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教参电子书-第一单元第一课观潮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08:24:57
文档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教参电子书-第一单元第一课观潮

1、观潮教材解析本文记叙了一次观潮的盛况。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表达了对钱塘江大潮奇观的惊叹与热爱。课文共五个自然段,先总后分,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按照“潮来前一潮来时一潮去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第1自然段用“天下奇观”总起,指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和地位。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在海塘大堤上的所见。第3~4自然段写潮来时由远而近的变化过程。第5自然段写潮头奔腾西去后的情景。此外,文中“这一天早上”“午后一点左右
推荐度:
导读1、观潮教材解析本文记叙了一次观潮的盛况。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表达了对钱塘江大潮奇观的惊叹与热爱。课文共五个自然段,先总后分,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按照“潮来前一潮来时一潮去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第1自然段用“天下奇观”总起,指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和地位。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在海塘大堤上的所见。第3~4自然段写潮来时由远而近的变化过程。第5自然段写潮头奔腾西去后的情景。此外,文中“这一天早上”“午后一点左右
1、观潮

教材解析

本文记叙了一次观潮的盛况。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表达了对钱塘江大潮奇观的惊叹与热爱。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先总后分,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按照“潮来前一潮来时一潮去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第1自然段用“天下奇观”总起,指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和地位。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在海塘大堤上的所见。第3~4自然段写潮来时由远而近的变化过程。第5自然段写潮头奔腾西去后的情景。此外,文中“这一天早上”“午后一点左右”两处显示了时间的变化。

课文第2自然段作者登上海塘大堤,为读者描绘了几幅静态的画面——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江面、屹立的镇海古塔等、云雾中的小山、人山人海的海堤。每一幅画面都各有特点。钱塘江“横卧”眼前,“横卧”一词写出了江的宽阔,又带有一种动感。江面“笼罩”着薄雾,小山“若隐若现”,透露着几分神秘的美感。镇海古塔等“屹立”着,则显示出一种又高又稳的力量感。海堤上的人们“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则传达出人们心中的期待。所有这些画面为钱塘江潮的到来勾勒了一幅生动的背景。

课文第3~4自然段,作者从声音、样子两个方面重点描述了潮来时的景象。“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描写了江潮的声音。接着从“一条白线”,到“拉长变粗”,到“两丈多高的水墙”,描写了江潮的样子。

最后,同时描写了浪潮的样子和声音——浪潮如千万匹战马飞奔,声音如山崩地裂。这两个自然段的描述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感受到江潮的气势非凡、雄伟壮观。循着“传来响声一出现白线一拉长变粗一形成水墙一飞奔而来”的线索,我们的脑海中可以浮现出一幅幅有声有色的动感画面。此外,“人声鼎沸”“踮着脚”“人群又沸腾起来”,这些词句都具画面感和现场感,借观潮者的热烈反应衬托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课文第5自然段简要描述了潮去后的情景。虽只有几句话,却呈现了不同的画面。从潮头奔腾西去,到余波涌来,风号浪吼,再到恢复平静,江水涨高,在不同的画面切换中,展现了潮头西去,恢复平静的过程。

课文配了一幅插图,呈现的是波推浪涌、横贯江面、浩浩荡荡的钱塘江大潮,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4.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5.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教学建议

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结合“资料袋”介绍一些关于钱塘江大潮的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再让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围绕“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内容,理清课文大致层次。在此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和语段,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想象江潮的声音、样子,从而感受钱塘潮的奇特、壮观。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要求认识12个生字。教学中,要提醒学生注意容易认半边熟字而读错的生字,如“屹、浩”。“崩、震”可提醒学生“崩”是后鼻音,“震”是前鼻音。有的生字,如“盐、余”,比较常见,可适当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生字,如“屹、贯、萎”,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屹立、横贯、萎时”来识记。教学“昂”时,可以结合课文做一做“昂首”的动作,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字义。“鼎、沸”,可先在“人声鼎沸”中整体识记,再联系生活实际了解“鼎”是古代烹煮食物的器物,后来成为传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沸”就是锅里的水煮开了,从而理解“鼎沸”和“人声鼎沸”的意思。“崩”可与“棚、蹦”辨析,“震”可与“晨、振”辨析,在辨析中了解形声字的规律并识记生字。教学“顿”字时,可借助熟字“炖”,通过换偏旁的方式,帮助学生识记。

2.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15个字。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重点关注字的结构。“据、堤、盼、滚、堵、犹”左窄右宽;“顿”左右同宽;“崩、震、霎”上扁下长、上收下放,注意上下部分要写得紧凑。

二、理解运用

1.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学生初读课文后,可用“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明确课文是围绕文中的第一句话,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写钱塘江大潮的。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潮头奔腾西去”等语句,梳理出课文的层次,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词句段理解。

(1)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①圈画相关景物,想象潮来前的画面。

教学课文第2自然段时,可先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作者登上海塘大堤,看到了哪些景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圈画出相关景物,如“钱塘江、江面、薄雾、镇海古塔、小山、人山人海”,然后引导学生一边读描写这些景物的句子,一边想象含有这些景物的画面。

在交流这一自然段中印象深刻的画面时,学生可能关注的是一种景物,如“江面”,也可能会关注到几种景物,如“江面、古塔、小山”,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引导学生依据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想象画面,让静态的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并在想象中感受潮来前江面平静、开阔等特点。

②梳理潮来的过程,想象潮来时的画面。

课文第3~4自然段写潮来的过程,连续的画面既富有动感,又带着声音。教学这两个自然段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读读课文,梳理出潮来的过程。梳理时,可抓住文中的一些重点语句,如“传来隆隆的响声”“出现了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帮助学生理清潮来的过程。也可以根据一些体现观察顺序的词语,如“远处”“再近些”“浪潮越来越近”,帮助学生梳理潮来的过程。

理清潮来的过程后,可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指导想象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也可补充一些图片或音像资料辅助学生想象。如,“好像闷雷滚动”可让学生联系听雷声的生活经验,想象潮来时的声音。“水墙”可让学生联系生活中见到的墙来想象。学生对“两丈”可能比较陌生,教学时可借助一些直观的事物,让学生体会“两丈”有多高,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可借助课文插图或出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想象。“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听到的巨大响声来想象,也可以播放一些浪潮的声音,营造情境,帮助学生想象。

③品读重点词句,想象潮去后的画面。

教学第5自然段时,可引导学生关注并品读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如,写余波的“漫天卷地”,写江面的“风号浪吼”,写江水的“涨了两丈来高”。引导学生想象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的意思,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试着描述“漫天卷地”会是怎样的画面,“风号浪吼”又是怎样的情景。

(2)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和领悟后,可以引导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读潮来前的部分,要想象钱塘江横卧在眼前的情景,读出平静和期待,语速要缓,声音不要高。读潮来时的部分,可引导学生读好表现大潮声音、形态的语句。可通过“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两丈多高的水墙”“千万匹白色战马”等语句,想象大潮的形态,读出大潮由远而近的变化,体会大潮的壮观。还可通过“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等语句,想象大潮的声音,读出大潮的声音宏大,感受潮来时的气势。读潮去后的部分,可让学生依据“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想象画面,读出大潮的气势。

(3)借助诗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背诵第3~4自然段。

课后第三题中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描写的是钱塘江大潮涨落的壮观景象:农历八月的钱塘江潮水涌来,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数丈高的浪头拍向岸边的山石,又反弹回来。片刻之间,潮水便向大

海退去,但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却留了下来,就像雪堆一样洁白无瑕。诗中“吼”字写出了大潮之声,突出了潮来的气势;“头高数丈”写出了大潮之形,体现了大潮的壮观。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说一说对诗句的理解,然后紧扣一些重点词,谈谈诗中大潮带给自己的感受,最后再让他们从课文中找一找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诗中“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写的是潮来的时间及其声响、气势,学生可画出文中“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等句子。“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写的是大潮退去的情景,学生可画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要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满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诗句与课文中的句子机械地一一对应起来。

在此基础上,可指导学生借助对第3~4自然段内容的梳理,背诵这两个自然段,教师可以适当指导。

一是巧搭支架,用填空的形式引导背诵。如:

那条白线。再近些。浪潮越来越近,;

3.积累表达。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运用词语表中的一些词语描述生活中的场景。如,可以出示景区人多的场景,引导学生用“人山人海”来描述。播放雷声、海浪声等巨大的声音,引导学生用“山崩地裂”来描述。还可以播放“上课铃一响,校园顿时安静了”的视频,引导学生用“顿时”进行描述。“犹如”可让学生仿照学过的“好像、仿佛”等词进行运用。

第一单元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自然之美”为主题,编排了《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四篇课文。《观潮》写钱塘潮这一“天下奇观”,在潮来潮去中展现了一幅幅雄奇多姿的画卷;《走月亮》写“我”和阿妈在秋夜月光下散步的所见所想,展现出一幅幅乡村静谧、清幽的夜景图;现代诗《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倦鸟归巢和红霞满天的美景,《花牛歌》描绘了草地里悠然自得的花牛;《繁星》描绘了作者眼中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满天繁星。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边读边想象画面”能把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和场景,帮助读者对文本进行理解,感受文字之美和情境之美。学生对“边读边想象画面”并不陌生,本单元是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强化对“边读边想象画面”这一能力的培养:《观潮》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潮的特点。不仅可以想象文章中描写的样子,还可以想象描写的声音。《走月亮》引导学生根据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还可以想象文中描写的气味,让画面更加丰富。略读课文《现代诗二首》启发学生借助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略读课文《繁星》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继续强化单元的语文要素。“交流平台”提示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时,不仅要能“看”到样子,还要能“听”到声音,“闻”到味道…….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品味文字,想象画面。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教材以分享和推荐的方式,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好地方,旨在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他们从本单元“自然之美”的学习走向生活实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真切感受。

本单元教学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本单元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品味语言文字,想象画面,既能“看”到样子,还能“听”到声音、“闻”到味道等。不要琐碎分析语句,而要给予学生更多边读边想象的机会,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受自然之美。

第二,本单元的一些内容与学生生活较远。如,有些地方的学生可能没见过钱塘江潮的景象,也没有在海上看繁星的体验。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图片、音像资料等,让学生增加一些感性的认识,但不宜过早和过多使用,避免用图像或视频代替学生的想象。

第三,本单元课文,语言优美生动,具有积累的价值。教学时,可以通过有感情朗读、背诵、抄写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附:语文学习方法

一、初一语文学习方法

初一学生入学的时候语文基础不同,对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适应能力也不同,所以进了升入初中后,语文成绩肯定也会不一样,因此,升入初中必须有一套新的学习方法。

1、要养成预习的习惯

怎样预习初中语文课呢?可分二步。第一步:阅读课文,弄清文章的体裁,了解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扫除字词障碍--对课文中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词典弄清楚,难懂的句子划上一定的符号,在教师的讲解中理解或向教师请教。第二步:精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积极参加各种语文活动

如朗诵活动、背诵活动、语文基础知识竞赛、作文比赛等,参加这些活动的时候时候,你一定要主动积极大胆,不要有什么顾虑;谁也会犯错误的,多参加几次就什么都解决了,说不定你还能够做一个成功的主持人呢!一开始就被别人占了机会,以后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在学习上就是要和别的同学争一回先,这样做是正确的。

3、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首先就是听,一是要认真听,二是要会听。认真听当然不在话下了,不认真什么课也学不好的。关键是要会听。听老师讲课的时候,一定要抓住老师讲的中心内容,也就是老师讲这个的主要目的。我们平时说话都有一个目的,老师讲课也一样。所以,在听每一堂课之前,你心里一定要明白,我听这一堂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然后,带着这个目的,有意识地去听。这样,一课解决一个问题,久而久之,你的听的能力和语文成绩就提高了。第二是说的问题。一、主动给自己找训练说话能力的机会。上课的时候,不要等到老师点名的时候才回答问题,要主动积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平时,要多和同学、老师交谈,可以就你关心的所有问题发表你的见解。要敢于和不同的意见争论。争论最能锻炼一个人的口才和思维能力。当然,争论的问题还是要有意义。

二、多找一些优美的文章来朗诵,培养你的语感。

有条件的话,可以多找一些名篇朗诵的磁带来听一听。要是能去一些朗诵会,听一些朗诵方面的专家的朗诵,有意识地去模仿,久而久之,也会受益无穷的。以上说了听、说。读也很重要,在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甚至个别教师往往重视"写"而忽略"读"。其实"读"在语文学习中是极其重要的。首先,对于精读课文和课外的好文章,要反复读。现代教学重视能力的培养,包括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读不行。阅读能力包括:对词句的理解能力,对文中的哲理的领悟能力,对文章主题的发掘能力,对文章艺术性的欣赏能力,等等。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对于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学生不读或只读一遍就学透,那是不可能的。通过读疏通文句,通过读领悟主题,通过读产生问题,通过读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课上再有目的地听取教师讲解,则茅塞顿开。久而久之这样做,阅读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其次,大量阅读好的课外书有益于写作水平的提高。读书人便是写书人,写书人更是读书人。作家之所以能够创作出大量的文学精品,是与他们博览群书分不开的。著名评剧艺术家新凤霞从六岁开始学戏,没有上过学,但她写文章却清新隽永。她完全是靠阅读名著而成为作家的。对于中学生来说,阅读更是写作的基础。只有多读,才能更多地接触不同文章的不同构思和写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正如杜甫所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现在的中学生,如果能做到反复读、大量读,朗读那些好文章、好书,那么对于语文学习的各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提高的。最后是写的问题。写比什么都重要。一上初中,就要把写的事情放在语文学习的首位。写什么呢?怎样写?可以利用读书笔记写你想写下来的所有事情,比如生活中的一些感人的事情。最好记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真实的事情,这样有真情实感,容易上手,自己也有兴趣。以后拿出来看看也很有意思。另外,写作,和老师还有一种很强的沟通作用,老师经常可以通过你的写作来了解你的所思所想,这对你的成长会有好处。

二、语文复习——厚积而薄发学习方法

语文复习,我最深的体会就是一定要坚持养成有规律的练习习惯。语文是厚积薄发的科目,只有平时坚持复习,考试成绩才可能慢慢提高。培养语感:坚持阅报与朗读“我觉得我没有什么很独特的方法,可能是一直以来有比较好的习惯,语感比较好吧!”李明心说自己的语文一向很稳定,而高考中发挥出色,跟自己良好的语感分不开,这正是自己在日常学习时点点滴滴培养、积累出来的。

一直以来,李明心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每天阅读报纸和杂志,泉州本土的报纸是每日必备的,《读者》、《萌芽》等文化杂志更是少不了,既放松心情也开阔视野、增加知识积累。

朗读课本也是培养语感的一个好方法。在高考前,李明心说自己每天都会花一定的时间用于朗读课本,除了每天早读课上半小时的全班集体朗读外,放学回家后也会抽十几二十分钟朗读课文,虽然时间不固定,却是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培养语感关键就是每天坚持,形成习惯。”李明心说。

强化阅读:坚持分析与总结

现代文阅读方面,李明心说自己做题时一般先将题目扫视一遍,然后再开始阅读,但不会刻意要求自己带着问题阅读。做客观题时,对于人文科学类的文章,要注意看关联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注意分析一些反复出现的解释性的语句在上下文的区别;对于科普文要着重理解一些科学术语的含义,注意严谨性。做主观题时,注意要跟着作者的思路走,不要把自己的感觉和观点加到文章上面。

此外,平时一定要多看看课本上的文言文,这样考试的时候看新的文言文会比较顺畅。平时要多朗读、多总结多义词,还可以试着先把文言文段落注释词的用法看懂,然后直接看课文,再自己翻译出意思。做题目的时候,要多联系上下文的语境,找出问题与上下文的关系,不妨多运用排除法。

提高作文:坚持积累与练习如何提高作文水平,是考生关注的一大问题。李明心说自己平时就有写随笔的习惯,在考前两个月更是有针对性地做一些作文训练。她和同学们常常找一些新闻、名人事迹类的材料,然后把大意写下来,自己提炼一些观点或者写写想法。写好后,同学之间互相交换,在别人的材料后面补充一些自己的东西。这样每一则材料既有比较鲜活的例子,又综合了各个同学的观点,思路开阔,内涵丰富,有助于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考生们在这两个月可以多积累一些细节的东西,比如诗句、最近的时事动态。再如平时大考老师给的一些同学的范文,考生们可以仔细地研读一下别人的手法和亮点,看看创新之处,然后形成自己较为固定的模式,接下去就按这个模式多练习。记住,一定要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一种文体,按照自己擅长的风格去写,不要临时改变,以免因练习不够而出现偏差。

考前两月:通过练习来复习

4月,考生仍然处于紧张的第二轮专题复习阶段,而在接下去的5月,考生们将进入考前冲刺阶段。李明心说自己在4月份时基本上处于练习卷、试卷的包圈中,她和同学能完成布置下来的作业就差不多了,没有更多的时间给语文。她认为这个时候,复习不一定要另外去做,可以通过练习来达到复习。做题时,发现不会做的、不懂得的、做错的,都可能是复习时疏漏的,要及时查阅相关资料,巩固复习效果。另外,做练习时,可以先挑自己觉得陌生的块下手,实行“车轮战”。觉得自己对文言文有遗忘了、没感觉了,就去看看书;现代文做不好了,就多看一些以前做的题目,划分文章结构等。今天强化文言文,明天强化现代文,几大块内容轮流,轮换着复习。冲刺阶段:不忘回归课本而在考前一个月的冲刺阶段,李明心认为回归课本很重要。语文课本加起来虽然数量不少,但扣除现代文,课本里剩下的主要就是文言文,在冲刺阶段要精读。

另外,平时记的笔记、分类的资料、课本原文,在这时候可以“有空就翻、有空就翻”。因为这时候复习课本,记忆比较新,不仅能避免之前的记忆模糊,而且能帮助查缺补漏,弥补自己的细节漏洞。

另外,最后一阶段可以跟同学进行一些口头讨论,课本知识、文学、文化常识或者写作素材,比如社会新闻、国内外新闻等都可进入讨论范围。口头讨论,不仅能省去写的功夫节约时间,还能锻炼表达能力,对于在考前梳理知识脉络、提高作文运用能力都有所帮助。

文档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教参电子书-第一单元第一课观潮

1、观潮教材解析本文记叙了一次观潮的盛况。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表达了对钱塘江大潮奇观的惊叹与热爱。课文共五个自然段,先总后分,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按照“潮来前一潮来时一潮去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第1自然段用“天下奇观”总起,指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和地位。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在海塘大堤上的所见。第3~4自然段写潮来时由远而近的变化过程。第5自然段写潮头奔腾西去后的情景。此外,文中“这一天早上”“午后一点左右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