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作者情感的变化,了解欲扬先抑的写法。
2.感受欲扬先抑写法的好处。
3.学习运用欲扬先抑的方法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人或物。
教学重点:
了解欲扬先抑的写法及好处。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揭示议题
由纪晓岚贺寿引出议题
二、阅读群文,探究交流
(一)课内篇目指导,感知议题
1.学生快速浏览阅读材料:《阿长与<山海经>》,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思考:用“——”标明作者对阿长情感的句子或词语。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阿长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想想作者最终表达了对阿长怎样的感情呢?
2.学生汇报交流,完成相关表格。
课文 | 表达情感的词语或句子 | 表达的感情 |
《阿长与<山海经>》 |
1.用以上方法快速阅读《丑石》与《母鸡》。
学生分组快速阅读,用“——”勾画出能表现作者对所写事物情感的句子。
课文 | 表达情感的词语或句子 | 表达的感情 |
《丑石》 | ||
《母鸡》 |
课文 | 前后情感变化 | 作者最终表达的感情 |
《阿长与<山海经>》 | ||
《丑石》 | ||
《母鸡》 |
三、比较异同,得出结论
过渡:孩子们,三篇文章的情感变化我们都理清楚了,我们也大体理解了三篇文章的内容。观察我们填好的表格,你能发现哪些相同点呢?
课文 | 前后情感变化 | 作者最终表达的感情 | 写法上的相同点 |
《阿长与<山海经>》 | |||
《丑石》 | |||
《母鸡》 |
(二)全班交流。
(三)教师小结。
(四)质疑探究
小组讨论:回过头来看《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最后写到“阿长,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作者是在赞美她。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阿长的不足呢?可以删掉吗?为什么?(这样写是有一定的好处,欲扬先抑的写法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课文 | 前后情感变化 | 作者最终表达的感情 | 写法上的相同点 | 这样写的好处 |
《阿长与<山海经>》 | ||||
《丑石》 | ||||
《母鸡》 |
1.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里,有哪些运用到了“欲扬先抑”的写法,说说“抑”在哪里?“扬”在哪里?对文章主旨人物形象有什么好处?
2.尝试修改同学问题作文,明确“欲扬先抑”的手法。
同学们,请看学生作文《小小的仙人球》的片段。找出作文里的“抑”和“扬”,指出作文里出现的问题,小组讨论。
师作要求:仿照《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具体画出“抑”和“扬”的段落,加上直抒胸臆的描写,以及体现作者感情起伏的词语或句子,让文章波澜起伏有韵味。修改后展示交流,总结写法。
五、布置作业
学习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一写身边的人或物,字数6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