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May,2009
第
29卷第
3期
Journal
of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Vol.29
No.3
流传于甘肃境内的鼓乐舞对全国鼓文化的影响
海和平
(天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甘肃天水
741001)
摘要:鼓乐、鼓舞是我国民间的一笔极可贵的艺术遗产,是一份极有价值的、充分表现中华民族富有元
气精神的宝贵文化艺术财富。在甘肃境内具有地域特点和人文特质的鼓乐、鼓舞种类庞杂,风格独具,既有丰
富的远古实物遗存,又有新的重组和创新,它在甘肃乃至整个北方地区的民间艺术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特别是在黄河流域的各省十分兴盛,形成了民间独特的鼓文化,是黄河流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于甘肃
境内的鼓乐、鼓舞对全国其他区域鼓的产生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鼓舞;鼓文化;民间民俗艺术;民族精神;内聚力
中图分类号:
J651文献标识码:
A
鼓,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象征和重要的
民俗符号之一,它从远古走来,一直和我们结伴而
行,历久不衰。从孩提时代把玩的
“拨浪鼓
”到各
种喜庆场合观看那赏心悦目的鼓舞表演,阵阵鼓声
催人奋进,鼓舞人们积极向上。在中国,鼓乐、鼓
舞种类之多,分布之广,恐怕没有别的国家能及,
除宫阙庙宇的晨钟暮鼓,以及祭典仪式、戏剧歌舞
中的鼓器应用外,还频频出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
如军事行动以鼓声指挥进退,社团群体以鼓声呼众
聚民,日常生活用鼓声记更报时,打擂比武更需击
鼓助威,司法部门也曾用击鼓鸣冤、击鼓升堂、打
退堂鼓来传递诉讼信息。“鼓”字早在殷墟甲骨文
中就已闪现出它的身影,在我国商代,鼓、磬、铙
已形成打击乐器的基本组合。尤其是鼓,用来节制
诸乐,被视为众音之长。周代对鼓的制作、功用以
及演奏程序都已有严格规定。以
“鼓”而衍生的词
汇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极高的使用频率,比如,鼓
舞、鼓励、鼓动、一鼓作气、蒙在鼓里……,鼓所
发出的
“鼓语
”是全人类都能读懂的语言。在绵延
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鼓文化
”与其他艺术形式
不断融合,在不同民族、不同的地区表现出不同的
形式美感,这其中具有甘肃地域特点和人文特质的
鼓乐、鼓舞更是风格独具,构成了陇原大地民间民
俗艺术宝库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可以说,种类庞
杂的甘肃鼓乐、鼓舞对全国鼓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
影响。
收稿日期:
2009-02-02
文章编号:
1671-1351(2009)
03-0124-05
一、甘肃鼓文化源远流长
(一)永登彩色纹饰陶鼓堪称鼓的鼻祖
1986年
3月,兰州市博物馆在永登县大通河
东岸的河桥镇和乐山坪一带发现并收集了一批属于
史前新石器时代的出土陶器,其中
7件花纹精美、
造型奇特的喇叭形器物最为引人注目。经专家分析
认为,这些形式独特的器物,可能就是古代文献所
记载的
“以瓦为框
”的土鼓。
[1]
继兰州市博物馆之后,甘肃省博物馆也征集到
了十余件史前陶鼓,也都出自永登。其中有一件属
马家窑类型的遗物,距今约
5000多年,当为我国
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史前彩陶鼓,堪称中国第一鼓,
为国家一级文物。该鼓全长
37厘米,大端呈钵状,
口径
22厘米;小端形似一折肩罐,口径
12厘米;
中部为一圆筒与两端贯通;大端腔沿下一周均匀分
布
6个爪形突翘,大小两端器腹各有同向的扁条式
圆拱耳,当为系绳携挎而设。在形制上个体修长,
两头比例缩小,中腔部分与小头大部分的外表以及
口沿内部施以黑色宽条纹、斜旋纹和锯齿纹等彩陶
纹饰,线条流畅无滞,橙红色陶面与鲜亮的墨彩相
间,明快醒目,对比强烈,给人以庄重明快的感
觉,显示出马家窑文化彩陶独具的风格。从陶鼓只
在大端口沿设固革之翘来看,表明这是一件单面
鼓。单面的大头,是蒙置革面受击发声的重要部
位,这类鼓可能由人挂在身上使用,罐形的中腔与
作者简介:海和平(1956-),男,甘肃陇西人,天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f
小头部分,可起到共振扩音的作用,同时在佩挂演
奏时还起着保持鼓身平衡的作用,使蒙革面始终处
于适合敲击的状态,整体造型设计相当科学。出自
永登的数件马家窑、马厂类型彩陶鼓,是新石器时
期彩陶中的稀世珍品,举世称奇,它对中国鼓文化
的发生、发展影响深远。
(二)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各类鼓反映出中国
鼓制的演进过程
素有
“东方艺术明珠
”之称的莫高窟最引人注
目的就是数量最大、内容最多、色彩最鲜的壁画艺
术。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历经
十六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
到元朝终止营造。在唐朝武则天时代建造的洞窟已
达到一千余龛,因之俗称千佛洞,充分显示了历代
艺术家非凡的创造才能和高度的艺术成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再
现了造型各异的乐鼓身影,在
45000平方米的壁
画中,对鼓有非常细致的描绘,记录了中国鼓制的
演进过程,共有鼗鼓、腰鼓、羯鼓、扁鼓、鸡娄
鼓、大鼓、毛员鼓、都昙鼓、答腊鼓、节鼓、檐
鼓、齐鼓、军鼓、手鼓、雷公鼓等
17种不同型制
的鼓出现
[2],其中有些鼓型
早已失传,今天已很
难看到了,这里可称之为鼓的博物馆,为我们研究
鼓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形象资料。为了更加全面、
系统、完整地再现敦煌乐器的宏伟神姿,让古老乐
器代代相传,
1979年,国家一级作曲家、敦煌研
究院研究员庄壮先生率先复制出敦煌壁画中的一批
鼓和其他乐器。
1991年,在牛龙菲先生所著《敦
煌壁画乐史资料总录与研究》中结合壁画中出现的
鼓做了分类说明,从而对中国鼓制的发展、演变进
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有十分独到的学术见解。
2002年,敦煌研究院郑汝中先生所著的《敦煌壁
画乐舞研究》一书,更为翔实地叙述了各类鼓的功
用,并将各种称谓不同的鼓按乐器类区分为蜂腰
型、直胴型、扁框型三大类,这种分类方法更容易
区分各类鼓的异同,郑汝中先生曾主持壁画乐器的
仿制工作,在此书中对敦煌壁画中出现的鼓进行了
系统的图示,使我们可以更全面、直观地了解壁画
中出现的各型鼓。
敦煌莫高窟是佛教艺术的宝库,壁画中之所以
出现大量的鼓,是由于壁画所表现的主要是佛教故
事、经变等内容,而鼓在佛事中的使用是非常频繁
的,晨钟暮鼓是中国佛教寺院的一个重要特征,起
着传递信息,警众止昏的作用,鼓与寺院的日常生
活有着紧密的关系。在寺院的格局上,常能看到左
钟右鼓的布局,在日常的佛事中,更承担着重要的
作用,有
“法鼓”、
“茶鼓”、
“斋鼓”、
“更鼓
”
等等。也许,当寺院的鼓声响起,对善男信女会产
生一种震撼与敬畏,使他们永离愚懵,闻声精进,
让身心在鼓声中涅槃更生,回归佛性。敦煌壁画中
形制独特的鼓和几十种乐器图像所合成的神圣而美
好的音乐壁画,形象地再现了当年丝绸之路音乐的
盛况,丝绸之路的音乐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音乐发展
都有很大的影响,它早已飞出敦煌,走向世界。
二、独具地方特色的甘肃鼓舞
(一)兰州太平鼓
兰州太平鼓是兰州地区独有的一种民间鼓乐
舞,
1988年亮相第八届亚洲运动会,声震京华,
享誉海外。从具体的打法和阵法上已经具备了一套
程式化的套路,通过飞、腾、奔、跃、跳、转、
舞、挪、闪、展、翻、骑、举、搓、蹲、打、敲、
拍、磨、刮以及斗槌、转槌、翻槌、扬槌等一系列
丰富的打法,并穿插低、中、高鼓的应用,组成
“黄河激浪”、
“铁壁合围”、
“三羊开泰”、
“万马
奔腾”、
“鹞子翻身”、
“乘马扬鞭”、
“弯弓射
雁”、
“一字长蛇阵”、
“四门兜底
”等阵法,它以
其独具魅力的表演风格和雄浑的气势,
2002年争
得
“中华鼓王
”的美誉,频频出现在国内很多重大
艺术表演活动中,充分显示出西北人民豪爽坦荡的
性格,人们的群体精神和内聚力在表演中得到升
华,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艺术观赏性。
(二)武威攻鼓子
攻鼓子是流传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四坝镇及
其周边地区的民间鼓乐舞,已有近
2000多年的历
史,从其表演风格看,应该是古代军旅出征乐舞的
遗存,
1957年曾应邀进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演出。
攻鼓子的表演套路编排合理,阵法多变,层次分
明,结构紧凑。鼓手着黑衣、黑裤、黑靴、黑幞
帽,幞帽左右两侧插上两根彩色野雉翎,美其名曰
“招子”,取
“上净天宇,下扫风尘
”之意。鼓手身
背牛皮长鼓,手执红柳木鼓槌提足起舞,战马腾
飞、雄鹰展翅、鹞子翻身、凤凰三点头、登高远望
等雄健优美的动作令人目不暇接。单锤鼓、四锤
鼓、马蹄鼓鼓点轻重缓急,富于变化,产生一种神
秘感。鼓队的阵形更是变幻无穷,“四方阵”、
“四门兜底阵”、
“长蛇阵”、
“猛虎出山阵”、
“双
将对斗阵”、
“四龙阵”、
“连环阵”、
“八卦阵”、
“三箭突围阵
”等阵环环相扣
[3],整个表演过程变
\f
化万千,“气势如山形如燕”,攻鼓子反映出了西
部人粗犷豪放的个性品质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蕴涵凉州人民之精、气、神。
(三)秦安扇鼓
扇鼓的历史久远,在甘肃及全国各地传播甚
广。秦安扇鼓是集舞蹈、戏曲、武术为一体的民间
祭祀性舞蹈,表演形式独具一格,它所携带的民间
民俗文化元素十分丰富,舞者通过一整套高度程式
化的活动,来表达他们特有的文化意识。秦安扇鼓
风格纤细、优美、抒情,击鼓动作花样翻新,各种
绕鼓花的动作优美别致,鼓点有单点、双点、花
点、小碎点,点数繁华,悠扬清脆,快慢协调。鼓
手们有时成排面对神位站立或成跪姿轻敲鼓面,即
刻又成两排向前推进,有时又形成围圆跳打或单
人、双人、四人的对打。队形变化有走圆场、龙摆
尾、走单
S形、走双
S形、二龙吐须、绕
8子、旋
四角、走八卦、剪子股等。绕鼓花的动作更是委婉
优美,“摇步”、
“矮子步
”走起来时,腰部随着
脚步自然摆动,上下起伏很大,舞步轻曼,优美随
意,间或穿插《打神歌》、《水火歌》等鼓词说唱。
“背鼓
”部分的表演应该是秦安扇鼓舞的精华之所
在,舞者在刹那间将十二面鼓有序地悬挂在全身,
相继作出各种旋转、跳跃等难度动作,具有相当的
震撼力,极具观赏性。
(四)白银背鼓子
白银背鼓子的创造题
材取自景泰
“背鼓子”,
传说在远古时有一种叫
“商羊
”的神鸟,行进时单
足着地,另一足蜷缩收起,交替跳动前进,“天将
雨而商羊舞”,每当此鸟翩翩起舞时,就会普降喜
雨,滋润大地万物。因而,每逢天旱时,当地百姓
遂模拟
“商羊
”屈其一足,击鼓歌舞,祈求上苍庇
护众生。白银背鼓子采用前挂后背的背鼓方法,以
少儿舞蹈的表现形式,传承厚重的鼓文化。舞蹈始
终贯穿
“屈其一足,独足着地跳动
”的动作形态,
以跺、蹬、踹、蹦、蹉、蹲作为动作的基本步法,
以上下、左右、双击、单击、双鼓四次击打为基本
打法,在晃、扭、摆、甩中表现动作的基本韵律。
表演中鼓子演员手执双槌上下左右、身前身后四面
击打,鼓声清脆激越,动作变化丰富。舞蹈演员手
拿双帕做出正绕反绕、旋转、抛接及后搬腿、前
桥、屁股座子等动作,体现出
“鼓与舞
”的完美结
合。白银背鼓子曾与
2000年获全国首届
“蒲公英
奖”金奖,
2006年又荣获德国第十七届国际少儿
舞蹈艺术节最高奖——
—观众评议最佳奖。
(五)清水轩辕鼓
《山海经
·大荒东经》记载:“东海中有流波
山,入海七千里。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
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百里,以威天下。”新创
编的清水
“轩辕鼓
”就是黄帝大战蚩尤时所用
“夔
鼓”的再现,“轩辕鼓
”舞由大、中、小三种鼓型
组成,表现轩辕黄帝
“观天”、
“理地”、
“治民”,
天、地、人三者和谐生存、永恒发展的精神追求,
4面大锣寄托着人类祈求四季平安,
12面大卜祝福
人们在一年的
12个月中风调雨顺的良好愿望,
24
杆轩辕彩旗展示着轩辕黄帝探索农时二十四节气,
指导农业生产,创造农业文明,造福人类苍生的不
朽功勋。
面小战鼓隐喻着先天八卦的演绎规律[4],
昭示着轩辕黄帝带领远古先民们认识大千世界,寻
求万物规律,把握人类命运的聪明智慧。这种不同
鼓型的组合在众多的鼓舞中独具风格,“轩辕鼓
”
的表演由黄帝开国图、先民生存谱、万邦和睦赞三
部分组成,通过蛟龙出水、教化四方、金凤献瑞、
天地开明、行云流水等
29个优美刚健的动作以及
二龙戏珠、万众归心、合围狩猎、天地玄门等
29
个阵形变化,用简洁明快的艺术表现形式传递轩辕
文化的精神内涵,阐述轩辕文化敢于斗争,敢于创
造,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是清水人民对轩辕黄帝
出生于清水轩辕谷,发迹在清水轩辕溪,创造人类
福祉的深情缅怀和崇高礼赞。
(六)天水旋鼓
“旋鼓
”主要流传
于甘肃省天水市辖区武山县
的滩歌、山丹、百泉、龙泉、龙台等乡镇。在当
地,“小到刚会走,大到九十九,都会打旋鼓”。
脱胎于
“武山旋鼓
”的天水旋鼓,存留着远古羌民
族的遗风,彰显着伏羲文化的精神内涵。
中华名鼓多,秦州旋鼓殊。羊皮蒙面俏,铁骨
鸣环辅。
旗开划天式,阵列八卦图。平擂山川震,侧击
云飘浮。
低垂成壁垒,高托把天补。猬集声渐渐,迸发
谁能阻。
方瞻伏羲祭,忽见秦俑舞。龙城飞将至,充国
又胜胡。
佛哉人文地,惜乎此明珠。一朝击潼关,当惊
世界殊。
[5]
这首诗精彩地解读了天水旋鼓的丰厚文化内
涵,
2000年
11月,由天水师范学院大学生组成的
天水旋鼓舞团,代表甘肃省赴浙江省台州市角逐第
十届全国群星奖,一举摘得广场舞蹈比赛
“金奖”,
2001年应邀参加北京第四届国际旅游节开幕式的
演出,与来自
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们同台
献艺,沿途有近
25万名观众观看表演。
\f
(七)陇南羊皮鼓舞
流传于甘肃陇南一带的羊皮鼓舞携带浓郁的民
族风情,它应该是发源于巫觋的萨满教跳神,鼓在
萨满舞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祭祀用的主要法
器,又是跳神时的伴奏乐器。萨满认为鼓是坐骑,
可以乘之飞上,往返于人神之间,鼓声所具有
的神秘作用,可以沟通人、神对话和请来各种精灵
治病,萨满跳神时鼓点的节奏非常丰富,它带有浓
厚的原始宗教艺术特色,风格独特,充满神秘
色彩。
(八)西夏震天鼓
流传于当年西夏王国的陪都武威一带,当地人
习惯称其为
“柄鼓”,它源于古代图腾崇拜的舞蹈。
西夏的党项羌人自古以来就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据
记载,在西夏的乐舞中有一种叫做
“舞绾
”的集体
舞蹈,气势宏伟,阵容庞大,有着联结、统绾许多
舞蹈的作用。它以一面绘有太阳神鸟的震天大鼓,
统领
100面三环九扣扇鼓,这种鼓是呈盘状圆扇形
手鼓,鼓面均绘有三足鸟(也称三足乌)的形象,
在震天动地的鼓声中表演着
“打四方”、
“四门斗
敌”、
“野牛阵”、
“金蝉脱壳
”等各种阵法,舞蹈
动作以击鼓晃环,旋转跳跃为主。鼓点抑扬顿挫,
铿锵有力,表演舞姿夸张,模仿着各种动物的姿
态,复原着当年集体
“狩猎
”的场景。充分体现了
大夏国党项羌人以三足鸟和羊为图腾,强悍勇猛,
不畏艰险,抗争拼搏,勇往直前的民族习俗与人文
精神。
(九)靖远跳鼓
在甘肃靖远一带还能看到独特的
“跳鼓”,近
似于陕西省境内流传的
“蹩鼓”,以跳打为主要风
格。据传是在清康
熙年间,靖远大旱、瘟疫蔓延。
人们为了消灾免祸,祈求神灵保佑,每年正月初
五,开始打
“五穷
”(即在村庄街巷打鼓以驱赶穷
气)。参加表演的鼓手一般为
12人,每人持一面
约十斤重的红色大鼓,用红布带斜背于身体左侧,
鼓面绘太极图或五星图案,表演时右手持鼓鞭随节
奏边跳边打,并做
“鹞子翻身
”等动作。跳鼓是男
子集体舞蹈,需要表演者有强健的体魄和动作的灵
敏性。现今跳鼓已演化成一种庆贺新春、在街道和
广场表演的群众性舞蹈形式。
(十)拨浪鼓
谈到甘肃丰富的鼓文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源
于甘肃秦安货郎创立的
“拨浪鼓文化”,说它是一
种文化,是因为在长期的使用中早已是乡村商业文
化的象征,它完全可以与浙江省义乌市的
“拨浪鼓
文化
”相媲美。曾经在甘肃省漫长的商品匮乏的年
代,秦安货郎们肩挑着琳琅满目的小商品辛勤地走
街串巷,以清脆的而富有节奏的鼓声招徕顾客,特
别是为那居住在穷乡僻壤的乡民们送去了日常需
求。应该说
“拨浪鼓文化
”代表了较原始的商品交
换形式,也成了当今之小商品市场交易的代名词。
拨浪鼓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称其为
“鼗”,是最
早的一种乐器,最初只是一面扁而圆的小鼓,逐渐
变化为两层鼓甚至由四个由小渐大的小鼓逐个叠摞
在一起的
“四层拨浪鼓”,通常在鼓面上描绘有各
色花纹装饰,也有在鼓身上镶铜的货郎鼓,这些装
饰及造型特点又增强了拨浪鼓的观赏性和审美特
色,从视觉效果上强化了这种鼓的娱乐特征。由于
拨浪鼓用单手摇之即可发声,鼓声清脆,高低错
落,悦耳动听,加之造型小巧,色彩鲜艳,声色俱
佳,也就成为了深受儿童喜爱的玩具而得以广泛
流传。
此外,在甘肃境内还广泛流传有腰鼓、战鼓、
堂鼓、扁鼓、大鼓、手鼓、碰鼓、甘南
“巴朗
鼓”、天水灯鼓等鼓文化。
三、流传于甘肃境内的鼓乐舞文化内涵丰富
在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不管是祛
鬼、祈雨、酬神、助战、音律、歌舞、庆贺五谷丰
登、人畜旺盛抑或是迎春接福,在整个民间文化艺
术活动中,鼓是最有声势、最刺激、最能唤起人们
的情感和最富有阳刚之气的娱乐活动。它是人、鼓
结合的舞蹈,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
乐器的高度和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
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产生于甘肃
大地上的鼓舞、鼓乐种类庞杂,造型和表演风格差
异很大,一种鼓型就有多种打法,派生出五花八门
的表演套路,无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质、独特的
的舞
蹈语汇和民俗风情特征,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
浓厚的黄土高原情结,极具原始的意味。它是黄土
高原上的
“旋风”,它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
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
体,不可分离。甘肃又地处黃土高原,这里的人们
被大山阻隔,山路崎岖,交通不畅,相互的信息交
流极不方便。先民以鼓作为传递消息的媒体,他们
以鼓为号令、以鼓为语言、以鼓为乐器传递着人们
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并抒发感情。
在甘肃境内流传的各种鼓几乎都绘有太极八卦
图这一古老的哲学符号。表演阵形也多涉及
“八卦
\f
阵”,表演人数也往往要凑足
位,以合
“六十
四”卦之意,因为始作八卦的人类始祖伏羲就诞
生在这里,“羲皇故里
”的人们特别钟情于
“八
卦”的思维意识充分说明,擂鼓
“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兴地之宜,远取诸
物”,
“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充分表
露出天、地、人、鼓合而为一的思想,成为鼓舞
起始的
“心象
”特征。
[6]
龙,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的象征,中华儿
女情感的纽带,中国崇龙的习俗已经有
8000多年
的历史。甘肃省天水市有
“龙城
”之称谓,是
“龙”的故乡,对于龙文化的展示,在甘肃众多的
鼓舞中随处可见。鼓身常绘有
“二龙戏珠
”的图
案,队形变化中有
“龙摆尾”,仪仗中有
“龙旗”,
在服装设计上更多见
“龙首”、
“龙鳞”、
“龙爪
”
的元素。中华龙形象神奇,是先民们集合许多动
物及某些天象的形貌特征,经过漫长岁月创造出
来的灵物,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图腾,主要
象征正义与吉祥,而在鼓舞中之所以特别突出龙
的现象,意在融合团结、创新、奋进这一龙文化
的显著特征,从而使鼓舞达到形神兼备之目的,
在全国各地流传的各类鼓身上也大都保留着
“八
卦”和龙的图形。
甘肃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地域特点,为鼓文化
的发展提供了艺术的沃土。甘肃,这片远离海岸,
广袤而厚重的土地与中华文化的创造发生有及其
密切的关系,早在旧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活
动的踪迹。勤劳智慧的陇原人民,千百年来生息
繁衍于这片土地上,并用非凡的创造力书写了人
类文明演进史上许许多多的灿烂篇章,在陇原大
地留下引人注目的珍贵文化遗产。这里特殊的地
理位置,为甘肃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特殊的
地理环境和民族交融的舞台,古代许多古老民族
在这里聚散、停留、迁徙和生息。甘肃地区在历
史上一直是中原联系西北乃至与中
西亚、欧洲大
陆的咽喉和纽带,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碰撞融会、
交流并蓄。甘肃又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与
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这三大地理板块的文化碰
撞,发出了甘肃文化乃至民间民俗艺术的灿烂火
花,不仅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意蕴,而且具有
浓郁的各民族民间文化情调和特点。
综上所述,无论从出自甘肃的永登彩陶鼓、敦
煌壁画中的各型鼓还是丰富多彩的鼓舞,不仅代表
了整个北方地区各类鼓舞的风格,它对全国其他区
域鼓的产生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从总体上
看,尽管中华文化的发展是多元的,学术界对中华
文明的起源划分为
“四大区域说
”
[7],即黄河流域
文化区,长江流域文化区,珠江流域文化区,辽河
流域文化区,但黄河沿岸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文明发
祥的中心地带,是轴心。甘肃在其中又占据着重要
地位,甘肃民间文化的产生、发展对全国波及甚
广,影响颇深,在这里产生如此丰富的鼓乐舞,也
是源于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壤。任何文化现象的
产生、发展都不是随意或孤立的,一个民族的文化
方式或生活方式总是体现着这个民族的文化性格,
文化现象也隐含着一个民族文化的生命信息和遗传
密码,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而鼓舞所
传递出的信息,从根本上说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的一种群体精神风貌,极具内聚力,是中华民族精
神在艺术方面真正的象征,它是尚存在广大民间一
笔极可贵的艺术遗产,是我国一份极有价值的、充
分表现中华民族富有元气精神的宝贵文化艺术财
富,在当今更应该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杨业谱
.永登史话
[M].兰州
: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12.
[2]
郑汝中
.敦煌壁画乐舞研究[M].兰州
: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2:88.
[3]
郭承录
.武威史话
[M].兰州
: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155,203.
[4]
温湘江
.清水轩辕鼓创编图解[Z].2007.
[5]
海和平
.天水旋鼓
[M].兰州
:甘肃民族出版社,2004:4,8,14.
[6]
路玲
.兰州太平鼓的传承与发展[M].中国文化报
,200506-
02(2).
[7]
薛卖喜
.黄河文化丛书
·艺术卷
[M].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1:172.
〔责任编辑艾小刚〕
Drumbeats
Music
Dance
from
Gansu
and
its
Impact
on
Drumbeat
Culture
Nationwide
Hai
Heping
(School
of
Music,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Tianshui
Gansu
741001,
China
)
Abstract:
Drum
music
and
drumbeat
dance
are
very
precious
folk
treasure
in
China.
The
drumbeats
music
dances
in
Gansu
enjoy
great
varieties
in
its
kind
and
unique
styles
with
rich
real
object
sources,
developing
a
peculiar
drum
culture,
which
produced
significant
meanings
for
the
coming
and
developing
of
drum
performance
in
other
parts
of
China.
Key
words:
drum
dance;
drum
culture;
folk
arts;
national
spirit;
cohesion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