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以下是歌曲《贰叁》中的几句歌词,其中描述的意境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把橡胶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口
B.制取气体时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洗涤较干净的试管,可注入水用拇指堵住管口,上下晃动
2.下图所示活动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织布
B.___
C.生火
D.灌溉
3.森林火灾中的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树干燃烧
B.树叶飘落
C.大树倒塌
D.树枝折断
4.下列仪器中,不能用酒精灯加热的是()
A.试管
B.烧杯
C.集气瓶
D.燃烧匙
5.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不正确的是()
D.组装仪器时,一般遵循的原则是从左到右,先下后上
6.下列做法中,符合实验室___药品取用规则的是()
A.块状固体药品可以用手取用
B.实验剩余的药品应放回原瓶
C.用药匙取一些蔗糖,尝一尝是否有甜味
D.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药品一般取用1~2mL
7.实验室用试管盛放固体物质并加热,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时,试管应该(
A.竖直放置
B.水平放置
C.口稍向下倾斜
D.口稍向上倾斜
8.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___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___
C.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9.进行化学实验时,下列应急措施正确的是()
A.若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B.万一药液溅到眼睛里,应立即揉揉眼睛缓解一下
C.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足时,可以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D.找不到灯帽时,可以用嘴吹灭酒精灯火焰
10.下列操作中,能证明装置不漏气的组合是()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二、填空及简答题
11.请选择合适的仪器填空(填写相应的字母):
A.镊子
B.细口瓶
C.广口瓶
D.坩埚钳
E.燃烧匙
F.10mL量筒
G.试管
1)取用块状固体________;
2)量取8.7mL的稀盐酸________;
3)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________;
4)红磷应该存放在________;
5)用来夹持热的蒸发皿的仪器________。
12.下图所示实验操作中,发生物理变化的是1、2、3、4,发生化学变化的是5;
通过该实验验证了硫酸铜晶体的物理性质:颜色的变化,化学性质:溶解性的增加。
13.取一根银白色的镁条做如下实验,并做好记录:①用剪子剪一片;②另取一镁条放入醋酸中产生大量气泡;③在空气中点燃镁条产生大量白烟;④把镁条剪成细丝状并连接电池与灯泡,灯泡发光。
问题:(1)上述各项中发生的变化,只属于物理变化的是1、2、4;理由是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镁的化学组成和性质。(2)由此可知镁的物理性质有可剪性、可导电性、可燃性、延展性;化学性质有与醋酸反应产生气泡、与空气中的氧反应产生白烟。
14.将下列物质的性质按照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进行分类并连线。
氧化性 - 化学性质
导电性 - 物理性质
吸水性 - 物理性质
可燃性 - 物理性质
稳定性 - 物理性质
酸性 - 化学性质
还原性 - 化学性质
挥发性 - 物理性质
吸附性 - 物理性质
溶解性 - 物理性质
延展性 - 物理性质
碱性 - 化学性质
15.某课外兴趣小组用实验的方法对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进行了以下探究。
实验一】
1)如图A所示,甲同学点燃蜡烛,将小木条迅速平放入蜡烛燃烧的火焰中,约1~2秒后取出,观察,该同学的实验目的是观察小木条是否燃烧;要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需控制的实验条件是小木条与蜡烛火焰的接触时间和温度。
2)上述实验所得现象可证明外焰温度高于小木条的燃点温度。
实验二】
1)甲同学向焰心斜向插入一根细短玻璃管,发现玻璃管中无明显现象(如图B所示),在玻璃管的上口用火柴点燃,上口产生火焰,这说明有关焰心处的物质的性质是无色、无味。
2)丙同学猜想焰心处物质中可能含有石蜡蒸气,如何证明他的猜想?请试着写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包含操作、现象、结论):丙同学可以将焰心处的物质收集起来,通过加热观察是否有白色固体的产生,若有,则可以证明焰心处物质中含有石蜡蒸气。
16.规范使用仪器是实验成功的保障,结合下图所示玻璃仪器,回答问题。
1)可用作热源的是D(填字母),熄灭时须用C盖灭。
2)若往仪器E中加入块状固体,则应先将该仪器竖放。
放,再用夹子夹取固体放在E仪器口。
3)加热时需要垫石棉网的仪器是B,该仪器名称是石棉网。
4)若用仪器A和D进行过滤操作,还必须用到上述的一种仪器是C。
5)若某气体只能用F装置收集,则该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且小于1.
17.下表是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和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含量对照表。
气体成分。空气中的气体含量(%)。呼出气体中的气体含量(%)
氮气。78.78
氧气。21.16
二氧化碳。0.03.1.1
水。0.07.0.9
研究研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简单的实验方案,验证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有什么不同,其主要操作步骤如下图所示。
请依据图示将主要实验步骤及验证依据填入下表中:
实验步骤。验证依据
1)收集呼出气体和空气中的气体。比较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的含量
2)用试剂A测试CO₂含量。根据试剂A的反应与颜色变化判断CO₂含量不同
3)用试剂B测试O₂含量。根据试剂B的反应与颜色变化判断O₂含量不同
4)用试剂C测试含水量。根据试剂C的反应与颜色变化判断含水量不同
温度的位置是在焰心(3)外焰温度高于内焰(4)实验结果可能受到环境温度、氧气含量等因素的影响
实验二】(1)探究不同金属导电性的大小(2)实验前要将金属线切割成相同长度(3)实验结果可能受到金属线的纯度、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实验三】(1)探究物质的溶解性(2)控制溶剂的量和温度(3)实验结果可能受到物质的纯度、溶剂的种类和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解析:在___,通过比较蜡烛的外焰、内焰和焰心的温度高低,可以了解到火焰的特性。需要注意的是,小木条各处粗细要一致,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实验结果可能受到环境温度、氧气含量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验二中,通过比较不同金属导电性的大小,可以了解到金属的特性。实验前需要将金属线切割成相同长度,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实验结果可能受到金属线的纯度、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验三中,通过探究物质的溶解性,可以了解到物质的特性。需要控制溶剂的量和温度,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实验结果可能受到物质的纯度、溶剂的种类和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实验二】
为了验证焰心气体是否含有可燃物质,我们进行了以下实验操作:首先取一根较长的细玻璃管,并用湿冷毛巾包住中部,然后将玻璃管的下端斜插入焰心,并用火柴点燃玻璃管的上口。接着取下玻璃管,移开湿冷毛巾,我们发现玻璃管内壁有固体附着,这表明焰心气体含有石蜡蒸气。
实验一】
甲同学进行的实验操作旨在探究火焰的哪一层温度最高。小木条的粗细直接影响小木条的受热面积,为了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我们需要控制小木条各处的粗细相同。根据甲同学的实验操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外焰处的小木条变黑,说明外焰的温度最高。
实验二】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蜡烛焰心处的物质能从玻璃管通过并被点燃,这说明该物质是气态的,并且具有可燃性。为了验证这个物质是否是石蜡蒸气在燃烧,我们可以用湿冷毛巾包住玻璃管的中部,使蒸气冷凝后观察是否有石蜡固体生成。
16.答案:
1)热源:酒精灯
2)加入固体的工具:平镊子
3)加热:烧杯
4)过滤工具:漏斗
5)可溶于水的物质:F装置
解析:
1)在题给的仪器中,只有酒精灯可以用作热源。当熄灭酒精灯时,应使用灯帽盖灭,而不是用嘴吹灭。
2)当向试管中加入块状固体时,应将试管平放,用镊子将药品放入试管口,然后慢慢竖起试管。
3)由于烧杯的底面积较大,加热时需要垫石棉网。
4)过滤是一种将液体与固体分离的操作,过滤时需要使用烧杯、玻璃棒和漏斗等工具。
5)F装置是一种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如果某种气体只能用F装置收集,那么说明该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并且可溶于水。
17.答案:
实验步骤验证依据:
1)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外收集两瓶空气。
2)将澄清的石灰水分别滴入盛有呼出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石灰水的浑浊程度。
3)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伸入盛有呼出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燃烧的情况。
4)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玻璃片哈气,观察是否出现水雾。
解析:
二氧化碳可以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不同含量的二氧化碳会导致石灰水的浑浊程度不同。根据燃烧的小木条在呼出气体和空气中的时间长短或燃烧的剧烈程度来判断不同气体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