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开埠后,积极吸纳西方文化。1553—1557年间,葡人入居澳门,此后400年,它成为外国人居留和对外开放的贸易特区。作为一个国际贸易港口,中外商品的中转站,完全的外向型商品经济,其文化也具有浓郁的商品性,十分注重现实利益,讲求市场效应。当时先后有欧、亚、非、美等洲大约10-20多个古代国家的商人到过澳门。其中有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荷兰、、丹麦、意大利等国;美洲的美国;非洲东部的索马里;以及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印尼群岛、马来半岛、中印半岛、菲律宾群岛和日本群岛的古代国家。于是澳门成为古代罕见的多元文化中心。中西文化得以在此长期共存、和平相处,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充分显示了澳门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
当时往来澳门港口贸易的虽然有20多个国家,遍布世界四大洲。但是澳门主体文化不过分为两种: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二是以葡萄牙人为代表的西方教文化。因为葡萄牙人是澳门的长期居留者,而其他欧洲、美洲、东亚、东南亚、西亚和非洲国家人数极其有限。
中西文化在澳门相互包容这一点,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宗教信仰方面。澳门天主教堂众多,信徒数以万计,声势浩大;而以妈祖信仰为中心的神仙崇拜也势力强大,有庙宇20多座,遍布澳门各个角落。神仙信仰允许崇拜多神,而天主教则只允许信奉上帝,反对崇拜其他任何偶像,甚至反对其信徒祭祀祖先。因此这两种宗教文化本质上是相互对立的。但他们却能够在澳门和平相处,长期共存。
到了19世纪中叶,当葡人掌握澳门统治权后,在宗教上也同样采取了宽容,没有独专天主教,对妈祖崇拜和多神信仰也没有压制和排挤。
于是澳门无论在中国管治时期,还是在葡萄牙人殖民统治时期,都是一个充分体现了中外宗教文化共存与交融的地方,这里各种旧教与新教的教堂同各种神仙庙宇杂处于岛上,教堂与庙宇互为邻居。例如,在著名的圣保禄教堂废墟——大三巴牌坊的旁边,便有一座由华人建造的哪吒庙。而路环圣方济各教堂的圣母与圣子图,竟然披上了中式的衣裙,成为一个气度雍容华贵的古代中国女性;新口岸边迄立的观音塑像,也被葡人注入了西洋风格,成为一座洋观音。近年还有葡人在妈祖文化村中捐钱刻石留名的现象,说明妈祖信仰也得到了西方人的认同。澳门的宗教节日众多,一会儿是的盛典,一会儿又是神仙的诞辰;这一边神庙香火兴旺,那一边教堂音乐悠扬。遇到重大庆典时,中外各种神教与圣教的信徒们各自进行宗教活动,互相争妍斗艳,各显神通。
开放的澳门成为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的孔道。葡萄牙人开始向东方扩张的时候,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已经广泛开展,资本主义正在勃兴。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建立澳门教区,欧洲传教士以利玛窦为代表,打着学术传教的旗号在澳门和内地活动,使西方文化如泉水般通过澳门涌入国内,直接推动了第一次中西文化交流的高潮。这期间,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经由澳门传入的先进科学技术,受到中国重视的首推天文学、地理学和西洋大炮。关于天文学,利玛窦曾指导徐光启、李之藻学习西洋历法。1629年,徐、李二人奉命主持西局,编修历法。他们吸收耶稣会士参加西局编书,于1634年完成《崇祯历书》136卷,亦称《新法历书》。此后清朝又于15年修成《时宪历》。 这些历书吸收了西方历学的科学计算方法,有解、术、图、考、表、论等,比较准确。从此,中国基本上推行西洋历法。在编修新历法过程中,一批论述西洋天文数学和测量仪器的著作也陆续介绍到中国来,其中有:《几何原本》、《测量异同》、《勾股义》、《测量法义》、《乾坤体义》、《圜容较义》、《恽盖通宪图说》、《同文算指》、《简平仪说》、《表度说》、《天问略》等。
威力巨大的西洋大炮,即佛郎机铳,也曾得到了中国的采纳和推广使用。西洋火炮、长铳、短铳,最先由葡萄牙人在16世纪初传入中国,当时称葡萄牙为佛郎机,故又称佛郎机炮,分别由顾应祥、汪鋐等人引进。明朝决定在南京设工场,铸造佛郎机炮,配备于西北边关重镇,御虏守城。西洋火炮的威力,在它传入之初便受到人们的赞叹。1565年考察澳门的叶权说:“余亲见佛郎机人投一小瓶海中,波涛跳跃间击之,无不应手而碎。持此为长技,故诸番惟佛郎机敢桀骜”。葡人入居澳门以后,设火药局于嘉思兰炮台左侧,铸造炮,部署在城楼上,以强化澳门的防务,继续在中国推广使用西洋火炮。明清交替之际,国内争夺政权的各种政治力量,都曾使用过这些新型武器。
第二,当时传入澳门的还有西方许多最新的工业产品,有玻璃与玻璃制品,如玻璃屏风、玻璃杯、壶、围棋子、灯、镜子;镜又分为照射镜、千里镜(望远镜)、多宝镜、显微镜、大字镜、照字镜、眼镜;纺织品有各种布、绒、纱等,分别称为天鹅绒、大呢或小呢、缎和纱(称为雨纱、雨缎)、琐袱、哗吱缎、大毡、大花绒毡;锡器、硫磺、席、钟表。当时传入澳门各种钟表和计时器,品种甚为齐全。此外还有刀剑、香水(花露水,即蔷薇水)、苏合油、丁香油、檀香油、桂花油、冰片油等。其中凡是对国计民生直接关联的都深受中国人喜爱,很快得到了推广,如镜子、眼镜、钟表等。
钟表传入中国后,深受人民喜爱,纷纷仿造。徐光启的五世孙徐钧俊仿造西洋钟表,他有家学渊源,技术甚精。晚年著的《高原蒙求》一书(1796)中,有自呜钟表图法,评论钟表制造。当时广州和苏州已出现修钟的造钟业,称为“广钟”和“苏钟”。
第三,其他西洋动植物的移植,有獴犭贵 (形状与狸相似,高足而结尾,为葡人珍爱)、番狗(亦即西洋狗,也是葡人从欧洲运来的一种玩赏动物)、羊桃(又名洋桃)、蕃荔枝、橄榄(一名青果)、甜荔枝、酸荔枝、蕃薯、西洋莲、西洋菊、西洋牡丹和茉莉花、洋山茶、洋葱、菖蒲、荜芨、卢荟、葡萄、白豆蔻、紫檀木(紫榆木)、乌木、黄花木、影木、泡木、波罗树、烟草、鼻烟、龙涎香、龙脑香、伽南香、檀香、梅花片脑、巴尔酥香(即安息香)、降香、乳香、衣香、胡椒、贝多罗(叶大而厚,古时梵僧用以写经)、丁香树、荼靡等等。必须指出,以上产品并非全部来自西方,其中有些产品的家乡是东南亚(如各种香货和胡椒),有些则来自拉美地区(如烟草和番薯)。但多数是通过葡萄牙人或其他欧洲人而转运到中国来。这当中,有些产品对我国的国计民生或社会时尚造成一定影响。例如番薯,即山芋,以及烟草和番狗等。
蕃薯,一名甘薯,产于美洲。西班牙人传入菲律宾,明万历年间,从菲律宾传入福建,又传入澳门。据《澳门记略》说:“薯,蔓生如瓜篓,根如山药,其皮薄如米,去皮可生食,熟食色如蜜,亦可酿酒,闽人截其蔓以来。”广东人把它当粮食,称为“薯粮”。据《粤中见闻》称:“诸薯种俱易生,叶可肥猪,根可酿酒。切片晒,是曰薯粮,可以为谷米之佐。”
烟草,汉译淡巴菰,来自葡文tabaco,是美洲印第安人土语对烟草的称呼,本属药物,有提神之效。葡西两国人到达美洲后,染上吸烟习惯,遂传入欧洲。而葡人又将它传到澳门,当地华人养成吸烟嗜好,又传入内地。明人张岱《陶庵梦忆》写道:“余少时不识烟草为何物。十年之内,老壮童稚,妇人女子,无不吃烟;大街小巷,尽摆烟桌,此草妖也。”崇桢朝虽有禁烟令,也无法阻止这一嗜好的流行,及至清朝初年,上至“公卿大夫,下逮舆隶妇女,无不嗜烟草者”。
番狗,亦即西洋狗,也是葡人从欧洲运来的一种玩赏动物,身形矮小,毛若狮子,每只价值十余金,此狗并无任何本事,但备受葡人宠爱,所享受待遇是其奴婢不能相比的,此狗与主人形影不离,食同餐,寝同眠,故澳门人有句俗话说:“宁为番狗,莫作鬼奴”。
此外,尚有西洋建筑艺术、绘画、音乐、语言文字、医药、物理、数学等等都相继传入中国。
总之,在16—19世纪初,澳门是西学东渐的跳板和据点,是中西文化会通的前哨和中心。西学传入许多新的科学知识,也带来了追求经世致用的务实学风,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方法,对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澳门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过相当大的作用,它的历史地位是毋容置疑的。这一点,现在已经被愈来愈多的人所认识和认可了。
但我们强调澳门对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仅仅是就其历史意义来说的。必须指出,由于中国封建时代长期奉行闭关自守,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比较迟缓等等因素,大大了澳门的文化窗口作用之发挥。许多传入中国的新科技和新产品均未能得到推广,中国的经济依然如故,变化不大。因此,澳门海洋文化留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任何外来的新思想、新文化和新科学,其在中国的命运和前途,不仅取决于这些新东西符合本国社会需求的程度,也取决于本国奉行改革开放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