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道围岩表面位移观测记录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08:23:08
巷道围岩表面位移观测记录
巷道围岩表面位移观测记录表测站编号安装地点安装时间观测时间初始值/mm顶底初始值两帮初始值观测人A-OO-BC-OO-D观测值/mm移近值/mm顶底观测值两帮观测值顶底移近量两帮移近量A-OO-BC-OO-DA-OO-BC-OO-D巷道围岩表面位移观测记录表测站编号安装地点安装时间观测时间初始值/mm顶底初始值两帮初始值观测人A-OO-BC-OO-D观测值/mm移近值/mm顶底观测值两帮观测值顶底移近量两帮移近量A-OO-BC-OO-DA-OO-BC-OO-D山西***************
导读巷道围岩表面位移观测记录表测站编号安装地点安装时间观测时间初始值/mm顶底初始值两帮初始值观测人A-OO-BC-OO-D观测值/mm移近值/mm顶底观测值两帮观测值顶底移近量两帮移近量A-OO-BC-OO-DA-OO-BC-OO-D巷道围岩表面位移观测记录表测站编号安装地点安装时间观测时间初始值/mm顶底初始值两帮初始值观测人A-OO-BC-OO-D观测值/mm移近值/mm顶底观测值两帮观测值顶底移近量两帮移近量A-OO-BC-OO-DA-OO-BC-OO-D山西***************
巷道围岩表面位移观测记录表
测站
编号 | 安装 地点 | 安装 时间 | 观测 时间 | 初始值/mm |
| 顶底初始值 | 两帮初始值 |
观测人 | A-O | O-B | C-O | O-D |
| | | | | | | |
观测值/mm | 移近值/mm |
顶底观测值 | 两帮观测值 | 顶底移近量 | 两帮移近量 |
A-O | O-B | C-O | O-D | A-O | O-B | C-O | O-D |
| | | | | | | |
巷道围岩表面位移观测记录表
测站
编号 | 安装 地点 | 安装 时间 | 观测 时间 | 初始值/mm |
| 顶底初始值 | 两帮初始值 |
观测人 | A-O | O-B | C-O | O-D |
| | | | | | | |
观测值/mm | 移近值/mm |
顶底观测值 | 两帮观测值 | 顶底移近量 | 两帮移近量 |
A-O | O-B | C-O | O-D | A-O | O-B | C-O | O-D |
| | | | | | | |
山西******************煤业有限公司 |
巷道围岩表面位移观测记录 |
****综采工作面 |
|
|
|
生产技术科
二〇二〇年
一、测点布置
如下图所示,垂直测线A-B应与巷道中垂线重合,水平测线C-D应与巷道腰线重合。在顶底板中部垂直方向和两帮水平方向钻φ30mm、深400mm的孔,将φ32mm、长450mm的木桩打入孔中。顶、底板和帮木桩外露端部按图所示安设测钉。
二、测量方法
1.顶底板相对移近量和两帮相对移近:在C、D之间拉紧测绳,A、B之间拉紧钢卷尺,测读A0、AB值;在A、B之间拉紧测绳,C、D之间拉紧钢卷尺,测读C0、CD值;测量精度要求达到1mm,并估计出0.5mm,并填入记录表。
2.顶板下沉与底鼓:先在水平测线C-D位置拉直测线,再用测量仪器测出顶部测点A与水平测线的垂直距离A-0,并填入记录表。将巷道顶、底板距离A-B减去距离A-0为底鼓的观测值0-B。
巷道围岩表面位移观测记录
巷道围岩表面位移观测记录表测站编号安装地点安装时间观测时间初始值/mm顶底初始值两帮初始值观测人A-OO-BC-OO-D观测值/mm移近值/mm顶底观测值两帮观测值顶底移近量两帮移近量A-OO-BC-OO-DA-OO-BC-OO-D巷道围岩表面位移观测记录表测站编号安装地点安装时间观测时间初始值/mm顶底初始值两帮初始值观测人A-OO-BC-OO-D观测值/mm移近值/mm顶底观测值两帮观测值顶底移近量两帮移近量A-OO-BC-OO-DA-OO-BC-OO-D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