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精选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 声现象 单元测试题(含解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08:14:43
文档

精选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 声现象 单元测试题(含解析)

第一章声现象单元测试一、选择题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音调会逐渐降低B.响度想都会逐渐变小C.音色会逐渐变差D.以上说法都有可能2.小孩用嘴巴把一个气球吹大,由于小孩用力过大,气球被吹破了,发出“嘭”的一个大响声,这是由于(   )A.球皮被吹大时振动发出响声B.吹气时球内空气振动发出响声C.吹气时球皮振动发出响声D.球破裂时球皮振动发出响声3.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
推荐度:
导读第一章声现象单元测试一、选择题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音调会逐渐降低B.响度想都会逐渐变小C.音色会逐渐变差D.以上说法都有可能2.小孩用嘴巴把一个气球吹大,由于小孩用力过大,气球被吹破了,发出“嘭”的一个大响声,这是由于(   )A.球皮被吹大时振动发出响声B.吹气时球内空气振动发出响声C.吹气时球皮振动发出响声D.球破裂时球皮振动发出响声3.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
第一章 声现象 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音调会逐渐降低          B.响度想都会逐渐变小

C.音色会逐渐变差          D.以上说法都有可能

2.小孩用嘴巴把一个气球吹大,由于小孩用力过大,气球被吹破了,发出“嘭”的一个大响声,这是由于(    )            

A.球皮被吹大时振动发出响声               B.吹气时球内空气振动发出响声

C.吹气时球皮振动发出响声                  D.球破裂时球皮振动发出响声

3.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该被测汽车速度是(假设越声波的速度为340 m/s,且保持不变)(   )

A. 28.33m/s                         B. 13.60m/s                         C. 14.78m/s                         D. 14.17m/s

4.一个声源在振动,但人耳却听不到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定是声源的振幅太小

B.一定是声音的频率太低或太高,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

C.一定是声源和人耳间没有介质传播声音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5.一种新型保险柜安装有声纹锁,只有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才能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这种声纹锁辨别主人声音的依据是(   )            

A.音色         B.响度          C.音调         D.声速

6.小名游览一座古寺时发现里面有一个变音钟,随着钟下燃烧的香火越旺,敲出的声音越高亢。分析原因的可能是(  )            

A.香火使钟周围的空气温度升高,传声效果越来越好

B.任何物体温度升高时,振动发出的声音音调都会变高

C.香火使振动的振幅加大,使声音响度变大

D.香火使钟的温度升高。材料的微观结构发生变化,钟振动频率改变

7.下表列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密度及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

根据上表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B.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C.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

D.声音在金属中的传播的速度随着金属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8.坐在岸边的小明同学看到河对岸的修桥工地上的工人用手上下挥动铁锤,每隔1s敲打铁轨一次。当铁锤碰到钢轨时,小明听到敲击声,而工人停止敲打以后,小明又听到了两次敲击声。如果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则河的宽度大约是(      )            

A. 170m                                 B. 340m                                 C. 510m                                 D. 680m

9.如图所示是探究声现象的四种实验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乙实验说明敲鼓发出的声音一定是乐音

C.丙实验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D.丁实验说明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响度越大

10.发生后,搜救队员利用声纳设备探测坠入大海中的飞机残骸。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声纳系统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   ②声纳设备是利用次声波工作的

③超声波不能在海水中传播      ④声呐系统是利用回声原理工作的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1.根据如图所述两则信息,可以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凭听觉能发现飞行的蜜蜂和飞行的蝴蝶

B.狗凭听觉能发现飞行的蜜蜂和飞行的蝴蝶

C.猫凭听觉能发现飞行的蝴蝶,不能发现飞行的蜜蜂

D.人凭听觉能发现飞行的蜜蜂,不能发现飞行的蝴蝶

12.如图是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的照片,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而在飞船舱内却可以直接对话,其原因是(   )。

A.太空中噪声太大                   B.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

C.用通讯设备对话更方便             D.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

二、填空题 

13.如图所示,相同的瓶子里装入了不同的水量,用棒敲击瓶子时,可发出不同音调。那么发声体是________,发出的声音音调从左至右是________。

14.如图所示,将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会听到声音,这说明声音是由于________产生的;显著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与上次相同的力拨动,能够听出声音的________发生了变化(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15.如图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音调相同的是________;响度相同的是________。

16.架子鼓(又名爵士鼓)是一种打击乐器,雏形起源于中国,最早可追溯到明朝时期.如图所示,当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时,发出声音的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

17.汽车的废气离开引擎时压力很大,如果让他直接排出去,将会产生令人难以忍受的噪音,因此需要安装消声器。消声器中里面排列有许多网状的金属隔音盘,当汽车废气从排气歧管进入消声器,经过隔音盘从排气管排出后,废气产生的声音就很小了,其消声原理是:________。    

18.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如果他听到发令员的声才计时,他实际上是________(填“提高”或“降低”)了运动员成绩________s(设此时气温处于15℃)。他怎样才能准确记录运动员的成绩?________。    

19.汽车匀速驶向山下的隧道,在距洞口1750m处按响喇叭,10s后听到回声,则汽车的速度是________m/s,听到回声处距洞口________m(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20.如图所示,将一把金属叉子拴在一根约l m长的线的中间,把线的两端分别缠绕在双手的食指上,缠绕多圈,插入耳朵。然后让叉子撞到坚硬的物体上,等它垂下把线拉直时,你就可以听到敲钟似的响声。通过撞击,金属叉子________发声,声音主要通过________传递到人耳。

三、解答题 

21.某人站在一个较大的山谷里,想估测山谷的宽度。他大喊一声后经过0.3s听到右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经过0.5s才听到左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请你帮他估算这个山谷的宽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22.小华在假期探望外祖母,他乘坐火车时发现,每经过铁轨接头处,车身都要振动一次,他还发现,火车进山洞前的一瞬间要鸣笛一次。小华恰好坐在车尾,从听到鸣笛声到车尾出洞,小华共数出84次车身振动,所用时间是1min45s。若车身总长175m,每节铁轨长12.5m,山洞的长度是多少?当时火车的速度是多少?(设火车一直匀速直线行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四、实验探究题 

23.为了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如图所示.

A.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B.借肋于仪器观察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图象不同.

C.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D.用一张硬纸片先后在木梳的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听声音的变化.    

(1)你认为,能说明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的两个实验现象是________.(选填字母)    

(2)其他现象虽然不能说明声音和传播产生的条件,但是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①________(选填字母)说明________.

②________(选填字母)说明________.    

24.为了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    

(1)对上面的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________。    

(2)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发出很大的响声,但是他看到桌子几乎没有振动,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    

(3)小明、小华等同学在探究出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

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东西做媒介;

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如图,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结果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________(填“大”、“小”) 。由此现象可以推理:猜想________是正确的。

(4)探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步骤:

A .猜想假设;B .得出结论;C .分析归纳;D .实验研究;E .提出问题

你认为小明他们的探究活动依次采取的步骤是________(填字母)。    

25.在学习二胡演奏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音调高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和同学们找到了下表所列4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编号________、________的两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编号________、________的两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3)在验证猜想三时,小明发现粗心的同学没有把表中的数据填全,表中①的位置所缺数据是________。    

(4)小明在这个探究实验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 A.音调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音调不会发生变化,A不符合题意。

B.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和距离有关,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距离越远,响度越小,B符合题意。

C.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形状决定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音色不会改变,C不符合题意。

D.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声音的音调和音色都不会改变,响度会变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2.【答案】D  

【解析】 A.球皮被吹大时,由于球皮发生形变而引起球皮振动产生声音,但这种声音很小,不会发出“嘭”的一个大响声,A不符合题意。

B.吹气时,气体与球内的气体发生碰撞振动产生声音,这种声音也很小,B不符合题意。

C.吹气时球皮振动发出响声,但这种声音很小,C不符合题意。

D.球破裂时,球皮发生剧烈形变,球内气体迅速膨胀冲出来,与外界空气激烈碰撞,发出巨大的响声,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3.【答案】D  

【解析】 由图示分析可知,第一次从测试仪发出的超声波与汽车相遇经过的时间为0.16s,在这个时间内超声波通过的距离为s1=v•t1=340m/s×0.16s=54.4m;第二次从测试仪发出的超声波与汽车相遇经过的时间为0.12s,在这个时间内超声波通过的距离为s2=v•t2=340m/s×0.12s=40.8m;故可得汽车通过的路程为s=s1-s2=54.4m-40.8m=13.6m,所用的时间为t=1.12s-0.16s=0.96s,所以汽车行驶的速度为v=s/t=13.6m/0.96s=14.17m/s,

故答案为:D。

【分析】如果能确定超声波第一次与汽车相遇的地点A和第二次与汽车相遇的地点B之间的距离sAB  , 并能得到此过程所用的时间,就能得到汽车行驶的速度.

4.【答案】D  

【解析】 A选项,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当振幅较小时,传播到人耳处的声音响度会小于0分贝,此时人耳是不能听到声音的,A不符合题意。

B选项,当声音的频率高于20000Hz或低于20Hz时,此频率范围不在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之内,所以人不会听到声音,B不符合题意。

C选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源和人耳间没有介质时,人耳是不能听到声音的,C不符合题意。

D选项,A、B、C选项所描述的情况都有可能造成人耳听不到声音,D符合题意。

故本题答案为D。

【分析】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5.【答案】A  

【解析】 因为每个人的发声音色不同,而声纹锁是依据音色来进行判断的,只能按照设定的音色打开,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答案】D  

【解析】 “变音钟”的声音是变化的,随着钟下燃烧的香火越旺,敲出的声音越高亢,说明声音的音调变高。这是由于香火使钟的温度升高.材料的微观结构发生变化,钟振动频率改变造成的。香火不能使振动的振幅加大,使声音响度变大。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7.【答案】C  

【解析】 A.由实验数据可知,铅的密度比铁的密度大,但声音在其中的传播速度比在铁中的传播速度小,A不符合题意。

B.空气的密度小于铝的密度,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远小于在铝中的传播速度,B不符合题意。

C.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C符合题意。

D.铅的密度比铁的密度大,但声音在其中的传播速度比在铁中的传播速度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8.【答案】D  

【解析】 由题,工人每隔1s敲打铁轨一次,而工人停止敲打以后,小明又听到了两次敲击声,

则声音传到小明这里所需时间t=2s,由 可得,

声音传播的距离即河的宽度大约是 .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题意求出声音传到小明处所需要的时间,利用速度计算公式s=vt计算即可.

9.【答案】A  

【解析】 A.甲实验是将发声体放在真空罩中,随着空气的抽出,声音越来越小,所以该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该选项正确;

B.乙实验说明敲鼓发出的声音一定是乐音,太过绝对,所以该选项错误;

C.丙实验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所以该选项错误;

D.丁实验中尺子离开桌面的距离叫做振幅,因此该实验是研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所以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

10.【答案】A  

【解析】 人们利用超声波的反射制成声呐,所以声纳系统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利用了回声原理。故①④正确,②错误。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超声波能在海水中传播,故③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11.【答案】D  

【解析】 图可知: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是5Hz左右,不在人、狗和猫的听觉频率范围内,所以人、狗和猫都不能听到蝴蝶飞行的声音;而蜜蜂翅膀振动的频率是300Hz左右,在人、狗和猫的听觉频率范围内,所以人、狗和猫都能听到蜜蜂飞行的声音。

故答案为:D。

【分析】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12.【答案】B  

【解析】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由于太空中是真空的,没有可传播声音的介质,所以在飞船的舱外不能直接对话,

故答案为:B。

【分析】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二、填空题

13.【答案】水和瓶子;由高到低  

【解析】 (1)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判断音调的高低首先确定振动的物体,然后确定振动的快慢,再判断音调的高低;(2)体积大,质量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掌握音调和频率的关系,频率越小,音调越低.瓶子里装有水,敲击瓶子时,振动物体是瓶子和水,从左到右水越来越多,越难振动,频率越来越小,音调越来越低.

故答案为:(1). 水和瓶子(2). 由高到低

【分析】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14.【答案】振动;音调  

【解析】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音调和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刻度尺振动的快慢就发生改变,发声的音调跟着改变。

故答案为:(1).振动(2).音调

【分析】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15.【答案】甲、乙;甲、丙  

【解析】 从甲乙丙三幅图可以看出,甲和乙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是相同的,因此它们的振动频率是相同的.所以甲和乙的音调是相同的;甲和丙两种波形的振幅是相同的,因此它们的响度是相同的.

故答案为:(1). 甲、乙    (2). 甲、丙

【分析】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16.【答案】响度  

【解析】 敲鼓的力量大小不同,鼓面的振动幅度就不同,所以发声的响度不同。而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与振幅无关。故答案为:响度.

【分析】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17.【答案】多次反射、吸收  

【解析】 答:由消声器的结构可知,消声器中里面排列有许多网状的金属隔音盘,当汽车废气从排气管进入消声器,其消声原理是:经过隔音盘多次反射、吸收,起到消声的作用,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多次反射、吸收.

【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18.【答案】提高;0.29;看见冒烟计时  

【解析】 声音传播100m所需时间  

百米赛跑时间越少成绩越好,所以是提高了成绩,为了更准确记录运动员的成绩应该看见冒烟计时.

故答案为:(1) 提高(2) 0.29(3) 看见冒烟计时

【分析】听到声才计时,声音传播的路程是100m,已知声速,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可以求出时间.

19.【答案】10;1650  

【解析】 :(1)设汽车行驶的速度为v车  , 鸣笛时汽车距离隧道口的距离为S,则

即2×1750m=340m/s×10s+v车×10s,

解得:v车=10m/s(2)听到回声处距洞口 

故答案为:10;1650.

【分析】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是按喇叭时汽车与山洞距离的2倍,再结合速度计算公式s=vt计算即可.

20.【答案】振动;线和手指(或固体)  

【解析】 :人听到了响声,说明有发声体和介质.由图来看,声音是由金属叉子撞击到物体上发生振动而产生的.传播声音的主要介质是线和手指(固体),叉子的振动引起线的振动,线的振动又会引起手指的振动,最后引起鼓膜振动,人听到了响声.

故答案为 :振动,线和手指(固体).

【分析】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三、解答题

21.【答案】解:设人离右边山崖的距离为S1  , 离左面山崖的距离为S2  , 则山谷宽度 ,

声音在时间 传播的距离为2S1  , 在 内传播的距离为2S2

答:山谷的宽度为136米.  

【解析】【分析】回声测距离:s=vt.

22.【答案】解:火车的速度v= =10m/s;

∵v= ,

∴听到鸣笛声的时间t1= =0.5s,

在听到鸣笛声之前车行驶的距离:s2=vt1=10m/s×0.5s=5m,

山洞长度L洞=s+s2﹣s1=1050m+5m﹣175m=880m.

答:山洞的长度为880m.火车行驶的速度为10m/s;  

【解析】【分析】(1)根据v=求出火车的速度;根据v=求出听到鸣笛声的时间,再根据v=求出听到鸣笛声之前行驶的距离和听到鸣笛声到车驶出山洞行驶的距离,最后根据车行驶距离减去车长求出山洞长度.

四、实验探究题

23.【答案】(1)A、C

(2)B;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D;两次划动纸片发出的声音音调不同  

【解析】 (1)A.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B.借肋于仪器观察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图像不同,说明不同乐器音色不同.

C.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D.用一张硬纸片先后在木梳的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听声音的变化,说明音调与频率有关.

所以,能说明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的两个实验现象是A和C.

(2)B说明不同发声体音色不同;D说明音调与振动的频率有关.

故答案为:(1)A、C;(2)①B;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D;两次划动纸片发出的声音音调不同.

【分析】)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靠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4.【答案】(1)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

(2)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纸屑

(3)小;①

(4)EADCB  

【解析】 (1)讲话是声带的振动,音叉发声使水振动,都能证明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2)桌子是较大的物体,发声振动不易观察,可转换成桌面上小纸屑的振动,所以可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纸屑;(3)瓶内空气越来越少,声音就越来越小,是声音传播的物质(空气)逐渐减少造成的,因此猜想①是正确的;(4)结合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可知此实验的探究过程是:EADCB;

故答案为:(1) 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2) 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纸屑(3) 小(4) ①(5) EADCB

【分析】验证声音的产生、传播的科学探究题,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25.【答案】(1)A;B

(2)A;C

(3)55

(4)控制变量法  

【解析】 (1)为验证猜想一,可选择长度和材料都相同,而横截面积不同的琴弦A、B进行研究;(2)为验证猜想二,应选择横截面积和材料都相同,而长度不同的琴弦A、C进行研究;(3)如果验证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应控制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故应选B、D进行探究,则表格①的位置所缺数据是55;(4)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材料、长度以及横截面积有关,当探究音调高低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需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因此需要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故答案为:(1). A(2). B(3). A(4). C(5). 55(6). 控制变量法

【分析】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文档

精选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 声现象 单元测试题(含解析)

第一章声现象单元测试一、选择题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音调会逐渐降低B.响度想都会逐渐变小C.音色会逐渐变差D.以上说法都有可能2.小孩用嘴巴把一个气球吹大,由于小孩用力过大,气球被吹破了,发出“嘭”的一个大响声,这是由于(   )A.球皮被吹大时振动发出响声B.吹气时球内空气振动发出响声C.吹气时球皮振动发出响声D.球破裂时球皮振动发出响声3.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