碑座宽25.6米,碑座底石40多平方米,呈四方形围栏,四面设置4个台阶的通道,用花岗岩石砌成。

    纪念碑正面刻着朱红色“闽北烈士纪念碑”9个大字,背面刻“烈士永垂不朽”8个大字,为无产阶段家朱德亲笔题词。

    纪念碑座正面的黑色大理石上,记述着闽北人民在中国党领导下,坚持23年“红旗不倒”的辉煌历史。纪念碑座的围屏刻着有陈毅、邓子恢、张鼎丞、叶飞等老一辈无产阶段家的亲笔题词。1993年3月,经福建省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粟裕大将骨灰安放处

    位于纪念碑西侧。1935年2月,根据指示组建的红军挺进师挺进浙江,创建新的根据地,粟裕任挺进师师长,刘英任政委。这年3月,粟裕师长等率领的挺进师进入武夷山坑口的车盆坑,与闽北红军会师。崇安中心县委曾昭铭也到车盆坑会见粟裕师长,双方商议了坚持游击战争和彼此配合等问题,同意将抗晶先遣队留在闽北的五团二营编入挺进师将该师长马长炎等率领的一个分队30多人留在武夷山,编入闽北师第四团。曾在红武夷留下足迹的粟裕大将,临终时念念不忘转战过的武夷山。1984年5月,他的夫人楚青带领一家三代人把粟裕同志的部分骨灰撒入纪念碑西侧梅花形的花坛中,并亲手栽焉株长青纪念树。1990年,武夷山市在粟裕大将骨灰安放处立碑,以志永久性纪念。

             闽北历史纪念馆

    位于公园北侧,是一座壮观典雅,颇具民族风格的地级馆,门前有一株186年的古樟,占地3000平方米。这是园内最宏伟的建筑,也是南平唯一一座全面展示闽 北光荣历史的展馆,是福建省有影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在纪念馆门横梁上县挂着方毅书写的“闽北历史纪念馆”巨匾。整个展馆分大厅、展厅、书法厅三个部分。展厅是该馆的主体,在144米展线上,按闽北大、 土地战争、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战争、闽北英烈,以及党和国家  领导人的关怀等7个部分,布置260多个版面,展现闽北胜迹大观。展橱里珍藏200余件历史文献、文物。

   书法厅陈列几十幅珍贵的墨宝,其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杨尚昆、彭真、彭冲、谷牧、钱伟长、雷洁琼、姬鹏飞、陈慕华、刘复之、司马义·艾买提等的题词。彭冲题词是“最生动的传统教材”10个大字,全面生动地概括了闽北历史纪念馆教育基地的社会功能。这 个馆于1988年7月正式展出,共接待参观团体2600多个,16万人次。该馆已列入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传统教育基地”。

            闽北烈士纪念亭

    又称“六烈士纪念亭”,位于纪念馆大门西侧,占地约100平方米,是一座具有传统民族风格的亭阁。亭内正中竖立一块碑身高2.2米、宽1.2米的石碑。碑的正面刻有闽北早期献身的徐履峻、陈耿、徐福元、汪林兴、黄立贵、王助6位著名烈士的英名,碑背面刻着他们的简介。亭内半圆形墓穴,直径2.5米,高1.5米,安放着烈士的忠骨。这6位烈士当时分别为县、团级以上的领导。徐履峻、陈耿烈士还分别是崇安县委第一任、第二任和第一次、第二次上梅的主要领导人。徐福元烈士也担任过崇县委,后担任过崇安赤卫军军长、闽北苏维埃财政部和闽北银行行长等职。汪林兴烈士任闽浙赣特委组织、福建常委、。黄立贵烈士任闽北红军师师长。王助烈士任常委、宣传。他们的英雄事迹镌刻于碑,令人永远怀念。

       

             赤石烈士陵园

    由市区乘车南行7公里的即达赤石。赤石村坐落在崇溪河畔。河对岸原是丘陵土地,现为烈士陵园;村后是一片千亩水田,现为武夷山机场跑道。村庄街道中心点有百年古渡口,当年震惊中外的赤石就发生在这里。

1942年5月间,第三战区决定上饶集中营随司令部向间滋转移。转移的前夜,第六中队秘密支部决定在行军途中抓住宿营、越山、渡河的时候择机,地点预定在崇安境内。因为这里是老区,有地下组织、群众基础好,有人接应。领导核心由陈念棣、阮世炯、赵天野、王东平4人组成。确定的方式一是夺,二是不夺,视情况选择一种。的讯号分准备、发起、撤销三种:准备讯号是《义勇军进行曲》前奏曲;发起讯号是“同志们冲呀!”撤销讯号是“烽火连天,血腥遍野,中华民族遭到空前的浩劫”这几句歌词。

    1942年6月5日,上饶集中营撤离上饶,6日到达铅山县石塘休整。16日抵达崇安的大安宿营。17日中午,在崇安县城吃过午饭,下午2时左右到达赤石,等待过渡。第六中队秘密党支部选定了这个有利的时机和地理条件,决定过河后就举行。

    黄昏时刻,按当天行军顺序,第三分队先渡河,尔后是一分队和二分队。每个分队各乘二张竹筏,一条渡船。当二分队的同志上了岸,敌宪兵队还在河,第六中队军事指挥立即发出的准备讯号,政治指挥陈念棣、军事指挥王东平交换暗号后,庄严地发出:“同志们冲呀!”的讯号。刹时间,80多位同志如出笼的猛虎,疾速冲上丘陵山顶密林深处。赤石成功后,经福建接应,在武夷山战斗数月,重返江南抗日前线。

    赤石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一部分,是“皖南事变”和上饶集中营半争的继续。赤石的胜利,在政治上为我党的政治工作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战歌。在军事上,为我党领导下的监狱斗争,创造了一次成功的范例。

    建国扣,党和在赤石发生地建立“赤石烈士陵园”。20世纪80年代初,陵园进行扩建,占地约8000平方米。陵园整个工程分石阶、屏风、石廊、广场、陵墓5个部分,显得庄严、壮观、威武,给人以特殊的感受、特殊的教育、特殊的陶冶。

    陵园位于赤石渡口的公路旁,陵园石阶底横在路边,多层的石阶像一座观礼台,将赤石渡口收入眼底。石阶的两侧为梯田式花圃,四季有花,庄严大方。石阶的顶端立一座高2米,长6米的石屏风正面是大红色的“赤石烈士陵园”8个大字。屏风背面铭刻着1942年6月15日至23日,在赤石、虎山庙大,以及在大安、兴田途中惨遭顽固派杀害的新四军干部和爱国志士,共计73位烈士。这73位烈士,平均年龄24.6岁,年龄最小19岁,最大40岁,党员56位,女烈士8位。其中有姐弟一双,夫妻一对。还有籍同胞、华侨青年。

步入陵园顶端,是烈士安息的墓地,呈凸圆形状,墓穴正面的大理石上,刻着赤石的简介。墓地正面1000多平方米水泥广场,可容纳上千人瞻仰和凭吊。墓地四周广植常青的杉树、柏树陪伴烈士。

    在赤石渡口立有福建省1961年公布的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碑,保护碑与赤石烈士陵园隔河相望,倒映在崇溪水面。

               虎山庙大旧址

    坐落在与赤石村相连的角亭村公路旁边,距市场区8公里。1942年6月17日,上饶集中营第六中队在赤石渡口成功。反动派于18日强行将集中营人员从下梅宿营地全部撤回到赤石关押。6月19日,对中落入魔掌的5位同志,以及敌特从各中队点出的一批所谓“危险分子”和“顽固分子”,共计59位,押解到虎山庙囚禁,分三批集中杀在该庙东侧的茶树林。其中一位叫秦峰,被宪兵的机扫射负伤后,即倒入人堆里,半夜他疼痛醒来,从坑里爬出逃走,后找到了队伍。这次虎山庙,除秦峰一人幸存外,58位在抗日战场上建过奇功的优秀儿女全部遇害。年仅27岁的新四军二支队三团团部官王之燕在就义前朗诵了“浩气永长存,丹心照万古。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的壮丽诗句,代表了这58位烈士对党对事业的赤胆忠心。1992年6月,武夷山市在虎山庙大遗址重建纪念碑,永久纪念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

                    上梅纪念亭

    建于1992年5月,坐落在后坜村头的百年古樟中间。纪念亭建筑为仿古亭阁,亭内央的石碑正面刻着大红色的“上梅纪念碑”7个大字,背面刻有上梅的简介。上梅于1928年9月28日在崇安县委徐履峻指挥下,打响了土地战争时期闽北武装反抗反动武装的第一,为福建省著名五大农民之一。在北就中国博物馆展厅“全国各地农民示意图”上,上梅被列在示意图内,并插一面红旗,这在全国2000多个县份中属少数。它体现了武夷山老区,在中国武装斗争史上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上梅大会会址

    设在上梅的“鸣山寺”,坐落在该村老街道的山边。1928年9月28日爆发上梅。30日,全县各乡民众代表4000余人在此寺集结召开大会,徐履峻在会上宣传纲领,宣布成立“崇安县民众局”。几天后,又在这里召开减租大会,到会3000人,当场通过减租二成,有效地推动了闽赣边农动蓬勃发展。

             上梅斗争历史陈列室

    在上梅村委会三楼,分前言、第一次和第二次上梅三个部分,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真实记述1928年9月和1929年1月,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在福建指导下,由崇安县委徐履峻和陈耿两任县委亲自指挥、发动的前后两次上梅,以及由此引发的铅山“东坑”和建松政“路下桥”,建立以崇安为中心的闽北根据地,在闽赣边开辟大片武装割据的光荣历史。

           闽北苏区首府大安

     大安位于闽赣边界分水关下,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距离市区27公里,福分公路由此穿街而过,交通十分方便。

闽北苏维埃时期的大安,四周有45个自然村,方圆156.478平方公里,闽北分区党政军和群团机关设在大安主街,闽北分区的党校、军校、学校、医院、工厂等分布在大安附近的村庄,这里以闽北苏区首府名闻闽浙赣边区。现有许多供游人瞻仰、参观的史迹,大多汇集在大安街的公路旁,形成一座令人敬仰的历史名村。

    在大安街路的两旁有“闽北分区委”,“闽北军分区司令部”,“闽北分区裁判部”,“闽北分区银行”,“闽北分区分区国民经济部”,“间北分区共青团”,“闽北分区妇女联合会”机关遗(旧)址等红色见证。大安街周围村庄分布着制造和生产农具、硝盐、被服以及印刷、制革等工厂旧(遗)址,体现遍地开花的苏区工业;苏区的公营商业、合作社商业和私营商业,经营茶、木、竹、菇、笋、纸以及生产和生活必需品等,体现繁荣的苏区商业;闽北兵工厂,设立修械、子弹、炮弹、翻砂、新造5个科,担负闽北1个师,4个团,6个游击大队,1个赤卫军1万多人武装集团的军工生产。生产高峰期,每月可制造各种支1000余支,制作、地雷1万多个,生产手榴弹二、三千枚,子弹15万多发,这在闽浙赣和苏区军工生产史上都有重要地位。闽北铸币厂,承担印刷纸币和铸造银元任务。当年闽北铸币厂生产的银元铸有列宁头像、大人头、龙番等品种,每天造100多块银元,最高月产4000多块,体现苏区稳定的金融货币。闽北苏区还设有对外贸易机构,说明30年代闽北就实行对外贸易,展示了领导者的胆略和开放意识。闽北苏区是同志赞扬的苏区之一。

    一代历史名将方志敏等率领红十军第二次入闽作战时,曾水分关进入大安街与闽北红军会师;班师回赣东北,也曾在大安逗留休整。坚忍不拔的家黄道,1931年7月到闽北担任分区委,后任闽赣。他在闽北7年,创造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一段斗争历史。

    1934年10月,主力红军长征后,调集10万重兵,从四面八方围攻大安闽北苏区首府。1935年1月25日,闽北分区党政军机关及所属单位,分三批撤出红色首府大安,间北进入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自此大安四周的分水关、黄岗册和七星山的高山密林,成为闽北红军游击队隐蔽和活动的地方。

         大安斗争历史陈列室

    设在闽北苏维埃旧址内,坐落大安街的公路边,是一栋清末民初的民居,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陈列室分前言、展室、书法室三个部分,记述着1928至1935年大安人民在中国党领导下的群起闹,建立党组织,成立苏维埃的火红历史;展示了1931年9月至1935年1月,大安作为闽北苏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的辉煌历史业绩和众鑫历史文献。

                             

                        陈昭礼烈士殉难处

     在七马槽(俗称“吴公岭”)的土堡上,位于通往大安的公路旁,距市场3公里。陈昭礼于1925年加入中国党。

    1927年1月任福州。同年5月,他参加党的“五大”后留在党机关任秘书工作。7月,受党派遣到武夷山和闽北建党。8月,成立闽北临委,任。之后,陈昭礼先后任福建常委、宣传部主任代理。1929年7月,调广西任秘书长,参加领导百色,任红七军政治部主任。1940年8月,他以全国战地委员会委员身份到第三战区视察工作,从武夷山乘车去上饶途中,在车上被特务杀害于吴公岭,时年33岁。

             红色都城坑口

    坑口地处闽赣边境要塞,离市区32公里,北山寮竹关与江西上饶县交界,西北过温岭关与江西铅山县毗邻,四周高山重叠,峰峦起伏,境内仅有一条小道,是近代史上农民举旗聚义、揭竿闹的重要场地。现已开辟公路,交通较方便。

    在土地战争、抗日战争和战争时期,闽北分区委、主志敏领导的红十军、福建、新四军三支队崇安留守处、武夷干校等在坑口留下许多丰富的史迹,可供游人瞻仰参观的史迹景点,主要集中在坑口的村头村。

福建纪念亭

    在村头村百年古樟树旁,占地50平方米,为仿古式阁亭。亭的石碑刻着“福建机关旧址”10个大字,碑背刻有概略介绍坑口作为福建省府,在些领导全省基本地区的抗日救亡、开展反顽斗争的辉煌业绩。

         新四军第三支队崇安留守处旧址

    坐落在陈列馆右侧村头的村庄内,为一栋老式民房,约300平方米。1938年2月,闽北红军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五团北上抗日后,为领导闽北地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为保持与新四军军部的联系,以及处理新四军后方人员和家属的善后工作,2月20日,新四军叶挺军长发布命令,在坑口的村头村成立新四军第三支队崇安留守处,为省一级机关机构,主任曾镜冰,副主任汪林兴。留守处的工作人员,大多为闽赣、福建和闽北特委主要领导的夫人。方志敏夫人缪敏、黄道夫人陈清风等曾在留守处工作过。1941年2月,福建机关转移到江西上饶的金竹排村隐蔽,留守处机构停止活动。

         闽北分区委机关遗址

    在村头村的绿村洋山上,距村头村5公里,山上是一片原始毛竹林,方圆几十里,绿村洋为一块占50多亩地的盆地。1938年6月,福建机关在此地搭盖10座毛竹房,供机关办公和住宿,还有一座能容纳几十人的竹房,取名“列宁室”,是开会的场所。当年,福建下达闽北、闽东两个特委和福州、厦门、莆田、泉州、建松政等中心县委的信函均从这里发出,的重要会议也在这里召开。

    1939年7月,福建省首届党代会在此召开,产生新一届班子,选举出席党的“七大”代表。福建省代表团由范式人、程序、聂显书、毛彪、方言、徐莲娇等6位同志组成,范式人为代表团团长。同年11月,福建代表团从坑口起程,步行北上,渡长江,过中原,上太行山,抵达延安时,已是1940年12月,历时1年零1个月,足见“七大”代表一路之艰辛。

                      黄道烈士纪念亭

    在距村头村1.5公里的长涧源村的后山上,亭内有黄道烈士墓。1939年5月,黄道在江西铅山县河口被特务毒害后,经福建、东南局和新四军同意,坑口人民怀着对黄道的崇敬之情,组织人员肩抬,把黄道遗体从河口运到长涧源,并以民间最隆重的仪式安葬。1941年3月,顽固派调集重兵围攻坑口时,将黄道的遗体掘出土,进行鞭尸割首。当晚,坑口人民冒着生命危险,重新安葬黄道,保留和维护了黄道忠骸的完整,表达了坑口人民与黄道烈士心连心的情谊。这个村,于1935年2月和1938年2月,曾是闽北重建师,闽北红军集结赴石塘参加整编新四军的地点。

                       

              方志敏题词旧址

    坐落在坑品街头的一座祠堂。1931年4月,方志敏等率领红十军第一次入闽作战,在闽北取得“十一战”战战皆胜的重大战绩。凯旋赣东北前,在坑口休整时,方志敏在此土墙,挥笔写下“中国红军万岁”6个大字,现仍保留。

崇安是闽北根据地的中心。    在这里,爆发过闻名全省的闽北第一次农民──以上梅为中心的崇安、浦城农民;在这里,成立了闽北第一支工农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十五团;在这里高高飘扬着闽北第一县级苏维埃政权的旗帜;在这里,举行过震惊中外的赤石。长期以来,崇安曾经是闽北苏区首府和闽赣及福建的所在地。崇安人民有着光荣的毛纺。早在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崇安人民就在党领导下开展活动,进行英勇的斗争,一直战斗到全国,赢得了“红旗不倒”的声誉。    无数先烈用鲜血写成的这部斗争史,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缅怀先烈,继承光荣传统,对全县人民进行精神文明教育,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振兴崇安的斗志,为开拓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在县委的直接领导和关怀下,本书收集了当年在崇安和闽北战斗的十位英烈的传略。

武夷山不仅碧水丹山,具有双世遗的殊荣,而且拥有历史的辉煌,在这块洒满烈士鲜血的红土地上,曾发生了令人荡气回肠的重大历史事件,有的波澜壮阔,有的惊心动魄,有的甚至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而载入中国史册。——一九二七年党派陈昭礼指导成立崇安特别支部,这是福建省最早的党支部之一;——闽北分区委、闽北分区苏维埃、福建、闽浙赣先后在红色首府大安、红色都城坑口诞生,直接隶属管辖;——闽北根据地是当时全国七个主要根据地之一,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重要始发地;闽浙赣苏维埃、红十军团司令员、政委方志敏;闽浙赣、新四军创始人之一黄道;闽赣曾镜冰;红军挺进师长粟裕将军;新四军四师师长兼政委彭雪枫;后任海军司令的肖劲光、苏振华;闽北师长黄立贵先后在这块红土地上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四渡桥阻击战,是第五次反围剿的重要战役之一,红军战士坚守阵地七天七夜,歼敌二千多人,死守苏区的南大门,正是这生死攸关的七天七夜,为闽北机关的撤退,为主力红军长征赢得了时间;——苏区主力红军长征后,赣南闽北临危受命,粟裕大将率领挺进师,在闽浙赣边界的武夷山大安、赤石一带,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独撑江南半壁;——皖南事变被俘将士在武夷山举行震惊中外的赤石。胜利的新四军战士,冲破囚笼,奔向抗日前线。——1949年5月9日秦基伟将军率部了武夷山,成为福建省第一个的城市。在漫长的岁月中,成千上万的志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据统计,苏区全盛时期全县共有人口144000,到前夕仅剩69000人,其中被杀害的达34697人。全县被毁灭的村庄549个,民房84372间,使11820户人家成为绝户。全县有名可查的烈士就有2838人。因此,武夷山被誉为“红旗永远不倒”的地方。

文档

带图片武夷山史迹 1

武夷山史迹武夷山史迹之旅,是以武夷山民主23年“红旗不倒”的光辉历史为主线而形成的一条富有特色的史迹游览线路,可供中外游人在忘情饱览武夷山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之时,还能身临领略大时期、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战争时期等各个历史时期,红旗飘扬于武夷山大地的光辉诗篇的场景。这里曾是闽浙赣边区的中心,方志敏两次率红十军入间涂战的主战场,粟裕将军率挺进师与闽北红军会师的地方,震惊中外的赤石发生地,秦基伟将军1949年5月9日率大军攻克崇安县,为福建第一城。在火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