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探问生命
第1课时 生命可以永恒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
2.认识人的生命的独特性。
3.了解生命的不可预知性。
4.理解生命的延续承载着多种意义。
能力目标
了解生命的内涵和生命发展规律的难以抗拒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尊重生命发展规律的意识,努力实现生命的接续。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生命的独特性和不可预知性。
难点
理解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努力实现生命的接续。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根据教材中“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的内容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身边长寿老人的事例。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出示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所写的诗歌《有的人》。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
师:怎样理解这里的“活着”和“死了”?学习完本课时,相信你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课堂活动
活动一:生命有时尽
1.阅读教材第88页“运用你的经验”并思考问题。
处理方式:学生阅读后回答问题,然后交流一些长寿老人的事例。
2.阅读教材第页“探究与分享”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两个故事中的女孩表达了哪些共同的感受?
(2)她们的分享使你对自己的生命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处理方式:学生阅读“探究与分享”中的故事,思考讨论问题。
问题提示:(1)两个故事中的女孩都认为每个人的生命来之不易,它是在无数的偶然性中产生的,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幸运。(2)生命是宝贵的,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
3.阅读教材第90页的正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这种独特表现是什么?
(2)“人生不售来回票,一旦动身,绝不能复返”“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分别表明生命的什么特征?
处理方式:学生阅读教材后,思考讨论问题。
问题提示:(1)每个人有不同的人生道路,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可替代。(2)分别表明生命是不可逆的,生命也是短暂的。
4.阅读教材第91页“探究与分享”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每个人的最终结局都是死亡,那为什么我们还要活着?”你的回答是什么?
(2)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处理方式:学生阅读“探究与分享”的内容后,思考讨论问题。
问题提示:(1)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归宿,它让我们感激生命的获得。(2)“未知生,焉知死”其实就是一种重视生的问题、轻视死的思索的哲学态度。对此,我不认同。我认为:向死而生,能让我们拥有一份好好活着的感动,从容面对生命的不可预知,更加热爱生命。
活动二:生命有接续
1.阅读教材第91~93页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生命是怎样延续的?
(2)在生命的接续中,“我们的生命”的含义是什么?
处理方式 :学生阅读教材后,思考交流问题。
问题提示:(1)一代又一代的个体生命使得人类生命得以延续。(2)生命不仅仅是身体的生命,还包括社会关系中的生命、精神信念上的生命。
2.拓展空间
请同学们根据教材第93页《孔子世家谱》(节选),尝试制作一张你的家族图谱。
处理方式: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制作家族图谱。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个体生命实现了人类生命的接续。在人类生命的接续中,我们应该担当一份使命,继承和创造人类的文明成果。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敬畏生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生命是脆弱的、坚强的。
2.明确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3.理解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同等重要。
能力目标
1.学会谨慎地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
2.在道德底线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追求生命的美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同等重要。
难点
培养敬畏生命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根据本课时“探究与分享”的内容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按照传统习俗,2015年6月7日是“东方之星”号客船遇难人员的“头七”祭日。上午9时,沉船救援现场举行了哀悼遇难者的活动,现场所有人员面向遇难船舶肃立默哀3分钟,现场船舶同时鸣笛3分钟,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据悉,“东方之星”遇难者人数已升至432人,有14人生还,仍有10人下落不明。同时,遇难人员DNA采集和身份比对工作正有序加速开展。
问题思考:对逝者的哀悼让你想到了什么?采集遇难人员DNA有什么意义?
二、课堂活动
活动一:生命至上
1.研读教材
(1)举例说明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
(例如:自然灾害、意外灾难、车祸等会使人瞬间失去生命。)
(2)举例说明生命是坚强的、有力量的。
(例如:身体残疾的人顽强生活、灾难发生数日后被救起的人坚强生活、病人与疾病顽强斗争等。)
(3)怎样理解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提示:我们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比金钱、权势等更重要。)
(4)生命至上,是否意味着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
(提示:生命至上,并不意味着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我们也必须承认别人的生命同样重要。)
2.探究与分享
(1)出示教材第94页上方“探究与分享”的材料,思考问题:
你认为花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寻找失联的MH370客机值得吗?为什么?
处理方式: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学生先自由交流,老师再作总结评价。
问题提示:人的生命至高无上,不能用财力和物力等衡量生命的价值,我们对生命要有一种敬畏的情怀。
(2)出示教材第94页下方“探究与分享”的材料,思考问题:
①你如何回答陶行知的困惑?
②陶行知的警言告诉我们什么?
处理方式: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思考陶行知困惑的问题,认识到陶行知所说的中国人站得起来的时间。
问题提示:①陶行知的困惑是中国社会部分人的冷酷无情和伟大母亲的慈爱之间的对立矛盾。②陶行知认为,当一个国家和民族真正做到尊重人的生命,把生命看成高于一切的时候,就是国家真正强大的时候。
(3)出示教材第95页“探究与分享”的材料,思考问题:
不顾自身危险去救他人是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吗?
处理方式: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学生先自由交流,老师再作总结评价。
问题提示: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也必须承认别人的生命同样重要。
活动二:休戚与共
1.阅读教材第96页“阅读感悟”的材料,思考问题:
(1)你能说一说我要好好活着的理由吗?
(2)生命会遇到哪些不测的伤害?你能举几个相关事例吗?
(3)怎样对待周围与你一样的生命?
学生交流讨论。
2.研读教材
(1)研读教材第96页正文,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对他人的生命存在敬畏之心?
问题提示: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共同生活。
(2)研读教材第97页正文,思考:怎样才能做到善待身边的人?
问题提示:我们只有不漠视自己的生命,也不漠视他人的生命,谨慎地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才会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3)研读教材第98页正文,思考:如何对生命敬畏?
问题提示: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并不是谁的命令,而是内心的自愿选择。我们对待他人生命的态度,表达着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当我们能够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时,我们就走向了道德的生活。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价值都高于一切,我们的内心应充满对生命的敬畏情怀。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