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必须遵从的原则是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是课堂上让学生享受幸福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语言的艺术。因此,高效课堂与教学语言艺术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不可或缺的。纵观名师的教学语言无不充满幽默、情趣、感人、启发人深思。教学语言的艺术体现在三个方面:可受性、乐受性、迫受性。
㈠可受性:指教师的教学语言使学生能够接受,不反对,不拒听。其特点:
①语言的流畅性是教学语言艺术的基本要求。
在课堂上,教师传达的信息和讲授的内容,语言一定要流畅、准确、生动,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比如用普通话讲课,禁用本地话,禁用滞涩呆板的枯燥无味的语言讲课。就艺术而言,讲课的语气、语调、速度、音量,都不能忽视。比如亲切、舒缓、充满柔情、爱意的语气,会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这方面我们兹兰杯大赛一等奖获得者陈立强、松原市优质课获得者刘金莲都表现得不错,他们的课堂语言给人以娓娓道来的感觉;抑扬顿挫而沉稳、恬静的语调,会使人感到格外的亲切悦耳;张弛相间、快慢适宜地讲课、评价速度,有利于创设和谐愉快、宽松的学习气氛;适宜入耳,响度恰当的音量,给人一种强烈的、富有磁力语感美。在这方面语文教师于晓红表现的尤为突出,而且还有很大潜力。所以教学语言的速度应略慢于生活语言的速度,音量达到8度比较自然,保证最后一排学生也能听到清楚、和谐悦耳的音量,语言要有节奏,就像音乐曲子一样,快慢、高低相间,使学生沉浸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
②语言表达的准确、科学也是教学语言艺术的基本要求。
这要求教师在传授或点评新的知识学习时,要准确、简洁、清楚无误地运用本学科的术语,对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关键点的理论、观点、公式、定理、概念、语法等的讲解,要一字一句讲清楚,不能模棱两可,不允许出现差错。这方面松原市骨干教师刘立新、松原市教学能手王凤玲的课堂语言清脆干练。
③饱含真情的教学是教学语言的艺术之源。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要感人必须在“情”字上下工夫。名师的教学语言充满真情,声发于情,意寓于情,理融于情。只有注入真情实感的充满人间爱的语言,才能产生像磁铁一样的吸引力,才能触动学生的心弦,才能引起心灵的共鸣,才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地兴趣,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当然,“感情”要在合适的“度”内流动,不能随意地宣泄感情。“感情”要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紧密联系起来,为“高效”服务。在这一点上全省优秀教师、松原市骨干教师、优质课获得者谭桂红表现得特别出色,他的语言能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㈡乐受性:指教师的教学语言使学生乐于接受,学生喜欢教师听得入神。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抽象的定义形象化,枯燥的理论生动化。不论文科还是理科,都要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富有表现力、感染力,以情理交融打动学生心灵,产生愉悦感,使学生快乐地接受老师传达的信息和讲述的内容。具有乐受性的教学语言是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的。
①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教学语言艺术的生命。其特点是:语言要有节奏感,创设生动形象、直观熟悉真实的教学情境,比如英语和语文教学等,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了“真”的境界,达到“以美引真”的效果。比如数理化的定义、理论知识均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因此举一些学生熟悉的例子,就能使抽象的理论变为形象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学中栩栩如生的比喻,鲜明生动的对比,引人入胜的描述,生动有趣的故事,感人的事例,机敏的警句、格言等等,都能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松原市级教学能手刘清权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他知识面广,语言丰富,用高亢洪亮的语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获得我们学校第一届启智杯大赛一等奖董超明老师的课堂语言也很有特点。
②妙趣横生的教学语言才会有磁性的吸引力。
所谓妙趣横生,英文解释为“机智、幽默”之意,洋溢着美妙的易趣。就是说,教师的语言经常表现出一种充满机敏、风趣的风采,幽默的语言表达格外有艺术,是一种情感活动,绝不是一种低级的逗乐技巧。充满风趣的语言会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加强了师生间心灵的深层贯通,使学生觉得学习知识有趣,精神振奋,活跃并创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在这方面我们的老教师王玉成做到极致,他的诙谐与幽默,他的睿智与机敏,足可以吸引班级的每一名学生。
理科教师在语言上一般容易失之于机械呆板,严密有余而生动不足。因此理科教师一定要注重“理趣”,充分发挥所教学科教学语言的逻辑力量,强调语言的准确、严密、精炼的同时,增加一定趣味性的语言,做到趣中有理,论证透辟、意趣盎然、富有魅力。市级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刘树臣的课堂语言在这方面很有特点,不仅引发思考,而且论理透彻,启迪智慧,实现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文科教师在语言上一般是叙述说明多于论证推理,应力求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活泼、形象具体。例如语文教学,不论是生动曲折的小说,还是意境深邃的诗歌,不论是言近旨远的散文,还是扣人心弦的喜剧,在教学语言的设计上,一定要注重情趣,突出其中“姿态横生”的情绪。教散文做到突出形象的“喻于声”,“仿于貌”,“拟于心”,“譬于事”。理趣和情趣总是相对的,做到有机活用。这样的教学才有生命力,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产生动听的艺术效果。我们松原市骨干班主任、语文教师盛春芳的课堂语言诠释了这一点。
㈢迫受性,是指教学语言艺术很高,启智导学,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迫切想学习新知识的愿望,并不是强迫学生接受知识的满堂灌。启智导学是教学语言充满艺术的一个重要因素。这里的“启”,启迪之意;导,开导,诱导的意思。“智”则为“智慧”,即为启迪学生的大脑发散思维,提高智商,诱导学生会学习。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启发式教学。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他的“问题教学法”中要求教师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创设问题的情趣,去点燃学生好奇心之火,去打开学生思维的门户”。普希金也说:“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点亮。”启智导学的教学语言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疏通学生的思路,指引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方向。比如在数学课中,学生遇到困难,思维发展到某一点出现了停滞,实在想不出招怎么往下走时,老师在学生思维出现故障的时候,就该及时点拨诱导,启发思维的路径,让学生“合作、讨论、探究”,直到突破障碍解决为止。其它各学科,根据所教内容均可采用这种引人入胜的、充满艺术的教学语言引导我们的学生走向成功。前面提到谭桂红老师、王玉成老师的语言艺术在这方面也得到凸显。
实践证明,和谐课堂、高效课堂、生命课堂都离不开教师高超的教学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