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语文文本解读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08:14:27
文档

语文文本解读

语文文本解读作者:李彩霞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5年第01期        文本解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只有教师细心解读教材,才会有精彩的语文课堂教学。正如于永正所说:“要想真正的上好语文课,必须要学会解读文本,走进文本,要深入挖掘教材,不能片面地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要挖出文字背后蕴藏的东西,只有钻研出语文的味道来,才能上出带有语文味道的课来”。[1]那么,如何深入地解读文本,挖出文字背后蕴藏的东西呢?对此,本文作初步讨论。        一、整体把握        《语文课程标
推荐度:
导读语文文本解读作者:李彩霞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5年第01期        文本解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只有教师细心解读教材,才会有精彩的语文课堂教学。正如于永正所说:“要想真正的上好语文课,必须要学会解读文本,走进文本,要深入挖掘教材,不能片面地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要挖出文字背后蕴藏的东西,只有钻研出语文的味道来,才能上出带有语文味道的课来”。[1]那么,如何深入地解读文本,挖出文字背后蕴藏的东西呢?对此,本文作初步讨论。        一、整体把握        《语文课程标
语文文本解读

作者:李彩霞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5年第01期

        文本解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只有教师细心解读教材,才会有精彩的语文课堂教学。正如于永正所说:“要想真正的上好语文课,必须要学会解读文本,走进文本,要深入挖掘教材,不能片面地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要挖出文字背后蕴藏的东西,只有钻研出语文的味道来,才能上出带有语文味道的课来”。[1]那么,如何深入地解读文本,挖出文字背后蕴藏的东西呢?对此,本文作初步讨论。

        一、整体把握

        《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育专家借鉴了古今中外及历次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集思广益,经教育部批准、颁发的法规文件,对整个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导向和规范功能。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既是必须落实的教学目标,也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导向。从某种意义上说,解读文本是为了实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简言之,任何一篇文章,置于一定的学段、一定的单元之中,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和作用。教师要做到通读教材,了解这篇文章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整体把握教材知识的系统性,在授课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走进背景

        我们知道,小学语文课文大都是从文学作品中节选、改编而来,无论是作者、编者,都会在创作、改编、节选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渗透着个人的思想、认识、情感和经验。再者,读者所能接触到的信息都已经是过去某个时期发生的信息,是过去某个时期的归纳并转化为文字符号的信息。因此,我们在解读文本时首先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去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再现作者描写事物的原貌。这就需要我们走进文本背景,走近作者,和作者对话,了解作者之所以这样表达或描述,是因为背后一定有一些相关的因素,我们了解了作者写作的背景,当时的思想及其作者作品的风格,以便更好地学习课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重在体裁

        《语文课程标准》在1~6年级三个学段分别列出了童话、寓言故事、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文不同的阅读要求,这恐怕就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因——“体裁”不同。所谓体裁,就是“样式”,世界上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内容。所以,我们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其体裁。如,对《狐假虎威》的解读,首先我们看到这是一则寓言,而寓言乃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它多以拟人的手法和假借的故事表达一定的意义,说明某种道理。是文学作品就应当拥有文学的真实,谁知道,这里的“虎”、“狐狸”都是不会说话的,课文这样写是为了告诉人们一定的道理,因此没有必要也没有价值去讨论“虎”、“狐狸”是不是真的会说话,即我们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它的体裁。

        四、注意结构

        一篇文章畅通无阻,或承接或转换,一线贯穿,一脉相承。不仅具有明确的立意,而且具有鲜明的思路,这就是文章的文脉。教师要善于理出文章的结构,理清文脉,教学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所谓文本的结构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文体结构,即体裁;二是思想内容结构,就是指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内容的逻辑关系;三是艺术形式结构,就是通过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组合方式。它包括什么样的形象、有什么特点、是用什么方法和技巧表现的,以及表现和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和倾向等。另外,不同的文体,所表现出来的形象性也不尽相同。说明文的形象性靠说明材料的特征和表述,叙事文的形象性靠细节的特点和描述,抒情文的形象性靠抒情对象的特点和表现。如,《军神》一课,课文通过刘伯承在医院开刀治疗眼伤的故事,塑造了年轻的刘伯承能忍常人难忍之痛,尽显“军神”本色的形象。对这一形象的刻画,课文除了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外,该巧妙地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将军人与一般人进行对比。另外,刘伯承在进行手术的时候不打麻药,也衬托出他“军神”的光辉形象。

        五、朗读感悟

        朗读时钻研教材是语文备课的重要一环。朗读可以让我们与文本零距离接触,教师要力争把课文读活。朗读不同类型的文章,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朗读要用心,用心揣摩课文的意境、思想感情。要能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传递给学生、听众。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朗读,而且要让朗读训练富有实效。读书不仅是手段,同时也是目的,更是一种过程,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根据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训练形式,不论哪种方式的读,都应该让学生读出味道,读出光彩,读出意蕴。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语言文字的美,读出对文本的感悟。

        六、品味推敲

        品味推敲,即品味语言,推敲文字,体会文本的语言特色和遣词造句的妙处。不同体裁的文章在品味其语言文字的重点就不同。如,说明文就是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解读文本要抓住关键的字、词、句、段细心琢磨、细心体会。读书要注意其字里行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就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他的精神实质,知其意。每篇文章的作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魅力,教师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教师领悟的深,学生才会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习效果。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只有静心解读文本,领会文本,才会有很好的课堂教学。纵观那些名师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无一不是在文本解读上下功夫。既要弄清楚文本的背景、结构,又要扎扎实实地抓好语言文字的理解。这样,才能以最简洁的方式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沉重的收获,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带领学生与时俱进。

        注释:

        [1]于永正.小学语文.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文档

语文文本解读

语文文本解读作者:李彩霞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5年第01期        文本解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只有教师细心解读教材,才会有精彩的语文课堂教学。正如于永正所说:“要想真正的上好语文课,必须要学会解读文本,走进文本,要深入挖掘教材,不能片面地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要挖出文字背后蕴藏的东西,只有钻研出语文的味道来,才能上出带有语文味道的课来”。[1]那么,如何深入地解读文本,挖出文字背后蕴藏的东西呢?对此,本文作初步讨论。        一、整体把握        《语文课程标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