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诗歌部分 第四单元 大地的歌吟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08:23:55
文档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诗歌部分 第四单元 大地的歌吟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

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荷花(观张大千氏画)郑敏这一朵,用它仿佛永不会凋零的杯,盛满了开花的快乐才立在那里像耸直的山峰载着人们忘言的永恒那一卷,不急于舒展的稚叶在纯净的心里保藏了期望才穿过水上的朦胧,望着世界拒绝也穿上陈旧而褪色的衣裳但,什么才是那真正的主题在这一场痛苦的演奏里?这弯着的一枝荷梗,把花朵深深垂向你们的根里,不是说风的催打雨的痕迹,却因为它从创造者的手里承受了更多的生,这严肃的负担。一、作者简介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出生于湖南桃源三阳港镇王家坪村。1950年参加中国人
推荐度:
导读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荷花(观张大千氏画)郑敏这一朵,用它仿佛永不会凋零的杯,盛满了开花的快乐才立在那里像耸直的山峰载着人们忘言的永恒那一卷,不急于舒展的稚叶在纯净的心里保藏了期望才穿过水上的朦胧,望着世界拒绝也穿上陈旧而褪色的衣裳但,什么才是那真正的主题在这一场痛苦的演奏里?这弯着的一枝荷梗,把花朵深深垂向你们的根里,不是说风的催打雨的痕迹,却因为它从创造者的手里承受了更多的生,这严肃的负担。一、作者简介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出生于湖南桃源三阳港镇王家坪村。1950年参加中国人
第四单元 大地的歌吟

荷花(观张大千氏画)

郑 敏

这一朵,用它仿佛永不会凋零

的杯,盛满了开花的快乐才立

在那里像耸直的山峰

载着人们忘言的永恒

那一卷,不急于舒展的稚叶

在纯净的心里保藏了期望

才穿过水上的朦胧,望着世界

拒绝也穿上陈旧而褪色的衣裳

但,什么才是那真正的主题

在这一场痛苦的演奏里?这弯着的

一枝荷梗,把花朵深深垂向

你们的根里,不是说风的催打

雨的痕迹,却因为它从创造者的

手里承受了更多的生,这严肃的负担。

一、作者简介

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出生于湖南桃源三阳港镇王家坪村。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任宣传队员。同年参加抗美援朝。在这期间推出处女作《人桥》,从此与诗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后被选为青海省作家协会副;被评聘为一级作家。2000年3月23日,在西宁逝世。著有《昌耀抒情诗集》等,代表作有《慈航》《山旅》《划呀,划呀,父亲们》《河床》等。

郑敏,福建闽侯人。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外国文学系,后转哲学系。1942年开始发表诗作。1943年毕业后赴美国布朗大学留学。1951年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1956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英国文学研究。1960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诗集1942—1947》《寻觅集》《早晨,我在雨里采花》及诗合集《九叶集》,论文集《英美诗歌戏剧研究》,译著《美国当代诗选》等。

李广田(1906—1968),号洗岑,笔名黎地、曦晨等。山东邹平人。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外语系,次年开始发表诗文。曾与北大学友卞之琳、何其芳合出诗集《汉园集》,三人被合称为“汉园三诗人”。这时期的散文集为《画廊集》《银狐集》和《雀蓑记》,大多抒写内心感怀和乡土人生,追求恬淡静美的文风和浓厚的泥土气息。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在一些中学和西南联大任教,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著有散文集《圈外》《回声》和《日边随笔》,视野较前开阔。同时著有长篇小说《引力》、短篇小说集《金坛子》和评论集《文学枝叶》等,诗集《普城集》和散文《花潮》《山色》等。还致力于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整理彝族支系撒尼人的长篇叙事诗《阿诗玛》和傣族长篇叙事诗《线秀》等。

牛汉,原名史成汉,曾用笔名谷风。山西定襄人。远祖蒙古族。1941年开始发表诗歌,1944年任西安《秦风工商联合报》编辑,主编文学期刊《流火》。新中国成立后,他迅即投身抗美援朝前线,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并参与主持大型刊物《中国》,主编《新文学史料》。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他与绿原共同编辑“七月派”的20人诗集《白色花》,为这个前曾经存在共同志趣的诗群留下可贵的纪念。著有《温泉》《海上蝴蝶》《沉默的悬崖》《蚯蚓和羽毛》《牛汉抒情诗选》等多种诗集。

洛夫,本名莫洛夫,湖南衡阳东乡相公堡人。1948年入湖南大学外文系,翌年随去。在军界历任编辑、特等翻译官、英文秘书等职。1954年10月,与张默、痖弦在左营共同创办《创世纪》诗刊,并历任总编辑。洛夫著作甚丰,著有诗集《灵河》《因为风的缘故》等十二种,诗论集《诗人之镜》《诗的边缘》等,另有散文、译著多种。

二、整体感知

《河床》

这首诗记写了“反右”时期诗人在西部乡村服刑的生命行迹以及在结束了那段岁月后,诗人置身于现代场景中,再次从那座大高原上折射的精神生命图像。这些诗,从整体上呈示出一种沉郁、顿挫的大生命的庄重与阔大。对苦难的深刻体验和对青藏高原原始风情的描述,是昌耀创作的两个最重要的灵感源泉。使人们感受到一个特殊年代诗人命运的行迹,一种劫后余生的生命律动。

《金黄的稻束》

《金黄的稻束》写的是一片秋天的静穆,一幅米勒式的画面。诗人不单是借景抒情,而且是力求通过具体的物象和对人类存在的联想和思索,来把握更本质、更具有思想含量的诗意。 

这首诗因一个随处可见的农村生活景象,触发一种不同寻常的诗情,深刻的哲思蕴含在本诗的形象之中。

《地之子》

李广田是来自乡村的诗人。他在散文集《画廊集》的题记中说:“我是一个乡下人,我爱乡间,并爱住在乡间的人们。就是现在,虽然在这座大城市里住过几年了,我几乎还是一个乡下人一样生活着、思想着,假如我所写的东西尚未能脱除那点乡下气,那也许就是当然的事体吧。”这显示了诗人对乡村、对土地的爱。这种情感直接触发诗人写出他的早期诗歌代表作《地之子》。

《半棵树》

这首诗是1972年在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诗人看到同是下放的冯雪峰瘦削的形象受触发而写的。这“半棵树”可以说是暗指冯雪峰的,但又不完全是。这首诗的象征意味极其鲜明,它更象征着那些桀骜不驯的生命,象征着秉守正道、维护尊严的知识分子的不屈的抗争精神与韧性的战斗传统。

《边界望乡》

这首诗是诗人1979年访港时所作,当时诗人去台已整整30年。作为一名生于,后生活于的诗人,当他应邀访港,参观落马洲,望远镜中隐约见到故国山河时,诗人的心情异常激动。而耳畔响起的数十年未闻的鹧鸪的鸣叫,更唤醒了他心中蛰伏了30年的故国之思。

小贴士

1.三重秦

是抗战后期崛起的大后方学院派青年诗人中的一位。她与杜运燮、穆旦等属于昆明湖畔的一组,被称为和谐的“三重奏”:“杜运燮比较清俊”,“穆旦比较雄健”,“而郑敏最浑厚、丰富”。

2.汉园三诗人

“汉园三诗人”指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创作中三位风格独异的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1936年他们出版了合集《汉园集》,内收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行集》。他们注重以诗歌传达独特的气质:何其芳的诗歌主要表现青年人朦胧的理想和淡淡的忧伤;李广田的诗歌风格质朴,蕴藉深沉;卞之琳的诗歌善于在不露声色中深含着情感与哲理,对现代诗歌的客观化、非个人化等艺术手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字奇巧。

阅读课文《金黄的稻束》,回答1~2题。

金黄的稻束

郑 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下列对本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D)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一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解析:D项,把“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解说为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显然不恰当。整首诗所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见。它本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

2.“金黄的稻束”象征着什么?

答案:“金黄的稻束”在诗中有深邃的意蕴,它不仅是自然意义上的稻束,也是收获的象征、母亲的象征。诗人将收获与创造丰收的劳动者联系起来,突出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形象,启发人们重新思考平凡与伟大的关系。

阅读课文《河床》的节选部分,回答第3题。

我是父亲。 

    我爱听兀鹰长唳。他有少年的声带。他的目光有少女的媚眼。他的翼轮双展之舞可让血流沸腾。

    我称誉在我隘口的深雪潜伏达旦的那个猎人。

    也同等地欣赏那头三条腿的母狼。她在长夏的每一次黄昏都要从我的阴影跛向天边的彤云。

    也永远怀念你们——消逝了的黄河象。

3.作者在这段诗歌中选择的意象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全诗的情感对这些意象加以赏析。

答案:本节作者选取的是与传说、神话有关的意象,如“兀鹰”“母狼”“黄河象”等。它们本身都是带有原始色彩的血性动物,容易唤起人们对旺盛生命力的渴望与想象;这些意象,既是作者心灵痛觉的复写,又是他对那种狞厉粗犷的原生力量的认同。

三、阅读课文《边界望乡》的节选部分,回答第4题。

……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

4.试分析上面诗句中语言运用的特点及其审美效果。

解析:诗人特地用一些语言的超常搭配,造成一种新奇而强烈的刺激,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当诗人透过氤氲的轻雾,隐约看到故国山河时,手心便开始生汗,无形的“乡愁”以有形的望远镜来“扩大”,写出了乡愁之广之深,而“乱如风中的散发”则写出了乡愁纷乱,不绝如缕,极大地冲击了人的视觉感受。以“心跳”的距离写自己“近乡情更怯”的心理,“远山”把我“撞成”“内伤”,显示自己那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沉重悲苦之情。这些语言的处理,既增加了诗味,又很好地反映了作者真实而细腻的情感体验。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

A.保姆  凋残  鱼贯而行  谨小慎微

B.遐迩    杜鹃    张驰如弓    如雷贯耳

C.沉湎    襁褓    血脉奔张    劫后余生

D.媚眼    惊蛰    浅勘低唱    感同身受

解析:B项,驰—弛;C项,奔—贲;D项,勘—斟。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D)

在本单元的诗歌中,昌耀的《河床》通过对________色彩的特有意象的捕捉,进入历史,进入生命;郑敏的《金黄的稻束》由寻常的________景象生发出不寻常的诗情,将清明的思想、澄清的理性与真挚的情愫、坚挺的意象不可分割地交融在一起;李广田的《地之子》从________的这种比照中,进一步升华了对大地母亲的爱怜之情,增强了诗作的哲理性与感染力;牛汉用被斫去了一半身躯却依然坚忍不拔、生命不息的半棵树的意象,鲜明地体现了“文化大”中正直的________的人格形象;洛夫的《边界望乡》以个人的感受传达既具古典意味,又与现代千千万万游子心灵相通的________一种具有更高层次的社会价值与美学价值的情境。

A.黄河流域 生产劳动 人间与天堂 党员 历史

B.西部草原 东部平原 东西方文化 劳动群众 理想

C.农村生活 高原地域 空间与时间 工人阶级 思念

D.高原地域 农村生活 “大地”与“天国” 知识分子

乡愁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D)

A.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B.17世纪至18世纪,荷兰铸制著名的马剑银币,逐渐流入中国和东南沿海地区,至今在中国民间仍有不少收藏。

C.在任何组织内,优柔寡断和盲目冲动者都是传染病毒,前者的延误时机和后者的盲目冲动均可使企业在一夕间造成大灾难。

D.如果仅仅把这部话剧理解为简单意义上的反映两个阶级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的一次愤懑的碰撞的话,那么就可能低估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解析:A项,一面对两面。 可以将“就要看能否培养……”改为“就在于培养……”。B项,偷换主语。“荷兰铸制著名的马剑银币”的主语为“荷兰”,“逐渐流入……仍有不少收藏”的主语是“马剑银币”,可以把“铸制”删去。C项,搭配不当,应把“企业”前面的“使”改为“给”。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著有《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等,代表作有《慈航》《山旅》《划呀,划呀,父亲们》《河床》等。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其新边塞诗歌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

B.郑敏,1920年生,福建闽侯人。著有诗集《诗集1942—1947》《寻觅集》《早晨,我在雨里采花》及诗合集《新月集》,郑敏、陈敬容、唐湜、杜运燮、杭约赫、唐祈、袁可嘉、穆旦、辛笛等九位诗人合称为“新月诗人”。

C.李广田(1906—1968),山东邹平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所谓“汉园三诗人”,指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创作中三位风格迥异的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何其芳的诗歌主要表现青年人朦胧的理想和淡淡的忧伤;李广田的诗歌,风格质朴,蕴藉深沉;卞之琳的诗歌在不露声色中深含情感与哲理。

D.洛夫,1928年生,本名莫洛夫。1954年10月,与张默、痖弦共同创办《创世纪》诗刊,并任总编辑。洛夫著作甚丰,著有诗集《灵河》《因为风的缘故》等12种,诗论集《诗人之镜》《诗的边缘》等5种。

解析:B项,诗合集应为《九叶集》,合称为“九叶诗人”。

二、课外延伸

(一)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习题。

乡  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5.这首诗用了哪些形象表现诗人的乡愁?

答案:月夜的笛声;雾里的挥手别离;没有年轮的树。

6.在很多写乡愁的诗歌中,诗人都把乡愁和月亮联系在一起,为什么?

答案:因为由月亮的阴晴圆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或月明之夜会引起人们的思乡愁绪,以明月寄情传意)。

(二)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习题。

礁  石

艾 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精巧细致意味深长

7.请你展开想象,描绘诗句“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所呈现的情景。

答案:在震耳欲聋的咆哮声中,滔天的狂浪裹挟着凶猛的来势,一次又一次地扑向水中的礁石,似乎要把它碎尸万段,碾成齑粉;又似乎要把它连根拔起,砸向深渊。

8.艾青擅长于运用象征手法来抒写他的真情实感。请结合本诗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在本诗中,诗人把他对生活的独到思考熔铸于“礁石”这一象征性的形象之中,不仅使礁石人格化,而且赋予礁石以“弦外之音”和“象外之旨”,从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9.礁石那种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那种面对强暴绝不屈服,敢于斗争的精神,给人们提供了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请你结合中国近代史,对诗意进行合理的延伸。

答案:灾难沉重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经历了多少次外敌的入侵,尤其是近代史上的鸦片战争,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现代史上的日本侵华,等等。强盗们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挥舞屠刀,妄图征服中国,但是,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屈服,而是奋起迎敌,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使中华民族傲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三、语言运用

10.任选三个词语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不超过60字)

银杏树 初冬 疾风骤雨 凋零

答案:示例:昨夜,疾风骤雨丝毫也不曾理会生命的感受;今晨,银杏树的叶子只得华丽转身,扑簌簌凋零的片片绿叶仿佛瞬间蜕变,如同云霞般金贵、耀眼。

11.为积极探索运用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等新途径、新手段,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建设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网络和短信文化,中宣部、文明办、团于近一段时间联合开展了“感动——首届全国青少年网络短信作品”大赛。请你拟写一条以“感动中国”为主题的短信积极参与,不超过60字。

答案:示例一:中华复兴需恒心,党员是核心,举国上下一条心,美好未来有信心,道路曲折莫担心,前途光明请放心,亿万人民表决心,代代相传不变心。

示例二:改革创盛世,神七舞九天。泱泱大国五千年,而今豪气重现。欣欣向荣慨而慷,迈步走向辉煌。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参照后面表格的其他内容,补全表格。

(1)连日来幼儿“入学难”引发了各界的强烈关注,我省未来的幼儿教育重点将放在兴建公办幼儿园上。我省将把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既补助公办园,还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同时将公办幼儿园纳入编制管理,制定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逐步配齐公办幼儿园教职工。支持城市街道、村集体、有条件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兴建幼儿园,到2020年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达到幼儿在园总数的一半以上。针对农村幼教薄弱的现状,将增加幼儿园的数量,达到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所建制的公办中心幼儿园的标准,发展“一村一园”。

(2)对于初中和小学……

(摘自《新安晚报》,原文标题《未来十年教改草图出炉》)

(1)学前教育

阶段:公办幼

儿园将唱主角

葡萄成熟了

闻 捷

马奶子葡萄成熟了,

坠在碧绿的枝叶间,

小伙子们从田里回来了,

姑娘们还劳作在葡萄园。

小伙子们并排站在路边,

三弦琴挑逗姑娘心弦,

嘴唇都唱得发干了,

连颗葡萄子也没尝到。

小伙子们伤心又生气,

扭转身又舍不得离去;

“悭吝的姑娘啊!

你们的葡萄准是酸的。”

姑娘们会心地笑了,

摘下几串没有熟的葡萄,

放在那排伸长的手掌里,

看看小伙子们怎么挑剔……

小伙子们咬着酸葡萄,

心眼里头笑眯眯:

“多情的葡萄!

她比什么糖果都甜蜜。”

(选自《天山牧歌》,作家出版社)

【诗人档案】 闻捷,原名赵文节,江苏省丹徒县人。新中国成立前就开始写诗,并引起广泛注意。新中国成立后,闻捷在工作,在《人民文学》上陆续发表了《吐鲁番情歌》《博斯腾湖滨》《水兵的心》《果子沟山谣》等系列组诗。这些诗歌作品大都表现兄弟民族崭新的生活与积极的精神面貌。后来,它们与作者其他表现风貌的诗作一起结集为《天山牧歌》。

【文本赏鉴】 这是一首格调明丽的叙事诗,它讲述了小伙子们在葡萄园与劳作的姑娘们谈笑逗趣的事情,歌颂了恬淡淳美的风土人情,描绘出一幅带有浓郁的异域风情的图画。

小伙子们劳作归来,从葡萄园经过,看到了劳作的姑娘,于是就停下来,奏响他们多情的三弦琴,意图用琴声来敲开姑娘紧闭的心门。这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特有的一种风俗,也是一个民族自由活泼的有力表现。然而精彩就在这里,因为姑娘们自始至终都不为所动。

小伙子们的“嘴唇都唱得发干了/连颗葡萄子也没尝到”,他们真痴得可以。诗人选取了一个典型的细节来展现他们内心微妙的变化,“小伙子们伤心又生气/扭转身又舍不得离去”。“扭转身”,却又“舍不得离去”,这种心理上的矛盾反应,把人物的心理与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于是,诗人又把深情的笔触转移到姑娘们的身上。“会心”一词,写出了姑娘们的聪慧。  而“摘下几串没有熟的葡萄/……看看小伙子们怎么挑剔……”则又形象地写出了她们的俏皮与可爱,透出生活的韵味。对姑娘们,诗人着墨并不多,但却抓住了她们的性格,将她们的神韵写得很到位。

小伙子口中咬着酸葡萄,嘴里却还一个劲儿地夸,“她比什么糖果都甜蜜”。这种“心口不一”的表现,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不但增添了诗歌的情趣美,还把青年男女们对爱情与幸福生活的渴望,写得传神又逼真。

诗歌中,诗人并没有对生活做巨幅的展开,仅仅是撷取“冰山”的一角,寄寓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而已。这就是有“生活”的诗歌,因为它发掘了生活中最富有诗意的一面。

文档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诗歌部分 第四单元 大地的歌吟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

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荷花(观张大千氏画)郑敏这一朵,用它仿佛永不会凋零的杯,盛满了开花的快乐才立在那里像耸直的山峰载着人们忘言的永恒那一卷,不急于舒展的稚叶在纯净的心里保藏了期望才穿过水上的朦胧,望着世界拒绝也穿上陈旧而褪色的衣裳但,什么才是那真正的主题在这一场痛苦的演奏里?这弯着的一枝荷梗,把花朵深深垂向你们的根里,不是说风的催打雨的痕迹,却因为它从创造者的手里承受了更多的生,这严肃的负担。一、作者简介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出生于湖南桃源三阳港镇王家坪村。1950年参加中国人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