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大众传媒既是信息传播的物质载体,也是促使大众传播者与受众得以交流的中介和纽带,更是形成、复制、扩散和放大社会的社会工具。流行文化包含于大众文化,它是现代社会与工业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表达样式,标志着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形成。当代大众传媒塑造着现代的流行文化,而现代流行文化又对当代大众传媒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当代大众传媒与现代流行文化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大众传媒 流行文化 缔造者 推动者
Contemporary Mass Media and Pop Culture
Abstract: The mass media is both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material carrier, also contribute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audience to public communicators link, but also the intermediary and formation, copy, diffusion and magnified public social tools. Pop culture is mass culture, it is containing modern society and industry culture and combining produce a new cultural expression style, marks a new cultural morphology formation. Contemporary mass media shape modern pop culture, and modern pop culture and contemporary mass media has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Can say contemporary mass media and modern pop culture is interaction, inseparable.
Key words:Contemporary mass media Pop Culture creator enabler
浅谈当代大众传媒与流行文化
一、当代大众传媒
(一) 大众传媒的含义
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它是新闻的传播工具,传递新闻信息的载体,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的总称。西方称为新闻媒介或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是以电视、电影、广播、报刊和书籍等以技术或组织特征为标志的传播手段或者向大众的信息传递。郭庆光先生在《传播学概论》中明确提到:“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从其生产规模的巨大性和受传者的广泛性而言,我们又把它们称为大众传播者,或称为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既是信息传播的物质载体,也是促使大众传播者与受众得以交流的中介和纽带,更是形成、复制、扩散和放大社会的社会工具。因此人们所接触的大众传媒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物质形态,也是大众传播者与传播载体紧密结合后的产物,更是反映社会内在要求、引领社会变化发展的利器。
(二)大众传媒的发展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原始传播阶段;2、手抄传播阶段 3、印刷传播阶段 4、电子传播阶段。在书写工具问世以前,人们靠着语言、手势、图记、火把等来传递信息,受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报纸可以说是最早出现的新闻传播工具,但是早期的它也无法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阻碍。直到电报的出现,从第一根电报线路的诞生,便开启了现代通讯的新纪元。它将在此之前邮递和通讯二位一体的状况改变,并迅速蔓延。电报的诞生让人们感受到了报纸的时效性,在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后,人们感受到了和不同城市进行瞬时通讯的兴奋,早期的电报见证者们认为这是世界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当时的人们无法预料到以后的多元通讯工具能超越电报这让人瞠目结舌的发明。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报纸的发展也跟着迈了一大步。广播、电视等利用现代化的电子技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作为新的传播媒介也登上了历史舞台。
大众传媒的物质基础是技术的革新,在激光照排技术、卫星电视及有线电视技术普遍运用之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到来有力推动了大众传媒的发展,使得大众传媒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三)当代大众传媒的特点
1.交互式传播
当代大众传媒打破传统传媒单向性的传播方式,有着交互性的特点。在大众传媒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第二媒介时代”的到来,即以信息高速公路及卫星技术与电视、电脑、电话等传播模式为主导的时代,它集制作者、销售者和消费者于一体,是对“交往传播关系的一种全新构造”,其中“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的界限不再分明,产生了“双向的、去中心化”的交流。
2.高效的复制性
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工具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知天下事,然而这通过符号和影像传达给人们的“天下事”是通过媒体所接触的,媒体通过运用分割、重组、淡化、强化等一系列程序对现实进行编辑处理,这些只是媒体想呈现给受众的“事实”,而并非真正的事实。在大众传媒的发展过程中,大众往往被看成了是一个单向度的人,即是丧失否定、批判和超越的能力的人。马尔库塞认为:大众传媒消灭了思想的丰富性和人的多样性,广播、电视、电影、广告等现代科技的产物,无孔不入地挤进公众的内心深处,消灭了从思想上和改变现状的文化。
3.娱乐化
当代大众传媒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娱乐功能的最大化。当今社会已步入了消费时代,人们不再需要政治味浓厚的信息,只想在紧张的工作后,获得轻松的娱乐消遣,大众传媒娱乐化正是为了满足大众的这种享乐和渴求悠闲的心理需求。而大众传媒娱乐化很大程度上就根源于此,对受众规模最大化的追求,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让大众传媒不断生产出满足普通大众的底层需要。大众传媒有意识的对受众需要的娱乐性事件进行传播,尽最大努力使受众对自己传播的信息满足。而能否吸引受众决定了大众媒体最大利益来源的广告商对其是否进行投资,于是我们经常看到大众传媒无所不用其极的获取爆炸性的娱乐性新闻并用大篇幅和黄金时段对娱乐性的新闻头版进行炒作。
二、流行文化
(一) 流行文化的定义
流行文化包含于大众文化,它是现代社会与工业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表达样式,标志着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形成。不同于经典文化以精英文化为中心的单向度的文化表达,流行文化是大众广泛参与的文化表达方式。可以说现代的流行文化是多元化的,包罗万象的,有学者在归纳了大众流行文化,分析了其中的四种类型:“一是印刷媒介中的大众文化;二是电子媒介中的大众文化;三是电脑与互联网中的大众文化;四是日常生活习俗与器物中的大众文化。这最后一种尤为复杂,包括了趣味、心态、形象、行为、物品、语言、环境等多个方面。”
(二)流行文化的特征
1.商业化与消费化
流行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大众流行中的商业文化。在现今这个消费时代,人们欲望的膨胀和流行文化无处不在的商业性,使其进入市场变为文化消费品。流行文化就是为了大众消费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它同其他商品一样,通过策划、设计,流通和消费的过程。
2.高度的现代性
流行文化是现代工业社会高速发展下的伴生物,它是工业社会发展下所生成的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因此明显地不同于前工业社会中的民间文化和其他文化形式。
3.强烈的娱乐性
现如今,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且慢慢地成为一种文化精神。当代美国学者与思想家丹尼尔•贝尔认为,大众流行文化是—种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文化,它不再和如何工作、如何取得成就相关,而只关心享乐和消费。他借用麦克唐纳的话说:“大众文化的花招很简单—就是尽一切办法让大伙高兴。”追求愉悦和消遣的欲望在当今时代得到了全面的扩张。追求和制造快乐,成为了当今无处不在的文化景观,其背后潜藏着人对自身全面发展终极目成标的祈盼。
4.集体狂欢性
现代流行文化总是大众集体参与其中,无论你来自什么行业,文化程度有多高,你都能参与进来。而2006年夏天湖南卫视推出真人选秀节目《超级女声》就向我们展示了这种集体狂欢。参与者多,观众多,不论男女老少,你总能在茶余饭后听到人们对“超女”的谈论。全然一副全民参与的姿态。
5.复制性
作为借助现代工业时代先进技术而迅猛发展的现代流行文化,复制性是一个相当突出的特征。是其产业化、标准化操作的必然要求。为了适应受众的需求,它不得不进行复制,而这种复制带来的便是产业化和标准化,同时也使其变得平庸。
通过以上对于现代流行文化的描述上,我们知道流行文化的主体和主要消费对象是城市大众,其精神内涵既不同于体现执政党意识形态和为国家权利所倡导的主流文化,也不同于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精英文化;它既与民间文化存在本质差异,也与大众文化不能等量齐观,流行与时尚是它的主要特征,娱乐为其主要功能,用现代的生产方式进行产业化的生产经营,它没有高低阶层之分,从某种意义上甚至打破了只有知识分子才能掌握话语权的传统,表现出了一定的民主性。
(三) 流行文化蓬勃发展的原因
从历史上来说,我国经历了闭关锁国与长期的封建统治,封建君主为了维护其地位和政治的统一,用一种思想和理论来统治臣民,不允许百家共存。这使得中国文化长期处于单一化的状态之中,在这种高度一元化的政治运行机制下,文化是不可能获得成长和发育的空间,而市民社会的也无法形成,这必然导致流行文化难以萌生。而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这标志着中国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转型,尤其是90年代初期国家正式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定位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性质,而市场经济正是市民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在客观上为市民社会和与之相应的市民文化——流行文化的健康成长创造了前提条件。大众从长期的信仰不自由、言论不自由的封建社会解脱出来,急切的想要表达自己,挣脱封建枷锁。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国人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流行文化能让受众感受到相对自由的意义空间,在这个自由的空间里,大众可以对流行文化进行多种解读,而在这些解读中表现出了大众对某些社会的既定规则的反抗。
从当今社会来看,马克思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现代工业社会的兴起,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在“生产力的性质”基础上超越了温饱的社会。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人类对文化艺术的追求,就从贵族式的奢侈享受转变为了大众的文化需求;从专业的、精英的文化表达和表演变为大众广泛的参与和交流;从闲暇的偶然趣味变成通常的生活时尚。服饰、时尚杂志、CD、演唱会、网络文化等等各式各样的新的文化形式就是流行文化,它以成为都市生活的重要部分。也就是说,流行文化已逐渐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在满足了温饱之后,人们渴求表达和参与进文化中,流行文化正好满足了大众这种普遍的生活要求。
从流行文化本身及受众本身而言,流行文化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蓬勃发展,与我国现在处于社会转型期有着很大关联。改革开放实施以来,我国社会就处于一个转型阶段,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社会的快速发展,让处于转型期的人们倍感压力与不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每天都在拼命工作的现代人需要一个发泄苦闷,消散压力的渠道,在工作紧张之余,相比接受沉闷的需要深刻思考的信息,人们更愿意接收轻松的,充满活力的流行文化。由于现代流行文化没有高低阶层之分,本身就觉有广泛的受众群,加之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大众能够参与到流行文化的创造,推动当中。普通人在公开场所或公共平台上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行为都有可能成为流行。比如“绵羊音”这个词就是当初主持人杜海涛在不经意间对超级女生曾轶可独特声音的形容,然而却流行至今。加之,现在人们都有着猎奇心理,特别是年轻人群体,普遍存在一种追逐新鲜、时髦的心理。凡是名称新鲜或含义新鲜的词语,一旦在网上出现,就会马上炸开,得到充分传播并迅速流行起来。比如‘草根’、‘给力’、‘神马’、‘神马都是浮云’等等。
(四)流行文化的意义
现代社会与文化工业相结合的流行文化代表了一种新的文化表达的样式。在其早期阶段,通过报纸、无线电、百老汇式的演出、电影等媒介形式吸引公众的注意。在其现代阶段,又增加了电视、互联网等新兴的交互式媒体。这些与现代文化工业紧密结合的流行文化,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于传统的文化形式很不一样。而它的存在又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呢?
首先,起源于西方的流行文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中国,并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帮助下得以迅速扩散。可以说现代流行文化充斥于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着明显的社会学意义。现代流行文化渗透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学、艺术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了社会运作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流行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出现和膨胀,使原有社会结构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各个社会领域和社会系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不但改变了原有的文化的性质及结构,也改变了政治、经济及其他社会结构,甚至也改变了社会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流行文化成为了当代社会整合与社会化进程的重要机制。我们国家的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也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流行文化的强大酵母和媒介力的影响。原本非常强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型态,也招架不住流行文化的发展洪流。不但思想开放的中国青年,而且,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的中国农民,也深受流行文化的感染。而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流行文化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活力,即便是北京这样一个东方文化古都,也在流行文化的冲击下,呈现其流动的活力。北京的街道以及高耸入云的现代和后现代大厦群,充斥着流行文化的物品及其气韵。北京已然成为了中国流行文化的中心。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流行文化使得经历了长期封建统治的中国人民及中国社会充满了活力,让长期处于压抑中的中国人及中国社会有了表达的机会。
其次,流行文化极大冲击了文本的呈现方式以及传统“文本——阅读”的文化传播模式。传统文本都是以印刷品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阅读纸质文本是我们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阅读文化,而现在这种传统的阅读方式正在受着流行文化的冲击。在网络日益普及,报刊书籍日益数字化的今天,“电子阅读”悄然兴起。不管你身处何处,只要有网络你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文本阅读,或者你还可以把你想读的文本存入“电子书”,以解决你在没有网络情况下对文本阅读的需求。总之,电子阅读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成为了一种生活时尚。极大的冲击着传统的纸质阅读的地位。同时流行文化对“文本——阅读”的传统文化传播模式也进行了。文本在经典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每一个文明都有自己的经典文本,如教的《圣经》,中国的四书五经,而这些文本也是该文明的文化权威的象征。但在现代流行文化的推动下,文本无处不在,大量文本的涌现使得文本的权威性收到冲击。传统文本那种经过深思熟虑的创作与修改,然后经权威审核或认定变成印刷品出版的方式,已经被更随意的文本书写和表达方式所取代。传统印刷品也开始追求猎奇、刺激或趣味,严肃思考的文本难以获得文化工业的认可。更为重要的是,普通人可以借助于现代媒体、信息技术发布自己的文本。这种文本可以是一条微博,一个短信,或者是在BBS上集体讨论,甚至一个长篇文本所引起的广泛跟帖,网友们用专业或非专业的角度对其进行评论分析,即便是一句简单的认同或不认同,都会成为文本的一部分。这使得大众有了公众表达的一个权利和渠道。它打破了经典文化中那种大众只能被动接受既定文本,面对文本,无法获得公共表达的传统的文本——阅读的传统的文化表达方式。
最后,经典文化中的精英与大众的对立模式在流行文化中呈消解态势。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精英文化与大众流行文化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而精英与大众这个二元对立模式却在流行文化中趋于消解。在长久以来经典文化表达方式是一个“精英——大众”的二元结构,这个结构的核心是精英,精英们是文化的创作者,大众是吸收者,这是一个单向的基础维度。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以前人们所认为的精英文化,高雅文化也逐渐走向了普通人。人们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现代流行的叙述方式和讲解方式一一为普通大众呈现。例如电视剧《红楼梦》就是通过电视这一大众传媒工具将我们一直奉为经典的精英文化名著为普通大众呈现出来,让更多的人可以看到,了解到并对它的情节、角色进行评论。而随着选秀潮的来临,甚至还出现了《红楼梦中人》这一选秀活动。这使得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它、评论它,甚至还可以参与进来,去诠释它。这更加拉近了大众与经典之间的距离。不同于经典文化的“创作——接受”的模式,流行文化是一个从作品的生产、包装、市场运作、大众反馈、流行的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作精英的作用趋于淡化,市场与大众的因素凸显出来。许多草根阶层的作品或无意的文化行为(如雪村、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芙蓉姐姐),如果切合了大众的趣味或者是市场的需求,也能够成为流行时尚。这样,大众与精英之间的界限也趋于模糊。传统精英都是经过长期专业学习与培训的专业人士。由于现代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人们各方面的文化能力相对有所提高,文化上的专业界限不再那么绝对。如在我国城市中,许多家庭开始注重孩子多方面才艺的培养。这使得越来越的非专业人士不仅具有越来越高的文化欣赏水平,而且具有一定的创作能力。加之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使得过去由精英垄断的信息资源能够非常容易地被普通人获得,精英的专业技术或技巧也可以通过技术的手段为普通人所掌握。这样,流行文化作品的创作就不再局限于以往的专业精英集团,而有了更广泛的大众基础。
三、大众传媒——流行文化的缔造者与推动者
虽然在西方流行文化可以追溯到18世纪,但其真正发展却是在19世纪30年代大众化报纸出现以后。可以说从报纸时代开始,传媒与文化就有着无法切断的千丝万缕的关系。文化的传播需要借助传媒这一载体,而传媒所传播的主要内容是文化,大众传媒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传播文化的功能。就当代大众传媒与现代流行文化而言,它们的关系更为紧密与复杂。当代大众传媒塑造着现代的流行文化,而现代流行文化又对当代大众传媒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当代大众传媒与现代流行文化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
传播就是文化的载体,它承担着对文化内容与形式的转换、传输、处理、存储、检索、提取和推广的全过程。事实上,社会自有大众传播出现以来,大众传播就充当着双重的角色。一方面它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传播媒介本身就是流行文化的“领头羊”,流行文化是依赖于大众传播的发展才逐步形成的。流行有着一定的时效性,流行文化就是大众在同一时间段内所认识,然后接受,继而对其进行追捧的文化,一个东西想要流行起来必须要在短时间内被大多数人所熟知并且接受它,而这在人们靠着语言、手势、图记、火把等来传递信息的原始传播阶段是无法实现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线电的诞生,让人们感受到了新闻的时效性开始,电视、互联网等电子媒介的共时性传播与参与式收看先后登场,这使得现代流行文化有了其兴起的物质基础。接着大众传媒便开始对流行文化加以塑造。当代大众传媒在我们生活中是无孔不入,就以广告为例,在电视节目播放途中我们会看到插播进来的广告,在收听广播时能听到广告,在浏览网页时能看到广告,坐电梯时有广告,甚至在自动提款机提前时也能看见广告,大众传播以其强大的传播力量,在当代社会文化的流行过程中,担任着流行文化的传递者、倡导者、推广者与普及者角色,流行文化的扩布与流行,没有大众传播的推动,各种文化样式也就行之不远,更加流行不起来。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大众传媒能将某一物品或文化行为进行多方面迅速的扩散,以达到使其流行起来的目的。当代大众传媒作为现代流行文化最积极的制造者和推动者,卫星的全面覆盖,使不同地域的不同人在同时间收看到同一个电视节目,这种前所未有的共时性传播为流行文化支起了平台,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将人们网罗在共同经验中,从屏幕出发,到达更为广阔的人群,参与式的收看将大众一一俘获。最具代表性便是2006年湖南卫视播出的真人选秀节目——《超级女生》,它用一个开放式的文本空间,利用短信投票支持、网络支持等现代传媒技术让观众参与进来,同时,作为主办者的湖南卫视以及全国各地的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几乎没有不对《超级女声》进行报道的,在这种强大的大众媒体渗透力之下,完全不知道《超级女声》的人微乎其微,“超女”成为了大众口口相传的名词,一时间,全民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狂欢时代,然而在这狂欢正是大众媒体精心包装的一场盛宴。高收视率与高参与度,使得《超级女声》这一真人选秀节目迅速成为一种流行文化,大街小巷,男女老少嘴里都能哼上一句“想唱就唱,唱的响亮”。随后,《我型我秀》、《快乐男声》、《梦想中国》、《加油,好男儿》、《星光大道》等一系列选秀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态势。可以说是大众传媒让我们进入了“选秀时代”。
我们说流行文化是因为大众对某一事物或现象有着共同的认识,使得其流行起来进而成为流行文化中的一种。大众传媒利用其特殊的功能作用于流行文化,早就人们对其的共识;利用人们“沉默的螺旋”,营造流行文化的“意见环境”来扩大大众对这一流行文化的共同认识。同时大众传媒还利用潜移默化的功能,使大众心甘情愿地接受流行文化,从而加固大众对这种流行文化的共有认识。总之,当代大众传媒就是现代流行文化的缔造者和推动者。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
2、[美]马克·波斯特(Mark Poster)著,范静哗译,《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3、[美] 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著,赵一凡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年版;
4、[美]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
5、罗钢/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6月;
6、[美]D.J.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思想》,1999版;
7、Wimmer/Domminick,《大众传媒研究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六版;
8、李勇,《通俗文学理论》,北京: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