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1年高考试题_5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08:13:28
文档

2011年高考试题_5

2011年高考试题教材人物1、(2011·四川文综·12)下列水利工程中,把中原腹地与中国最南方连接起来的是()ABCD【解析】A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注意题干中的中国最南方区域限定词,抛开历史知识,就大概轮廓图,经分析A项涉及到今天的广西地区。相关史实则为秦始皇为统一岭南而修建的灵渠。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2、(2011·四川文综·37)(32分)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人之所能不可兼备,弃其所
推荐度:
导读2011年高考试题教材人物1、(2011·四川文综·12)下列水利工程中,把中原腹地与中国最南方连接起来的是()ABCD【解析】A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注意题干中的中国最南方区域限定词,抛开历史知识,就大概轮廓图,经分析A项涉及到今天的广西地区。相关史实则为秦始皇为统一岭南而修建的灵渠。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2、(2011·四川文综·37)(32分)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人之所能不可兼备,弃其所
2011年高考试题

教材人物

1、(2011·四川文综·12)下列水利工程中,把中原腹地与中国最南方连接起来的是(    )

       A                   B                  C                 D

【解析】A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注意题干中的中国最南方区域限定词,抛开历史知识,就大概轮廓图,经分析 A项涉及到今天的广西地区。相关史实则为秦始皇为统一岭南而修建的灵渠。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2、(2011·四川文综·37)(32分)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人之所能不可兼备,弃其所短,取其所长。

有谠(正直)言直谏,可以施于致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

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唐太宗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哪些用人思想?(4分)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唐太宗用人思想的理解。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扬长避短;虚怀纳谏;知人善任;任人唯贤加以概括。

答案:扬长避短;虚怀纳谏;知人善任;任人唯贤。(4分)3、(2011·天津文综·13)(16分)秦始皇和康熙帝都是中国古代有作为的君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左图为秦始皇二十六年诏版(拓本),文字如下:

二十六年,皇帝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口口,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1)指出图片中文字的字体,并根据图片写出材料中空缺的文字。(2分)

(2)秦始皇在这一诏书中颁布了什么经济措施?有何意义?(2分)

材料二  1673——1681年,年轻的康熙帝指挥了一场平叛战争。他后来多次谈起战争前后自己的变化,说:“前者凡事视之以为易;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多难处,每遇事必慎重图维,详细商榷而后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3)依据材料二,说明“平叛战争”所指事件及对康熙帝的影响。(4分)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2分)

材料三  政事不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决。秦始皇规定一天看章奏(竹简)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四  朕自临御以来,一切机务必皆躬亲,从不敢稍自暇逸。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钜细,朕必躬自断制。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八年

(4)依据材料三、四,概括秦始皇和康熙帝处理政务的共同点。(4分)

【解析】本题考查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秦始皇和康熙帝两个人物,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迁移能力。第(1)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字体是小篆,空格中是皇帝二字。第(2)问秦始皇采取了统一度量衡的做法,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第(3)问,事件指平定三番之乱,这使康熙养成了谨慎的执政风格,三番之乱的平定维护了国家统一;第(4)问,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两位帝王专权与勤政的执政风格。

【答案】 (1)小篆;皇帝。

(2)统一度量衡。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平定三藩之乱。形成了谨慎的执政风格。维护了国家统一

(4)专权;勤政。

4、(2011·福建文综·41)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拿破仑是《拿破仑法典》的热忱宣传者;这部法典是一只船,它把法国的行政的和社会的原则输送出去。远达伊利里亚(亚得里亚海东海岸地区)和波兰……拿破仑并没有预见到:扫除旧制度的垃圾只会促使潜伏着的民族主义的种子勃然萌发。    ——C.W .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拿破仑法典》在有些国家里被接受为母法,并通过其子法现今正在那里发生效力。

(1)材料一中“法国的行政的和社会的原则”主要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主义和种子勃然萌发”的原因。(8分)

(2)如何理解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综述之。(7分)

【解析】第(1)题,第一小问,“法国的行政的和社会的原则”可从法法律、民主、平等、自由等角度分析概括。第二小问,“民族主义和种子勃然萌发”的原因实际考查拿破仑战争消极影响,如侵略性质。

第(2)题,主要考查《拿破仑法典》的影响,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论证。如政治下巩固成果,经济上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文化上,继承罗马法,成为民法蓝本等等。

【答案】

(1)依法行政;倡导人民主权和自由平等。

拿破仑后期的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性质,激发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民族意识。

(2)《拿破仑法典》继承发扬了罗马法;巩固了大的成果,废除了封建,为发展资本主义奠定了法律基础;成为近代以来许多国家制定民法的蓝本

5、(2011·江苏单科·24)(10分)

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对未来社会提出构想。中国党领导人则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经济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没有人会说当时的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主义者。因为当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的这一基本观点。

   ——莫里斯·迈斯纳《的中国及后的中国》

材料三  我国的经济管理权力过分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

   ——《文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构建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3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付诸实践?(2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是如何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道路的?(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就经典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2分)

答案要点:(10分)

(1)基本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工业的发展。

(2)实践:进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建设。

(3)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认识:经典理论指导实践;科学实践完善与发展理论。

非教材人物

1.(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48)

材料一  一九○六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学……我以为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光复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满清的政制仪丈一一推翻而复于古。不仅复于明,且将复于汉唐;不仅复于汉唐,且将复于三代。总而言之,一切文物制度,凡非汉族的都是要不得的,凡是汉族的都是好的,非与政权同时恢复不可;而同是汉族的之中,则愈古愈好。              

 ——钱玄同:《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的态度的变迁》

材料二   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如其要保全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惟有请爱新觉罗·溥仪复辟或请袁世凯……称帝。

               ——钱玄同:《姚叔节之孔经谈》(1919年2月12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8分)

(2)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在清末民初颇具代表性,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7分)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的观点评价。意在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和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第(1)问态度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不难看出:前全盘肯定、后全盘否定。评价时注意对每种态度既要看到其积极之处,又要看到其局限。第(2)问要从辛亥后社会的变化、民族危机、及思想运动等方面去分析。

答案:(1)辛亥前,为推翻清王朝需要借用传统文化资源,全面肯定传统文化,对辛亥起了积极作用,但忽略了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后来全面否定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新文化运动,但矫枉过正。(8分)

(2)辛亥胜利,但很不彻底;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新文化运动兴起。(7分)

2.(2011·海南单科·32)(8分)

材料

马丁·路德·金生平活动大事年表

1929年,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

1954年,就任南部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牧师。

1955年,为反对黑人必须给白人让座的规定,领导蒙哥马利市黑人抵制乘坐公共汽车长达一年,美国最高宣布该市在交通工具上的种族隔离非法。 

1957年,当选为南方教领袖会议,成为南方反对种族歧视运动的领导人。

1960年,在多地领导以“入坐”等方式反对餐馆、图书馆、电影院实行种族隔离的活动,被捕入狱。

1963年,在种族歧视最严重的伯明翰进行活动。

1963年,领导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万人参加的“为工作和自由向华盛顿进军”的大。不久,国会通过有利于黑人的民权法案,其中包括“保证一切人平等地进入公共设施”等内容。    

1965年,在赛尔马领导争取黑人公平选举权的和平。

1966年,领导反对芝加哥学校种族隔离的活动。

1968年,遇刺身亡。

    ——摘编自C.S.金《自由之梦》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马丁·路德·金领导的黑人民权运动的发展变化。(3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马丁·路德·金在黑人民权运动中的作用。(5分)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的 “抵制乘坐公共汽车”“ “入坐”等方式反对”“ 为工作和自由”“ 争取黑人公平选举权”“ 反对芝加哥学校种族隔离” 等有效信息进行归纳变化,注意斗争领域、规模、形式、地点等多方面归纳变化。 第(2)题,本问可以从黑人运动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和特点中归纳作用。

参:(1)规模扩大,由地方发展到全国,由争取社会权到扩大到争取政治权利。(3分)

(2)组织者和领导者;提出明确的目标;采取了非暴力直接行动的斗争方式,比较可行,能够为各阶层广泛接受;运动取得一定成果。(5分)

往年高考真题:

1、(08宁夏文综)(15分)

材料一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亏可验也。┅┅如一弹丸,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圆,此有以知其如丸也。         --摘自沈括《梦溪笔谈》。

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历法是阴阳合历,节气与月份的关系并不固定,而节气对农业生产等活动有着很大影响。因此,为使节气与月份建立起相对固定的关系,沈括大胆提出了一种纯阳历的历日制度,即十二节气历法。这种历法可以说是历法史上带有性的创意。它完全以太阳视运动为计算依据,按节气定历,即简便易算,又有利于农事活动的安排。但由于这种纯阳历否定了中国几千年传统的阴阳合历,不可避免的招致“怪怨攻骂”而难以实行。可是,沈括满有信心的说“然异时必有用予之说者。”如今,世界通用的阳历,其实质与沈括的“十二节气历”是很相似的。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沈括进行科学研究时使用的方法。(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沈括作为科学家所具有的素质。(9分)

【答案】

(1)实地考察:模拟实验;总结经验和规律。

(2)具有积极探索的精神,勤于思考;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注重实践;突破陈见,勇于创新。

2.(08海南历史)

材料

改良文学之声,已起于国中,赞成反对者居其半。鄙意容纳异议,自由议论,固为学术发达之原则;独至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其故何哉?盖以吾国文化,倘已至文言一致地步,则以国语为文,达意状物,岂非天经地义,尚有何种疑义必待讨论乎?其必欲摈弃国语文学,而悍然以古文为文学正宗者,犹之清初历家排斥西法,乾嘉畴人非难地球绕日之说,吾辈实无余闲与之作此无谓之讨论也!——陈独秀答胡适函(1917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陈独秀对文言与白话之争性质的判断及他对反对者的态度。(3分)

(2)结合所学知识,就陈独秀对白话文反对者的态度进行评论。(5分)

【答案】

(1)性质:是非之争,进步与倒退之争(2分)。态度:坚信文学改良正确,不容讨论(1分)。

(2)民族危机严重,帝制复辟,尊孔复古;反对文学的势力强大;这种态度是必要的;对推动文学起了积极作用;这种态度有偏颇之处,不利于文学的充分展开(5分)。

3.(08江苏历史)(1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时期以来,军政和绝大部分公民把意大利战争和埃及战争的英雄人物第一执政当作偶像来崇拜,都齐声祝愿他能有一个同他的名望和同法国的伟大相符的称号。……大家感到他有一个国家最高元首的称号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他实际上已扮演了这样的角色。……要说是皇帝了篡夺了金銮宝座,那么我们可以说,他身边的同谋比善于导演喜悲剧的所有暴君都多,因为四分之三的法国人都参与了他的阴谋。 ——(法)康斯坦《回忆拿破仑》。

材料二  欧洲则普遍认为,由人民自己治理国家,最终只会导致无主义和天下大乱。但不管怎样,华盛顿并没有顺应当时的潮流,为世上多添一项王冠。然而世界却将因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光甚至难以戴稳。 ——陈森《华盛顿--美国的开国元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促成拿破仑称帝的因素。(4分)

(2)材料二表明华盛顿拒绝称王,其个人原因何在?但有人认为,华盛顿实际上具备称王的条件,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4分)

(3)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世界却将因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关甚至难以戴稳”?(2分)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特定历史时期影响政治选择的因素。(2分)

【答案】

⑴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为他赢得崇高威望,法国大部分人对拿破仑的支持。

⑵华盛顿有着强烈的共和思想(反对封建制度),华盛顿不贪恋权力。华盛顿通过领导美国战争而赢得个人威望,军中的一些军官要求华盛顿当国王。

⑶美国建立了共和制政体(民主制度),冲击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君主制度。

⑷个人品质、具体国情、时代形势、历史传统等。

4.(09江苏历史) (10分)    

甘地始终是一个谜:他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印度民族事业,却多次支持英帝国主义的不义战争;他受过西方现代教育,却诅咒西方现代文明;在一些人看来,他是“民族之父”,而在另一些人看来,他无异于“群众性民族运动的叛徒”。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英国把印度拖入帝国主义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印度民族主义力量绝大部分持支持态度,希望在英国困难时候给予帮助,以换取它允诺战后给予印度自治。”…形势的演变把甘地进一步推向前进,…_他得出结论说,英国当局行动如此“不谨慎、不道德、不正义”,再不配享有印度人民的好感……                 ——林承节《印度史》

材料二 我们在经济和工业生活中严重地背离了经济自给自足。假如我们不曾引进外国的产品,那么今天,印度将满地流淌着牛奶和蜂蜜。……西方民众正在唯物(物质)主义这个魔鬼和怪物的铁蹄下呻吟。他们道德的发展已经落后。今天,他们用英镑、先令和便士来衡量他们的进步。          ——1916年12月甘地在阿拉哈巴德“经济学协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 甘地还把纺车当做印度摆脱对英国纺织业依赖的工具。他认为,印度可以放弃大多数进口产品。……因此对甘地而言,恰尔卡(纺车)是自治的象征。——海默·劳《甘地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甘地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根本性变化?促成这一根本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三,甘地为什么要“诅咒西方文明”?(3分)    

(3)人们对甘地毁誉不一,为何有人称甘地为“群众性民族运动的叛徒”?解开甘地之谜的关键之处何在?(3分)

【答案】

(1)变化:从合作到不合作。因素:英国殖民当局的暴行;甘地对英国殖民当局的失望。

(2)西方文明诸多弊端(物质进步而道德沦丧);英国的侵略使印度变成它的商品市场;破坏了印度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  

(3)甘地多次在群众运动突破非暴力界限时,中止不合作运动并谴责使用暴力的群众。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

5.(09宁夏文综)(15分)

材料一:孙中山1922年8月在一次谈话中说:吾国建设当以英国公正之态度,美国远大之规模,以及法国爱国之精神为模范,以树吾千年可百年永久之计。然而今日中国之外交,以国土邻接关系密切言之,莫如苏维埃俄罗斯。至于国际地位言之,其对吾国利益相同,且无侵略顾虑,而又能提携互助,策进两国利益者,则德国是也。

——摘编自李玉贞《孙中山与国际》

材料二:之所以能够成功,我之所以不成功,则各党员至今仍不明三民主义之过也。质而言之,民生主义与主义实无别也……之初不过行民权、民生二主义而已,及后与列强奋斗六年,乃始知其用力之最大者,实为对于民族主义……其(指陈独秀等)所以意图排挤而以独得俄助而疵毁吾党者,初欲包揽交际,并欲阻止不与吾党往来,而彼得以独得俄助而自树一帜与吾党争衡也……我国向为各国所不乐闻,故尝助反对我者以扑灭吾党,所望为同情只有及受屈之国家及受屈之人民耳。

——孙中山:《批邓泽如等的上书》(1923年11月29日)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中孙中山对苏俄的认识有何不同。(7分)

(2)简要评析孙中山“民生主义与主义实无别也”的观点。(8分)

【答案】

(1)1922年通过对比强调中俄地缘关系;1923年认为苏俄同情,主义与三民主义相通,有必要联俄。

(2)为联俄联共提供根据;民生主义与主义有一定联系,但有本质区别;孙中山的观点有历史局限性。

6.(09福建文综)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有幸在总统位置上尽全力组织并管理之后,现在已经到了应当退休回归私人生活的时候。这既是我心所愿,也是为国运所必需。因为行政首长的定期更替,是我们国家自由所不可缺的保障。请允许我离开,就像我以前离开一样,让那些支持我国的利益、推进社会和谐和秩序与良善的人接替我,让上帝继续保佑我们的祖国。

                                                  ——华盛顿致麦迪逊的信件

材料二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员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军之力实多”。                                       ——《中国记录》

近日满清退位、中华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华盛顿和孙中山辞职的原因。(6分)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对他们的辞职以及孙中山辞职后重新投身政治活动作何评价?(9分)

【答案】

(1)华盛顿:推行行政首长定期更替;回归私人生活。孙中山:对袁世凯抱有幻想;认为辛亥的政治目标已经实现,重心要转向解决民生问题。

(2)对他们辞职的评价:

华盛顿:不贪恋权位,在防止、促进国家民主建设起了表率作用。

孙中山:

观点一:以大局为重,不贪恋权位,光明磊落。

观点二:对袁世凯的政治面目认识不清,给民主共和造成损失,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观点三:因内外形势所近,他只能选择辞职,不必苛求。

对孙中山重新投身政治活动的评价:捍卫民主共和,推动民主

7、(09年广东历史)(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公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妈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据《略讼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问题: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3分)

(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2分)

【答案】

(1)私人办学;教育及于平民;推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3分)

(2)方法:阶级分析、一分为二。(2分)

结论: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2分)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2分)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8.(09年辽宁卷)(15分)

材料一:孙中山1922年8月在一次谈话中说:“吾国建设当以英国公正之态度,美国远大之规模,以及法国爱国之精神为模范,以树吾千百年永久之计。然而今日中国之外交,以国土邻接关系密切言之,莫如苏维埃俄罗斯。至于国际地位言之,其对吾国利益相同,且无侵略顾虑,而又能提携互助,策进两国利益者,则德国是也。”

——摘编自李玉贞《孙中山与国际》

材料二:之所以能够成功,我之所以不成功,则各党员至今仍不明三民主义之过也。质而言之,民生主义与主义实无别也……之初不过行民权、民生二主义而已,及后与列强奋斗六年,乃始知其用力之最大者,实为对于民族主义……其(指陈独秀等)所以竭力排挤而疵毁吾党者,初欲包揽交际,并欲阻止不与吾党往来,而彼得以独得俄助而自树一帜与吾党争衡也……我国向为各国所不乐闻,故尝助反对我者以扑灭吾党,所望为同情只有及受屈之国家及受屈之人民耳。

——孙中山:《批邓泽如等的上书》(1923年11月29日)

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中孙中山对苏俄的认识有何不同。(7分)

简要评析孙中山“民生主义与主义实无别也”的观点。(8分)

【答案】

(1)1922年通过对比强调中俄地缘关系;1923年认为苏俄同情,主义与三民主义相通,有必要联俄。

(2)为联俄联共提供根据:民生主义与主义有一定联系,但有本质区别;孙中山的观点有历史局限性。

9.(09年海南历史)(8分)

我国地兼二带,民糅五族,泱泱大风,匪假外求,天然资格,举世莫吾媲也。而论者乃或欲效颦美国,剖之为若干小邦,使各自为政。彼美国沿历史上已成之局,不得已而以此为过渡,我何歆焉?人方务合群小以为一大,我乃思剖一大以为群小,梦想倒颠,宁复过此……若夫悲观者流……谓共和政体万不能行于我国,至并以咎之非计,此其暗于事理,抑更甚焉。夫共和是否决不能行于我国,此非可以空言折人口也,必有待于他日之试验,此勿深论。然问国家之敝,极于前清时代,不行政治,庸有幸乎?欲行政治,而不先之以种族,为道果可致乎?今虽新政治之建设,茫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碍物者既已拔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位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

             ———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1912年5月7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梁启超在辛亥前后政治态度的变化。(5分)

(2)结合所学知识,对梁启超政治态度的变化加以评价。(3分)

【答案】

(1)从反对以暴力推翻满清到承认以暴力推翻满清的必要性;从反对共和制而力主君主立宪制到赞同共和制而怀疑君主立宪制。(5分)

(2)民主共和逐渐成为时代潮流;梁启超顺应了时局和历史变化。(3分)

文档

2011年高考试题_5

2011年高考试题教材人物1、(2011·四川文综·12)下列水利工程中,把中原腹地与中国最南方连接起来的是()ABCD【解析】A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注意题干中的中国最南方区域限定词,抛开历史知识,就大概轮廓图,经分析A项涉及到今天的广西地区。相关史实则为秦始皇为统一岭南而修建的灵渠。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2、(2011·四川文综·37)(32分)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人之所能不可兼备,弃其所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