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方式:朗诵、评选
活动地点:班级教室
预期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2、提高学生朗诵水平;
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难点估计:学生挑选诗歌
教学时数;2课时
活动步骤及过程:
1、任课老师宣布诗歌朗诵会的意义、活动设想及注意事项;
2、每位同学认真收集自己喜欢的诗歌,并要谈谈自己喜欢这首诗歌的原因。
3、组织学生将收集到的诗歌相互交流,并互相朗诵,作好准备;
4、选出对诗歌有一定欣赏能力、有一定文学基础的同学担任评委,并宣布优秀诗歌评选的标准;(也可请相关老师担任评委)
5、在班级中举行诗歌朗诵会,组织学生评委选出优秀诗歌朗诵者名单;
6、请老师或学生给获奖的同学颁奖;
7、将学生选出的部分优秀诗歌贴于班级布告供其他学生欣赏;
8、请获奖同学以座谈会的形式畅谈自己的对诗歌欣赏的感受
活动注意事项:
1、同学们选择的诗歌形式、题材可以不限,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自己创作;
2、关于诗歌的朗诵技巧,教师可以作一些介绍;
3、在活动开始前可以选择一些有名的朗诵名段供学生欣赏,提高他的感悟力;
资料来源:
学生自己收集,查阅网上相关资料
附 表
选 材 表 | |
我喜欢的诗: | |
我喜欢它的原因 |
对人教版语文必修1、2、3教材的解读 改革后的语文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必修部分共有五本书,“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为两大教学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因而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个长期工作,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应该分别指导。在古诗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掌握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而诵读习惯的养成则要求学生要有一定诵读兴趣,因而教师担负着激发学生诵读兴趣的责任。 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 贯穿始终,两者都要求要培养学生运用普通话,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的朗诵能力。 本年段学生已学完必修1、2及必修3的大部分内容,在这三本书中,诗歌占了三分之一的
比重,是“重头戏”。
教材 单元 篇章
必修1 第一单元 《沁园春 长沙》 戴望舒《雨巷》 徐志摩《再别康桥》
艾青 《大堰河——我的保姆》
必修2 第二单元 《诗经——氓》 《诗经——采薇》 屈原《离骚》 《孔雀东南飞》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曹操《短歌行》 陶渊明《归园田居》
必修3 第一单元 李白《蜀道难》 杜甫《秋兴八首》 杜甫《咏怀古迹》
杜甫《登高》 白居易《琵琶行》 李商隐《锦瑟》 李商隐《马嵬(其二)》
诗歌教学中,朗诵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检验理解水平,巩固理解成果。因而,教师可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加大朗诵训练的力度。为了调动学生对朗诵训练的热情,高一语文组在第一周周五设计一次诗歌朗诵活动课。
听评者完成下表
姓 名 | 演讲内容 | 普通话是否标准 | 语言组织是否通顺 | 朗诵者表情 | 合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