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山西省2011届高三年级第一次四校联考语文试题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08:23:10
文档

山西省2011届高三年级第一次四校联考语文试题

山西省2011届高三年级第一次四校联考语文试题(康杰中学 临汾一中 忻州一中 长治二中)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势利的“趋”文士其对“趋”字作字形分析,不难发现“走”为其表义符号。与字形构成相符,“趋”字本义则为“走”(《说文》)。古人所谓“走”,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跑”。然而,“趋”在汉语中,特别是在古代汉语中,又有“攀附权贵”之类的意义。比如“趋势”,即表示“趋奉权势”,《三国志·魏志·董昭传》:“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
推荐度:
导读山西省2011届高三年级第一次四校联考语文试题(康杰中学 临汾一中 忻州一中 长治二中)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势利的“趋”文士其对“趋”字作字形分析,不难发现“走”为其表义符号。与字形构成相符,“趋”字本义则为“走”(《说文》)。古人所谓“走”,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跑”。然而,“趋”在汉语中,特别是在古代汉语中,又有“攀附权贵”之类的意义。比如“趋势”,即表示“趋奉权势”,《三国志·魏志·董昭传》:“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
山西省2011届高三年级第一次四校联考语文试题

(康杰中学  临汾一中  忻州一中  长治二中)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势利的“趋”

文士其

对“趋”字作字形分析,不难发现“走”为其表义符号。与字形构成相符,“趋”字本义则为“走”(《说文》)。古人所谓“走”,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跑”。然而,“趋”在汉语中,特别是在古代汉语中,又有“攀附权贵”之类的意义。比如“趋势”,即表示“趋奉权势”,《三国志·魏志·董昭传》:“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趋附”,也就是今日所谓“趋炎附势”,干宝《搜神记》卷一:“(孙策)因此激怒,言:‘我为不如吉耶?而先趋附之。’”其他如“趋拜”“趋陪”“趋媚”“趋迎”“趋奉”等古代熟语中的“趋”,也都蕴含着此种意义。

对“趋”字意义的这种变异,似乎可以作一种相当简单的理解,即其“攀附”意义就是由其本义“走”直接引发出来的,也就是说“攀附”被视为一种特定的“走”。然而,这种不求甚解之解无疑是很危险的。要作出科学的解释,应该对于“趋”这种行走方式在古代社会的文化意义进行一番深入的探究。

在古代社会,“趋”并不是一种普通的行走方式,而是卑贱者见尊贵者、权势者的一种特定的行走礼节。《战国策·赵策》中记载触龙进谏赵太后:“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从中不难发现,官至左师的触龙见到太后也是要“趋”的,虽然脚不方便(病足)也不可免去这一礼节,“趋”得慢了(徐趋),还要道歉(自谢),足见“趋”这种礼节的重要性。《左传·成公十六年》中记载:“郤至三遇楚子之卒,见楚子必下,免胄而趋风。”所谓“趋风”,即快趋如风。以快趋如风表敬,正与触龙“徐趋”而“自谢”形成对比。萧何被刘邦赐准“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则是因为他对汉室具有特殊的功勋而获得了。这又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趋”这种行走礼节在古代社会中非同寻常的意义。

由此,我们不难领悟,正是因为“趋”曾经具有敬奉权贵的特殊功用,并在先民心理上造成了深刻的影响,进而致使他们将“趋”与攀附权贵联系了起来。这种心理意识表现在语言文字上,便使“趋”字具有了“攀附权贵”之类的意义。

(《字脉·撩起汉字的面纱》第131页)

1.对文中第二段画线的“不求甚解之解”所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趋”字意义的变异作一种相当简单的理解。

B.“趋”字的“攀附”意义就是由它的本义“走”直接引发出来的。

C.“趋”这种行走方式是一种普通的行走方式。

D.“趋”是卑贱者见尊贵者、权势者的一种特定的行走礼节。

2.引文是为了证明观点的。下列本文中引文和被证明的观点,不匹配的一项是(    )(3分)

选项引           文

被证明的观点
A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趋势”即“趋奉权势”

B(孙策)因此激怒,言:“我为不如吉耶?而先趋附之。”

“趋附”即“趋炎附势”

C(触龙)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

“趋”礼重要

D郤至三遇楚子之卒,见楚子必下,免胄而趋风。快趋如风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含“趋”的古代熟语,如“趋拜”“趋陪”“趋媚”“趋迎”“趋奉”等,都蕴含着“攀附权贵”的意义。

    B.本文从两个角度阐明了“趋”这种行走礼节在古代社会中非同寻常的意义。

    C.“不求甚解之解无疑是很危险的”一句中“危险”指的是误解“趋”在古汉语中“攀附权贵”的意义。

    D.因为“趋”一直具有敬奉权贵的特殊功用,并且在先民心理上造成了深刻影响,进而致使他们将“趋”与攀附权贵联系了起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栾布者,梁人也。始梁王彭越为家人时,尝与布游。穷困,赁佣于齐,为酒人保。数岁,彭越去之巨野中为盗,而布为人所略卖,为奴于燕。为其家主报仇,燕将臧荼举以为都尉。臧荼后为燕王,以布为将。及臧荼反,汉击燕,虏布。梁王彭越闻之,乃言上,请赎布以为梁大夫。

    使于齐,未还,汉召彭越,责以谋反,夷三族。已而枭彭越头于雒阳下,诏曰:“有敢收视者,辄捕之。”布从齐还,奏事彭越头下,祠而哭之。吏捕布以闻。上召布,骂曰:“若与彭越反邪?吾禁人勿收,若独祠而哭之,与越反明矣。趣亨之。”方提趣汤,布顾曰:“愿一言而死。”上曰:“何言?”布曰:“方上之困于彭城,败荥阳、成皋间,项王所以不能遂西,徒以彭王居梁地,与汉合从苦楚也。当是之时,彭王一顾,与楚则汉破,与汉而楚破。且垓下之会,微彭王,项氏不亡。天下已定,彭王剖符受封,亦欲传之万世。今陛下一征兵于梁,彭王病不行,而陛下疑以为反,反形未见,以苛小案诛灭之,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今彭王已死,臣生不如死,请就亨。”于是上乃释布罪,拜为都尉。

  孝文时,为燕相,至将军。布乃称曰:“穷困不能辱身下志,非人也!富贵不能快意,非贤也。”于是尝有德者厚报之,有怨者必以法灭之。吴、楚反时,以军功封俞侯,复为燕相。燕齐之间皆为栾布立社,号曰栾公社。

    景帝中五年薨。子贲嗣,为太常,牺牲不如令,国除。

    太史公曰:“栾布哭彭越,趣汤如归者,彼诚知所处,不自重其死,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尝与布游             游:交往       

    B. 吏捕布以闻           闻:听说

    C. 而布为人所略卖       略:劫持       

    D. 牺牲不如令,国除     国:封地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粱王彭越闻之,乃言上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①方上之困于彭城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①有敢收视者,辄捕之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D.①为其家主报仇              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梁王是平民时,栾布就和他交好,因为贫困,栾布就给人作雇工,几年后又被人卖作奴仆。孝文帝时作了燕国丞相、将军。

    B.汉高祖诛杀了彭越,灭了三族,将彭越的首级悬于城头,不许任何人收殓。栾布却不顾这些,取下彭越的首级,“祠而哭之”,足见其重义轻生。

    C.由于栾布违反皇帝旨意祭祀彭越而被逮捕,将要烹杀的时候,栾布沉着面对,据理直谏,最终皇上赦免了他,还任命他为都尉。

    D.栾布去世后,他的儿子栾贲继承爵位,担任太常,因祭祀所用的牲畜不合法令的规定,封国被废除。

    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项王所以不能遂西,徒以彭王居梁地,与汉合从苦楚也。(4分)

    (2)栾布哭彭越,趣汤如归者,彼诚知所处,不自重其死,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领悟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8.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9.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2)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3)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4)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5)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           。(苏轼《赤壁赋》)

    (6)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走出沙漠

沈宏

    他们四人的眼睛都闪着凶光,并且又死死盯住那把挂在我胸前的水壶。而我的手始终紧紧攫住水壶带子,生怕一放松就会被他们夺去。在这死一般沉寂的沙漠上,我们对峙着。这样的对峙,今天中午已发生过了。

    望着他们焦黄的面庞与干裂的嘴唇,我也曾产生这一种绝望,真想把水壶给他们,然后就……可我不能这样做!

    半个月前,我们跟随肇教授沿着丝绸之路进行风俗民情考察。可是在七天前,谁也不知道怎么会迷了路,继而又走进了眼前这片杳无人烟的沙漠。干燥炎热的沙漠消耗了我们每个人的体力。食物已经没有了。最可怕的是干渴。谁都知道,在沙漠上没有水,就等于死亡。迷路前,我们每人都有壶水;迷路后,为了节省水,肇教授把大家的水壶集中起来,统一分配。可昨天夜里,肇教授死了。临死前,他把挂在脖子上的最后一个水壶交给我说:“你们走出沙漠全靠它了,不到万不得已时,千万……千万别动它,坚持着,一定要走出沙漠。”这会儿他们仍死死盯着我胸前的水壶。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这片沙漠,而这水壶是我们的支柱。所以,不到紧要关头,我是决不会取下这水壶的,可万一他们动手呢?看到他们绝望的神色,我心里很害怕,我强作镇静地问道:“你们……”“少罗嗦!”满脸络腮胡子的孟海不耐烦地打断我:“快把水壶给我们。”说着一步一步向我逼近。他身后的三个人也跟了上来。完了!水壶一时让他们夺去,我会……我不敢想象那即将发生的一幕。突然,我跪了下来,“求求你们不要这样!你们想想教授临死前的话吧。” 他们停住了,一个个垂下脑袋。我继续说:“目前我们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沙漠,而眼下我们就剩下这壶水了。所以不到紧要关头,还是别动它,现在离黄昏还有两个多小时,乘大家体力还行,快走吧。相信我,到了黄昏,我一定把水分给大家。”大伙又慢慢朝前艰难地行走。这一天总算又过去了,可黄昏很快会来临。过了黄昏还有深夜,还有明天,到时……唉,听天由命吧。

    茫茫无际的沙漠简直就像如来佛的手掌,任你怎么走也走不出,当我们又爬上一个沙丘时,已是傍晚了。 走在前面的孟海停了下来,又慢慢地转过身。

    天边的夕阳渐渐地铺展开来,殷红殷红的,如流淌的血。那景色是何等壮观!夕阳下的我与孟海他们再一次对峙着,就像要展开一场生死的决斗。我想此时已无路可走,还是把水壶给他们。一种真正的绝望从心头闪过,就在我要摘下水壶时,只听郁平叫道:“你们快听,好像有声音!”大伙赶紧趴下,凝神静听,从而判断出声音是从左边的一个沙丘后传来的,颇似流水声。我马上跃起:“那边可能是绿洲,快跑!” 果然,左边那高高的沙丘下出现一个绿洲。大家发疯似地涌向湖边……

    夕阳西沉,湖对岸那一片绿色的树林生机勃勃,湖边开满了各种芬芳的野花。孟海他们躺在花丛中,脸上浮现出满足的微笑。也许这时他们已忘掉了还挂在我胸前的那个水壶。可我心里却非常难受,我把他们叫起来:“现在我要告诉你们一件事。为什么我一再不让你们喝这壶水呢?其实里面根本没有水,只是一壶沙子。”我把胸前的水壶摘下来,拧开盖。霎时,那黄澄澄的细沙流了出来。大伙都惊住了。

    我看了他们一眼,沉重地说:“从昨天上午开始,我们已没有水了。可教授没把相告诉我们。他怕我们绝望,所以在胸前挂了一个水壶,让我们以为还有水。为了不被我们看出是空的,他偷偷地灌上一壶沙。最后,教授知道自己不行了,因为他已好几天不进水了,他把自己的一份水都给了我们。教授把事情告诉我并又嘱咐,千万别让大家知道这水壶的。它将支撑着我们走出沙漠。万一我不行了,你就接替下去……”

    我再也说不下去了。孟海他们已泣不成声。当大家回头望着身后那片死一般沉寂的长路时,才明白是怎样走出了沙漠……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中几次提到“水壶”的时候都说“这水壶”,而不说“这壶水”,这一说法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暗示性。

    B.小说对肇教授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有利于形成情节上的悬念,同时也产生了“含不尽之意尽在言外”的效果。

    C.文中的“我”是小说的主人公,孟海是处于“我”对立面的一个人物,小说通过语言、行动描写刻画了他的性格。

    D.“天边的夕阳……殷红的,如流淌的血”,此处以景物描写来预示将要发生一场为争夺水而进行的流血斗争。

    E.“我与孟海他们再一次对峙着……一种真正的绝望从心头闪过”,“我要摘下水壶”,由此小说的情节发展达到了高潮。

    (2)“水壶”在小说的情节结构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肇教授是怎样一个人物?结合故事情节简要分析。(6分)

    (4)这篇小说,故事情节紧张感人,不同的人物性格鲜明,请从这两方面结合全文,探究作品的创作意图。(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冰心带走红玫瑰

    【本报记者袁力、王洪斌报道】昨天上午①9时,在八宝山第一告别室,海蓝与玫瑰红是这里的主旋律。

    告别的人流四人一排,红玫瑰和像红玫瑰一样浓的爱是人们带给老人的礼物,在浪涛声中,在海鸥的欢叫声里,人们体会着冰心②老人留下的和带走的。有人叨念:“我爱您。”更多的人说,“感谢您留下的精神和物质”。

    在老人前方,红玫瑰组成的“心”字形花圈上缀着老人儿女们留下的墨迹:“娘,我们爱您。”在老人身后,海蓝色幕布上印着她常爱说的一句话:“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告别室外的上空回荡着海鸥的欢叫声,静候在这里的人们大都手持着玫瑰,有人说,春天好像提前来了。

    “送别冰心”的横幅下,人们依次留影,他们说,我想留住冰心。的确,当“七色光”的小朋友在横幅下认真地翻阅印有冰心照片的宣传画册时,很多人坚信,冰心留下了。

    世界语协会年已八旬的赵老来了,他不认识冰心,但在他上中学时就读了冰心的文章《去国》。“好舒畅的白话文。”

    这里有好多人是在《寄小读者》《小橘灯》里认识了冰心。一位女士说,她在美国的姐姐打了几个长途,叮嘱务必代她送上一簇玫瑰。于是她早上8点就来了,手拿着两簇红玫瑰,一簇代表姐姐,一簇代表小女儿和她。

一六六中学的同学们也来了,世纪初,冰心老人曾在这里读书。新老校友在这里相聚,他们交流的方式也是红玫瑰。

    马老为冰心老人做了最后的整容,他说,老人把自己也捐献给了医学事业,为此,他花了很长时间。果然,在玫瑰丛中,老人安详的神态,让到场的人忘却了这段记忆。

    在送别冰心的前一天夜里,编辑部收到一份题为“淡泊名利,宁静心田——送别冰心”的读者传真。年近六旬的作者李宗浩,是已故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的学生。他告诉记者,冰心和高士其两位老人始终关注着中国少儿科普事业的发展,作为学生的他将永远铭记于心。

    昨日,当李宗浩将一枝盛开的玫瑰放到花丛中的冰心老人身边,他又想起了老人的一句话——“淡泊名利,宁静心田”。

    11时30分,在以海浪声为背景音乐里,冰心老人在家人的簇拥下“走”出了花丛,在她的胸前,那红玫瑰组成的“心”字花环上,“娘,我们爱您”依然醒目。

(选自《北京青年报》1999年3月20日)

    注:①昨天上午:1999年3月19日上午。②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

    (1)简述这则消息的标题“冰心带走红玫瑰”好在哪里。(5分)

    (2)说说“海蓝与玫瑰红是这里的主旋律”一句的深刻含义。(6分)

    (3)简要概括“冰心老人留下的”。(10分)

    (4)说说“‘娘,我们爱您’依然醒目”一句在文中的作用。(4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在电视台星光大道的舞台上,选手们个个表现出众,演唱比寒,曲尽其妙,才艺展示,令人叹服。

    B. 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主持人罗京因病离世,这让他的老搭档邢质斌深感失之交臂,沉浸在极度的悲伤之中。

    C.角色的个性鲜明,是电视剧《康熙王朝》最值得欣赏的地方。甚至连配角都栩栩如生,令人难忘。

     D.我国古代流传的“塞翁失马”的故事,印证了老聃所抱持的吉凶倚伏理论的正确性。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神七”载人飞行大功告成,昭示着中国继俄、美之后成为第三个掌握太空出舱技术的国家,中国将在人类未来的太空和平开发利用伟业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B.好莱坞电影最长于营造视觉刺激的升级:如果孤胆英雄最初手无寸铁,那么他的武器会由拳到刀,由刀而炮,最后到独自发动一场对抗群敌的“战争”。

    C.为了促进廉租房制度建设,逐步解决城市低收家庭的住房,建立和完善多层次住房体系,山西省出台了《山西省城镇廉租房管理办法》。

    D.非洲足联哈亚图在韩国郑梦准等人的支持下,将与现任国际足联布拉特角逐国际足联的职位竞选。

    15.按顺序排列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句是(    )(3分)

    ①好的风气所至,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坏的风气所至,如污泥浊水,不堪收拾。

    ②风气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对社会而言,风气一旦形成,会产生正面效应,也会出现负面效果。

    ③一般来说,良好的风气、向上的风气、循循善诱使人心理健康的风气、洁净自好懂得礼义廉耻的风气,都是腿短的,很难推广,更难实行。

    ④于是,成为潮流,便是不胫而走的消极现象;成为时尚,便是祸祟社会的歪风邪气。

    ⑤相反,若是庸俗的风气、浮躁的风气、低级趣味的风气,甚至是哗众取宠、无知泛滥的风气,只要蛊惑起来,煽动起来,前面有人带头,有人鼓噪,后边就会有人起哄架秧,有人推波助澜。

    A.①②③⑤④   B.②①③⑤④       C.②③⑤④①       D.①②④③⑤

    16.请在下面这段话的横线上填上一句话,使之与上下文内容相吻合。(5分)

    生活是一本书,它饱含着丰富的哲理。它以特有的文字告诉了我很多很多……

    它说:生活中,我们可以躲开一头大象,却躲不开一只苍蝇。哦,我明白了:生活中,困扰我们的常常是那些锁细之事。

    它说: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踩了它的那个人的脚踝上。哦,我明白了:

                                                                 

    它说:对公鸡来说,麦粒胜过钻石;对狗来说,肉骨头便是真理。哦,我明白了:

                                                                     

    朋友,请珍惜生活这部书吧!请你不要拒绝生活对你的虔诚,用心去领会生活吧!

    17.仿照下面画线句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花儿是春天的诺言,潮汛是大海的诺言,          ,        。         ,         。世界因为信守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诺言,才显得肃穆而庄严。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水从高原流下,自西向东,流入渤海。渤海口有一条鱼逆流而上,它一会儿越过浅滩,一会儿冲过急流,穿过湖泊中层层的渔网,穿过湍急的壶口瀑布,越过山涧,挤过石罅,游上了高原。然而,它还来不及发出一声欢呼,就变成了一条冰鱼。

    若干年后,一群登山者在唐古拉山的冰块中发现了它,它还保持着游的姿态;有人认出这是渤海口的鱼。

    一位年轻人感叹说:这是一条勇敢的鱼,它逆流而上,冲破重重困难,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地,虽死无憾。

    一位老者叹息说:这的确是一条勇敢的鱼,然而它只有伟大的精神,却没有伟大的目标,它极端逆向的追求,最后得到的只能是死亡。

    仔细阅读材料,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

文档

山西省2011届高三年级第一次四校联考语文试题

山西省2011届高三年级第一次四校联考语文试题(康杰中学 临汾一中 忻州一中 长治二中)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势利的“趋”文士其对“趋”字作字形分析,不难发现“走”为其表义符号。与字形构成相符,“趋”字本义则为“走”(《说文》)。古人所谓“走”,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跑”。然而,“趋”在汉语中,特别是在古代汉语中,又有“攀附权贵”之类的意义。比如“趋势”,即表示“趋奉权势”,《三国志·魏志·董昭传》:“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