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观赏鸟
第一节 鸟的概述
鸟是两足、恒温、卵生的脊椎动物,身披羽毛。前肢演化成翼,有坚硬的喙。鸟的体型大小不一,既有很小的蜂鸟(最小的蜂鸟见于古巴和松树岛,稍长于5.5cm,重约2g)也有巨大的鸵鸟(现代鸟类中最大的鸟,高可达3米,善于行走和奔跑)。
鸟的种类繁多(是仅次于鱼类的第二大脊椎动物),全球约有9000多种,我国拥有1200余种,是世界上鸟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现在鸟类可分为三个总目。
平胸总目:包括一类善走而不能飞的鸟。为现存体型最大的鸟类(体重大者达135kg,体高2.5m),适于奔走生活。
原始特征:翼退化、胸骨不具龙骨突起,不具尾综骨及尾脂腺,羽毛均匀分布(无羽区及裸区之分)、羽枝不具羽小钩(因而不形成羽片),雄鸟具发达的交配器官,足趾适应奔走生活而趋于减少(2~3趾)。分布限在南半球(非洲、美洲和澳洲南部)。代表种: 鸵鸟(或称非洲鸵鸟),美洲鸵鸟和新西兰几维鸟。
企鹅总目:是一类善游泳和潜水而不能飞的鸟。潜水生活的中、大型鸟类。
适应潜水生活的特征:前肢鳍状,适于划水。具鳞片状羽毛(羽轴短而宽,羽片狭窄),均匀分布于体表。尾短。腿短而移至躯体后方,趾间具蹼,适应游泳生活。在陆上行走时躯体近于直立,左右摇摆。皮下脂肪发达,有利于在寒冷地区及水中保持体温。骨骼沉重而不充气。胸骨具有发达的龙骨突起,这与前肢划水有关。游泳快速,有人称为“水下飞行”。分布限在南半球。 代表种类:王企鹅,主要分布于南极洲及其附近岛屿。
突胸总目:两翼发达能飞的鸟,绝大多数鸟类属于这个总目。突胸总目包括现存鸟类的绝大多数,分布遍及全球,总计约 35个目, 8500种以上。
共同的特征:翼发达,善于飞翔,胸骨具龙骨突。最后4~6枚尾椎骨愈合成一块尾综骨。具充气性骨骼。正羽发达,构成羽片,体表有羽区、裸区之分。雄鸟绝大多数均不具交配器官。
鸟类的起源与进化:
鸟类是由古爬行类进化而来,一支适应飞翔生活的高等脊椎动物。
鸟类可能是由侏罗纪近鸟类进化而来。最早的鸟类表现出与恐龙中的恐爪龙类有明显的相似性。鸟类在白垩纪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到新生代开始,以现代鸟类的结构无明显差别。
鸟类的祖先是始祖鸟,为中型大小的鸟类,有着宽而长的圆形翅膀,和比体型较长的尾巴。始祖鸟可以成长至1.2米长左右。它的羽毛与现今鸟类羽毛在结构上相似。但是除了一些与鸟类相似之处外,还有爬行动物恐龙的特征:有细小的牙齿可以用来捕猎昆虫及其它细小的无脊椎生物。始祖鸟的尾巴长而且骨质化,及它的脚有三趾长爪,其中一个趾类似盗龙的第二趾。
一、鸟类生物学特性
鸟类全身披有羽毛,体呈流线型,前肢变成翅膀,后肢形成双脚,趾端有爪。
大多数鸟类都会飞行,少数平胸类鸟不会飞,特别是生活在岛上的鸟,基本上也失去了飞行的能力。不能飞的鸟包括企鹅、鸵鸟、几维鸟 (一种新西兰产的无翼鸟)、以及绝种的渡渡鸟。
鸟类的翼和羽毛:
羽毛是鸟类表皮细胞衍生的角质化产物。被覆在体表,质轻而韧,略有弹性,具防水性,有护体、保温、飞翔等功能。
羽毛按构造可分正羽、绒羽和纤羽3类。
正羽
形状较大、坚硬挺直,由羽轴和羽片(或甲羽)组成。包括被覆体外的大型羽片(廓羽)以及在翅和尾部着生的飞羽和尾羽。飞羽和尾羽的数目是恒定的。羽轴端为羽根,深植于皮肤中。羽轴两侧斜生许多并行的羽支,各羽支两侧更分出排列整齐的羽小支。羽支远侧的1列羽小支具有许多羽纤支,其尖端有细钩,与羽支近侧的羽小支连接,组成扁平而有弹性的羽片,以扇动空气和保护身体。正羽是制作羽扇的材料;有些禽类,如野雉和孔雀等的尾羽鲜艳多彩,常用作头冠的饰品。
绒羽
绒羽又称锦羽,着生在成禽类正羽之下,以胸腹部为最多,纤细、柔韧、保暖,是制做枕、被和衣服的良好垫料,尤以鹅绒和鸭绒为佳。
纤羽
纤羽又称毛状羽,着生在眼缘、喙基部和正羽与绒羽之间。羽轴细长,羽支和羽小支数目很少或者没有,是一种退化了的正羽。
二、鸟类身体的分布:
鸟类的身体分为头部、颈部、躯干部、尾部和四肢五个部分。
1、头部:额、头顶、枕、眼、眼先、颊、鼻孔、喙、耳等结构。喙在头的正前方,由角质构成,是摄取食物的主要器官。
2、颈部:前颈、后颈、侧颈。
3、躯干部:背部、腰、肩部、胸、腹部、胁部。
4、尾部:由尾羽和尾部腹羽构成,在飞行中起到舵的作用。
5、四肢:前肢特化成翼,后肢分为大腿、小腿、跖和趾四部分。
三、鸟类的骨骼系统
鸟类适应飞翔生活,在骨骼系统方面有显著的特化,主要表现在骨骼轻而坚固,骨骼内具有充满气体的囊腔。头骨、脊柱、骨盆和肢骨的骨块有愈合现象,肢骨与带骨有较大的变形。
四、鸟类适应飞行的特点
1、前肢特化成运动器官——翼。
2、流线型身体,减小空气阻力。
3、体表有羽毛,保温、隔热。
4、特殊的呼吸系统——双重呼吸。
5、强健的心脏,心脏重量占身体总重量的比重大。
6、强健的胸大肌和特殊骨骼系统,胸骨有附着肌肉的龙骨突。
7、消化能力强,直肠短,粪便随时能排除,以减轻重量。
8、稳定且高于环境的体温(40±2℃)。保证旺盛的新陈代谢。
五、鸟类的双重呼吸
鸟类在栖息时,主要靠胸骨和肋骨运动来改变胸腔容积,引起肺和气囊的扩大和缩小,以完成气体代谢。
当鸟飞翔时,胸骨作为煽翅肌肉(胸大肌和胸小肌)的起点,趋于稳定,因而主要靠气囊的伸缩来协助肺完成呼吸。扬翼时气囊扩张,空气经肺而吸入;煽翅时气囊压缩,空气再次经过肺而排出。因而鸟类飞翔越快,煽翅越猛烈,气体交换也越快,这样就确保了氧气的充分供应。
六、鸟类的繁殖习性
1、性成熟时间:
自然条件下,小型鸟:8-12月,中型鸟:2年左右,大型鸟:至少要3年以上。人工养殖条件下各种鸟的性成熟时间有提早的趋势。
2、繁殖过程:
观赏鸟大多数在春季繁殖,繁殖过程可分为求偶配对、营巢产卵、孵化和育雏等阶段。
1)求偶配对
求偶是发情的表现,求偶行为大多发自雄鸟。求偶方式多样,有的鸟声音有所变化,或高亢豪放,或婉转清扬,如百灵鸟;有的雄鸟以羽色取悦对方,如鸳鸯;有的鸟则表现出飞鸣、伸颈、突胸等特殊动作,如 。
2)营巢产卵
鸟巢是鸟产卵、孵化、育雏的场所。绝大部分鸟是单独营巢,也有集群营巢,如鸥、雨燕等。
产卵数量差异很大,最少的每窝1个,多的达到每窝26个,通常每窝4-8个。
3)孵化
鸟的孵化大多由雌鸟来承担,只有少数种类由雄鸟承担,极个别由其他鸟承担,如杜鹃,自己不筑巢、孵卵,会将蛋产在其他鸟的巢中,让其他的鸟做代育保姆。
鸟类的孵化期长短不一,一般小型鸟13-15天,中型鸟21-28天,大型鸟更长。
4)育雏哺育
鸟类按其发育类型可分为早成鸟和晚成鸟。
早成鸟的抚育由孵蛋的亲鸟承担,晚成鸟一般是由雌鸟孵蛋,雄鸟育雏。
七、常见鸟类的分类
1、鸟类按发育类型可分为早成鸟和晚成鸟。
早成鸟:雏鸟出壳后,眼睛己经睁开,全身有稠密的绒羽,腿足有力,立刻就能跟随亲鸟自行觅食。也称为离巢鸟。常见有鸡、鸭、大雁、天鹅。
晚成鸟:雏鸟出壳时,眼睛没有睁开,绒羽很少甚至裸露,腿和足软弱,没有生活能,需要留在巢内由亲鸟来喂养。又称为留巢鸟。常见有燕子、麻雀、老鹰等。
2、根据鸟类的栖息环境及生理特点分类:
涉禽: 这类鸟嘴细长而直,颈、脚和趾都长,即嘴颈腿"三长",喜欢生活在水边,适于在浅水中涉行,但不会游泳,捕食鱼、虾、贝和水生昆虫等。例如鹤、鹭、鹳等。
游禽:这类鸟嘴宽而扁平,脚短、趾间有蹼,尾脂腺发达,喜欢生活在水中,善于游泳、潜水和在水中捕食,食鱼、虾、贝或水生植物和中子等,常在水中或近水处营巢。例如雁、野鸭、鸳鸯等。
陆禽:这类鸟嘴弓形坚实粗壮,善啄,翅短圆,后肢粗壮,善奔走,以植物种子为食。
攀禽:这类鸟脚短健,两趾向前,两趾向后,善于攀木。例如啄木鸟、杜鹃、鹦鹉等。
猛禽:这类鸟体形一般较大,常雌大于雄,嘴强大呈钩状,翼大而善飞,脚强大有力,趾有锐利的钩爪,性凶猛,捕食其他鸟类和鼠、兔、蛇等,或食腐肉。例如鹰、鹫、雕等。
鸣禽:这类鸟嘴粗短或细长,脚短细,三趾向前,一趾向后,体态轻盈,活动灵巧迅速,大多善于鸣转,巧于筑巢。例如画眉、百灵、相思鸟等。
第二节 观赏鸟
观赏鸟集观赏,欣赏,鸣叫,消遣等对人类放松身心,娱乐情怀等功能。观赏鸟的选择,常以鸣声和羽色为主。
一、我国观赏鸟养殖历史:
饲养观赏鸟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在《诗经》、《山海经》等书中都有有关鸟类的生活习性、饲养管理等方面的记载。两千年前的《扎记》中亦有“鹦鹉能言不能飞”的记载。
周代人们开始养鹦鹉,汉代已经养信鸽,唐代已经养黄鹂,宋代时除流行养鸽以外,还养百灵、画眉。明代清代也盛行养鸟
二、观赏鸟的食性
按照观赏鸟的生活习性和食性的不同,可分为三类:
1、硬食鸟:此类鸟的喙多成坚实的圆锥状,圆钝短粗而厚实,喙峰不明显,也有部分鸟上喙尖端呈钩状。此类鸟以各种植物种子为主要食物。常见有:金丝雀、云雀、蜡嘴雀、黄雀、百灵、虎皮鹦鹉、绯胸鹦鹉、十姐妹、金山珍珠鸡、灰文鸟等。
2、软食鸟:此类鸟喙型大多为细长型,有的弯曲、有的尖直,有的较软。此类鸟以昆虫、浆果为主食。常见有:八哥、画眉、绣眼鸟、红嘴相思鸟、黄鹂、戴胜、三宝鸡等。
3、生食鸟:此类鸟喙型多样。如雀鹰,蓝翡翠。此类鸟以鱼肉为主食。
三、观赏鸟的种类:
1、以鸣声为特色的鸟:有画眉、百灵、云雀、鹊鸲、乌鸦等。这些鸟的鸣叫,有的激昂优雅,有的圆润婉转,有的清朗流畅。最能唱的百灵有十三套音韵,如同乐器齐全的合唱队。
2、以习舞为特色的鸟:有百灵、云雀、绣眼鸟。这些鸟边唱边舞,姿态优美多变,有时颤动双翅,有时空平翔,有时翻身旋转,有的长时间滑翔,恰似出色的杂技表演。
3、以表演杂技为主的鸟:有黄雀、金翅、朱顶雀、蜡嘴等鸟。
4、以争斗为主的鸟:有棕头雅雀、画眉、鹌鹑、鹊鸲等鸟。
5、以羽色夺魁的鸟:有红嘴、蓝鹊、寿带鸟、蓝翡翠鸟。
1)观赏型:该类型鸟一般外表华丽,羽色鲜艳,体态优美,活泼好动,令人赏心悦目,博得广大玩赏鸟饲养者喜爱。该类型鸟主要有寿带、翠鸟、三宝鸟、红嘴蓝鹊、蓝翅八色鸫、金山珍珠、白腹蓝翁、牡丹鹦鹉、高冠鹦鹉。还有一些体型较大的如孔雀、山鸡等。
1、翠鸟
翠鸟佛法僧目翠鸟科的1属。自额至枕蓝黑色,密杂以翠蓝横斑,背部辉翠蓝色,腹部栗棕色;头顶有浅色横斑;嘴和脚均赤红色。因背和面部的羽毛翠蓝发亮,因而通称翠鸟。中国的翠鸟有3种:斑头翠鸟、蓝耳翠鸟和普通翠鸟。普通翠鸟最为常见,分布也广。翠鸟常直挺地停息在近水的低枝或岩石上,伺机捕食鱼虾等,因而又有鱼虎、鱼狗之称。
2、三宝鸟
三宝鸟亦称"老鸹翠"、"东方宽嘴转鸟"、"阔嘴鸟"。属佛法僧目,佛法僧科。该鸟夏季遍布自东北,西至甘肃,南至云南,为广东沿海一带的留鸟。三宝鸟羽毛鲜艳,整体色彩为暗蓝灰色,但喉为亮丽蓝色。飞行时两翼中心有对称的亮蓝色圆圈状斑块。是价值较高的笼养观赏鸟。
3、红嘴蓝鹊:
俗名:长尾山鸦、长尾山鹊全长约65厘米,上身灰蓝色,背部灰紫色,头黑色,头顶灰白色,嘴红色,尾十分长,发出多种不同的嘈吵叫声和哨声。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东北部、中国、缅甸及印度支那。
4、蓝翅八色鸫
俗名:五色轰鸟、印度八色鸫,是很有观赏价值的鸟类。以身体具有红、绿、蓝、白、黑、黄、褐、栗等八种艳丽的色彩而得名,头部前额至枕部为深栗褐色,冠纹黑色,眉纹呈茶黄色,眼先、颊、耳羽和颈侧都是黑色,并与冠纹在后颈处相连,形成领斑状。背部为亮油绿色,翅膀、腰部和尾羽为亮蓝色。下体呈淡茶黄色,腹部至尾下覆羽都是猩红色。分布于中国西南部、东南亚;越冬于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及婆罗洲。
5、金山珍珠
叫"锦花鸟"、"锦华鸟"、"小珍珠"、 "珍珠鸟"。体长约10厘米,头部灰色,嘴基及眼下方有黑纹,两条黑纹中间呈白色,颊后有红黑色块斑,喉至上胸白色而有波状黑纹,到胸中呈黑色带。上体暗褐色,腹部黄白色,腹侧红褐色并有珍珠状的白色斑点,嘴红色,脚淡红色,尾黑色,尾上覆羽白色且具黑色横纹。雌鸟颊后无红褐色块斑,胸部无波状纹。人工饲养的金山珍珠已经培育出白色和驼色的品种。原产于澳洲东部。
6、七彩文鸟
也叫五彩文鸟、七彩芙蓉、五彩芙蓉、歌甸雀、胡锦鸟、胡锦雀等。体长11—14厘米。头部黑色。后颈、上体主要为绿色。腰部蓝色。尾羽黑色。颏部、喉部黑色。前颈有细的绿色环带。胸部紫色。腹部黄色。尾下覆羽白色。嘴象牙色,尖端红色。脚黄色。雄鸟羽色较鲜艳,胸部紫色较浓,身体较长;雌鸟羽色暗淡,胸部色浅,尾稍短。原产于澳大利亚。
2)鸣叫型:中国人在欣赏观赏鸟时,十分注意鸟的鸣叫声。鸟的叫声有的激昂悠扬,有的清朗流畅,有的柔润婉转,给人以不同的艺术享受。以鸣叫为主的观赏鸟有画眉、百灵、云雀、黄雀、金翅雀、白头鹎、红耳鹎、红嘴蓝鹊、白喉矶鸫、鹊鸲、相思鸟、红点颏、蓝点颏、乌鸫等。最能唱的百灵据说有“十三套音韵”,简直如同乐器齐全的合唱队。
1、百灵
2、画眉(后面详细的讲)
3、金翅雀
又名金翅、绿雀、芦花黄雀等,属雀形目,雀科,体长14公分。体形与麻雀相似,主要区别在羽色。雄鸟羽毛艳丽,背部褐色,腰金黄色,尾羽黑色,翅膀黑色并点缀金黄色斑,腹部灰黄色。雌鸟的黄色部分较雄鸟淡。该鸟叫声有特色,为轻柔而连续不断的滴滴声,虽声音轻柔但传播甚远。主要分布在北京地区,其他东部地区也有少量分布。
4、相思鸟
因雌雄鸟经常形影不离,对伴侣极其忠诚,故称相思鸟。别名:红嘴玉、红嘴绿观音、恋鸟。红嘴相思鸟羽衣华丽、动作活泼、姿态优美、鸣声悦耳,颇受人们喜爱。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江南广大地区。
3)技艺型:该类型鸟较聪明,经训练可能掌握一定的技艺与表演能力。如黄雀、蜡嘴雀、金翅雀、交嘴雀、燕雀、朱顶雀、白腰文鸟等,通过训练能表演杂技。
1、朱顶雀
又名朱顶。属雀行目、雀科。体形特征体型似麻雀,体长约13厘米。额和头顶深红色,顾名为朱顶雀。见于我国的有白腰、黄嘴、赤胸、极北四种,它们都在北方繁殖,秋冬逐渐南迁。朱顶雀属于观赏型兼玩赏型小型笼养鸟。
4)模仿型:鹦鹉、八哥、鹩哥等经训练都可模仿人类语言,还可模仿自然界其它鸟兽的叫声以及汽车、火车的鸣笛声等多种声响。
5)善斗型:这类鸟的观赏价值体现上擅长争斗上,具有这种特质的鸟类有棕头雅雀、画眉、鹌鹑、鹊鸲等。
1、棕头雅雀
第三节 鸽的鉴赏
一、概述
鸽子属鸟纲,鸽形目,鸠鸽科,鸟属,鸽种。鸽子亦称家鸽、鹁鸽,鸽子的祖先是野生的原鸽。鸽子是鸽形目鸠鸽科数百种鸟类的统称。我们通常说的鸽子只是鸽属中的1种,而且是家鸽。
家鸽的祖先——野鸽分布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中亚地区,中国见于维吾尔自治区北部、西部和中部。
一种常见的鸟。世界各地广泛饲养,鸽是鸽形目鸠鸽科数百种鸟类的统称。我们平常所说的鸽子只是鸽属中的1种,而且是家鸽。鸽子和人类伴居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考古学家发现的第一幅鸽子图像,来自于公元前3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也就是现在的伊拉克。
二、养鸽子的历史
早在几万年以前出现的野生原鸽就是鸽子的祖先。它们在岩洞峭壁上筑巢、栖息、繁衍。由于其归巢能力很强,同时又具有野外觅食能力,所以人们有意识的将其驯化为家鸽。5000年以前埃及和希腊人就根据其特点,把野鸽驯化成家鸽,后来,埃及人又用鸽子传递书信。
我国是养鸽的古国,秦汉时期,宫廷和民间都开始养鸽,汉朝的张骞在边关为了向汉武帝表忠心,就用鸽子将书信送回京城。隋唐时期,已经开始用鸽子通信了,唐朝宰相张九龄就有“飞奴传书”的故事。明代《鸽经》已把鸽子从花色品种上分为百余种。
三、鸽子的外貌:
鸽子在外貌上大体可以分为头、颈、体躯、翼、脚和尾羽等几部分。与前面介绍的鸟类一般特征相似。
鸽子体长29.5~36.0厘米;头、颈、胸和上背为石板灰色;上背和前胸有金属绿和紫色闪光,背的其余部分为淡灰色;翅膀上各有一黑色横斑;尾羽石板灰色,其末端为宽的黑色横斑。雌雄相似。鸽类均体形丰满;喙小,性温顺。行走的姿态似高视阔步,并带有特征性的点头动作。它们翅长,飞行肌肉强大,故飞行迅速而有力。
四、鸽子的生活习性
1、鸽子白天活动活跃,晚上安静栖息。但经过训练的信鸽可夜间飞行。
2、鸽子无胆囊,一般以植物性食料为主,如玉米、麦子、谷类等,一般没有吃熟食的习惯。
3、鸽子反应机敏,对外界的刺激十分敏感。所以容易受惊扰,在家养的条件下,如果鸽舍设置不当,经常受到猫和老鼠等的侵扰,鸽子可能不会回巢。
4、鸽子记忆力强。对饲料、饲料管理程序、环境条件、呼叫信号等能形成一定的习惯,所以饲养管理鸽子时要多加注意。
5、有强烈的归巢性,不愿在生疏地方逗留或栖息。往往出生地就是它们一生生活的地方
6、单配特点。鸽成熟后对配偶有选择性,配对后感情专一,“一夫一妻”制。若其中一方死亡,另一方很久以后才接受新的配偶。
7、公母鸽有同心协力的精神,雌雄亲鸽共同营巢、孵卵和育雏。
8、鸽子属于晚成鸟。刚处壳后,眼睛不能睁开,需要亲鸽喂养约30天才能生活。
五、竞翔鸽
亦称“赛鸽”,专用于竞翔比赛的鸽子。
赛鸽的由来:人们从关养到放养的过程中,发现鸽子有认巢的性能,然后有意识地把鸽子带到乙地并使之飞归甲地,这就产生了通信鸽。当人们看归巢的鸽子有先有后,于是又萌发了用鸽子竞翔取乐的愿望,从而发展成为竞翔这一高尚的体育活动。人们为了夺取比赛的胜利,各自在繁殖、饲养和训练上潜心研究探索,不断设法改进,终于形成了赛鸽这一个新的品种。
赛鸽一般体型不大,成年公鸽约500g,母鸽约450g。骨骼发达,肌肉丰满,眼睛明亮,羽毛薄而紧,羽色主要有雨点、黑、绛、灰、白、花等多种。传统的赛鸽品种有戴笠鸽、中国蓝鸽、中国粉灰鸽、红血蓝眼鸽、中国枭、竞翔贺姆鸽、安特卫普鸽、烈日鸽、美国飞行鸽等。
赛鸽的选择:
挑选赛鸽的标准为骨骼发达而有力,羽毛紧密坚挺而富光泽,肌肤结实而有弹性。翅翼宽大,眼睛色彩明亮,更重要的是血统优良。中短程速度鸽和超远程耐力鸽又各具特点。
赛鸽的分类:
1、中短程鸽
擅长于中、短程竞翔的赛鸽。竞翔路程一般在300公里左右为短程;500-700公里之间为中程。中短程鸽的首要条件为飞行时爆发力强,飞行快速,但缺乏耐久力,在长程和超长程比赛中相形见绌。
2、中程鸽
见“中短程鸽”。
3、短程鸽
见“中短程鸽”。
4、长程鸽
擅长于长程竞翔的赛鸽。竞翔路程一般在1000公里左右。长程鸽的首要条件为飞行时耐久力强,但因爆发力欠佳,在中短程比赛中相形见绌。
5、超长程鸽
擅长于超长距离竞翔的赛鸽。竞翔路程一般在1500公里左右以上。超长程鸽的首要条件为飞行时耐久力强,以及在野外觅食、宿夜的自生能力特强,但因爆发力欠佳,不宜参加中、短程比赛。
六、玩赏鸽
亦称观赏鸽,专供人们玩赏的鸽子。其历史非常久远,经数千年的变异和选择,目前,全世界多达600余种。玩赏鸽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羽装类。以奇丽的羽装、羽色及奇特的体态,供人观赏。如扇尾鸽、毛领鸽,球胸鸽、毛脚鸽、装胸鸽等。
(2)体态类。以某一部位长相特殊取悦于人。如大鼻鸽,五红鸽。
(3)表演类。以各式奇特的技巧表演而引人入胜。如翻跳鸽,亦称“筋斗鸽”,小青猫。
(4)鸣叫类。是以各种有趣的鸣声供人聆听。有粗似洪钟,有细如碎语,虽不及画眉、百灵之婉转,却也别有一番情趣。喇叭手鸽。
(5)点缀类。点缀风景、增添祥和气氛,供游客观赏。广场鸽、街鸽和堂鸽之类。 如法国巴黎、俄罗斯莫斯科、英国伦敦、波兰华沙等城市一些著名广场,都养着大群鸽子,增添了景点的祥和气氛,并为四方来到的游客助兴。
七、养鸽的注意事项
玩赏鸽的鸽舍应尽量保持通风良好和阳光充足,并且最好是外型优美的鸽舍,具有号的观赏窗口和漂亮的站立支架,有户外运动的场地及起落架。
驯养观赏鸽的主要原因是它的体态奇异,羽色俊美。饲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勤打扫鸽舍和驱虫。另外,可以利用各自好浴的特点,经常给它洗澡,它的羽色会更加华美迷人。
第四节 鹦 鹉
鹦鹉概述:
中文学名:鹦鹉,又称:鹦哥,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鹦形目鸟类。共计2科,即鹦鹉科与凤头鹦鹉科两科,种类非常繁多,有82属358种,是鸟类最大的科之一。 也是玩鸟家族中最为普遍的一类。
鹦鹉指鹦形目众多艳丽、爱叫的鸟。它们以其美丽无比的羽毛,善学人语技能的特点,更为人们所欣赏和钟爱。
鹦鹉是典型的攀禽,对趾型足,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鹦鹉的鸟喙强劲有力,可以食用硬壳果。鹦鹉主要是热带,亚热带森林中羽色鲜艳的食果鸟类。鹦鹉中体形最大的当属紫蓝金刚鹦鹉,身长可达100cm,分布在南美的玻利维亚和巴西。鹦鹉分布在温、亚热、热带的广大地域。
1、葵花凤头鹦鹉
葵花凤头鹦鹉是鹦形目凤头鹦鹉科的鸟类,共有四个亚种。体长40-50厘米,体羽主要为白色,雪白漂亮,头顶有黄色冠羽,愤怒时会竖起头冠呈扇状竖立起来,就像一朵盛开的葵花。
葵花凤头鹦鹉的羽毛雌雄同色,无法从羽色鉴别雌雄。雄鸟虹膜为黑色,雌鸟为褐色。翅膀和尾巴内侧面是浅淡黄色,鸟喙和脚是黑色或暗灰色。葵花鹦鹉的羽冠颜色随产地不同而不同,有四个亚种 。
葵花凤头鹦鹉分布于澳洲的北部、东部与南部及塔斯马尼亚、袋鼠岛,印度尼西亚的东摩鹿加群岛、新几内亚、国王岛、阿鲁岛等,也引进一些非原生地的地方如新西兰及数个岛屿。
2、粉红凤头鹦鹉
又称桃色凤头鹦鹉、粉红巴丹、贾拉凤头鹦鹉、桃色巴丹、贾拉巴丹粉红凤头鹦鹉是澳洲分布最广的鹦鹉之一。
鸟体为暗粉红色,前额、头冠以及颈部为浅粉红色,翅膀以及尾巴为灰色;下腹部、殖泄腔附近、第二覆羽、臀部以及尾巴上方的内侧羽毛均为灰白色,鸟喙为腊白色,成熟的雄鸟虹膜为暗棕色,雌鸟则为红色。
分布于澳大利亚的东部、中部以及北部;澳大利亚本岛一些沿海岛屿、曾经引进塔斯马尼亚岛。
3、公主鹦鹉
公主鹦鹉是鹦形目鹦鹉科的鸟类,鸟体为橄榄绿色,头顶和颈部带有些浅蓝色,前额、喉咙和脸颊为浅粉红色,尾巴上方覆羽和尾部为蓝紫色,尾巴内侧覆羽橄榄黄色;背部和翅膀为浅橄榄绿色;翅膀覆羽为亮黄绿色 。
公主鹦鹉是澳洲长尾鹦鹉中外表最优雅娇柔的种类之一,长尾及出众的外表受到许多人的喜爱。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
栖息于干燥并充满刺草的地区;开阔、多砂并生长木麻黄以及合欢属植物的的乡村地区;桉树灌木丛、沿着水源流经的草原地形或是平原等处。主要以种子、草类植物种子、水果、浆果、坚果、花朵、花蜜、植被、昆虫以及其幼虫等为食。
4、金色锥尾鹦鹉
金色锥尾鹦鹉 是所有锥尾鹦鹉中最稀少的种类之一,也是最美丽、最大型的种类,这种鹦鹉身体为金黄色,翅膀部分的飞行羽为绿色;眼睛外围有一圈白色的裸皮,鸟喙为肉色,前端带有一点点浅蓝的色调;虹膜为棕色。主要分布范围于巴西东北部的南亚马逊盆地内。
5、鸡尾鹦鹉
鸡尾鹦鹉:又名玄凤、卡美,是世界上最常见的鹦鹉之一,也是最普遍的中型鹦鹉。广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鸡尾鹦鹉在和多称玄凤鹦鹉,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中型鹦鹉之一。野生种群产自澳洲;鸡尾鹦鹉有许多的变种,较常见的是灰色、白色、珍珠等品种。
鸡尾鹦鹉身长32-33厘米,有一个竖立在脑袋上的顶冠,野生的顶冠长4-6厘米,饲养驯养的冠毛长4-11厘米。鸡尾鹦鹉的羽毛一般是中度灰色的,身体下部颜色比较浅,橙色脸颊,翅膀上有白色的大羽斑。雌性鸡尾鹦鹉的翅膀下缀有一。
6、金刚鹦鹉
金刚鹦鹉产于美洲热带地区,是色彩最漂亮,体型最大的鹦鹉之一。共有6属17个品种。也是目前笼养鹦鹉中常见的一种。
具对趾足,每只脚有4只脚趾2前2后。尾极长,属大型攀禽。原生地是森林,特别是墨西哥及中南美洲的雨林。食谱由许多果实和花朵组成,食量大,有力的喙可将坚果啄开,用钝舌吸出果肉。寿命最长可达80年。
金刚鹦鹉最吸引人的技能无疑当属能够效仿人言。虽然它们的鸣叫声虽然粗厉而嘈杂,十分刺耳,并不婉转动听,但在人工驯养下却能够很好地模仿人语和其他鸟类的鸣叫声。在著名的海洋公园中就有精彩的金刚鹦鹉表演,它们可以在钢丝上骑自行车、拉车、推磨、翻跟斗、跳交谊舞、打篮球等,每天都吸引了大批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驻足观看。
7、虎皮鹦鹉
虎皮鹦鹉,又称娇凤、彩凤,是鹦形目鹦鹉科的鸟类,属小型攀禽品种。虎皮鹦鹉头羽和背羽一般呈黄色且有黑色条纹,毛色和条纹犹如虎皮一般,所以称为虎皮鹦鹉。羽毛颜色光艳,性情活泼且叫声清脆、易于驯养。雄鸟鼻包为淡蓝色,雌鸟为肉色。
虎皮鹦鹉原产于澳大利亚的内陆地区。以植物种子等为食。在中国是大众最喜欢的宠物鸟之一,野生种群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8、牡丹鹦鹉
牡丹鹦鹉亦称情侣鹦鹉、爱情鸟。在我国饲养共有3个类型:即黑头牡丹鹦鹉、红牡丹鹦鹉和黄头牡丹鹦鹉。
牡丹鹦鹉体长一般在15厘米左右,体重40-50克。喙红色,眼及蜡膜白色。头部黑褐色,颈部有赤黄色的环带。上胸浅绿色,背部和翼为绿色,翼端呈黑色,尾绿色,脚灰色。另有棕头牡丹鹦鹉,头部棕褐色,俗称棕头牡丹。
9、绯胸鹦鹉
绯胸鹦鹉又名四川鹦鹉、大鹦哥、大紫胸鹦鹉,属于鹦鹉科。体形中等,体态优美,羽色艳丽,由于上体羽毛以绿色为主,又被称为绿鹦哥。
绯胸鹦鹉栖息于海拔不高的山麓林带,群居,日行性,留鸟。以坚果、浆果、嫩枝芽、谷物、种子等为食。
绯胸鹦鹉在我国民间还被称之为“多嘴多舌的黄背绿”。善于学舌,模仿人语,还能学会一些技艺,所以成为古代宫庭中驯养的一种有名的学语鸟,也是驰名中外的观赏鸟类。
10、华贵折衷鹦鹉
华贵折衷鹦鹉,身长35cm,体重380-475g。是所有鹦鹉中两性外表差异最明显的种类,公母色差极大。起源于印度尼西亚海岛的南摩鹿加群岛。栖息在各种不同的地形,森林、草原、红树林、椰子园以及农作物区等海拔1900m以下的地区,最常在农作物区、滨海地带与低海拔森林出没。
11、花头鹦鹉
花头鹦鹉身长约为30cm,鸟体为绿色,头部粉红色,到了头部后方、颈部均变为蓝紫色。花头鹦鹉主要栖息于约1500米的森林地带、次要林区和部份被开垦过的地区、干燥以及潮湿的热带草原等地。尤其偏好在森林和农耕区的边界活动。花头鹦鹉在缅甸的繁殖季为3月到5月;人工训养下的花头鹦鹉则每年4月会开始繁殖,如果照顾得宜,一年甚至可以繁殖两次。
12、非洲灰鹦鹉
非洲灰鹦鹉属于大型鹦鹉,尾巴短,头部圆,面毛,喜攀爬,不善飞翔。非洲灰鹦鹉在所有鹦鹉爱好者中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品种,被誉为“最聪明的鸟”,可以和人类真正交谈的动物之一;即使是最漂亮的灰鹦亚种,也不能和其他鹦鹉相比,但他们用高智商弥补了外貌上的平庸,这也使得他们成为知名度最高的宠物鸟之一。
鹦鹉的生活环境
鹦鹉耐热程度远远比人要高,但不能耐潮,最怕潮湿。像阴雨连绵,空气闷热,氧分子减少,鹦鹉的身体会感到极度地不适应,最好开启空调,对室内空气进行降温除湿,同时不要把鹦鹉放在空气不流通的阳台上。如果是冬天,尽可能让鹦鹉呆在没有空气加湿器的屋子里,以防受潮生病。
第五节 画 眉
画眉,也叫虎鸦、金画眉。属于雀形目鹟科画眉亚科的鸟类。
画眉是我国鸣禽类观赏鸟中的佼佼者,素以鸟类著名“男高音”而盛名。鸣声音调高亢激越,悠扬婉转动听。画眉为广州市市鸟,主要分布于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和太平洋诸岛屿。在华中、华南、海南及地区的为留鸟。
画眉全长约23cm。全身大部棕褐色。头顶至上背具黑褐色的纵纹,眼圈白色并向后延伸成狭窄的眉纹。画眉栖息于山丘的灌丛和村落附近的灌丛或竹林中,机敏而胆怯,常在林下的草丛中觅食,不善作远距离飞翔。杂食性,主要取食昆虫,特别在繁殖季节嗜食昆虫;兼食草籽、野果。
画眉的驯养:
画眉鸟是属于野生的鸟类,栖息在山野之中,接触范围大。一般饲养来源,是从鸟店购得或鸟市购买,由于价格便宜,所以养者较多。
幼雏阶段的画眉,性较温顺,人工饲养起来也较容易,成鸟则因已习惯在山野,而性强难驯。
画眉鸟家养以单笼饲养方式,不适合二只以上的同笼饲养。
一般训练画眉的过程;分为遛鸟、靠鸟、打斗练习。
遛鸟:本已驯服的鸟,在见到生人,或不同环境时,又野性大发,惊悸乱扑。这表示平常接触范围太小,才会既惊慌又怕生。消除这种现象的方法,最好在晨、昏提着鸟笼外出 ,至公园林地,将鸟笼挂在树上,让其鸣唱,使之习於更换新环境。行进时,需提笼并放下笼衣,随人行进时的两臂,自然的摆动,切记不可过于剧烈。遛鸟时,渐进式的掀起笼衣,直到全部掀起帷幔,不再跳动也毫无惧色,遛鸟的功夫,算到家了。
靠鸟:画眉最善于模仿同类及其他鸟类鸣唱,为了让它学取更多鸟鸣声,我们需带它至鸟场,或鸟类众多的地方,让它领略、学习一下善鸣者的歌声,时间久了,自然它就会学习这些善鸣的鸟,高声鸣唱,而且更变化无穷、悦耳动听。要特别注意的是,画眉鸟好胜,如非有十足把握,决不可与善鸣的画眉鸟靠的太近,而且要放下笼衣,让它只能听到声音,不会照面,一发觉有不支的现象,要立刻提开,如果不这样做,一旦失败,有可能影响它,至终生不再鸣唱的程度。
打斗练习:画眉鸟驯熟之后,才可学习打斗,以增进其战斗技能,初时只可小试不能大斗,更不可与雀坛称霸的鸟王相拼,否则一遭败北,士气难振,从此未战先馁,曳兵而逃,怎么也不划算。应选实力相当者练习,不待胜负分晓,在适当的时机,就要将它们分开,停止战斗,这样两鸟都会认为战胜对方,自鸣得意,振翅高鸣,意犹未尽。如此渐进练习,才能愈来愈勇,正式对垒时,自然奋不顾身,勇往直前,打个落花流水。
第六节 伯 劳
伯劳科在鸟类传统分类系统中是鸟纲雀形目中的一个科。伯劳科鸟类性情凶猛,有“雀中猛禽”之称。常立于高处俯视,伺机而动,捕捉昆虫、蛙、蜥蜴、小鸟和鼠类等,有把尸体插在棘刺上撕食的习性,有时不全吃掉,用这种方式储存食物。因此英文中也称其为“butcher birds (屠夫鸟)” 。
伯劳是重要的食虫鸟类。它们的主要特点是嘴形大而强,上嘴先端具钩和缺刻,略似鹰嘴。翅短圆,通常呈凸尾状。脚强健,趾有利钩。性凶猛,嗜吃小形兽类、鸟类、蜥蜴等各种昆虫以及其他活动物。
大都栖息在丘陵开阔的林地。常栖于树顶,到地面捕食,捕取后复返回树枝;巢呈杯状,置于有棘的树木或灌丛间。卵上常具有略呈暗褐色的、大小不等的杂斑。它们大多数为我国的候鸟。
伯劳的分类:最常见的种类有虎纹伯劳,红尾伯劳,棕背伯劳,灰伯劳。
1、虎纹伯劳
虎纹伯劳(学名:Lanius tigrinus)为伯劳科伯劳属的鸟类,俗名花伯劳、虎伯劳。分布于俄罗斯、朝鲜、日本、中南半岛至马来半岛、菲律宾、西里伯岛、岛以及中国等地,一般栖息于树林、分布自平原至丘陵、山地,喜栖于疏林边缘以及巢址选在带荆棘的灌木及洋槐等阔叶树。
2、红尾伯劳
红尾伯劳(学名:Lanius cristatus)为伯劳科伯劳属的鸟类,俗名褐伯劳。体长18-21cm。上体棕褐或灰褐色,两翅黑褐色,头顶灰色或红棕色、具白色眉纹和粗著的黑色贯眼纹。尾上覆羽红棕色,尾羽棕褐色,尾呈楔形。颏、喉白色,其余下体棕白色。一般生活于温湿地带森林鸟类、常见于平原、丘陵至低山区以及多筑巢于林缘、开阔地附近。所吃食物主要有直翅目蝗科、螽斯科、鞘翅目步甲科、叩头虫科、金龟子科、瓢虫科、半翅目蝽科和鳞翅目昆虫。偶尔吃少量草子。
3、棕背伯劳
棕背伯劳(学名:Lanius schach)属于雀形目伯劳科,是一种东洋界很常见的留鸟(Resident bird),分布的区域从哈萨克起,穿过了阿富汗、巴基斯坦与印度半岛(除了东边的国家),到新几内亚。体长达24厘米左右,体重70~90克。栖息于开阔的平原与低山一带,常在田园、果园及树丛间活动。性凶猛,嘴、爪均强健有力,喙的咬合力较大,善于捕食昆虫、鸟类及其他动物,甚至能袭击或击杀比它自己还大的鸟,如鹧鸪之类,体型较小的鹰常被它追逐。
4、灰伯劳
灰伯劳(学名:Lanius excubitor)为伯劳科伯劳属的鸟类,俗名北寒露。体大长约24厘米。雄鸟:顶冠、颈背、背及腰灰色;粗大的过眼纹黑色, 其上具白色眉纹;两翼黑色具白色横纹;尾黑而边缘白色;下体近白。分布于欧洲中部、亚洲北部、在中亚、印度、非洲越冬以及中国等地,多生活于从平原到山地的疏林或林间空地附近。
第七节 百灵鸟
百灵属于雀形目,百灵科。百灵鸟是草原的代表性鸟类,属于小型鸣禽。百灵鸟头上常有漂亮的具羽冠,嘴较细小而呈圆锥状,有些种类长而稍弯曲。鼻孔上常有悬羽掩盖。翅膀稍尖长,尾较翅为短,跗跖后缘较钝,具有盾状鳞,后爪又长又直。
百灵分布于内蒙古、河北和青海。我国常见的种类有沙百灵、云雀、角百灵、小沙百灵、斑百灵、歌百灵和蒙古百灵等。
百灵鸟栖息于干旱山地、荒漠、草地或岩石上,非繁殖期多结群生活,常作短距离低飞或奔跑,取食昆虫和草籽。繁殖期5~7月,营巢于草丛基部的地面上,每窝产卵4~5枚,卵浅褐色或近白色,上密缀褐色细斑。
1、沙百灵
沙百灵是一种小型鸣禽。身长在12—17cm之间。它们普遍有一个布满深色纵斑纹的上体和翅膀,前胸有放射状稀少的黑色斑点,下腹白色。小黄嘴,白眼眉,有眼圈。尾巴黑色有深褐色相杂。它们的嘴较粗短。鼻孔上有悬羽掩盖。翅膀稍尖长,尾较翅为短,跗跖后缘较钝,具有盾状鳞,后爪长而直。分布于非洲的中南部(包括马里、尼日尔、乍得、苏丹、沙特阿拉伯、阿曼、安哥拉、纳米比亚、博茨瓦纳、莱索托、南非、赞比亚、索马里)。
2、小沙百灵
小短趾百灵是一种典型的干燥草原鸟,小型鸣禽。身长13 -14 cm,翼展24-32 cm,体重17-22g。上体灰棕色有暗斑纹。下体白色,胸部有散布较开纵纹。它有一苍白眉斑,嘴较粗短。站势甚直。鼻孔上有悬羽掩盖。翅膀稍尖长,尾较翅为短,跗跖后缘较钝,具有盾状鳞,后爪长而直。分布于欧亚及非洲。
3、斑百灵
体型略大(16.5厘米)的粗壮而尾短的百灵。嘴厚且钝,眉纹及眼下方的小斑纹白色。颏、喉及半颈环白,其下有黑色的项纹。上体具浓褐色杂斑;下体白,两胁棕色,胸侧有纵纹。飞行时翼下暗而略灰,无白色的翼后缘,尾有狭窄的白色羽端,但无白色羽缘。分布范围:小亚细亚、西南亚;越冬至阿拉伯、非洲东北部、印度西北部及中国西部。
4、角百灵
角百灵(学名:Eremophila alpestris)是雀形目、百灵科的鸟类,是一种小型鸣禽和中等体型的深色百灵,共有9个亚种。分布于美洲、印度次及中国的西南地区。栖息于干旱山地、荒漠、草地或岩石上,非繁殖期多结群生活,常作短距离低飞或奔跑,取食昆虫和草籽。在中国西北地区为留鸟、夏候鸟。
5、蒙古百灵
体大(18厘米)的锈褐色百灵鸟。胸具一道黑色横纹,下体白色。头部图纹特征为浅黄褐色的顶冠缘以栗色外圈,下有白色眉纹伸至颈背,在栗色的后颈环上相接。栗色的翼覆羽于白色的次级飞羽和黑色初级飞羽之上而成对比性的翼上图纹。分布范围:中国北部及中部、蒙古、西伯利亚南部。栖于多岩的山丘,也至干燥及润泽的短草地。常被作为笼中鸟出售。
6、歌百灵
体小(14厘米)的红褐色百灵鸟。顶冠棕色而多具黑色斑纹。下体浅皮黄色,胸具黑色纵纹,外侧尾羽白色。外形似鹨但嘴较厚且尾及腿较短。分布范围:非洲、印度、中国东南部、东南亚。常于地面行走或振翼作柔弱的波状飞行。于地面,或于飞行时,或在空中振翼同时缓慢垂直下降时鸣唱。停栖于矮树丛。
7、云雀
中等体型(18厘米)而具灰褐色杂斑的百灵鸟。顶冠及耸起的羽冠具细纹,尾分叉,羽缘白色,后翼缘的白色于飞行时可见。分布范围:繁殖于从欧洲至外贝加尔、朝鲜、日本及中国北方;越冬至北非、伊朗及印度西北部。分布状况:冬季甚常见于中国北方。习性:以活泼悦耳的鸣声著称,高空振翅飞行时鸣唱,接着作极壮观的俯冲而回到地面的覆盖处。栖于草地、干旱平原、泥淖及沼泽。正常飞行起伏不定。
第八节 绣 眼
绣眼鸟是雀形目,绣眼鸟科,绣眼属。绣眼鸟是97种绣眼科鸟类的统称。体形小,体长90~122毫米;嘴小,为头长的一半,嘴峰稍向下弯;鼻孔为薄膜所掩盖;舌能伸缩,先端具有角质硬性的纤维簇;翅圆长;尾短;跗蹠长而健。雌雄相似。因其眼圈被一些明显的白色绒状短羽所环绕,形成鲜明的白眼圈得绣眼之名。
绣眼鸟完全树栖生活,取食昆虫、花蜜和甜软的果实;绣眼鸟性情活跃,高度群集。多数种类低声嘁嘁喳喳,但有几种高声转鸣。国内主要有灰腹绣眼、暗绿绣眼、红肋绣眼和非洲绣眼四种。
1、暗绿绣眼鸟
暗绿绣眼鸟俗名绣眼儿,粉眼儿,白眼儿。体小而细弱,背绿色、腹白色。性活泼,在林间的树枝间敏捷地穿飞跳跃。鸣叫声婉转动听。非繁殖季节亦有集群之习性,主要在阔叶林营巢,巢小而精致,为吊篮式,隐藏在浓密的枝叶间,不易发现。主要分布再华东地区,华北、西北、西南的部分地区以及岛和海南岛。
2、红胁绣眼鸟
俗名红胁粉眼、北粉眼、绣眼儿、紫燕儿。体色和暗绿绣眼相似,两胁呈显著的栗红色。生活习性亦与前者基本相同。繁殖于东北、河北东北部山林地区,除主食昆虫(以害虫为主),亦有少量杂草种子及少数作物种子。
3、灰腹绣眼鸟
体小(11cm)的橄榄绿色绣眼鸟。似暗绿绣眼鸟,但区别为沿腹中心向下具一道狭窄的柠檬黄色斑纹,眼先及眼区黑色,白色的眼圈较窄。叫声轻柔。主要分布于印度至中国南方、东南亚及其他群岛。
生活习性:喜原始林及次生植被。形成大群,与其他鸟类如山椒鸟等随意混群,在最高树木的顶层活动。
第九节 黄鹂
黄鹂属鸟纲,黄鹂科,黄鹂属,又名黄鸟、黄莺等,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四川等地。
体长约25cm,体色鲜黄,嘴粗红色,枕部黑羽毛深。雄鸟羽色金黄有光,雌鸟羽色黄中带绿,这是鉴别雌雄的主要标志之一。头部两侧有通过眼周直达枕部的黑纹,翼和尾的呈黑色。幼鸟头部无黑,腹部有黑色条纹,直到第三年才逐渐消失。
黄鹂科鸟类共有2属29种。中国有6种。
1、金黄鹂
中等体型(24厘米)的黄色及黑色鹂。头全黄色。雄性成鸟眼先、翼及尾基部黑色,其余为鲜亮黄色。雌鸟较暗淡而多绿色。幼鸟偏绿色,下体具细密纵纹。
栖于树林活动及有稀疏树木的开阔原野。繁殖期甚吵嚷。飞行呈波状。喜于树林的上层;分布于南欧至印度、蒙古北部及西伯利亚。
2、淡色鹂
分布范围: 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3、黑枕黄鹂
黑枕黄鹂,英文名Oriolus chinensis,也有称“黄鹂”、“黄莺”、“黄鸟”等。分类上属鸟纲,黄鹂科。主要分布于旧温热带地区,特别是东洋界,有2属28种,我国有1属5种。在我国分布于东部地区,由内蒙的东北部、东北、华北地区、往南直到广东、云南,西达陕西、甘肃南部和四川西部等地。为夏候鸟;在、海南为留鸟。
中等体型(26厘米)的黄色及黑色鹂。过眼纹及颈黑色,飞羽多为黑色。雄鸟体羽余部艳黄色。与细嘴黄鹂的区别在嘴较粗,颈背的黑带较宽。雌鸟色较暗淡,背橄榄黄色。亚成鸟背部橄榄色,下体近白而具黑色纵纹。分布范围:印度、中国、东南亚、巽他群岛、菲律宾及苏拉威西岛。北方鸟南迁越冬。
4、菲律宾黄鹂
分布范围: 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5、非洲黄鹂
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
6、绿裸眼鹂
分布范围: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
7、黑头黄鹂
黑头黄鹂是雀形目、黄鹂科、黄鹂属的鸟类。中等体型(23厘米),头、颈及上胸黑色,下体黄色,翼及尾黑色。雄雌同色。亚成鸟似成鸟,但额为黄色,嘴及眼圈偏白,喉污白并具略黑色条纹。喜欢单独或成对活动。主要以树木和灌木种子、果实、浆果、幼芽、嫩叶等植物性食物为食。
8、绿头黄鹂
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
9、山鹂
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
第十节 石 燕
石燕属鸫亚科,水鸲属。又称红尾水鸲。全长约13cm。雌雄异色,雄性通体暗蓝色,翼黑褐色,尾及其上、下覆羽均栗红色。雌鸟上体灰褐色,翼褐色并有两道白色点斑,臀、腰及外侧尾羽基部白色,尾余部黑色,下体灰色,布以由灰色羽缘形成的鳞状斑。虹膜深褐。
单独或成对活动。一般在多砾石的溪流及河流两旁活动,或停栖于水中砾石上。
石燕一般是从窝雏养大的,大都可以和人亲近,你一伸手就会飞起来啄,将手伸进笼中它就会站于手上,这种“亲和性”在笼鸟中不多见。
分布于欧亚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印度次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中国为华北及黄河以南地区的留鸟。较常见。
第八节 金丝雀
金丝雀属雀形目,雀科。又名芙蓉鸟、白玉、白燕、玉鸟等,原产于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和南部非洲。经人工饲养出现了黄色、白色、灰色、绿色、橘红色、古铜色、桂皮色、花色等羽色。其体型和姿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人工培育出现了不同的品系。近年来培育出的直立型、大弯月型、直立鹰型尤为珍贵。
国内饲养的金丝雀,一般体长12~14厘米,体色有黄色、白色、桔红色、古铜色等,其中以白羽毛、红眼睛者为最名贵。
图片为意大利人马西米利亚诺德尔波诺,国际鸟展(切塞纳)夺得金丝雀鸟赛冠军最多的人。金丝雀农场老板1991年2009年19年间培育出金丝雀获得世界各项大赛冠军304只,亚军、季军无数。
第十一节 黄 雀
黄雀为雀科金翅雀属的鸟类。雄鸟头顶与颏黑色,翼斑和尾基两侧鲜黄;雌鸟头顶与颏无黑色,具浓重的灰绿色斑纹;下体暗淡黄,有浅黑色斑纹;雄鸟飞翔时可显示出鲜黄的翼斑、腰和尾基两侧。分布于南欧至埃及、东至日本、朝鲜半岛和中国。
黄雀生活于山林、丘陵和平原地带,秋季和冬季多见于平原地区或山脚林带避风处。以多种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为食,兼主食赤杨、桦木、榆树、松树、及裸子植物的果实、种子及嫩芽,也吃作物和蓟草、中葵、茵草等杂草种子以及少量昆虫。
第十二节 寿 带
寿带鸟属于雀形目,鸦科,寿带属,也称"紫带小"、"老白带子"。该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野生鸟几乎完全以昆虫为食,包括蝇类、天蛾、蝗虫、螽斯、金龟、金花虫和松毛虫等,这些都是严重为害农林的昆虫,所以,寿带鸟是非常有益的鸟类。
寿带鸟身型优美,羽色漂亮,中等体型,有两种色型,头闪辉黑色,冠羽显著。雄鸟易辨,一对尾羽在尾后特形延长,可达25厘米。鸣声清脆响亮,特别是在清晨,尤其悦耳动听。是著名的观赏鸟。
分布于土耳其、印度、中国、东南亚及其群岛。
栗色型寿带鸟:是青年期的羽色,其背部栗红色,胸部及腹部灰白色,尾羽栗红色。
白色型寿带鸟:是老年鸟的羽色,其胸、背及尾均呈白色,并杂以黑色羽干纹。两种色型的寿带鸟,其嘴壳均为蓝黑色,足趾铅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