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名称: | 管理学基础试卷1 |
考试类型: | 课程考试 |
考生用户ID: | |
考生姓名: | |
开卷时间: | 2005年07月22日 08:20:05 PM |
交卷时间: | 2005年11月25日 10:52:12 AM |
客观题得分: | 0 |
总得分: | 0 |
退出 |
总共:27道题 共 100 分 |
一. 单选. (共 10 小题,20 分) |
A .风险型
B .不确定型
C .确定型
D .非程序化决策
学生答案: 未做
正确答案: A |
分数:2 得分:0 (未答) |
A .科学技术
B .模拟试验室
C .信息
D .数据资料
学生答案: 未做
正确答案: D |
分数:2 得分:0 (未答) |
A .技术创新
B .信誉至上
C .创造顾客
D .质量优良
学生答案: 未做
正确答案: C |
分数:2 得分:0 (未答) |
A .简单平均法
B .定性预测法
C .定量预测
D .时间序列法
学生答案: 未做
正确答案: B |
分数:2 得分:0 (未答) |
A .董事会
B .高层管理人员
C .中层管理人员
D .基层管理人员
学生答案: 未做
正确答案: B |
分数:2 得分:0 (未答) |
A .科研部门
B .
C .学校
D .企业
学生答案: 未做
正确答案: B |
分数:2 得分:0 (未答) |
A .管理具有时效性
B .管理具有科学性
C .管理具有艺术性
D .管理具有二重性
学生答案: 未做
正确答案: A |
分数:2 得分:0 (未答) |
A .泰罗
B .梅奥
C .赫伯特·西蒙
D .彼得·德鲁克
学生答案: 未做
正确答案: D |
分数:2 得分:0 (未答) |
A .安全
B .较安全
C .不太好
D .要警惕
学生答案: 未做
正确答案: C |
分数:2 得分:0 (未答) |
A .时间序列法
B .头脑风暴法
C .回归分析法
D .专家调查法
学生答案: 未做
正确答案: D |
分数:2 得分:0 (未答) |
二. 判断. (共 10 小题,20 分) |
是()
否()
学生答案:否
正确答案: 否 |
分数:2 得分:0 (未答) |
是()
否()
学生答案:否
正确答案: 否 |
分数:2 得分:0 (未答) |
是()
否()
学生答案:否
正确答案: 否 |
分数:2 得分:0 (未答) |
是()
否()
学生答案:否
正确答案: 否 |
分数:2 得分:0 (未答) |
是()
否()
学生答案:否
正确答案: 否 |
分数:2 得分:0 (未答) |
是()
否()
学生答案:否
正确答案: 是 |
分数:2 得分:0 (未答) |
是()
否()
学生答案:否
正确答案: 否 |
分数:2 得分:0 (未答) |
是()
否()
学生答案:否
正确答案: 是 |
分数:2 得分:0 (未答) |
是()
否()
学生答案:否
正确答案: 是 |
分数:2 得分:0 (未答) |
是()
否()
学生答案:否
正确答案: 否 |
分数:2 得分:0 (未答) |
三. 简答. (共 5 小题,30 分) |
学生答案: 未答!
参: 管理人员需要量的多少取决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组织规模。一个组织规模越大,其业务量越大,所需管理人员数量也就越多。 (2)业务的复杂程度。一个组织其业务越复杂,环节越多,所需的管理人员越多。 (3)管理部门的数目。在特定性质和特定的业务条件下,组织机构设置层次越多,职能分工越细致,管理部门的数目就越多,所需管理人员的数量也越多。(4)管理人员的储备需要。防止管理人员因种种原因出现突然空缺或为将来规模扩张作准备,组织部门不仅需要现职的管理者,而且需要管理人员的储备,以应付管理人员变动、业务规模变动等方面的需要。 |
分数:6 得分:0 (未答) |
学生答案: 未答!
参: (1)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首先,管理是生产社会化引起,因此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其次,管理又是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一种监督劳动,具有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管理作为一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要用科学的方法认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管理的艺术性。艺术性强调的是管理的实践性.它强调了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决窍 |
分数:6 得分:0 (未答) |
学生答案: 未答!
参: (1)职工空间距离的远近。人与人在工作的地理空间位置上越接近,越容易发生彼此的往来和相互了解。 (2)职工彼此交往的频率。交往的频率越高,越容易相互了解,关系越容易密切。(3)职工观念态度的相似性。如果职工在这些方面基本趋同,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思想感情,容易相互理解,倾吐心声,交流思想,形成较为密切的关系。(4)职工彼此需要的互补性。这是基于每个职工的需要不同,动机各异,性格有别所致。不同知识层次、性格有别的人结合在一起 ,就可以相互扬长补短,提高领导层的整体素质。 |
分数:6 得分:0 (未答) |
学生答案: 未答!
参: 沟通是发生在双方之间的行为。广义地说,这里的“双方”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机”。也就是说,沟通可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机”之间、“机”与“机”之间。从管理学角度讲,在这三种类型的信息沟通中最有意义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即人际沟通。 这是因为人际沟通有其独特之处:(1)人际沟通主要是通过语言或文字形式进行的。 (2)在人际沟通中,不光是信息的交流,中间还夹杂了情感、思想、态度的交流,所以沟通双方的心理、态度、知识及价值观都对沟通结果有重要影响。 (3)由于受沟通双方心理、态度、知识等的影响,在人际沟通中经常出现一些特殊的沟通障碍,如一些人为讨好上级而“专挑好听的说”、爱激动的人经常说一些情绪化的言辞等,管理者必须重视这一点; (4)人际沟通也是沟通中最重要的,它可以使组织中的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心情愉快、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协调一致,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
分数:6 得分:0 (未答) |
学生答案: 未答!
参: (1)信息发送者的技能、态度、知识和价值观。信息发送者的技能、态度、知识和价值观,对发送出去的信息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大多数学生都有一种经验,即有的老师讲课旁征博引、生动活泼,学生听完后既学到了知识,精神也感到很愉快;而有的老师讲课枯燥乏味,学生听着很累,而且糊里糊涂。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中,前者的沟通效果明显好于后者,这显然是由于作为信息发送者的老师的讲课技能不同所致。 个体的态度也影响着其行为。信息发送者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和态度,也会影响沟通效果。 此外,沟通过程还受到人们在一些问题上所掌握知识的制约。 (2)接受者的技能、态度、知识和价值观。技能、态度、知识和价值观等因素同样也影响着接受者接受信息的能力。要使沟通顺利进行,接受者要善听、善读、善观。此外,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听、读、观的能力,从而也影响着他接受信息的能力。另外,接受者的态度和价值观也影响他接受信息的能力。 (3)沟通通道的选择。通道是指传递信息的媒介物。媒介物一般由信息发送者选择,如双方以通信的方式交流,那么媒介物就是纸张;如果进行面对面地口头交流,那么媒介物就是空气;如果打电话,那么电话系统就是媒介。不管以那一种方式交流,都可能发生信息失真。 此外,沟通通道的长短也可能会造成信息失真。 (4)外部噪声。整个沟通过程都在受着“噪声”的影响。这里所指的“噪声”是指沟通过程中的外界干扰因素,如在口头交流中,有人在一旁高声喧哗;看电视时,突然停了电等。“噪声”常常使沟通不能顺利进行,甚至沟通失败。 |
分数:6 得分:0 (未答) |
四. 论述. (共 1 小题,15 分) |
学生答案: 未答!
参: 企业单位的质量控制包括产品质量控制和工作质量控制两方面。产品质量控制是企业生产合格产品、提供顾客满意的服务和减少无效劳动而进行的控制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的质量控制应达到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产品达到质量标准;二是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这两个要求相辅相成:产品符合质量标准是产品为市场所接受的必要条件,而只有在低于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的条件下生产出的合格产品才具有竞争力。工作质量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对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工作进行的水平控制。工作质量的好坏,通过企业内各单位、各部门以及每一位职工的工作态度、工作绩效等反映出来。在实际工作中,产品质量控制和工作质量控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为,一方面,某些工作是直接面对顾客的,工作质量与产品质量合二为一,工作的过程,也就是向顾客提供服务产品的过程。另一方面,工作过程是加工制造产品的过程,工作质量是产品质量的保证,从一定意义上讲,提高工作质量也就是提高产品质量,而且只有提高了工作质量才能提高产品质量。对产品质量的检验毕竟是一种事后工作,而对产品质量的事前控制必须通过控制工作质量来实现。因此,在现代质量管理中,工作质量控制已经占据重要地位,企业越来越将质量控制的重心放在工作过程上。 |
分数:15 得分:0 (未答) |
五. 其它. (共 1 小题,15 分) |
学生答案: 未答!
参: (答案仅供参考,案例分析只要紧密结合案例和相应的管理原则,即可得分。可以有不同见解,但要自圆其说) 1.企业设置组织结构的原则。 依据教材上的观点,企业设置组织结构应坚持以下原则:目标任务原则;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分工协作及精干高效原则;适宜的管理幅度的原则;统一指挥和权力制衡原则;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则。 依据组织结构设置的目标任务原则,应坚持因事设人,以事为中心,因事设机构、设岗位、设职务,配备适宜的管理人员。但是,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适应企业目标任务的要求,对职务结构进行调整,对人员进行调配,也是对组织结构设置原则的灵活运用。 2.王教授的建议比较合适,这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正如王教授所说,理论应该随着管理环境以及管理实际的需要而改变。 3.关于小刘的疑问。小刚大学毕业,没有实际工作经验,难免事事唯书为上,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
分数:15 得分:0 (未答) |
退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