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中药剂型的改革和发展是中药发展不可避免的,中药剂型有着较多的缺陷,比如体积大、色泽杂乱、无效杂质多等等,这就不可避免的制约着传统剂型的发展,要求药学工作者们研究和发展新的中药剂型,推动中药学的改革和发展。依据临床应用的要求和中药自身的,药学工作者研究出了靶向制剂、纳米制剂、微球制剂等新剂型。但新剂型虽然日益增加,但毕竟是在传统剂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是万变不离其宗。只不过新剂型体积更小,服用更加方便,更适合于现代社会和人们的需求。
关键词:中药 剂型 研究与进展
1.中药传统剂型
1.1中药传统剂型的概括
在五千年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在与疾病的斗争过程中,我们的先人发现了中(草)药,并且加上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适当的剂型,在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传统的中药剂型相对较少,据后晋代的《甲乙经》序中、始记了汤剂、丸剂、散剂栓剂等几种剂型。到明代时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的药物剂型达到40余种,但是这样远远满足不了患者的需求。新中国成立后中药医学得到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发展,新生了各种新剂型,如冲剂、涂膜剂、粉剂、气雾剂、中药针剂、片剂、冰剂、膜剂以及靶向制剂等,由于对临床需要和使用的需求,药学工作者和中、西医各项专家现对中药剂型做了系统而全面的改革。目前中药剂型的内容更加丰富,更适合于临床诊治的需求和患者的需要,中药新剂型的研发继承和发扬了祖国医药传统的经验,并且也吸收了外国医药的精华,对提高和保证疗效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1.2中药传统剂型的研究
1.2.1中药传统剂型
对于剂型的研究我国早就已经开始了,早在商代的时候就发明出了汤剂,到了宋代重要的剂型已经比较全面和系统化了,但是着其中任有较多的缺点需要改正。传统剂型比较常见的是丸、散、膏、丹剂四大类型,现从这四个比较具有概括性质的方面对中药传统剂型进行概述。
1.2.1.1丸剂
是我祖国医学,中药制剂较早研究和开发出来的剂型,丸剂的剂型有多种,一般按照医疗和制剂的需要分为蜜丸、水丸、糊丸和蜡丸等。这种中药丸剂剂型在现今任具有重要的药学意义,对其他新型的中药剂型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1.2.1.2散剂
多数的散剂都是即可内服又可外用。由于是一种粉末,剂量可随着病情增减,作用也较快,而且还具有覆盖和保护粘膜创伤的作用。使用方便,但是相对于其他中药制剂来说保存要求相对较高。
1.2.1.3膏剂
传统的膏剂有膏滋和硬膏之分。制作工艺的不同使得膏剂的剂型不同。
1.2.1.3丹剂
传统的丹剂不过是在药物的表面包裹一成朱砂衣而已,其功效特点与其他剂型相同。
2.中药新剂型
中药新剂型的出现并不是对传统剂型的更新,而是对传统剂型的补充和完善。传统剂型在医疗方面的作用至今仍有其独特的魅力,是任何剂型都代替不了的。
2.1中药新剂型包括的内容
常规制剂、长效和肠溶制剂、控缓释制剂或药物输送系统或透皮治疗系统、靶向制剂是现代中药新剂型的主要研究和发展的方向,靶向制剂、微囊制剂以及单克隆抗体技术也是今后一段时间内中药新剂型的发展和前进方向。
2.1.1缓释和控释技术
利用合适的辅料或采用特殊的工艺,是药物的释放、吸收、代谢以及排泄延缓,从而达到延长作用时间目的的长效制剂。缓释制剂可以减少用药次数,维持较为稳定的血药浓度,从而减小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控释制剂在特定的时间药物按照一定的速度释放,可以避免普通药物出现的“峰谷”现象,提高了药物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有效性[1]。为充分发挥口服缓控释制剂的作用,达到缓释和控释的目的,在服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控释制剂必须整片(粒)吞服,不可掰开、碾碎或咀嚼后服用,以免剂量突释后药效过强或发生严重毒副作用。2、仅有个别缓释制剂可分剂量服用,这些制剂一般均有刻痕,应注意按说明书中的用法使用。说明书中没有注明可以分剂量的,一般应整片(粒)吞服,不可掰开、碾碎或咀嚼后服用,以免剂量突释后药效过强或发生严重毒副作用。3、缓控释制剂的服用间隔:除说明书中特殊说明外,一般为12或24小时服用1次。应注意不要漏服或随意增加剂量。4、有的缓控释制剂服用后,其制剂结构(外形)在人体内不被破坏,这些药物可能以原形随粪便排出,这种情况是正常的,被称为“整吃整排”,对此不必感到恐慌[2]。
2.1.2中药鼻腔给药的剂型
中药治疗疾病是的优势在于,治疗鼻炎、头面部的疾病是可以快速的达到治疗效果,在治疗全身的疾病时起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以及使用方便,特别适合与特定的人群使用[3]。
2.1.3中药口服液
这是在传统的汤剂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口服灭菌制剂,现已成为中药口服制剂的主要剂型。由于其剂型服用方便,质量稳定能包容溶液型、胶体溶液型等多种分散体系。
2.1.4中药气雾剂
现代发展而来的中药气雾剂具有剂量小、分布均匀、奏效快、使用方便等特点,吸收时可减少胃肠道副作用,外用则避免对创面的刺激,并可用定量阀门控制流量,有速效的定位作用。现代中药气雾剂克服了传统剂型的,除保留了原有治疗慢性疾病的作用外还可用烧伤等[4]
2.1.5中药软胶囊
现代中药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创兴,并结合西药的研发和实用特点,把一定的原料、原料提取物加上适宜的辅料密封于球形、椭圆形或其他形状的软质囊中制成新的中药剂型——中药软胶囊。这种剂型适合用于浸膏、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填充容量可调范围大。
2.1.6透皮吸收剂与膜剂
“经皮给药”是一种古老的给药方式,早在公元二世纪已见于我国药典《内经·素问》,宋代已有可用于局部治疗和透皮吸收的膏药。由于科技技术的进步,现代的经皮给药远远突破了传统界限[5]。 中药透皮促进剂主要是研究了中药对化学药物成分的促渗作用, 而有关中药之间的相互促渗作用报道很少。离体透皮实验多采用扩散池法, 虽具有简单, 易于重复等优点, 但人体皮肤或动物皮肤都存在个体差异难以标准化处理[6]。
2.1.7中药靶向制剂
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浓集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理想的TDDS应在靶器官或作用部位释药,同时全身摄取很少,这样既可以提高疗效,又可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7]。靶向制剂按作用方式不同,可以分为: ①被
动靶向制剂(passive targeting p reparation) ,即自然靶向制剂。载药微粒在体内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摄取,通过正常生理过程运送至肝、脾等器官,使药物在这些器官浓集而发挥作用。其中包括:脂质体( liposome) 、乳剂、微球(mircosphere) 、还有随着高分子材料发展起来的纳米囊( nankcap sule) 、纳米球(nanosphere)。②主动靶向制剂( active p reparation)是在被动靶向制剂的基础上将修饰的药物载体定向的运送到靶区。其中包括:经修饰的载体药物、配体-受体系统、连接单克隆抗体后的免疫微粒、前体药物等。③物理化学靶向制剂(physical and chem ical targeting p reparation) ,其中包括:磁感应制剂、pH敏感制剂、热敏感制剂、栓塞药物等。另外,按作用途径的不同可以分为:口腔给药系统、直肠给药系统、鼻腔给药系统、结肠给药系统、皮肤给药系统及眼给药系统等。按靶向部位的不同可以分为肝靶向制剂、肺靶向制剂、结肠靶向制剂等[8]。
2.1.8中药新剂型——冰剂
冰剂是指将药物的水溶液通过冷冻的方法制成的一类固剂。中药冰剂是以中药汤剂为基础,提取中药中有效成分,加入一些附加剂,通过低温冷冻的方法,制成的一类固剂,有别于冻干粉剂,是供口服用的一类制剂[9]。
中药冰剂可以看作是在口服液和冲剂的基础上发展的一中新剂型。既适合全身用药又适合局部用药,适合温热病和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受到患者特别是儿童的喜爱。
2.1.9中药新剂型——纳米制剂
在新技术——纳米技术的应用下,中药的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部分发生惊人的变化,并且具有极强的靶向作用。纳米中药的主要特性体现在,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节约中药资源;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增加靶向性;改变中药特性,增加新功效;丰富中药剂型,加速中药业现代化等[10]。
2.1.10中药微球制剂
微粒是指药物分子分散或被吸附在高分子聚合物载体中而形成的微粒分散系统。微粒制剂是指药物与适宜的载体通过微囊化技术制得的微球,按后再按临床不同的给药途径与用途制成的各种制剂[11]。
3.其他中药新剂型研究进展
除了上述所介绍的各种剂型外,近年来研究者还对其他的一些剂型进行了探究,如中药巴布剂、脉冲给药系统和智能型给药系统等。这些剂型的研发虽都处于初步阶段,但却为中药剂型的改革拓展了思路,对促进中药的现代化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
3.结束
中药是我国先人在生产和生活中运用自己的智慧总结和创造,为保证和维护自身的健康利用草药而发明的制剂,是一种智慧的结晶,但是限于规格和用药的作用等,要求药学工作者研究和发明新的中药剂型来满足现代文明和现代人的需要,最大化的带来治疗效果。我们的祖国医学(中药医学)就是在这样特定的社会要求下一步步的发展而来。传统中药药剂量和体积大,无效杂志多,剂型古老,随着制剂技术的发展,中药制剂的发展应达到稳定性高、“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效”(高效、速效、长效)和“三便”(便于储存、便于运输、便于服用)的要求。因此我们药学研究者要合理的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结合社会等各项的要求,研究出合理的中药新剂型满足人们的需要。
4.参考文献
1)高春梅,等.中药现代剂型的研究方向及应用[J].人参研究.2006,(4):20~22
2)BARBRO N. MELGERT,CELLULAR DISTRIBUTION AND HANDLING OF LIVER-TARGETING PREPARATIONS IN HUMAN LIVERS STUDIED BY A LIVER LOBE PERFUSION,DRUG METABOLISM AND DISPOSITION,2010,29(4)361~367
3)张翔,等.中药鼻腔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05,19(6):412~413
4)廉德智.我国中药新剂型开发应用前景[A].黑龙江医药.2011,4(3):441~442
5)袁久荣,等.中药经皮给药和中药透皮吸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学报.2005,18(4):243~246
6)头皮吸收 D. J. Barrow, Jr.,* S. Chandrasekaran,,Mechanistic studies on percutaneous penetration enhancement by N-(4-halobenzoyl)-S,S-dimethy liminosulfuranes,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2005,46:2192~2201
7)王选举,等.中药新剂型的发展方向,第302医院药学部临床药理研究室(下载的论文中没有):212~217
8)Andrea Rossi, MD Comparison of the Efficacy, Tolerability,and Safety of Formoterol Dry Powderand Oral, Slow-Release Theophyll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OPD*(J)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2011,13:1058~1069
9)赵东林,等.一种新的中药剂型——中药冰剂[J]中国实验方剂杂志.2007,13(3):72
10)张晓琨,等 纳米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07,22(7):465~467
11)宋群亮,等中药微球制剂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04,9(2)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